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什麼是「台南學」?

什麼是「台南學」?. 吳 密 察 2011.10.13. 「台南學」是撒謎碗糕?. 漢學( Sinology ) 敦煌學( Dunhuangologie ):敦煌文書 徽學( ? ):徽州文書 澎湖 學 宜蘭學 淡水 學( Tamsui study ) 台南學(?). 清代的方志傳統. 『 台灣府志 』 ( 1685 、 1694-1710 、 1740 、 1744 、 1760 ) 『 台灣縣志 』 ( 1719 、 1752 、 1807 ) 『 台灣採訪冊 』 ( 1829 ) 『 安平縣雜記 』 ( 1898 ).

gefju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什麼是「台南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什麼是「台南學」? 吳 密 察 2011.10.13

  2. 「台南學」是撒謎碗糕? • 漢學(Sinology) • 敦煌學(Dunhuangologie):敦煌文書 • 徽學(?):徽州文書 • 澎湖學 • 宜蘭學 • 淡水學(Tamsuistudy) • 台南學(?)

  3. 清代的方志傳統 • 『台灣府志』(1685、1694-1710、1740、1744、1760) • 『台灣縣志』(1719、1752、1807) • 『台灣採訪冊』(1829) • 『安平縣雜記』(1898)

  4. 『台南縣誌』、『南部台灣誌』 • 『台南縣誌』(1897) 台南縣知事磯貝敬藏 編纂委員 蔡國琳 • 『南部台灣誌』(1934) 第一編 沿革 第二編 制度 第三編 諸政 第四編 租稅 第五編 產業 第六編 教育 第七編 宗教 第七編 救恤 第九編 風俗 第十編 名勝

  5. 『南部台灣誌』 • 第壹編 沿革 第一章 臺灣的開闢 第二章 舊臺南府第三章 縣治沿革第四章 舊鳳山縣 第五章 六堆的組織及沿革 第六章 舊嘉義縣第七章 舊恆春縣 第八章 匪亂 • 第貳編 制度 第一章 總說第二章 府制度 第三章 縣制度第四章 下級行政 第五章 官衙 • 第參編 諸政 第一章 警察第二章 司法 第三章 治獄第四章 理番 • 第肆編 租稅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荷據時期第三章 明鄭時代 第四章 清代第五章 日據時期 • 第伍編 產業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農業 第三章 糖業 第四章 鹽業 第五章 工業 第六章 商業 第七章 漁業 附 錄:臺灣中北部的重要產物 • 第陸編 教育 第一章 總說第二章 荷據時期的教育 第三章 明鄭時代的教育 第四章 清代的教育 附 錄:考棚公所、奎樓書院、澎湖書院、 臺南祭孔典禮 • 第柒編 宗教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佛教 第三章 日本據臺後的佛教第四章 持齋宗 第五章 道教 第六章 基督教 • 第捌編 救恤 第一章 救恤機關 第二章 舊安平縣社會事業 第三章 舊鳳山縣社會事業 第四章 舊嘉義縣社會事業 第五章 舊雲林縣社會事業 • 第玖編 風俗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冠婚喪祭 第三章 節令 第四章 雜俗 • 第拾編 名勝 第一章 名所舊跡第二章 景勝 附 錄:瑯嶠民番風俗賦 (光緒十九年義塾師生員康作銘)原敘 瀨戶 晉 原敘 蔡國琳

  6. 台南的博物館 • 1902 年「台南博物館」(莊雅橋宜秋山館、北白川宮台灣御遺跡所),1922年 遷址兩廣會館。 • 1930年「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之一,在原安平稅務司(1888年建)展示台灣史料。1932年,就地設置「台灣史料館」。 • 1935年日本政府慶祝「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台南市政府配合成立「臺南歷史館」共計三處會場,第一會場為臺南州商品陳列館(今台南高分院址),第二會場為台灣史料館(今熱蘭遮城博物館),第三會場為大南門。

  7. 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1930) • 史料展覽會(1930.10.26—11.0 • 『台灣史料集成』 (1931) • 紀念演講會 • 『台灣文化史說』(1930) 幣原坦「從國史所見的三百年紀念」 村上直次郎「熱藍遮城築城史話」 村上直次郎「蘭人的蕃社教育」 村上直次郎「台灣蕃語文書」 • 『續 台灣文化史說』(1931) 栗山俊一「安平城址與赤崁樓」 山中樵「台灣三百年的史料」 連雅堂「鄭氏時代的文化」 尾崎秀真「清朝時代的文化」 • 『台灣文化史說 正‧續』(1935)

  8. 1930年代的台南文化人集團 • 在第二高女任教期間的台南的生活,是我一生當中最難忘的幸福人生的時光。做為台灣之子而誕生的我,並不知道真正的台灣。幸虧得與當地的上流人士以及各界人士的交往,才使我有所覺醒。我原先最為日本人第二代的意識,無形中卻變成「台灣人」了。 • 首先,我用心研究台南的歷史實態。……尋訪街頭巷尾,過著日日歡欣的日子。佇立於安平古堡或台南赤崁樓,荷蘭時代及鄭成功時代的史實,展現無限的浪漫。 • 當時台南第一高女的濱田隼雄、國分直一(兩人都是我台高時代的學長)、台南一中的前島信次(台北帝大助手轉任)和我這些人,都受到『台南新報』文化版記者岸東人氏的支持,各個發表台灣風土研究的成果,文名大噪。 -- 新垣宏一著、張良澤編譯『華麗島歲月』--

  9. 前島信次 • 前島信次(1903-1983),日本阿拉伯中東研究的開山巨匠。 • 1928年東京大學東洋史畢業,跟隨藤田豐八教授前來擔任台北帝大助手,整理當時著名的ClementHuart文庫。 • 1932年,前島南下擔任臺南州立第一中學校歷史科主任教諭,來到了風俗典雅的臺南後,他努力地搜集臺灣文史資料,購買相關的中外文書籍、收集拓片、並趁著放假踏訪古蹟、結識鄉土史家,熱中於臺灣歷史。如為了想瞭解1895年臺南開城的過程,而結識了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並在《臺灣時報》上連載相關的文章;另外他也寫過關於〈日月潭的珠仔嶼〉(日月潭の珠仔嶼)、〈關於臺灣的瘟神、王爺與送瘟之風俗〉(臺灣の瘟疫神、王爺と送瘟の風習に就いて)與〈臺南之古廟〉(臺南の古廟)等文章。1940年,離台回國。 • 最近門人將其部分台灣相關文章編輯出版『「華麗島」:從台灣的眺望』(東京:平凡社,2000年)

  10. 國分直一 • 國分直一(1908~2005),西元 1908 年 4 月 28 日生於東京,同年 10 月隨父親國分直吉調職而移居臺灣高雄。1915 年進入打狗尋常小學校。1930 年,進入京都大學史學科,1933 年3 月畢業,9 月前往臺南高等女學校任教。 • 教學之餘,與慶應大學名譽教授前嶋信次、鄉土史學者石陽睢等人熱中探索臺南古都的歷史與民俗;他更不斷在臺南台地周邊進行考古活動,發現許多史前貝塚遺跡。1939 年 1 月,前往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南岸的高雄州大湖(今高雄縣湖內鄉大湖村)發掘貝塚。1941年,隨著《民俗臺灣》的創刊,國分直一轉而關注臺灣南部平埔族社會,曾在該刊上發表數十篇有關臺灣民俗、歷史、民間信仰的專文和書評。 • 1943 年 5 月,獲聘為臺北師範學校教授。1947 年 7 月,國分直一獲聘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1949 年 8 月 1 日辭去臺大教職。

  11. 台灣博覽會台灣歷史館 • 1935.10.10--11.28 • 臺南市設立的臺灣歷史館總共包括三個會場及一個特別會場。 • 第一會場位於臺南州商品陳列館(位於今中山路高等法院台南分院),陳列從原住民時期、名鄭時期、清朝統治時期各階段的史料,尤其1874年牡丹社事件史料更是展出的重點。 • 第二會場位於安平史料館(今熱蘭遮博物館),展出的內容為荷蘭統治時期的史料。 • 第三會場位於臺南市南門町大南門綠園,展出由史學家石暘睢先生所主導,由各地蒐集而來的45塊古碑。目前位於赤崁樓的 9 塊贔屭碑當時也一併在此展覽。 • 特別會場則位於台南神社,展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相關史料。台南神社舊址即今忠義國小前公園,忠義國小校地則為原神社外苑。

  12. 府城研究:歷史、文學、空間與儀式 • 問題、材料、工具 • 以空間作為舞台,歷史、文學、儀式都是其上的活動展現

  13. 安平運河舉行通水典禮1925.12.17安平運河興工於 1922 年四月,於 1925 年今日舉行通水典禮,翌年(1926 年)4 月 25 日正式開通。運河河長 3,782 公尺,河寬 37 公尺,底闊 27 公尺 3 ,水深低潮時一點 8 尺。於台南、安平各設船塢;工程費達704,500元。安平於台南,有如淡水於台北,然安平的歷史「地位」,非淡水所能比。荷蘭人於 1624 年即在安平築城設市,經營台灣,使之成為當時台灣「政經」中心。「台北帝國大學」校長幣原坦所著:《台灣文化史說》言及:「清朝領有台灣之時,管轄區域僅有三縣。如:台灣縣即今之台南,鳳山縣即今之舊城,諸羅縣即今之嘉義;考台灣縣位於三者之中心,其領域擴展至山陬海瀾,是以後之事。因之,政治、文化之中心在台南,莫非勢之應然。雖然,台南總可稱之謂台灣文化發祥地,惟其以前,不能漠視安平之存在。當安平發達繁榮之際,台南不過尚稱為赤崁之蕞爾一寒村而已,獨安平面臨外洋海峽,非但與澎湖相對,正當與中國貿易之要道也。」荷據、明鄭時期,安平可稱「台灣的首府」,入清後,清廷置台灣府在赤崁(今台南市),安平成為附郭,雖歷年風雨侵蝕,逐漸傾圯,但日本「領台前之安平港」,盛況猶存,南部台灣之外國商行即有英、美、德、波斯、西班牙等國;迨至 1912 年,安平的洋行,在日閥設謀驅逐外人資本下,才關門大吉。此也與 1904 年,殖民政府決定興建高雄港,放棄安平港不無關係。安平港自然荒廢,台南古都也隨之日就衰頹;「台南州」於舊運河之南,另鑿新運河,船隻稱便,但安平港口附近,砂洲浮生,水道常起變化,使新運河功能,大受影響,「州政府」為免於功虧一簀,決定繼以改良安平港,以恢復台南生機,但因戰事爆發,計劃未能實現。戰後,安平港因浚渫不易,棄之不治,而致每況愈下,昔日光釆,終於隱去;台灣最古老的一座港口,竟淪成一個小漁港,令人空唱:「安平追想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