1 / 163

東番記

東番記. 東 番 記 陳 第. 前言:文章的價值. 本文是最早記錄臺灣原住民的重要文獻, 文章的價值並不在藝文之美,而是文章中呈現出豐富的平埔族的相關資料。所以透過本文, 不僅 可知明朝末年原住民的形貌、耕作、狩獵、生活、習性、文化、禮俗等, 而且可以培養學生以尊重和理性的態度,看待各民族的風土民情,進而促進各族群間的融合。. 西方第一張台灣地圖. 目次. 一、 題解 六、 語文萬花筒 二、 作者 七、 問題與討論 三、 補充資料 八、 延伸閱讀 四、 課文賞析 九、 牛刀小試

Download Presentation

東番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番記

  2. 東 番 記 陳 第

  3. 前言:文章的價值 • 本文是最早記錄臺灣原住民的重要文獻,文章的價值並不在藝文之美,而是文章中呈現出豐富的平埔族的相關資料。所以透過本文,不僅可知明朝末年原住民的形貌、耕作、狩獵、生活、習性、文化、禮俗等,而且可以培養學生以尊重和理性的態度,看待各民族的風土民情,進而促進各族群間的融合。

  4. 西方第一張台灣地圖

  5. 目次 一、題解 六、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七、問題與討論 三、補充資料 八、延伸閱讀 四、課文賞析 九、牛刀小試 五、文章結構表 十、資料來源

  6. 題解 出處 寫作背景 題意

  7. 出處 本文選自沈有容輯錄的《閩海贈言》卷二。本書六卷,外加「末之卷」,共七卷。 沈有容防守福建海疆長達十餘年,戰功彪炳,深獲官民愛戴,其中以萬曆三十年(西元一六○三)到東番勦滅倭寇,三十二年到澎湖諭退荷蘭人韋麻郎等,最為時人稱道。 福建士人感念他的功勳,紛紛贈言表達敬意,沈有容將仕紳的贈言纂輯成冊,署名《閩海贈言》。卷一為碑,卷二為記(〈東番記〉在其中)。

  8. 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浯嶼(今金門)水寨將軍沈有容親率二十四艘戰船出征,航向東番討伐倭寇。陳第「適有觀海之興」,隨行前往。十二日傍晚,航行到澎湖附近海域,突然颶風大作,海浪滔天,船隊漂散,情況十分危急。沈有容乃下令戰船駛澎湖港避風,停留三日,只有十四艘戰船會合,其他則漂散不知去向。沈有容衡量,倭寇只有七艘戰船,自己雖然有部分戰船漂散,但還有十四艘,戰力仍然居於優勢,因此下令繼續東征,再經一日夜航行,抵達東番。倭寇見明軍來攻,倉皇逃竄。沈有容立刻展開追逐激戰,斬首十五人,燒毀倭船六艘,投海溺亡無數,救回漳、泉漁民男婦三百七十餘人,取得完全勝利。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浯嶼(今金門)水寨將軍沈有容親率二十四艘戰船出征,航向東番討伐倭寇。陳第「適有觀海之興」,隨行前往。十二日傍晚,航行到澎湖附近海域,突然颶風大作,海浪滔天,船隊漂散,情況十分危急。沈有容乃下令戰船駛澎湖港避風,停留三日,只有十四艘戰船會合,其他則漂散不知去向。沈有容衡量,倭寇只有七艘戰船,自己雖然有部分戰船漂散,但還有十四艘,戰力仍然居於優勢,因此下令繼續東征,再經一日夜航行,抵達東番。倭寇見明軍來攻,倉皇逃竄。沈有容立刻展開追逐激戰,斬首十五人,燒毀倭船六艘,投海溺亡無數,救回漳、泉漁民男婦三百七十餘人,取得完全勝利。

  9. 掃平倭患後,沈有容收泊大員港(今臺南市安平港),當地平埔族首領大彌勒,率族人攜帶酒漿鹿肉前來勞軍,答謝沈有容為他們掃平倭患,相處甚歡。陳第乃利用這段期間探訪當地平埔族的地理環境及風土民情。停留將近二十天,於除夕之夜返回福建。次年,陳第應友人陳志齋之請,將其在東番的所見所聞,寫成〈東番記〉

  10. 題意 1.「東番」是指居住在臺灣的平埔族原住民。 2.「記」是一種文體,以敘述、描寫作為主要表達方式,內容包涵甚廣,有記人物的,有記事件的,有記山水的,也有記建築物或物品的,其性質類似於現代的記敘文。 3.東番記是記載明朝萬曆年間,臺灣平埔族原住民的地理風物和居民生活情景。文末以「野史氏曰」作結,發表評論,是模仿史記「太史公曰」的形式,可見作者陳第是以記錄文獻史料的態度寫作本文。 平埔族與西拉雅族

  11. 平埔族與西拉雅族 平埔族是指居住在臺灣平原地區的原住民的泛稱,清代和日治時代蔑稱為平埔番、熟番。遠在漢人來臺之前,平埔族即已定居於臺灣,北起宜蘭、基隆,南到高雄、恆春,都是他們的居住區域。清代統治臺灣時期,嚴格限制大陸女性移民臺灣,男性移民便和平埔族女性通婚,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指的就是當時的情況,平埔族因此漸漸消失。 有關平埔族的分類,眾說紛紜,比較重要者有: 噶瑪蘭族、馬賽族、凱達格蘭族、龜崙族、道卡斯族、拍宰海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壟族。

  12. 陳第東番記中所稱的「東番夷人」,指的是居住於臺南一帶的西拉雅族,陳第東番記中所稱的「東番夷人」,指的是居住於臺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包括新港社(今新市鄉)、麻豆社(今麻豆鎮)、蕭壟社(今佳里鎮)、目家溜灣社(今善化鎮)、大目降社(今新化鎮)、大武壟社(今玉井鄉)。 西拉雅族因長期與漢人通婚而漢化,但還保留「祀壺」 (以壺或瓶代表神明阿立祖而祭祀之)的習俗,成為辨識西拉雅族的重要指標。

  13. 題解 • 西拉雅族

  14. 西拉雅族 陳第〈東番記〉中所謂的東番,是指今日北起雲林、嘉義、臺南,南迄恆春一帶沿海之地。在這個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日據時期的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之歸類為洪安雅、西拉雅、馬卡道三個族群。 陳第所描述的原住民風俗習慣是以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的原住民為主,也就是說:〈東番記〉實際上所反映的是西拉雅族在十七世紀初的生活面貌。此外,該文對研究東番族屬和民族遷徙,亦提供了重要線索。

  15. 西拉雅族 西拉雅人跟一般平埔族一樣,很早就懂得刀耕火種,種植自給自足的蔬菜及稻米。傳統的西拉雅社會為母系制度,女子擁有財產繼承權,所以在西拉雅人的社會裡是男人嫁給女人。

  16. 此外他們的竹編技巧也是一大特色,除了一般的生活器皿外,連居住的房舍也是用竹子搭建而成。此外他們的竹編技巧也是一大特色,除了一般的生活器皿外,連居住的房舍也是用竹子搭建而成。 在宗教方面,西拉雅人以陶罐做為祖靈的神體,形成特殊的祀壺制度。雖然西拉雅人沒有文字不能記錄歷史,但他們的傳統歌謠「牽曲」卻也傳唱了千年之久。

  17. 西拉雅族 西拉雅人給祖靈的聖品——檳榔   檳榔在西拉雅人的生活祭儀中占了極重要的角色。

  18. 南島民族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以前原住民吃檳榔是為了排除體內的毒素,因為海島氣候多瘴氣,先民就地取材,以吃檳榔來調合身體健康,後來西洋人教導在檳榔中加入「荖藤」、「石灰」吃起來更有味,才改變原來的醫療效果,也因此讓檳榔從此背負惡名。現在就健康面來看,還是少吃改良後的檳榔為妙。南島民族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以前原住民吃檳榔是為了排除體內的毒素,因為海島氣候多瘴氣,先民就地取材,以吃檳榔來調合身體健康,後來西洋人教導在檳榔中加入「荖藤」、「石灰」吃起來更有味,才改變原來的醫療效果,也因此讓檳榔從此背負惡名。現在就健康面來看,還是少吃改良後的檳榔為妙。

  19. 檳 榔 從荷據到清領時期,所有文獻的記載,西拉雅人的部落都遍植檳榔,屋前屋後都見得到它的婆娑之影,可見西拉雅人對檳榔的重視。 在部落中,男女婚嫁,檳榔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聘禮,《諸羅縣誌》中記載「女將及笄……男親送檳榔,女受之,即私焉。」早期頭社部落男女「牽曲」時也以吐檳榔汁示愛,可見以前檳榔的社會地位絕非現在惡名所能比擬。 (『牽曲』是西拉雅族祭儀中非常重要的獻禮, 「牽曲」是一種由少女擔任,赤腳,雙手交叉牽圍成圈,配合簡單的二進一退舞步,邊唱邊跳的歌曲, 『牽曲』由女姓登任,身穿白衣黑裙,戴『頭盔』(花環)以達感恩,祈福之 。「牽曲」是以西拉雅族古語來唱的,現今已無人能瞭解其意義。

  20. 頭裹橘巾是北頭洋的牽曲

  21. 作者 經歷 文學成就 陳第

  22. 經歷 1.博覽群書,喜談兵法 陳第,字季立,號一齋,又號子野子、溫麻山農,別號軒轅寄客。世居福建省連江縣西郊化龍橋北西籠西鋪。生於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一)三月三日,卒於神宗萬曆四十五年(西元一六一七)三月二十一日,年七十七。 母親楊氏,夢見雷聲而生陳第。陳第的長相,鼻子英挺,瞳孔方形,顴骨高聳。有一位遊方僧人聽見其哭聲,說:「這個嬰兒的哭聲發自丹田,將來必定成就遠大。」陳第少時穎悟,為生員時,博覽群書,兼習劍術,意氣豪放,尤其喜歡談論用兵之道。

  23. 2.受知名將,任職邊疆 ˙嘉靖四十一年(西元一五六二),陳第二十二歲,戚繼光將軍到福建平定倭寇,陳第上「平倭策」。 ˙萬曆元年(西元一五七三),陳第三十三歲,從另一平倭名將俞大猷學兵法,盡得古今用兵韜略(用兵的謀略),俞大猷非常高興,說: 「子當為名將,非一書生也。」戚繼光和俞大猷成為陳第追隨的長官和老師。 ˙萬曆五年(西元一五七七),陳第三十七歲,兵部尚書譚綸提拔陳第出守古北口。古北口為長城重要的隘口之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自古以來即為軍事要地。任職邊疆期間,深得軍民愛戴。 ※韜略:原指六韜、三略等古代的兵書。後引申為用兵的計謀。(按:六韜、三略,分別指姜子牙和黃石公所作的兵書名。後泛指兵書或用兵的計謀。)

  24. 3.以遊覽自娛,著述終老 萬曆十年(西元一五八二),陳第四十二歲,得罪當道(居要位。指掌握政權的人),去職南歸。 (七月二十日,巡府吳兌的表弟周楷,要求將五千匹青布配售給軍民,索價每匹二錢以上,但市價每匹布僅一錢以上而已,陳第認為此舉是假藉權勢剝削軍民,悍然拒絕。十一月,為此事去職,次年夏南歸。) 先在家中奉養母親,閉門讀書十餘年。五十七歲開始裹糧遠遊,寄情山水,足遍天下。並以著述自娛,論學注重審察時義,切合日用,不作空言。

  25. 文學成就 ˙明代學術至萬曆年間,王學末流空疏的毛病逐漸顯現,陳第生當其時,主張學者應該允文允武(既有文才又曉武事),兼習戎馬經術(指軍事及治理天下之術),他曾說:「不有文者,孰守社稷;不有武者,孰捍牧圉(牧地,此指邊境)。」 ˙陳第反對理學家的「去人欲,存天理」 ,他說: 「食色臭味之欲,有生以來不能解也,上自聖人,下至匹夫、匹婦,微至鳥獸昆蟲,皆不能無欲。」因此他主張「為之有道,制之有宜。」觀念十分通達。

  26. ˙著有《尚書疏衍》四卷、《毛詩古音考》四卷、《屈宋古音義》三卷、《伏羲圖贊》二卷、《一齋詩集》十三卷等書。其中有關毛詩和《楚辭》的研究,是開啟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一人。總之,陳第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碩儒和旅行家。著有《陳一齋全集》。˙著有《尚書疏衍》四卷、《毛詩古音考》四卷、《屈宋古音義》三卷、《伏羲圖贊》二卷、《一齋詩集》十三卷等書。其中有關毛詩和《楚辭》的研究,是開啟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一人。總之,陳第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碩儒和旅行家。著有《陳一齋全集》。

  27. 補充資料 • 遺聞軼事

  28. 1.喜好遊覽 陳第喜歡遊覽,他在萬曆十年四十二歲辭官,之後就以讀書、著述、遊覽為生活重點。 陳第六十二歲隨陳有容渡海遠征東番,不畏海象惡劣,想必與他喜好遊覽有關。

  29. 課文 前言 • 陳第(1541年-1617年),字季立,號一齋,中國福建連江人,明朝儒生。曾先後於戚繼光與俞大猷從軍,累功至游擊將軍,鎮守古北口。後解甲歸田,回到福建連江(今馬祖島)。 • 1602年,沈有容將軍邀他一起出海,追剿縱橫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期間曾抵達台灣,得到台灣原住民的熱情招待,事後,他根據居住台灣將近一年的經驗作成《東番記》,記錄了當時台灣平埔族人的風俗習性,成為最早紀錄臺灣原住民的文獻。

  30. 課文賞析 西 拉 雅 族 的 房 子 與 婦 女 (Le Tour du Monde, 頁228,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31. 坤輿萬國全圖(利瑪竇繪,1602年)局部圖

  32. 性好勇喜鬥,無事晝夜習走(奔跑), 足蹋(※.指腳底。蹋,音ㄊㄚˋ,同「踏」。 )皮厚數分,◎(誇飾) 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奔馬(奔馬,犇,「奔」的古體字),◎(譬喻-明喻) ◎轉品(履,名詞當動詞);奔,轉品-動詞作形容詞) ※意謂其民善走 能終日不息,縱(任憑)之,度(音ㄉㄨㄛˋ:推測、估計。 )可數百里。◎(誇飾)鄰社有隙(紛爭)則興兵,期而後戰(相約定打鬥日期),疾力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不相讎(仇視)。 ※一方面說明原住民遇事以武力解決,訴諸暴力,但另一方面則是表達他們毫無心機,光明磊落,不記仇的天性。 所斬首,剔肉存骨,◎(句中對)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壯士。※(意謂人民崇尚武勇)

  33. 第一段段旨: • 敘寫東番夷人所居之地,大抵分布於今臺灣西南沿海一帶,並記其勇鬥、善走,但不記仇的民族特性。 • ◎首段敘筆系統分明,先扣題,概述地理位置,羅列地名,再敘總類,而後敘及番社與權力組織。 • ※「鄰社有隙則興兵,期而後戰,疾力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不相讎。」 • :一方面說明原住民遇事以武力解決訴諸暴力但另一方面則是表達他們毫無心機光明磊落,不記仇的天性。

  34. 補述註釋9第二段之一 13.作揖謙讓。為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 14.皆指老年人。艾,《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楊倞注:「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耆,音ㄑㄧˊ,禮記曲禮上稱六十歲曰耆。耄,音 ㄇㄠˋ,《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地暖,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無揖讓13拜跪禮,無曆日、文字,計月圓為一月,十月為一年,久則忘之,故率不紀歲,艾耆老耄14,問之弗知也。

  35. 採苦草,雜米釀,間(ㄐㄧㄢˋ,偶爾。)有佳者。豪飲,能一斗。採苦草,雜米釀,間(ㄐㄧㄢˋ,偶爾。)有佳者。豪飲,能一斗。 • 時燕會(宴會),則置大罍(ㄌㄟˊ;古代一種盛酒或水的容器),團坐,各酌以竹筒,不設肴. (煮熟的魚肉等食物) • 樂起跳舞,口亦烏烏(歌呼聲) 若歌曲。 ◎(摹寫-聽覺) (※說明平埔族人樂於歌舞與酣飲)

  36. 牽曲

  37. 無水田, 治畬(ㄕㄜ) 種禾, 山花開則耕

  38. 課外補述:話刺桐 • 美麗的莿桐花,是台灣平埔族人的歲時象徵。每年農曆二、三月,當火紅的莿桐花盛開時,代表新的一年開始,在靠海的部落,男人整理竹排、漁具,準備在海祭後出海捕飛魚;平地的部落也會舉行盛大的祭典,迎接豐年,祭祀祖靈。 • 莿桐號稱「四季樹」,隨著不同季節各有不同變化。在台灣的移民開發史上,平埔族人的命運,就像大自然界中的莿桐,兀自寂寞地經歷著花開花落。

  39. 刺桐花開 • 每當刺桐花開的時候,又是冬去春來的喜訊。不論是台灣島上的平埔族人、卑南族人、阿美族人、排灣族人,亦或是居住在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都是以刺桐開花的季節做為工作曆的指標,刺桐與台灣住民有著極為密切關係。 • 刺桐花幾乎成了平埔族的代名詞,以台灣平埔族群對話為主題的。早年的《番社采風考》中描述著:「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刺桐花開為度。」可見刺桐花成了平埔族重要的季節指標。

  40. 阿美族人常在宅地田園的外圍種上刺桐做為記號,甚至視其為神的樹。每當進行除穢的時候,會用刺桐的葉片將屋裡的穢氣驅趕出來。阿美族人常在宅地田園的外圍種上刺桐做為記號,甚至視其為神的樹。每當進行除穢的時候,會用刺桐的葉片將屋裡的穢氣驅趕出來。

  41. 第二段段旨: 說明其生活大概:包括衣、食、住、禮俗及宴饗。對於公共事務以共同討論決定。 且無曆法、文字記載,因此不記歲,對於交易採結繩記事的方式。

  42. 地多竹,大數拱,長十丈。伐竹構屋,茨以茅(用茅草鋪蓋屋頂),廣長數雉地多竹,大數拱,長十丈。伐竹構屋,茨以茅(用茅草鋪蓋屋頂),廣長數雉

  43. 公廨 第二代北頭洋公廨 第三代北頭洋公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