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 雷闽湘. 多重病理机制导致高血糖. 胰岛 β 细胞. 胰岛 α 细胞. 多重病理机制导致高血糖. 肠促胰素反应减低. 胰岛素分泌受损. 脂解作用增强. 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高血糖.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肝糖生成增多. 葡萄糖摄取减少. 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改编自 DeFronzo RA. Diabetes 2009;58:773–795. Wolters Kluwer Health. DPP-4 抑制剂 : 新的治疗选择. 治疗 2 型糖尿病. DPP-4 抑制剂. 慢性 β 细胞功能异常

geo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 雷闽湘

  2. 多重病理机制导致高血糖 胰岛β细胞 胰岛α细胞 多重病理机制导致高血糖 肠促胰素反应减低 胰岛素分泌受损 脂解作用增强 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高血糖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肝糖生成增多 葡萄糖摄取减少 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改编自DeFronzo RA. Diabetes 2009;58:773–795. Wolters Kluwer Health

  3. DPP-4抑制剂: 新的治疗选择 治疗2型糖尿病 DPP-4 抑制剂 慢性β细胞功能异常 α细胞功能失调 (葡萄糖依赖性降低血糖、 低血糖风险小、 不影响体重) 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 (胃肠道反应) 改善胰岛素抵抗 减少肝糖原分解 改善胰岛素抵抗 (体重增加) 二甲双胍 α-糖苷酶 抑制剂 磺脲类 格列奈类 噻唑烷二酮 促进胰岛素分泌 (胃肠道反应) (低血糖) DeFronzo RA. Br J Diabetes Vasc Dis 2003;3(Suppl 1): S24-40.

  4. 口服降糖药物 • 分类 •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DPP-Ⅳ抑制剂 •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 • 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 常需要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药联合治疗

  5. 双胍类药物 主要药物:盐酸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1%-2%

  6. 双胍类药物 • 其他作用: • 减少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 防止或延缓IGT向糖尿病的进展 • 降低体重 •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 • 乳酸酸中毒(罕见)

  7. 双胍类药物 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3umol/L,女性>124umol/L 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1.73m2) • 注意事项 • 与胰岛素或促分泌剂联合使用可能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 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 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

  8. 磺脲类药物 • 主要药物 • 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 • 作用机制: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 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1%-2%

  9. 磺脲类药物 • 不良反应 • 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 体重增加 • 注意事项 • 肾功能轻度不全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 依从性不好者可选择每日一次服用的药物

  10. 格列奈类药物 • 主要药物 •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 作用机制及特点 • 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 • 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 • 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1.0%~1.5% • 不良反应: • 可引发低血糖,但低血糖的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1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 主要药物: •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 作用机制: • 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1%-1.5%

  12.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 不良反应: • 体重增加、水肿 • 增加心衰风险 • 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泌剂联合使用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13. α- 糖苷酶抑制剂 • 主要药物 •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 作用机制 • 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进而改善空腹血糖 • 适用于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 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0.5%~0.8%

  14. α- 糖苷酶抑制剂 • 其他作用: • 不增加体重 • 阿卡波糖可防止或延缓 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 • 可能降低IGT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

  15. 什么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 包含31个氨基酸的多肽 • 在胃肠道L细胞(及后脑/下丘脑神经元)中,由胰高血糖素原剪切而来 • 由摄取的食物刺激分泌 • Incretin家族成员 • Incretins是一组天然的糖调节多肽 • GIP (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多肽)是另一个成员

  16. DPP-IV His Ala Glu Gly Thr Phe Thr Ser Asp Val 7 9 Ser Ser Lys Ala Ala Gln Gly Glu Leu Tyr Glu 37 Phe Lys Ile Ala Trp Val Gly Arg Leu Gly 内源性GLP-1由于半衰期极短,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i.v. bolus GLP-1 (15 nmol/l) 健康个体 (n=6) 1000 2型糖尿病患者 (n=6) 500 Intact GLP-1 (pmol/l) 0 –5 5 15 25 35 45 Time (min) 酶切 高清除速率 (4–9 l/min) t½ = 1.5–2.1 minutes (i.v. bolus 2.5–25.0 nmol/l) Adapted from Vilsbøll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3;88:220–224.

  17. 如何使GLP-1的治疗成为现实? • 抵抗DPP-IV降解的GLP-1类似物 ( GLP-1受体激动剂,Incretin拟似物) 如Liraglutide,Exenatide 目的: 提高血浆浓度,延长作用时间达到治疗要求 • 抑制DPP-IV活性 (DPP-IV抑制剂,Incretin增强剂) 如Vildagliptin,sitagliptin 目的: 防止内源性GLP1降解,提高血浆浓度

  18. DPP-4抑制剂通过调节α及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 食物 摄入 增加和延长GLP-1 和GIP对β细胞的作用: DPP4 抑制剂 胰岛素释放 β细胞: 胃 胰腺 净效应: 血糖 胃肠道 肠促胰素 α细胞: 增加和延长GLP-1 对α细胞的作用: 肠 胰高血糖素分泌 选自Drucker和Nauck, 2006; Idris和Donnelly, 2007; Barnett, 2006

  19. 口服药物的联合应用 胰岛素促分泌剂 (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 -糖苷酶抑制剂 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

  20. 各类降糖药物的机制、优劣势及价格 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2 Jun;35(6):1364-79.

  21. 各类降糖药物的机制、优劣势及价格 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2 Jun;35(6):1364-79.

  22. 胰岛素治疗的机制、优劣势及价格 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2 Jun;35(6):1364-79.

  23. 药物治疗的目的

  24. 药品安全问题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全世界1/3患者的死亡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所致。 ——WHO ADR中处方药占97.4%2 住院患者ADR死亡率0.32%1 美 国 中 国 不良 反应 每年因不良反应入院250万3 每年致死性ADR超过1万例1 每年因不良反应死亡19.3万3 居人口死亡原因排名第4位1 ADR:不良反应 1. Lazarou J, et al. JAMA 1998, 279:120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数据 3.杨建哲等.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4:79.

  25. 降糖药中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2005 1970 1978 2000 肝衰竭 曲格列酮4 苯乙双胍3 甲磺丁脲1,2 Muraglitazar5 严重乳酸酸中毒 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 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 1.王燕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2;18(1):76-77. 2. Meinert CL. Diabetes 19 (Suppl.2):785–830, 1970. 3. ULF BERGMAN, et al.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78, 2, 464-466. 4. A. J. Scheen. Diabetes Metab 2001, 27, 305-313. 5.Nissen SE, et al. JAMA. 2005 Nov 23;294(20):2581-6.

  26. 服药误区 • 1、别人服什么药好就跟着服。 • 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服药有不同— • 个体化治疗 • 2、药物有毒不服用。 • 血糖等代谢指标不正常同样会造成身体 • 损害---定期检测身体各项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 3、中药无副作用,西药有副作用。 •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只有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药物的副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27. 成功的关键 • 研读药品说明(适应症 不良反应 禁忌 慎用) • 熟悉药理 药效和药动特点 • 掌握病生 血糖 心血管风险 肝肾胃肠特点 • 应用四步法安全降糖

  28. 案例 • 女,72岁,2型糖尿病5年,现在服二甲双胍0.5每日二次,问现在的药物治疗是否合适? • 答 • 1、了解病情:血糖(空腹、餐后),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尿蛋白、胰岛功能等 • 2、设定治疗目标 • 3、选择治疗方案 • 4、治疗后复查

  29. 中国指南也指出HbA1c控制目标应个体化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http://www.diab.net.cn/uploadfile/T2dmguideline2010.pdf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371-374

  30. 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为7%,需个体化制定 • HbA1c < 7.0% (平均血糖 150-160 mg/dl [8.3-8.9 mmol/l]) • 餐前血糖 <130 mg/dl (7.2 mmol/l) • 餐后血糖 <180 mg/dl (10.0 mmol/l) • 个体化的控制目标非常重要: • 更严格的血糖控制(6.0% - 6.5%) – 更年轻, 更健康的患者 • 更宽松的血糖控制(7.5% - 8.0%+) – 老年, 伴发疾病较多, 容易发生低血糖等患者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2 Jun;35(6):1364-79.

  31. 感谢您的聆听! 祝在座的各位 生活快乐, 健康长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