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老師 製作

國際禮儀. 老師 製作. Chapter One. 緒 論. 第一節 國際禮儀的涵義 第二節 為什麼要懂得國際禮儀 第三節 國際禮儀的類型與範圍 第四節 國際禮儀的演進特性與背景因素 第五節 研習國際禮儀的態度與技巧. 第一節 國際禮儀的涵義. 一、國際禮儀的涵義   不論是專屬於各國、各地區(如各少數民族區域)或一般國際社會之禮儀、禮節,其主要涵義是指該國家地區或國際通常習用之各種生活或交往之秩序與禮俗、儀式。.  禮,必「誠於中而形諸外」,如人之一言一行,必表裏一致,如「人前說人好,人後說人壞。」,則人前人後的巧言令色,究以何者為準為是?

gal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老師 製作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際禮儀 老師製作

  2. Chapter One 緒 論 第一節 國際禮儀的涵義 第二節 為什麼要懂得國際禮儀 第三節 國際禮儀的類型與範圍 第四節 國際禮儀的演進特性與背景因素 第五節 研習國際禮儀的態度與技巧

  3. 第一節 國際禮儀的涵義 一、國際禮儀的涵義   不論是專屬於各國、各地區(如各少數民族區域)或一般國際社會之禮儀、禮節,其主要涵義是指該國家地區或國際通常習用之各種生活或交往之秩序與禮俗、儀式。

  4.  禮,必「誠於中而形諸外」,如人之一言一行,必表裏一致,如「人前說人好,人後說人壞。」,則人前人後的巧言令色,究以何者為準為是?  其次,禮儀必與禮俗或習俗有關,以婚禮而言,西式婚禮與傳統中式、日式之婚禮皆有不同,則所謂禮儀,何所指?難道西方禮儀才是現今「國際」禮儀嗎?  因此,為懂得餐飲禮儀,不妨分述中餐、西餐、日式料理……等主要餐飲禮節才是,其餘如唐裝(中國服飾)、西裝、阿拉伯裝飾等等也是如此。

  5.   歷史上,禮儀來自各國禮俗傳習演變情形,大致如下圖(1-2):

  6. 二、國際禮儀的各種稱法 國際「禮儀」(Etiquette)是一廣泛的稱法,相關的名詞包含Protocol、Ceremony、Formality、Procedure、Politeness、Courtesy、Manner等字,特分述如次: (一)Etiquette(禮儀) 泛指一般食衣住行禮儀、社交禮儀、生活禮儀與外交禮儀(Diplomatic Etiquette),其涵義可含禮俗、禮節、禮貌、儀式、程序、典禮、文書程式等內容,故國際禮儀使用International Etiquette一詞。

  7. (二)Protocol(禮賓) 各國外交部「禮賓司」,常使用Protocol Department,包含cour-tesy(禮節)、etiquette(禮儀)、ceremony(典禮)等禮儀事務。 (三)Ceremony(典禮)   正式典禮儀式,如外交使節之呈遞到任國書(The Letter of Cedan-ce),又如公私機關之就職大典、交接典禮等典禮規範。 (四)Formality(儀式)     指典禮中之儀式,如新舊任首長交接典禮儀式,若干儀式的細節,又稱Procedure(程序)。

  8. (五) Courtesy(禮節或禮貌)   各種官方或人際溝通、交際場合所習用之禮節禮貌,也包含行為規範與合乎規矩的態度表現。禮儀或禮節多來自禮俗(Custom)逐漸演變傳習而成。 (六)Manner(禮節) Courtesy與Manner常相互混用,但禮節「切實而具體」,禮貌則偏重「抽象的態度」,如敬老是一種禮貌,而向老者行禮鞠躬或讓座是一種合乎禮節的態度表現 。Manner如所謂Table Manners(餐桌禮節)、Executive Manner(商業禮儀)、Court Manners(運動精神)等是。

  9. (七)Custom(禮俗、習俗)   指一國或某一地區之生活習俗,習俗中的陋俗(如纏足)與良俗(如敦親睦鄰),都會影響禮儀的優劣質地。禮儀是禮俗文化的一環,且禮俗常成為禮儀的來源之一。 ►IKEA「宜家家居」台灣香港董事長涂善(右二)與IKEA商務營運執行董事長安得晨(右二)等人,為新莊店開幕,入境隨俗拈香祈求平安順利。

  10. (八)Politeness(禮貌)  人之各種禮貌行為,如溫文儒雅便屬Politeness,也可視之為「個人禮儀」,指人之言行舉止動作不可粗魯或任性,而應溫和有禮,歐美社會人際往來最忌諱言行粗魯(rude)(粗暴更遭唾棄不齒),即便一般「不禮貌」(unpolite)或無禮、失禮之行為動作皆必予鄙棄,故禮貌是基本禮儀風範。   以上說法參閱下圖(1-3)廣義禮儀、圖(1-4)國際禮儀範疇。

  11. 第二節 為什麼要懂得國際禮儀   不論是一般「國民生活禮儀」,或國際禮儀,都不是死的知識,而是要活學活用在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乃至國際往來的各種場合上。禮儀既然是個人言行舉止以至生活交際、工作交往、社會活動以及國際場所接觸應酬的禮節或儀式,人豈可不知或知而不行,橫衝直撞而任由我行我素?

  12. 國際禮儀的重要性,可予如下的比喻: 1.禮儀是個人言談舉止的「基準線」(不可「踩紅線」)。 2.禮儀是出入相友相互扶助的「潤滑劑」。 3.禮儀是人際往來應酬的「紅綠燈」。 4.禮儀是社會交際交往的「工具書」。 5.禮儀是工商社會確立公關的「踏腳板」(不是絆腳石)。 6.禮儀是外交禮尚往來的「墊腳石」(也是敲門磚)。 7. 禮儀是國際社會相處的「照明燈」。

  13.   試看上述各項比喻式的說法,就可知(國際)「禮儀」何其重要。禮儀既有其重要性,則自應加以研習應用。   不懂(國際)禮儀,則可能引起的失誤是: (一)懵懵懂懂,莫知所從 (二)失禮失態,貽笑大方 (三)人愈粗魯,愈不知禮貌 (四)失禮失職、無禮無功 (五)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以上是說:懂得禮儀,是為避免人際或社會交往的無禮無知、失禮失態、粗魯妄行、愚昧失職以致寸步難行。人不能孤立、離群,故

  14. 在人群交往中,絕不能有無禮、失禮或非禮的態度行為,禮儀就是此一「中介線」。   具體地說,就積極層面言之,禮儀必具下列數種功能:   由上述消極與積極層面之探討,可知國際禮儀之重要性及其研究學習的理由所在。

  15. 第三節 國際禮儀的類型與範圍 一、地區禮儀與國際禮儀   禮儀,有出自某特定國家或地區者,所謂「入境隨俗」,即指「在羅馬,則參照羅馬人之禮俗。」(In Rome, do as Romans do.),但古來,各國或各地區之文化禮俗,也常相互傳習影響,此即地區性之習俗,逐漸形成國際化之慣例。

  16. 二、基本禮儀與應用禮儀   除上述「地區性」禮儀與「國際性」禮儀之區分方式外,尚有區分為基本禮儀與應用禮儀兩類(本書採取此一分類方式)。   所謂「基本禮儀」,是指各地區或國際禮儀之最基本禮儀實務,如衣食住行育樂一類禮儀項目,此即多數著述所探討的禮儀內容。

  17.   應用禮儀,即基本禮儀以外之禮儀實務,主要以下列幾項為主: (一)社交禮儀 (二)日常生活禮儀 (三)工商業禮儀(商業禮儀) (四)外交禮儀(Diplomatic Etiquette) (五)國際會議禮儀

  18. 三、本書討探國際禮儀之範疇

  19. 四、研習國際禮儀的層次   研習國際禮儀,各有不同的層次,即知識的、實用的與文化的三種層次,說明如後: (一)國際禮儀的「知識性」層次  將國際禮儀當作只是知識(理論)層面的探討,研讀各國禮儀,增廣生活禮俗常識,即知悉國外有關食衣住行育樂的禮貌禮節,卻未必在生活層面加以應用。 (二)國際禮儀的「致用(實用)性」層次   禮是秩序,禮儀即個人生活、工作與社交的行為規範,只是禮儀必受各國文化習俗影響,以致各國各地禮儀禮節風格各有不同

  20. ,唯活學活用始具真誠而有意義 (三)國際禮儀的「文化性」層次   文化性係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之禮儀人品風格,誠於中而形諸外的自然表現,表裏一致而自然合乎禮儀節度,係使自己融入於美質美姿的禮儀文化的氣質中,人貴乎氣質幽雅,而不是「東施效顰」似的矯情造作,使禮儀徒具外表形式,而內在卻粗俗不雅,令人厭惡而遠之。

  21. 第四節 國際禮儀的演進特性與背景因素 一、各國禮儀的特性 (一)成長性   禮儀是各地區、族群的禮樂習俗與生活規範相互傳習演變而形成,是成長的,而非造成的(grows, not made)。 (二)演變性   禮儀並非一成不變,既經成長而來,必因演變而成新禮制。由古至今,由今而後,禮俗禮儀都在成長、也在演進中改變。

  22. (三)族群性   人類社會,有族群而後衍生文化,其中由野蠻而遞變成文明的禮法禮樂禮儀,乃至一般生活上的禮貌禮節由是而形成,故族群的「種性」決定其禮樂教化的特質,也成為禮儀禮節的緣起。 (四)傳習性   禮俗禮儀之文化形態與文明生活方式,古今中外都是經由各地區、各國家之文化傳播交通、相互模仿學習、彼此適應融入,而逐步擴大。

  23. (五)多元性(Diversity)   世界各地各國的禮儀,既來自其多元種族文化(Muti Racial Culturalism),則現今存在的各種禮俗禮儀也自然不是單元性的,而是多元的。

  24. 二、影響國際禮儀的相關因素   就各國或各地區的禮儀禮節觀之,其主要之影響背景約含下列因素:

  25. 現就上述各項因素分述其要點如下: (一)禮俗文化 (二)生活方式 (三)社會習性 (四)宗教信仰 (五)外交事務

  26. 第五節 研習國際禮儀的態度與技巧 一、研習禮儀的態度 (一)彬彬有禮 (二)入境隨俗 (三)尊重多元(Valuing Diversity) (四)知行兼顧(即知即行) 研習各國禮儀不應觸犯的態度: (一)妄自菲薄盲從媚外 (二)閉關自守夜郎自大 (三)巧言令色矯柔造作 (四)財大氣粗鄙薄無品

  27. 二、研習國際禮儀的技巧 (一)語文 (二)儀態 (三)氣度 (四)旅遊聞見 (五)多元文化適應(Multi-Cultural Adaptation)

  28. 禮儀文獻與案例1

  29. 禮儀文獻與案例1 「禮」,為我國古代十三經之一,今所傳習之古「禮」經典包涵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三種文獻,多為秦漢時期儒者增刪而相傳於後世。其中禮記各篇所載極其精要,特摘選若干片段以襯其大略: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脩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30. 禮儀文獻與案例1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31. 禮儀文獻與案例1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夫?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以上禮記:曲禮上) 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溢處末,酒漿處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座。

  32. 禮儀文獻與案例1 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寠。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座。(以上禮記:曲禮上)

  33. 禮儀文獻與案例1 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輕任并。重任分。(班)〔斑〕白〔者〕不提挈。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以上禮記:王制) 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鄉〕、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以上禮記:禮運)

  34. 禮儀文獻與案例1 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於禮謬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德,於禮虛。」(以上禮記:仲尼燕居) 「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以上禮記:昏義) 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

  35. 禮儀文獻與案例1 從以上各篇觀之,可知若干禮制仍研習至今不變;如所謂「禮之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曲禮上) 「禮也者,理…」。(仲尼燕居) 「禮,始於冠,本於婚,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

  36. 禮儀文獻與案例1 現今各國禮俗禮儀之精微處,也大致如此。但古之禮制,如「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王制) ,已與今制不同(道路右行:女右男左…),則不必食古不化。不論如何,禮即秩序由來,此為「禮必本於天,殽於地」之原義,有「禮」,而後化民成俗(禮俗)恭敬樽節傑而形成禮儀;國有禮儀即「禮儀之邦」,世有禮儀,即是「國際禮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