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 德 ] 海因里希 · 伯尔

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 …… 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来感受一位 17 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 德 ] 海因里希 · 伯尔.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 3500 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 1000 亿以上。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 德 ] 海因里希 · 伯尔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3.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我们的祈祷:

  4. 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5. 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

  6. 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送行。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送行。

  7. 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8. 海因里希·伯尔走了,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德国文学。他是崇尚和支持自由的,常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他是爱好争论的,由此激起人们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他的敬爱。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诚、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海因里希·伯尔走了,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德国文学。他是崇尚和支持自由的,常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他是爱好争论的,由此激起人们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他的敬爱。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诚、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 他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

  9. 时间:盟军已经攻 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确定: 1、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环境) 2、主人公谁(人物)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么问题?(情节) 一、整体感知: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1)这里是不是自己的母校;(2)自己到底受了什么伤 。

  10.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11.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下被抬进医院的。

  12. (一) 讨论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 三、P43---P46 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13. 2、为什么要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2、为什么要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 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悦耳、多么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

  14. 他这“英勇无比”的行动,他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可?他这“英勇无比”的行动,他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可?

  15.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

  16.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17.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

  18. 3、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 3、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 惨不忍睹的场面四肢仅存一肢、残酷的现实青春不再潇洒英雄梦完结,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现实。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摧垮人类

  19. 惨痛的教训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他幼稚、无知,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20. “我”被蒙蔽的根源是什么?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21.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 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22.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行军事训练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了战争狂热

  23.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24. (二)、探究释疑 1、美术教室的布置 2、香蕉上的“多哥万岁” 3、门上的十字架 “我”对母校的确认,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据,但都被“我”一一“否定”,最终是缘“我”在三个月前用六种字体书写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才得到真正确认。 我的手迹!

  25. 探究释疑: 肉体的创痛 流浪人,你若到 斯巴…… 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 心灵的震痛

  26. 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个典故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是铭文的起句,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我”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对德国纳粹分子的讽刺,他们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盲从,揭示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27. 探究释疑: 肉体的创痛 流浪人,你若到 斯巴…… 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 心灵的震痛 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同样也说明了军国主义教育遍布所有学校,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28. 环境描写: 文明与野蛮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主 题

  29. 1、 “我”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2、 “我”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

  30.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31.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32. 悬念 1、 “我”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2、 “我”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 本文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遭遇的悲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3. 拓展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

  34.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膝下跪,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35.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这是一个从不逃避历史,勇敢承担责任的民族!他们曾经犯过错误。但是今天,他们的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让历史重演。

  36. 消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就曾六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曾一再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而且在2006年特意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

  37. 这是一个卑劣的民族!这是一个狭隘无耻的民族!这是一个逃避过去,拒绝承担责任的民族!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是他们直到今天依然拒绝承认他们错了!他们的每一届下政府都把他们本国的战犯说成“英雄”,把侵略别的国家说成是“进入”,他们把屠杀别的国家的人民的历史说成是捏造的!他们的国家的法庭和警察全力以赴保护自己国家的战犯,拒绝为受到过他们伤害的各国人民提供补偿!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民族的后代说:“别的国家那样谴责我们的过去是因为嫉妒我们现在的成就!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道歉。”这是一个卑劣的民族!这是一个狭隘无耻的民族!这是一个逃避过去,拒绝承担责任的民族!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是他们直到今天依然拒绝承认他们错了!他们的每一届下政府都把他们本国的战犯说成“英雄”,把侵略别的国家说成是“进入”,他们把屠杀别的国家的人民的历史说成是捏造的!他们的国家的法庭和警察全力以赴保护自己国家的战犯,拒绝为受到过他们伤害的各国人民提供补偿!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民族的后代说:“别的国家那样谴责我们的过去是因为嫉妒我们现在的成就!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道歉。”

  38. 跪着的日尔曼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贵 勃兰特

  39. 比较阅读 《一个人的遭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40. 《一》:为国而战 《流》:为法西斯卖命 比较阅读 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但叙述的角度不同,有着怎样的区别? 《一》: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 《流》: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 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41. 比较阅读 参战目的:《一》中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 《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一》中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 《一》中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42. 比较阅读 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一》: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流》:“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43.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我们的祈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