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9

走进课堂做研究 ——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走进课堂做研究 ——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杨玉东 mathedu@163.com 上 海 市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院. 课例研究. 视频案例. 开展某个教学主题研究. 1. 什么是课例?. “ 课例 ” 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 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 “ 讲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 ” ) 。 “ 课例研究 ” 试图 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 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在以前听过的一些课例中,哪些课例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Download Presentation

走进课堂做研究 ——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进课堂做研究——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杨玉东 mathedu@163.com 上 海 市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院

  2. 课例研究 视频案例 开展某个教学主题研究

  3. 1.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 “课例研究”试图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在以前听过的一些课例中,哪些课例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试着概括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好课例”有何特点。

  4. 案例(法学、医学都有) 教育案例 (如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考试作弊) 课堂教学案例(专称为课例) • 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有何差别? • 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 • 经验论文与课例有多远?

  5. 2.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 背景与主题 • 情境描述 • 问题讨论 • 诠释与研究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 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

  6.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7.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关注理论与实践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设法找到理论来协助解决实践问题,以问题唤起深思和反省的行动。

  8.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强调故事和利用叙述体故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课例是重要文献资料,是理论无法取代的知识。

  9.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尊崇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的实例。

  10.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有新发现,课例本身就是知识 。

  11.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12.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 优秀教学经验的凝炼 ◈ 教学实践的难点或突出问题 ◈ 先进教学理念中的挂钩点 ◈ 新颖的理论视角 1

  13.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 交代背景、问题 ◈ 有困惑、有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 ◈ 有研究思路的概括 ◈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用小标题 2.1 2.2

  14.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有矛盾的焦点 ◈ 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 引人入胜的情节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3

  15.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 • 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者的诠释 • 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4

  16.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研究结论和启示 • 学生感受和教师反思 • 教学的效果 • 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5

  17.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18.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析:重点领会课例作者如何陈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突出主要问题?如何处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炼的问题如何与课例内容相关联?

  19.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制订课例研究计划(研究主题、授课内容) 开课或听公开课(课堂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数据) 开教研会,头脑风暴(授课教师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遇到的问题,自己如何处理;参与者“移情”,从任课老师的位置来寻求各种解决策略) 再改进授课……(直到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20.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选择关键性的事件(印象最深的事件) 对事件的背景进行描述 确定事件中的演员 重写主要事件以及你的反应 检查你的行动的结果 假设你再次遭遇该事件

  21.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 请没有参与课例研究的人阅读 反思、斟酌,甚至重写 听取意见,反思、斟酌,重写

  22.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考虑所写课例的类型 修改标题、突出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23.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24.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来源——产生于教师实际工作需要 • 环境——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研究 • 教师——主要研究者,外来研究者是合作伙伴 • 方法——实地体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25.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有目标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课例提供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多样性。研究者可能提供某种视角的分析和解释,但不一定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什么结果,而是留下空间给读者去思考和评判,作出各自的答案。

  26.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 研究者不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变量都揭示出来。 •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与观察,将他/她认为有意义的事件或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虽然不完全,但即能激发人们追求深入理解现象和问题的热情

  27.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 主题——既是预设的,也是研究中不断归纳的 • 过程——用归纳的语言(小标题)组织 • 结论——来自课堂教学研究过程,有据有理

  28.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课例研究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或现象的探究过程。课例本身可以根据后续研究的发展不断扩充或删减、修改或润色。

  29. 7. 为何要做课例研究? • (1)面对教学,共同分享 • 优秀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需要通过课例加以传递; • 同伴的经验可以通过课例让大家共享; • 教师“实践共同体” 活动借助课例的交流、探讨,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30. (2)重视积累,增加实践智慧 • 教育案例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 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由三类知识构成: • 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 • 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 • 三是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

  31. (3)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 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追求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改善和提升实际的教学行为和能力。 • 教师的科研过程是解决特定教育问题,分享实际教育经验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工作的过程。 • 各行业多年的实践发现,案例是用以表达这种过程的好形式。

  32. 几点体会 教师需要一个实践共同体,研究教与学的问题、在行动中学习,并且: • 细于留心:发现的眼睛 • 勤于反思:思考的习惯 • 勇于探究:自觉的行动 • 善于积累:经常的疏理 • 乐于交流:积极的对话

  33. 一点感受 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必完美,甚至可以有不少问题,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亲身“做”课例的过程中,形成了针对课例的行动及行动中的思考、研讨、深刻反省,正是这一过程使教师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34. 谢 谢

  35. 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 从告诉事实到组织观察 ---小学自然《淀粉》 设计“铺垫”引导探究 ---中学数学《勾股定理》 在“变式”体验中建构原理 ---中学物理《杠杆》 从已有概念出发演绎新知识 ---中学数学活动课《由正多边形引发的……》

  36. 老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 ——“比较含磷洗衣粉与无磷洗衣粉对水体影响的实验设计” “水雷”揭秘与金属钠 —基于真实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一次尝试 不同理念影响下的“课堂互动”比较研究 ——基于“正方形”教学的案例分析 体验“做数学” ——“测量学校绿地面积”的项目学习

  37. 老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 ——“比较含磷洗衣粉与无磷洗衣粉对水体影响的实验设计” “水雷”揭秘与金属钠 —基于真实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一次尝试 不同理念影响下的“课堂互动”比较研究 ——基于“正方形”教学的案例分析 体验“做数学” ——“测量学校绿地面积”的项目学习

  38. 为平均量赋予意义——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为平均量赋予意义——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1、以往平均量概念教学的缺憾 2、在实际问题中还原各种平均量的意义 3、在数据观察中构建平均量的概念 4、应用对平均量概念的理解做出解释 5、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并做出决策的过程 6、用本原性问题驱动概念教学的思想

  39. 掌握教育的方向盘

  40. 该案例的主题是想要引发三个讨论问题: • 教育决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 选择负责而合理的教育行为——有原则的妥协 • 用“理性”和“责任”突破这个僵局 • 该案例的特点: • 真实教育情景再现 • 结论是开放的 • 可以引发他人深入思考和讨论

  41.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内通过实际问题的驱动来体验平均量的意义所在?如何让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内通过实际问题的驱动来体验平均量的意义所在? • 如何让学生通过平均量概念的学习理解数据统计的实质所在? 问题 为平均量赋予意义——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1、以往平均量概念教学的缺憾 • 表示数据平均水平的量(简称为平均量),包括“平均数、截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 通常的做法:呈现几组数据——引出概念的含义——给出概念的文字定义——按照定义练习计算平均量——练习更多题目巩固计算平均量的方法。 “讲概念”、“背概念”、“练概念”

  42. 2、在实际问题中还原各种平均量的意义 实际上,这四个表示平均水平的量, 一旦出现在一个具体的决策问题当中时, 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意义就会一起涌现, 而且在对它们的相互比较中 更能体验每个量所表达的独特意义。 • 中专毕业的小杰得到两家公司的普通员工录用通知书。A公司称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2000多元,B公司称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为1800元,两家公司均欢迎小杰的加入。小杰看了之后,认为在A公司工作每个月至少可以比B公司多拿200元,就选择到A公司工作。 • 工作一个月后,小杰仅拿到1800元的工资,并不是他所期望的2000多元,于是他找经理理论。经理说:“我们确实每人月平均工资为2000多元,我没有说谎。可是你的工资也确实是1800元,符合我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不信你可以看我们整个公司的工资收入表”。 问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小杰的工资应该定为多少?

  43. 真实的生活问题果然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议论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想法:真实的生活问题果然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议论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想法: 【学生1】录取通知书里没有写明应聘职位,因此小杰只能自认倒霉 【学生2】既然说平均工资为2000多元,而且录用通知书上也没有说明应聘的职位,那么就应该按照平均工资2558元发给小杰(平均数) 【学生3】就应该拿1800元这个老板发的工资,因为“在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到公司里一共有33个人,但是其中13个人的工资都是1800元,那么就可以用很多人的工资水平1800元来代表这个公司的平均工资”(众数思路) 【学生4】老板给小杰1800元是正常的,因为既然是平均工资,那么就说明了工资有高有低,小杰既然不是老板,那么拿低工资是很正常的,小杰应该有这样的生活常识 …………………………

  44. 从学生们发表的不同的看法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表示平均水平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朴素面目,也可以看出不同学生在使用数据时所站的老板或小杰的立场,也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个情境所表现出的消极或积极态度。从学生们发表的不同的看法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表示平均水平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朴素面目,也可以看出不同学生在使用数据时所站的老板或小杰的立场,也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个情境所表现出的消极或积极态度。 【学生5】“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总经理的工资相对较高,他一个人的工资对平均工资的影响很大,如果这样觉得多给了小杰,那么可以将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去掉,算出这样的平均数后,按照这个平均数发给小杰”(截尾平均数思路) 【学生6】应该拿2500元,因为工资的中间值是2500元(中位数思路),而且接近平均数,小杰应该用上面大家的观点和老板心平气和地谈。

  45. 数据表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概念的构建,但隐含的重要目标是:通过比较一组数据中不同平均量,让学生体验每个平均量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数据组之间各种平均量的一致程度,理解不同的平均量在不同的数据组里表现平均水平的合理性。数据表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概念的构建,但隐含的重要目标是:通过比较一组数据中不同平均量,让学生体验每个平均量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数据组之间各种平均量的一致程度,理解不同的平均量在不同的数据组里表现平均水平的合理性。 • 看看学生如何通过观察数据表逐步构建众数的概念。没有众数→出现两次的数(反驳)→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可以同时有几个。 3、在数据观察中构建平均量的概念 • 面对学生们的各种解释,老师没有直接给出评定反而在学生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中让学生观察工作单上的数据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理解中位数、众数、截尾平均数的本质含义和计算方法。

  46. 从课后教师自述来看中位数得出过程 我认为学生不容易得出中位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极强。学生一看到A组的数据后就说道“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的值,”我反驳到:A组中中间的值是12,不是10呀。学生马上意识到是自己的语言不够准确,马上补充到是将一组数据的值排列后中间的值,这时我再问“怎样排列呢?”学生经过观察后回答说“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当然也可以从大到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值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A组数据中位置居于中间的是10”。我再问“B组的中位数为什么是4?”学生经过观察后回答“因为这组数据个数是6个,位置居于中间的数有两个2和6,2加6除以2就可以得到4。经过对其它各组数据中位数的验算,学生总结出了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正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中位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的中间水平。

  47. 4、应用对平均量概念的理解做出解释 对于数据表所隐含的重要的理解性和体验性目标,教师通过回应授课开始的情境问题得到了检视。 生1:我算出了公司(工资)的平均数是2558元,也就是平均工资。众数也就是多数人是1800元,截尾平均数是2465元,中间工资也就是中位数是2500元。我认为2500元比较合理。 师:他计算的数据你们同意吗?(齐声同意)能说说理由吗? 生1:我就是感觉众数低了些,其它平均水平的量都比较靠近2500元。 生2:我认为如果我是老板,当然要以多数人的1800元作为标准发工资,如果我是小杰,当然要求发平均工资的标准2558元。 生3:哪种更合理很难说,要看站在谁的立场上。比如刚才的数据表E组的各个数据好像比较“均匀”,所以平均数众数等四个量都是8,这样类型的没有争议。象C组,三个量都是8.5也还好说;其中A、F、G、H组中有三个量比较接近,好像也能说出个“合理”的值也还容易,和这个公司的情况差不多。但是象B、D组类型的数据,就不可能说哪个合理了……所以……(说不下去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