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蘊處界 , 四念處

蘊處界 , 四念處. 佛法以有情為本,那就應該認識有情是什麼。 有情的分別觀察,要從有情的流轉相續中,與身心的相依中去考察,不可為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 佛常用「三處觀」去觀察有情,分別有情的真相。 五蘊(詳於心理)觀、六處(詳於生理)觀、六界(詳於物理)觀。 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存在者,不能 偏重於物質或精神。 . 有情 流 轉的過程( 十二支, 惑業苦). 無明(我見)-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解脫的正行 — 八正道. 正覺解脫的正道,經中雖說到種種的項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賢聖所必由的。

gua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蘊處界 , 四念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蘊處界,四念處 • 佛法以有情為本,那就應該認識有情是什麼。 • 有情的分別觀察,要從有情的流轉相續中,與身心的相依中去考察,不可為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 • 佛常用「三處觀」去觀察有情,分別有情的真相。五蘊(詳於心理)觀、六處(詳於生理)觀、六界(詳於物理)觀。 • 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存在者,不能 偏重於物質或精神。

  2. 有情流轉的過程(十二支,惑業苦) 無明(我見)-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3. 解脫的正行—八正道 • 正覺解脫的正道,經中雖說到種種的項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賢聖所必由的。 • 正見 、正志 、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 、正定 •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他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的憶持現前。

  4. 四念處 • 以身、受、心、法為繫念處,心住於此而正觀察。所以名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念處 。 • 以念得名,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

  5. 四念處有二 • (一)、別相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二)、總相念處:觀身為不淨、苦、無 常、無我;……觀法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

  6. 四念處宗要 • 因無常、苦、不淨等正觀,最後都是為了引發無我正見,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 • 眾生對於身、受、心、法,總是有所取著,起常、樂 、我、淨四倒。 • 佛說四念處,對治顛倒,不再取著,所以說:「治諸依倚身、受、心、法」;依倚,就是依之而生取著的意思。

  7. 四念處 ─身念處 • 身念處是: 修「行者,觀身」──自身、他身、自他的色身,隨「順身相觀」察。 • 如觀身是種種不淨,三十六物所成等,就可以治滅執淨的顛倒。 • 如隨順這身的實相─ ─空無我性來觀察,就不再依著身而起我執,就能「不墮我見」了。 • 身體,確是最容易引起我執的,所以如來說法,每每是先說身念處。

  8. 四念處 ─受念處 • 受念處是:修行者,隨「順受」──苦受、樂受、捨受的實「相」來觀察。 • 受,一切都離不了苦 ,所以觀受是苦,能不著受而治樂顛倒。 • 如觀受的實相,從因緣所起,了無自性可得,那就不會計著受而「不墮我見」了。

  9. 四念處 ─心念處 • 心念處是:眾生的顛倒,莫過於 執著心識為常住不變的。這雖是婆羅門教以來的老執著,也實是眾生的通病。 所以修行者,隨「順心相」,觀心識如流水、燈燄,剎那生滅無常。 • 『無常是空初門』,從生滅無常中,得空無我正見,就能除常倒而「不墮我見」了。

  10. 四念處 ─法念處 • 法念處是:一切法中,除了色(身)法,及心法中的受與識,其他如想、思等一 切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有為法;還有無為法。這些,就是法念處觀察的對象。 • 修行者,隨「順法相」而起正觀,沒有一法是可取可著的;也就是沒有一法是可以安立為我的(如著法是有,這就是執我的所在),因而能「不墮我見」。

  11. 四念處 「是四念處」,如能修習觀察,都能不起我見,就「能厭一切──身、 受、心、法」,也就是能厭離生死流轉,心向涅槃。所以說能「開涅槃門」, 而有了進入涅槃的可能!

  12. 四念處 ─舉經 『雜阿含經』(修多羅)卷一0(大正二‧七二上──中)說: 「比丘!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無量種種不善,云何究竟滅盡?於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餘永盡」。 「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思惟已,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作是知已,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槃」。

  13. 四念處 ─釋經提要 依三種想而有三種不善覺(覺,新譯尋思),引起種種的不善法,多修習無相三昧,能永滅無餘。無相三昧是依四念處而修的。四念處……是解脫的一乘道。依此而修無相三昧,不取一切相,不取法有,也不取法無,真能修到無所取著,就能自證涅槃了。

  14. 解脫的正行—八正道 •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他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的憶持現前。 • 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繫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正定」。 • 由於一心的湛寂,如實正智能依之現前。 • 正念與正定, 即修慧階段。由修慧──與定相應的正見而發無漏慧,才能完成正覺的解脫。

  15. 慧與覺證 • 在家出家的聖弟子,依八正道行,確有如實的悟證境地,這是經中隨處可見的。 • 怎樣的觀慧才能引發如實覺呢?

  16. 慧與覺證—方便眾多 • 或說四念處; • 或說四諦觀; • 或說緣起的生起還滅觀。 但達到根本處,切近實證處,都是同觀實相的──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這是三法印的觀門:依無常成無願門 ,依無我成空門,依涅槃成無相門。等到由此而知法入法,即無二無別。

  17. 慧與覺證—三法印即是一法印 • 《智論》(卷二二) 說: 「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 ,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 又說:「觀色念念無常 ,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 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的名論!

  18. 慧與覺證 • 法性是空寂而緣起有的, 從緣起的生滅邊,觀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 從緣起的還滅邊,觀諸法無我與涅槃寂靜。 • 直從法性說,這即是性空緣起的生滅觀,生滅即是寂滅。 • 所以四念處,四諦觀,緣起觀,或側重緣起流轉而觀不淨、苦、無常、無我都是契入法性空的方便。 • 由於適應時機,根治對於物欲、色欲 的繫著,所以說苦觀、不淨觀。如不能依苦而起無量三昧,或偏於不淨觀,會造成嚴重的錯誤,佛世即有比丘厭身而自殺的(如《雜含》卷一三‧三一一經)。 佛為此而教令修安般 ……

  19. 何觀 茫茫瀑流何所逐? 念念情執幾時休? 宏願自脫二或一? 戒定慧觀戲論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