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9

第二部分 ISO14001 标准

第二部分 ISO14001 标准. 标 准 结 构. 引 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定义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4.2 环境方针 4.3 规划(策划) 4.4 实施与运行 4.5 检查和纠正措施 4.6 管理评审 附录 A (提示的附录)规范使用指南.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确定它是如何实现这些要求的。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EMS.

flavi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部分 ISO14001 标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部分 ISO14001标准

  2. 准 结 构 引 言1 范围2 引用标准 3 定义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4.2 环境方针4.3 规划(策划) 4.4 实施与运行 4.5 检查和纠正措施 4.6 管理评审 附录A(提示的附录)规范使用指南

  3.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确定它是如何实现这些要求的。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4.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EMS

  5. 4.1总要求 • 理解要点: • 1)‘建立’:从决定开始到形成体系,包括策划、文件编写、机构配置和人员、资源的安排; • 2)‘保持’:体系运行过程中对出现问题的改正、调整和修正。

  6.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内:a) 适合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 包括对遵守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和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其他要求的承诺;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f) 传达到为组织工作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g) 可为公众所获取。

  7. 环境方针的内容 两个不可缺少的承诺 •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 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

  8. 环境方针制定的考虑事项 • 1)组织的任务、前景、价值观和信息; • 2)相关方的要求; • 3)持续改进; • 4)污染预防; • 5)与组织其他方针相协调 6)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准则 ;

  9. 环境方针的制定要求 • 应与组织活动、产品、服务相关; • 应描述所涉及的环境领域; • 既强调宏观的也强调微观的环境因素; • 可以包括职业健康和安全因素;

  10. 对环境方针的一个重要要求 • 如果该组织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组织,其环境方针还应符合后者的方针,并得到后者的认可。

  11. 内部: 内部简报、邮件 公告栏 会议 介绍性的培训课程 外部: 宣传小册子 企业年度报告 广告 会议 环境方针的公布

  12. 环境方针的实施 • 建立更详细的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包括: 确定优先项 确认员工的责任 分配资源 确定可测量的目标、指标

  13. 环境方针的修订与改进 • 需要改变的条件: • 市场情况变化 • 生产过程、产品的变化 • 重大的资产重组 • 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需要 • 公众与利益相关方面的意见 • 在管理评审中包括对方针和评审 • 对任何改变进行交流

  14. 4.3 规划(策划) 4.3.1 环境因素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4.3.3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规划 (策划)

  15. 4.3 规划(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还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b) 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并形成文件并保持更新。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16. ●确定(识别)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包含潜在环境因素)●环境目标要考虑重要环境影响因素●内 部 更新方法与依据——新的环境因素 外部社会 环 境 因 素

  17. 环境因素识别的重要性 • 一个组织只有识别了全部的环境因素并科学准确的确定了重大环境因素,其建立地环境管理体系才是有效的和可信的。

  18. 环境因素识别时考虑的问题 • 1)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 • 2)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 3)八个方面: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向土地的排放、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物和副产品、物理属性等; • 4)为组织提供材料、服务的供方的环境因素;

  19. 识别评价环境因素的步骤 • 步骤1:选择活动、产品和服务(规模要合适) • 步骤2:确定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尽可能全面详细,应考虑异常、紧急状况;) • 步骤3:确定环境影响(考虑显现的、潜在的两方面影响,考虑正面及负面的两方面影响) • 步骤4:评价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实施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环境危害评价)

  20. 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 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的环境影响 • 法律法规 及要求有明确规定 • 积极和或负面的 • 相关方有要求的 • 其他

  21. 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 • 物料衡算 • 产品生命周期 • 问卷调查 • 现场观察(查看和面谈) • 查阅文件和记录 • 专家咨询 • 工艺流程分析

  22. 问卷评审 •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总量是多少 •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总量是多少 •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 有哪些紧急状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 水、电、油等用量各多少?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厂界是否达标? • 有否居民投诉情况?有否做调查 • 产生哪些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置的?

  23.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依据——环境 • 环境影响的规模; •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 发生的概率; • 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 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24.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依据 ——商业 • 改变环境影响的难度; • 改变环境影响的费用; • 改变对其他活动和过程的影响; • 相关方的关注; • 对组织的公关形象的影响;

  25. 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 集思广益法 • 专家评估法 • 类比法 • 计算法

  26. 多因子评价法 A发生频率 • 连续发生至每日一次 5 • 每日一次至每周一次 4 • 每周一次至每月一次 3 • 每月一次至每年一次 2 • 一年以上时间一次 1

  27. B排放与法规标准值之比 • 大于或等于90% 5 • 80%---90% 4 • 50%---80% 3 • 30%---50% 2 • 小于30% 1

  28. C环境影响规模 • 全球性严重破坏 5 • 国家范围的破坏 4 • 重大地区性破坏 3 • 较轻的地区性破坏 2 • 非严重破坏(或无) 1

  29. D环境影响的可恢复性持续性 • 不可恢复 5 • 半年以上可以恢复 4 • 1周至半年内可以恢复 3 • 1天至1周内可以恢复 2 • 1天内可以恢复 1

  30. E公众和媒介的关注程度 • 社会极度关注的 5 • 地区性极度关注的 4 • 地区性关注的 3 • 地区性一般关注的 2 • 不为关注的 1

  31. 评价得分 • 评价得分:频率*(最高得分)影响 • 频率:A • 影响:B、C、D、E取最大值M • 得分:X=A*M

  32. 优先项评价 • M=5或X大于等于15为重要环境因素 • M=5或X大于等于25为紧急优先项 • X=20 高度优先项 • X=16 中度优先项 • X=15 低度优先项

  33. 应提供的证据 • 环境因素清单:组织应有一个总清单,各部门应有本部的清单; • 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记录;

  34. 应注意的问题 • 环境因素识别易遗漏的几个方面: • 1)与相关方有关的环境因素 • 2)异常和紧急状况的环境因素 • 3)环境因素的更新不及时 • 环境因素识别的准则和方法的选择不合理 • 在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中,应注重程序的及时运行;

  35. 4.3.2 法律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 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b) 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36. 公约 法律 法规 ●确定法律法规 条例 规章 ●确定要求 制度 产品标准 上级规定 设计规范 与官方协议 ●建立渠道 政府环保部门 媒体 咨询机构 网络下载

  37. 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 1982.12.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 1999.1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09.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4.11.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03.0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6.04.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8.01.0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99.01.0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998.09.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摘录) 1998.03.01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04.01 1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1998.11.29 14.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02.17

  38.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3.20 16.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992.06.28 17. 城市绿化条例 1992.06.22 18.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1992.01.01 19. 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 1995.08.07 20. 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管理制度(暂行) 1991.02.22 2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1994.12.22 22.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1993.09.01 23. 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 1989.01.01 24.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1999.10.01 25.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1998.07.01 26. 善于加强化学危险物品管理的通知 1999.12.29 27.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1990.04.10 28.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

  39. 国家环境标准 1 GWPB3-1999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 GWPB5-2000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3 GB3095-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 GB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5 GB1495-79 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 6 GB12523-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 7 GB12524-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 8 GB14761.5-93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 9 GB14761.6-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 10 GB11641-89 轻型汽车排放污染物排放标准 11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40. 4.3.3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组织应对其内部各个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及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承诺。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以及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处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a) 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1. 每个相关职能部门均要有环境目标与指标; 目标 与 指标 ● 环境目标的建立要考虑六点: 1)法律法规要求; 2)重要环境影响因素; 3)可行的技术方案; 4)财务; 5)运行和经营要求; 6)相关方的观点。 ● 污染预防的承诺。

  42.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0 年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2000年达到了总体小康

  4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500 元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400 元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0 元             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  12 平方米         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  15 平方米            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  75 克           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  8 平方米           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  85%                恩格尔系数  50%                成人识字率  85%               人均预期寿命  70 岁                婴儿死亡率  3.1%             教育娱乐支出比重  11%               电视机普及率  100%                森林覆盖率  15% 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  100%

  44. 环境目标制定时应考虑 目标和指标应每年更新,以体现持续改进; • 目标如可行应具体、量化,指标应明确并可测量; • 目标要符合国家环境规划、环境技术政策的要求;指标要体现先进性、可操作性、可调整性和量化的要求。

  45. 应提供的证据 • 环境目标应体现环境方针,考虑重要环境因素; • 有关的职能和岗位应制定环境目标; • 环境目标、指标应尽可能量化;

  46. 应注意的问题 • 并不是每个职能和层次都需要建立目标,而是与组织的环境有关的职能和层次应建立目标和指标; • 应注重目标的经济技术可行性,不能为通过认证而制定出不可行、不合理、空洞的目标; • 目标应是可实现的,并非已实现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