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7

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 的改革与发展

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 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部分 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背景和主线. 核心问题是发展理念、条件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构建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投资项目管理中,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改变,资金、技术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开始降低,而社会、土地、环境、生态、资源、能源等外部性因素的约束在加强. 第一,投资管理体制和理念的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fil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 的改革与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2. 第一部分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3. 一、基本背景和主线 核心问题是发展理念、条件的转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构建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 •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投资项目管理中,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改变,资金、技术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开始降低,而社会、土地、环境、生态、资源、能源等外部性因素的约束在加强

  4. 第一,投资管理体制和理念的转变: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 • 政府作为全社会代表,在发展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发挥两种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者和提高社会公共福利的投资建设者 • 政府和其他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合理分工--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

  5. 第二,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和方法的转变 • 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 • 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采用不同的管理流程--三类管理制度下项目申报的流程不同 • 采用更加有效灵活的管理手段--产业政策指导、规划约束、土地环境资源等外部性控制 • 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确定更加合理的投资项目管理权限--中央政府投资除本级政权等建设外,主要安排跨地区、跨流域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 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实行严格、规范和全过程管理--严格审批、规范评价、科学决策、全过程监管、责任追究、后评价制度

  6. 第三,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体系日趋完善 • 技术评价方法 • 财务评价方法 • 经济评价方法 •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社会影响评价方法 • 社会评价方法

  7. 各种评价方法的简单比较

  8. 第四,投资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农业示范项目为例第四,投资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农业示范项目为例 • 一是有的地方没有紧紧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偏离本地实际,盲目求大求新,不能把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与发展当地农业优势和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 二是一些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不够清晰,对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缺乏明确定位,年度间申报的项目随意性较大,项目申报程序不透明,项目咨询评估和审查批复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9. 第四,投资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农业示范项目为例第四,投资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农业示范项目为例 • 三是少数项目前期工作不够充分,体制机制不灵活,地方配套和企业自筹资金落实不到位,不能按照批复的可研报告开展项目建设,影响项目投资效益。 • 四是有些地区存在“重建轻管”倾向,把主要精力放在向国家争取投资上,对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的管理运行不够重视,项目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 五是项目管理的有些环节仍不够规范。例如各地选择示范项目的标准、办法和程序,中央补助投资形成的资产如何处理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10. 第四,投资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农业示范项目为例第四,投资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农业示范项目为例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 关键在于投资体制改革过程中新旧两种投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冲突--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惯性继续起作用 • 投资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理念、制度、方法和方式的转变过程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一个渐进和缓慢的过程,人的转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11.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 对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最新改革和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不够、对现行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方法和技巧了解和掌握不够 • 对投资项目的本质和属性认识不全面,为项目而项目地进行相关工作。--投资项目固有的周期性决定了项目管理工作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动态的全过程的管理。同时,项目管理工作是一个覆盖各种投入和产出、效益和影响的全方位的管理

  12. 二、投资项目前期管理的改革发展 项目前期管理制度和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 逐步建立和规范针对不同性质项目的三类项目管理制度: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 • 逐步由相对单一的项目决策模式向综合化、多元化决策模式转变 • 进一步规范项目评价、项目评估、项目申请等工作的管理 • 进一步明确项目前期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职能划分 • 进一步明确项目前期管理的工作程序 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13. 三类项目管理制度 审批制 适用对象: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使用财政性资金项目 目的作用: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进建设实施方式 管理依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年〕20号),2004年7月16日 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报请国务院审批或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05]76号),2005年7月1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审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有关规定(暂行)》(发改投资[2005]1392号)2005年7月27日。

  14. 三类项目管理制度 核准制 • 适用对象: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 • 目的作用: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外资项目还包括严格市场准入、管理资本项目、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 管理依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年〕20号),2004年7月16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15. 核准管理办法: •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9号令),2004年9月15日; • 《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2号令),2004年10月9日; •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1号令)2004年10月9日;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报请国务院审批或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05]76号),2005年7月14日

  16. 三类项目管理制度 备案制 • 适用对象:审批和核准目录范围外的企业投资项目 • 目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确立企业在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 管理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年〕20号),2004年7月16日 • 管理办法: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投资[2004]2656号),2004年11月25日

  17. 综合化、多元化决策模式 投资体制改革前的决策模式 相对单一的决策模式: 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新的综合化、多元化决策模式 明确规划对投资项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2005年10月22日; 《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规划[2007]794号),2007年4月14日;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2007年7月26日。

  18. 综合化、多元化决策模式 • 明确产业政策对投资项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 《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2005年12月2日;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40号令),2005年12月2日;2007年修订本目前正征求意见。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部署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产业[2006]596号),2006年3月22日; •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 年修订)》(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令第57号),2007年7月31日 • 《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二)、(三)》(2004年7月、2005年10月、2007年1月),商务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 •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8年修订)

  19. 综合化、多元化决策模式 • 决策依据多样化 • 土地合理利用:《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国土资发[2006]296号),2006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联合颁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 27 号)2004年11月1日  • 环境保护:《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环发〔2004〕164号),2004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资源利用和能源节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实施);《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的批复》(国函[2006]94号),2006年9月17日;《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发改环资[2006]1864号);资源开采许可证制度等 • 决策主体多元化:见后续内容

  20. 项目评价、评估、申报规范管理 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 2007年5月2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布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通知》(发改投资[2007]1169号),对核准项目申请报告进行了规范,涉及到内容和深度的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核准文件格式文本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08]2369号  2008年6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08年第37号公告,公布了《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和《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两个工程咨询技术规范文件

  21. 项目评价、评估、申报规范管理 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我委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时核准招标内容的意见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05]824号) 《境外投资项目申请报告示范大纲》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强实施监管的通知》(发改办外资[2008]1969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773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269号)

  22. 项目评价、评估、申报规范管理 • 项目申请报告实行标准化内容和格式要求 •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 节能方案分析 •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 经济影响分析 • 社会影响分析

  23. 项目申请报告与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区别项目申请报告与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区别 • 目的不同; • 角度不同; • 内容不同; • 时序不同; • 法律效力不同。

  24.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要论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包括市场前景可行性、技术方案可行性、财务可行性、融资方案可行性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要论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包括市场前景可行性、技术方案可行性、财务可行性、融资方案可行性等 项目申请报告不是对项目可行性的研究,而是在企业认为从企业自身角度看项目已经可行的情况,回答政府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的有关问题,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许可 目的不同

  25. 可行性研究报告 从企业角度 微观的角度; 企业内部角度 技术经济角度进行论证 项目申请报告 从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政府角度 宏观的角度 外部性角度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角度 角度不同

  26. 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市场预测、厂址选择、工程技术方案论证、设备选型、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企业投资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市场预测、厂址选择、工程技术方案论证、设备选型、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企业投资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 项目申请报告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众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论证 内容不同

  27. 时序不同 • 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申请报告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文件,不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的简单补充; •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先于项目申请报告: • 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应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 • 项目获得企业内部决策机构如董事会批准后,应在此基础上编写项目申请报告,申请政府行政许可; • 项目申请报告是在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的提升和拓展,二者即不排斥,也不重复; • 必要时,可以将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项目申请报告的附件。

  28. 可行性研究报告用于企业内部投资决策,对董事会负责,遵循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及法人治理结构的约束可行性研究报告用于企业内部投资决策,对董事会负责,遵循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及法人治理结构的约束 项目申请报告具有政府行政的强制力,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受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法律效力不同

  29. 项目前期管理责任主体和职能划分 投资主管部门:牵头作用、组织协调、综合平衡--审批、核准、备案 城乡规划部门:项目选址 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利用、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保护 建设部门:施工许可 统计部门:信息统计和管理 各个相关管理部门分兵把守,从不同的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管理

  30. 发展改革部门: 对项目的审批(核准)以及向国务院提出审批(核准)的审查意见承担责任,着重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是否维护了经济安全和公众利益,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防止出现垄断等负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项目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要求,是否符合环境功能区划,拟采取的环保措施能否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破坏等负责。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对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供地政策,项目拟用地规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控制要求,补充耕地方案是否可行等负责,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合理负责。

  31. 城市规划主管部门: 对项目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选址是否合理等负责。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 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建设规划以及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负责。 其他有关主管部门: 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负责。 金融机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申请贷款的项目独立审贷,对贷款风险负责。 咨询机构: 对咨询评估结论负责。 项目(法人)单位: 对项目的申报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申报材料是否真实、是否按照经审批或核准的建设内容进行建设负责,并承担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技术方案、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风险。

  32. 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程序 在综合化、多元化决策模式下,投资项目的前期管理责任主体呈现多元化,并且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投资项目决策的过程也就面临工作程序的先后流程问题。按照现行的规定,各级发展改革委是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投资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和统计等部门均在项目前期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的项目在三类项目审批制度要求下,其前期管理工作的先后流程有较大的差异。

  33. 三、投资项目前期管理的操作要点 • 二○○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工作,以满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 • 这一通知的精神,集中体现了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之后,国家关于投资项目前期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方法不断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和要求,值得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以满足未来投资项目申报和管理的需要。--满足投资项目新开工条件的过程,就是投资项目前期管理要求和完成项目申报的过程

  34. 第一,投资项目获准的所需条件,包括: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 (2)已经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3)规划区内的项目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并依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4)需要申请使用土地的项目必须依法取得用地批准手续,并已经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取得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5)已经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6)已经按照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7)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依照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已经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并采取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的具体措施; (8)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其他相关要求。

  35. 第二,投资项目前期管理的联动机制 (1)各级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和统计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明确工作程序和责任,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兵把守; (2)不同性质的项目执行不同的管理程序和申报流程; 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 • 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建议书审批 • 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 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部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并附相关审批文件 • 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规划许可、正式用地手续 • 建设主管部门--开工许可

  36. 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 • 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评审批 • 发展改革等项目核准部门--项目申请报告,并附相关审批文件 • 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规划许可正式用地手续 • 建设主管部门--开工许可 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 • 发展改革等备案管理部门--备案 • 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选址、用地和环评审批 • 建设主管部门--开工许可 (3)各级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等部门都要严格遵守上述程序和规定,加强相互衔接,确保各个工作环节按规定程序进行--环环相扣

  37. 第三,项目统计和信息管理 • 各级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等部门--完善信息系统,并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将各自办理的项目管理文件相互送达,同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 • 统计部门--加强统计检查,及时将统计信息抄送同级各相关部门 • 各部门之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建立新开工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换项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信息互通制度的基础上,为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拟建项目建立管理档案,包括项目基本情况、有关手续办理情况(文件名称和文号)等内容,定期向上级发展改革部门报送项目信息--重大项目信息库,为未来进行准备

  38. 四、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 管理依据 • 《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31号,2005年6月8日) • 《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5]355号 ) • 《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5]354号)

  39. 适用项目类型: • 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投资项目; • 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 • 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 •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项目。

  40. 审批权限划分: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给单个投资项目的投资补助或贴息资金的最高限额原则上不超过2亿元。超过2亿元的,按直接投资或资本金注入方式管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排给单个投资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不超过2亿元,但超过3000万元且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的,也按直接投资或资本金注入方式管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排给单个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在3000万元及以下的,一律按投资补助或贴息方式管理,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41. 资金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 • 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 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技术工艺、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 • 申请投资补助或贴息资金的主要原因和政策依据 • 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投资补助或贴息资金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 •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42. 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文件: • 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 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 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 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 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 申请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 • 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43. 五、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和审计 资金监管: • 资金监管指的是独立第三方对资金使用者(项目法人、管理单位、承包商等)在项目过程中使用项目资金的行为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 资金监管主体有多个,如出资人、管理者、监督者等。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监管主要有审计、纪检监察、稽察、人大政协、国企监事会、社会公众和舆论等监管主体。非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监管主要有董事会、监事会、出资人、投资人等主体。

  44. 资金监管的主要任务是对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资金监管的主要任务是对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 • 资金监管的目的是确保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的要求,真正用于项目建设。通过资金监管预防犯罪和惩治腐败。 • 资金监管的判断标准是现行的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如项目财务管理规定等。 • 资金监管的实施与资金使用同步进行,是动态、垂直、外部监督管理行为。

  45. 项目审计: • 项目审计指的是独立的审计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由建设项目引起的一系列投资、筹资、财务支出、技术经济管理等活动,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建设单位、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行为 • 项目审计作为专项审计,其目的是确定项目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公允性、合理性及其效益性。 • 项目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从财务审计入手,检查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合理性。同时对投资项目产生的效果、效益和绩效进行评判,即绩效审计。

  46. 审计的依据是《审计法》,依法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强制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审计的依据是《审计法》,依法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强制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 审计机关向同级政府和人大负责,实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中央政府审计机关分兵把守的监管格局。 • 商业性审计机构,如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的是资金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审计,不属监管行为。国家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是资金监管行为。

  47. 项目稽察: • 项目稽察是项目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1998年建立投资项目稽察制度,国务院出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条例”。2000年国家计委颁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并建立了重大建设项目违规问题举报制度。 • 实行项目稽察制度是为了加强国家出资的重大项目管理,监督国家投资的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 • 各级稽察特派员办公室为稽察工作责任主体,包括隶属于发改委系统的稽察办以及隶属于各个专业部门或行业的稽察办,如交通、水利等。

  48. 各级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分别按照行政区划行使稽察监督权力,国家发改委稽察办负责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各级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分别按照行政区划行使稽察监督权力,国家发改委稽察办负责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 • 稽察对项目的全过程实施,主要任务包括:建设项目是否履行了法定审批程序;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概算控制的分 析评价,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的分析评价;被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经营管理业绩的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其他有必要稽察的方面。 • 稽察所需费用由财政拨付,项目单位不承担任何稽察成本支出。

  49. 关键词:如何理解投资项目? • 项目周期(前期、准备、实施和运营)是投资项目建设固有的规律,项目的管理从源头开始,必须重视前期管理 • 投资项目的建设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大局出发管理项目 • 投资项目的建设是一个综合多方面投入、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多种影响和后果的持续过程,要重视外部性影响

  50. 投资项目的建设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决定项目的成败投资项目的建设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决定项目的成败 • 投资项目的建设需要进行综合的管理,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投资项目的建设必须满足法律、制度、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法律、政策和行政手段必不可少 • 投资项目的建设以及后续的运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对项目的管理从前期开始,直到项目寿命结束,每一个项目的成败都对后续同类项目有借鉴意义。项目后评价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开始形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