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9

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必修三 编 写 说 明 教 学 建 议 陈 其. 第一部分. 编写原则 与 修 订 情 况. ( 一 ) 严格遵循根据课程标准. 仍然是 8 个专题 中国史 5 个 世界史 3 个. ( 二 ) 顺序调整比较大. 彻底打破中外完全割裂的安排 基本按照古代、 近代、现代的历史时序编写 目的是尽量建立历史的联系与发展 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调整的原因. 1 、课程标准叙述有局限 :

Download Presentation

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必修三 编 写 说 明 教 学 建 议 陈 其

  2. 第一部分 • 编写原则 与 修 订 情 况

  3. (一) 严格遵循根据课程标准 • 仍然是8个专题 • 中国史5个 • 世界史3个

  4. (二)顺序调整比较大 • 彻底打破中外完全割裂的安排 • 基本按照古代、 近代、现代的历史时序编写 • 目的是尽量建立历史的联系与发展 • 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5. 调整的原因 1、课程标准叙述有局限: (第13页)似乎思想文化是“独立”发展,孤立存在的历史内容。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没有关联。

  6.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实际上,这个变化的根源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演变。 诸子百家 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入学思想的发展是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剧烈变革的产物,并反过来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7. 2、内容安排的缺失 • 中国、外国的内容完全割裂, • 似乎彼此毫无关联; • 而且时序颠倒,造成教学和理解困难; • 例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实际上维新思想、新文化 运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在不同程度 上受到西方影响。

  8. 但是,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在第六个专题才出现,完全颠倒了历史的因果关系。中国人“学习西方”成为无源之水。

  9. 再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实际上,这个变化的根源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演变。 诸子百家 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入学思想的发展是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剧烈变革的产物,并反过来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10. (三) 注意各模块的分工避免重复 • 如必修二中第二单元中关于工业革命的内容与必修三中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存在着重叠. • 编写和教学要时注意突出本模块的性质: • 必修二主要突出经济社会意义; • 必修三则主要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 作用的角度切入。

  11. (四) 保持传统 写出新意 • 如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 四大发明 • 《九章算术》和珠算(数学) • 石氏星表与浑仪 (天文学) •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2. (五) 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 对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几课的专业内容做了较大的浅化: • 避免纯粹的科学叙述, 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 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如何促进社会进步。

  13. (六)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初步培养 • 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 思想家、科学家与时代的关系 • 思想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4. 第二部分 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15. (一)以教科书为“依托” 灵活整合 1。模块之间的联系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 --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1 5 6 ) --西方人文思想与科学技术发展 之间的关系(2 4 8)

  16. (2)以对比为目的局部整合 --中西古代主流思想的不同特征 (1单元 2单元) ---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 (3单元 4单元 )

  17. 第三部分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18. 1。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的相互关系 3。历史的、客观的思想方法 4。正确的国际意识 5。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及相互影响

  19. 文化的多元发展 • 《课标》第13页: • 人类的思想文化…呈现了多元化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 (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范式的影响)

  20. 第四部分 需要重点把握 和注意的问题

  21. (一)古代中国没有历史分期 • 时代特征语焉不详 笼统称为“古代中国” (古、近、现) • “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应当更关注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变革是避不开的,社会性质的变化也躲不过去。 • “封建”二字自始至终没有出现

  22. 补救措施 • 简要梳理中国古代历史(先秦---明清)的基本发展阶段,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时代特征,否则无法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它对政治经济发生的反作用。

  23. (二)西方思想文化运动缺乏背景 • 必修一、必修二作为政治、经济历史,根本跳过了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 • 很难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更无法了解其伟大意义。

  24. 补救措施 • 回顾历史必修一(第30页): • 探究活动课: • 1. 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2.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 (1)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 (2)政教冲突 • (3)城市的兴起 • (4)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25. 第五部分 难点问题

  26. 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起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

  27. 一、宋明理学 • 产生的原因: 实际上是复兴正统儒学的一种哲学思考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 • 由于一些帝王的崇佛,以及佛教作为一种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生气和丰富内涵,使佛教成了三教的中心。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己“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最后达到“至理归无生”的认识,非常形象地突出了佛教盖过其它二教的吸引力。

  28. 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与并行 • 如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甚至从唐时起“中医药学是儒、道、佛的一种共同语言和联系纽带”。 • :“儒、释、道兼习乃是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

  29. 南朝的梁陈,北朝的齐隋都极力提倡佛教。唐代思反其道,便极力提倡儒家经世之术;南朝的梁陈,北朝的齐隋都极力提倡佛教。唐代思反其道,便极力提倡儒家经世之术; 同时,“中唐产生了三教一致的思想”。故三教连称在唐代,唐时三教之称也在史书上频繁出现,达到了高峰。 虽然将三教置于相同的地位,但此时三教内的重心,已由佛教转入到儒家。

  30.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 韩愈在唐朝佛学兴盛的社会风气中,独自振兴儒学大旗,排斥佛教思想,倡导恢复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开启了以后宋明时代新儒学思想发展的大方向。 • 代表他这种苦心孤诣的作品,在其《原儒》一文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31. 李翱,唐朝思想家及文学家,韩愈的门人,也是侄婿。 追随韩愈复兴儒学、反对佛教思想的主要人物。其哲学思想的造诣更有过于韩愈处。 代表作是《复性书》,文章中以《中庸》的理论为基础,提出“性善情恶”的人性论,认为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消除情欲的干扰,便可恢复人的本然之性,便可成为圣人。李翱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对于《中庸》理论的提揭与发挥,对宋明儒学的理论方向的确立,有相当大的影响。

  32. 程朱理学 • 二程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33.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34.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35. 朱熹的“理气论”和“心性论” • 认为仁义理智是天理的反映,性无不善,情也应从善,人们应当控制自己的感情,用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36. 陆王“心学” • 陆王心学就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37. “心”为本源 • 程朱道学社会伦理原则上升为终极规则——理。 • 这样,道德伦理规范变成了绝对的权威,而人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则遭到忽略。

  38. 陆九渊 •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9.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 • 1.心即理 • 2.心外无物 •   为了说明儒家伦理是根于人心的,其根据在于内而不在于外,“万物皆备于我”,心学家还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

  40. 3. 致良知 • 陆王的“心”负载的是“良知” •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   陆象山认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后天的不善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物欲对于本心的污染,这种说法和道学一系的观点一样。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名利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物欲。

  41. 本心是善良的,要恢复本心 • 人心先天是本善的,后天虽然受到污染或“放失”,但人先天之善是可以恢复的。在他看来,恢复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发明本心,就是使每个个体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成贤成圣、明德求善的自足的根据,率性而行,则无有不善。象山有时也按照孟子的说法,把发明本心称作求其放心,其意为通过修养寻找回放失的本心。 • 要发挥自身先天的善性,就要把自身内在的善性付诸于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物。

  42. 4. 知行合一 在心学家看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病症,在于人们缺少道德实践的勇气,能知而不能行。儒家的伦理及其道理在圣贤留下的经典中说得真切明白,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去书册上体认儒家的伦理,而在于把儒家的伦理用之于道德践履。象山把儒学的实践工夫称之为尊德性,阳明则以知行合一论之。

  43. 陆九渊的“镜中观花” • 万物并不是独立于心而自在,而是由心发育出来的。因为心本身具有天理,所以由人之本心出发而看待万物时,万物莫不具有此理。

  44. 王阳明的 “岩中花树” •   王阳明游南镇,一个朋友指着石头中的花树,问他说:“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回答说:“你见到这花之前,花与你的心各自寂静;你来看此花时,花进入我们的内心,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岩中花树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本身及其意义的被确认,在于花在人心中的显现。 •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

  45. “破心中贼” • 从立德上看,阳明同那些真诚的道学家一样,是一个身体力行的道德家,虽命运多舛,但终不移其志;从立言上看,阳明为“破心中贼”,而综合和发展了朱陆的学说。

  46. 心一而已矣 • 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同心说,他也同样强调心的普遍性。“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 ”。

  47. 程朱理学的历史 影响 •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48. 儒学的政治哲学化 •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