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 1.(2011 年江苏卷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 S 和放射性同位素 32 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 35 S 和 32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 35 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 32 P 、 35 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

  2. 1.(2011年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 【解析】噬菌体在宿主细菌外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赫尔希和蔡斯为了把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首先将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上,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32P标记或蛋白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很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若此时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含35S的蛋白质外壳就可能随大肠杆菌经离心而沉淀;【解析】噬菌体在宿主细菌外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赫尔希和蔡斯为了把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首先将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上,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32P标记或蛋白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很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若此时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含35S的蛋白质外壳就可能随大肠杆菌经离心而沉淀;

  4. 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实验中并未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实验中并未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答案】C

  5. 2.(2011年江苏卷)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 C.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 【解析】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所以所需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转录时,RNA聚合酶能够识别基因编码区上游的非编码区中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并与之特异性结合,激活DNA的转录功能;

  6.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首先结合到mRNA上并沿着mRNA向前移动,翻译出多肽链;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这一现象称作密码子的简并性,其对生物体生存的意义在于减少因基因突变所引起的性状上的改变。翻译过程中核糖体首先结合到mRNA上并沿着mRNA向前移动,翻译出多肽链;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这一现象称作密码子的简并性,其对生物体生存的意义在于减少因基因突变所引起的性状上的改变。 【答案】C

  7. 3.(2011年广东卷)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8. 【解析】①、②组加入S型菌的蛋白质或荚膜多糖,都只长出R型菌,说明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③组加入S型菌的DNA,结果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说明DNA可以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④组加入的DNA酶能将DNA水解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结果只长出R型菌,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③、④组对比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解析】①、②组加入S型菌的蛋白质或荚膜多糖,都只长出R型菌,说明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③组加入S型菌的DNA,结果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说明DNA可以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④组加入的DNA酶能将DNA水解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结果只长出R型菌,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③、④组对比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 【答案】C

  9. 4.(2011年江苏卷)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10. 4.(2011年江苏卷)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解析】甲图描述的是DNA复制,乙图描述的是DNA转录。

  11. 考点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12. 2.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接种 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 健壮烟叶 烟草花叶病毒 分离 烟草花叶病毒 健壮烟叶 烟草花叶病毒RNA 接种 感染

  13. (2011北京海淀期末)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2011北京海淀期末)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14.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 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离 较低 搅拌时间(分钟)

  15.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16.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________起着作用。(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________起着作用。 DNA 【解析】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有其优势: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侵染时,二者自动分离,不会存在相互干扰现象。噬菌体是营寄生生活,要标记噬菌体,需要先标记细菌,再用这种细菌培养噬菌体。35S标记细菌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DNA;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许多噬菌体外壳还吸附在细菌上;

  17. 【解析】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并随细菌一起沉淀,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最后浮上去。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防止细菌裂解对实验的干扰。否则一旦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作用。【解析】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并随细菌一起沉淀,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最后浮上去。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防止细菌裂解对实验的干扰。否则一旦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作用。

  18. (2010南通三模)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 B.用35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 C.用含32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 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19. 【解析】T2噬菌体是细菌病毒,营寄生生活,繁殖必须在大肠杆菌体内完成,要获得32P的T2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获得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用普通T2噬菌体去侵染含32P的大肠杆菌即可。【解析】T2噬菌体是细菌病毒,营寄生生活,繁殖必须在大肠杆菌体内完成,要获得32P的T2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获得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用普通T2噬菌体去侵染含32P的大肠杆菌即可。 【答案】C

  20. 考点2 DNA与RNA的分子结构 1.从基本组成元素和化学成分及空间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DNA的特性 (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2)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对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3)双螺旋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我能定性的强、弱与分子结构中G/C碱基对的比例有关,G/C碱基对之间形成三个氢键,故含量越高,稳定性越强)。RNA是单链,较DNA不稳定。

  21. 例2.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例2.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 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80个 C.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D

  22. 【解析】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A∶T∶G∶C=1∶2∶3∶4,因此整个DNA分子中A+T的比例是3/1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和T所占的比例均是15%,整个DNA分子共有A 6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得到4个DNA分子,其中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80个。同理可推,整个DNA分子中G和C所占比例均是35%,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含400个碱基的DNA在不考虑每种碱基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可能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但因该DNA碱基数的比例已确定,故碱基排列方式肯定少于4200种。

  23. 【变式题2】(2009江苏卷)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B 【解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于某种生物来说遗传物质是一定的。豌豆和酵母菌都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T2噬菌体和HIV都是病毒,遗传物质分别是DNA和RNA,DNA不含硫元素,RNA水解产物是4种核糖核苷酸。

  24. 考点3 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 在掌握DNA分子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过程、条件、特点及意义的基础上,关注真核生物DNA复制的高效性:多起点、双向复制。

  25. 【例3】(2009江苏卷)下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例3】(2009江苏卷)下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同时开始的 B.图中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C.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 D.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

  26. 【解析】从图中只能看出DNA复制有多个复制起点,由于复制环的大小不一样,所以DNA复制起始的时间是不同的。从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参与。多起点、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方式提高了复制的效率。 【答案】A

  27. 【变式题3】(2010镇江模拟)下图为高等植物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请根据图示过程,回答问题:【变式题3】(2010镇江模拟)下图为高等植物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请根据图示过程,回答问题:

  28. (1)由图示得知,1个DNA分子复制出乙、丙2个DNA分子,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1)由图示得知,1个DNA分子复制出乙、丙2个DNA分子,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细胞提供___________。除了图中所示酶外,丙DNA分子的合成还需要_____________酶。 (3)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_________。 (4)细胞中DNA复制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复制完成后,乙、丙分开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的b­珠蛋白基因在复制时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 半保留复制 能量(ATP) DNA连接 相反 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有丝分裂后期、减数 第二次分裂后期 1/4

  29.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丙两个DNA分子均保留了亲代的一半(均有一条母链),故是半保留复制。 (2)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并且要消耗能量,但图中丙DNA分子中新合成的子链是在引物的启动下形成的多个小片段,只有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DNA分子,故还需要DNA连接酶。 (3)从图中D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和引物的位置,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4)高等植物细胞中DNA存在的场所均能完成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后乙、丙的分开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30. (5)本小题比较适宜用图解法来处理(如下图)。图中卵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复制的时候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虚线表示发生突变的脱氧核苷酸链,实线表示正常的脱氧核苷酸链。(5)本小题比较适宜用图解法来处理(如下图)。图中卵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复制的时候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虚线表示发生突变的脱氧核苷酸链,实线表示正常的脱氧核苷酸链。

  31. 考点4 基因的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由于核膜的存在,把细胞核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分隔开,而原核生物无核膜,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可以移动,一个信使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DNA分子就可以迅速地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32. 【例4】(2008江苏卷)下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多选)()【例4】(2008江苏卷)下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C.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33. 【解析】图中既有DNA模板链,又有核糖体的结合,表明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翻译时,每个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个核糖体上合成一条肽链,这样可有效提高基因表达的效率。【解析】图中既有DNA模板链,又有核糖体的结合,表明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翻译时,每个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个核糖体上合成一条肽链,这样可有效提高基因表达的效率。 【答案】BD

  34. 【变式题4】下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的大量的蛋白质 B.该过程的模板是核糖核苷酸,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 C.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到右 D.合成①的场所一定在细胞核,合成②的场所一定是在细胞质

  35. 【解析】该过程是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场所可以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从肽链的长短可以发现按时间先后多肽链的合成依次是②③④⑤,所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大大提高了合成的效率。【解析】该过程是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场所可以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从肽链的长短可以发现按时间先后多肽链的合成依次是②③④⑤,所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大大提高了合成的效率。 【答案】 D

  36. 考点5 中心法则的解读 生物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不同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有差异。

  37. 【例5】(2010海南卷)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例5】(2010海南卷)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DNA病毒中没有RNA,但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D 【解析】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的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DNA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给了mRNA,进一步通过翻译决定了蛋白质的合成。DNA病毒中虽然没有RNA,但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也遵循中心法则,在宿主细胞中完成。

  38. 【变式题5】(2008上海卷)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变式题5】(2008上海卷)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____(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逆转录 C

  39. 间(S) (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______期。 (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__________。 细胞核 tRNA(转运RNA) 氨基酸 (6)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用类似本题图中的形式表述): •          ; • ② RNADNARNA    蛋白质 。 逆转录 翻译 转录

  40. 【解析】根据中心法则,不难回答(1)和(6)。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和转录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过程中需要模板(mRNA)、原料(20种游离氨基酸)、能量、酶、tRNA和核糖体,其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另一端可以携带特定的氨基酸。【解析】根据中心法则,不难回答(1)和(6)。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和转录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过程中需要模板(mRNA)、原料(20种游离氨基酸)、能量、酶、tRNA和核糖体,其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另一端可以携带特定的氨基酸。

  41. 考点6 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例6】((2010天津卷)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 B.UGA C.ACU D.UCU

  42. 【解析】据表,mRNA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可推知mRNA的密码子最后的碱基为U;DNA的一条链为TG,另一条链为AC,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为TG链,则mRNA的密码子为ACU,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为AC链,则mRNA的密码子为UGU。【解析】据表,mRNA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可推知mRNA的密码子最后的碱基为U;DNA的一条链为TG,另一条链为AC,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为TG链,则mRNA的密码子为ACU,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为AC链,则mRNA的密码子为UGU。 【答案】 C

  43. 【变式题6】(2010盐城三模)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成的氨基酸如下表所示。则右图所示的转运RNA(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注:反密码子从携带氨基酸的一端开始读码)( ) A.精氨酸     B.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苏氨酸

  44. 【解析】表中给出的碱基是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而非mRNA上的密码子。由表中的信息可得出精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苏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CGU、GCA、UGC、ACG,图示中反密码子是UGC,故对应的密码子是ACG。【解析】表中给出的碱基是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而非mRNA上的密码子。由表中的信息可得出精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苏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CGU、GCA、UGC、ACG,图示中反密码子是UGC,故对应的密码子是ACG。 【答案】 D

  45. 考点7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例7】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46. A.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A.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B.导致③过程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原因是图中酪氨酸酶的活性下降 D.据图分析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影响人体内的代谢活动来进行的 【解析】图中①②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③是基因突变,图中①②③(④)途径表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①②⑤途径表示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 D

  47. 【变式题7】下图为为脉孢霉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示意图。【变式题7】下图为为脉孢霉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示意图。 从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精氨酸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若基因②不表达,则基因③和④也不表达 D.若产生鸟氨酸依赖突变型脉孢霉,则可能是基因①发生突变

  48. 【解析】由图示可知,精氨酸的合成是连续的化学变化过程,缺少任何一种基因导致的缺少任何一种酶都将使精氨酸的合成受到影响,所以精氨酸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但每一对基因的表达都是独立的,如果基因①发生突变,酶1缺乏,N­乙酰鸟氨酸就不能合成鸟氨酸,则脉孢霉培养基中必须加入鸟氨酸才能使余下的化学反应顺利进行,形成鸟氨酸依赖突变型脉孢霉。 【答案】C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