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的定义. 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为主,只引起肝炎的病毒. 肝炎病毒的类型. 病毒 病毒科 核酸类型 传播方式 HAV 小 RNA 病毒 正单链 RNA 粪 - 口 HBV 嗜肝 DNA 病毒 双链 DNA 输血 HCV 黄病毒 正单链 RNA 输血

Download Presentation

肝炎病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肝炎病毒

  2. 肝炎病毒的定义 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为主,只引起肝炎的病毒

  3. 肝炎病毒的类型 病毒 病毒科 核酸类型 传播方式 HAV 小RNA病毒 正单链RNA 粪-口 HBV 嗜肝DNA病毒 双链DNA 输血 HCV 黄病毒 正单链RNA 输血 HDV —— 负单链RNA 输血 HEV 杯状病毒 正单链RNA 粪-口 HFV —— —— 粪-口 HGV 黄病毒 正单链RNA 输血 TTV 细小病毒 负单链DNA 输血

  4. 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 1、粪-口:HAV、HEV、HFV(流行性) 2、输血、垂直:HBV、HCV、HDV、 HGV、TTV(散发性)

  5. 乙型肝炎病毒

  6.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HBV形态与结构 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 抗原组成 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 抵抗力

  7. 乙 肝 HBV属 嗜肝DNA病毒 土拨鼠肝炎病毒(WHV) 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8. 1. HBV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9. HBV的小球形颗粒 主要存在形式

  10. HBV的管形颗粒 串联的小球形颗粒 HBV的小球形颗粒 空心汤团 HBV的管形颗粒

  11. Dane颗粒形态 (完整的病毒,具有传染性) HBsAg (外膜蛋白) HBcAg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

  12. 大球形颗粒(Dane):直径42 nm 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包膜 双层外壳 内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核衣壳 Dane颗粒 双股未闭合DNA 核 心 DNA多聚酶

  13. 2、HBV的基因组结构 3.2Kb 双股环状未闭合DNA,长链( L)为负链,短链(S)为正链 负链( L)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即P、S、C、X

  14. S 区 正链 C 区 负链 P 区 重复序列 X 区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

  15. S区:有S基因,前S1基因和前S2基因,分别编码HBV的 外衣壳蛋白(HBsAg,Pre S1和Pre S2抗原) C区: 有C基因和前-C基因,分别编码HBV的HBcAg、 HBeAg. P区: 最长,编码DNA多聚酶 X区: 编码HBxAg,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 病毒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16. 转录 逆转录 DNA RNA DNA HBV的复制 HBV的复制方式很特殊,在复制过程中有逆转录过程,与逆转录病毒相似,逆转录后的DNA可整合至靶细胞的染色体

  17. 转译外衣壳蛋白 转译内衣壳蛋白 及子代DNA 超螺旋DNA 转录 2.1kbRNA 3.5kbRNA 逆转录 复制 逆转录的DNA可 整合至细胞染色体 HBV复制周期示意图

  18. S基因可通过2.1kbRNA为信使RNA而转译HBsAg,故在部分HBV感染者中,虽无病毒复制,但长期产生HBsAg

  19. 3、HBV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 HBsAg • 外衣壳抗原 前S1抗原 前S2抗原 • 内衣壳抗原 核心抗原 HBcAg e抗原 HBeAg

  20. 乙 肝 (1)表面抗原 HBsAg •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 分亚型(a, d/y, w/r, adr) •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具有免疫原性,产生抗-HBs: 中和抗体——具有保护力:是乙肝恢复标志 • Pre S1、Pre S2及抗- Pre S1和抗- Pre S2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 ●持续时间: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21. 乙 肝 HBsAg ●HBsAg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HBsAg HBV 整合 S 基因 肝细胞 DNA “空心汤团” 持续表达 adr ●HBsAg 的亚型 长江以北 adw 长江以南 ayr 新疆、西藏、内蒙等 ayw

  22. 乙 肝 ●抗-HBs ●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 消失后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23. (2)e抗原 HBeAg • 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 由前C和C基因共同编码产生 • 可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 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 产生抗-HBe,具有一定保护力 (前C基因变异者除外)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 为92%左右

  24. 乙 肝 HBeAg是前C和C基因共同编码产物 HBV C基因 C 区 前C区 表 达 前C / C 蛋白 HBcAg HBeAg 分泌到细胞外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25. 乙 肝 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 DNA 仍阳性 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 α-干扰素疗效亦较差

  26. 乙 肝 PreC PreC区的变异使不能转译出HBeAg,而出现HBeAg(-),抗-HBe(+)的HBV DNA(+)患者 HBeAg C 区 HBcAg

  27. (3)核心抗原 HBcAg • 仅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 •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 是蛋白质,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HBc——非中和抗体,无保护力 • 表明病毒在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28. 抗-HBc 持续时间:6~18个月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

  29. 乙 肝 HBV 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最直接的证据 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 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 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 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

  30. 乙 肝 ●介绍三个概念: ① “两对半” ②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 抗-HBe ③ “转 阴” 常用指标:血清HBeAg抗原—抗体转换率 HBV DNA 阴转率

  31. 乙 肝 4. HBV的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 ●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 HBV DNA导入肝癌细胞 /S基因转染—制备疫苗 ●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 ● ●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土拨鼠肝炎病毒(WHBV)、鸭肝炎病毒(DHBV)

  32. 5、抵抗力 1、100。C 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 2、耐干燥、紫外线、低温

  33.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播方式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34. 传播方式 1、输血传播 2、性接触传播 3、垂直传播 4、口-口传播(唾液检测HBV-DNA)

  35. 医源性传播 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 消毒不严格

  36. 乙 肝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 垂直传播 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 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37. 乙 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 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

  38. 所致疾病 急性肝炎 爆发型肝炎 慢性肝炎

  39. HBV的致病机制 免疫病理损伤 •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 易形成HBsAg无症状携带 • 病毒变异:前C和C基因变异——逃逸免疫 • 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 肝外损伤 •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诱导

  40. 静止性肝硬化 痊愈 痊愈 肝癌 死亡 慢性携带者 肝硬化 死亡 乙 肝 临床特点 1. 潜伏期:2~6个月 2. 临床类型: 急性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41. 乙 肝 ●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亦可 阳性。大部分肝组织有病理变化 预 后 ●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 ●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 “三部曲” 慢性乙肝 肝硬化 肝 癌 10% 10%

  42. 隐性感染 痊愈 65% 》90% 50% 25% 《1% 急性HBV感染 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及亚急性 死亡 重型肝炎 10% 痊愈或迁延不愈 慢性重型肝炎 死亡 肝硬化 肝癌 25% 1% 70% 慢性HBV携带者 慢性乙型肝炎 10~20% 1~5%

  43. 免疫性 1、保护性免疫 抗HBsAg抗体——主要中和抗体 针对HBeAg的细胞免疫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 2、免疫损伤 针对HBsAg、 HBcAg、 HBeAg的细胞免疫造成肝细胞损伤 抗HBsAg抗体可致免疫复合物损伤

  44. HBV与原发性肝癌 HBV与原发性肝癌有明显相关性 • 流行病学方面:携带者高于正常人217倍 • 血清学检查:肝癌HBV检出率高 • 动物模型:土拨鼠 • 病毒分子结构:肝癌患者有整合DNA

  4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

  46.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血清 检测方法: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 病毒核酸测定

  47. 乙肝“二对半”及HBV DNA的 检测及意义 • HBsAg、抗HBs • HBeAg、抗HBe • 抗HBc HBV DNA 乙肝“二对半” 发现无症状携带者 献血员筛选必检指标 HBsAg

  48.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HBsAg(+):急、慢性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有传染性,如伴有HBeAg(+),表示病毒复制,则有很强传染性 抗-HBs(+):感染已恢复或痊愈,效价高预后更好, 抗-HBe(+)表机体已获一定的免疫力 抗-HBc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49.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50. 防治原则 •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 加强血制品检测,严格筛选献血员 • 预防医源性传播 • 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 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 高效价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HBIg) 新生儿和儿童接种 高危人群接种 意外受染者接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