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0

社会建设推进中的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建设推进中的 社会管理创新. 南华大学马列部 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心. 主要内容. 一、党中央非常重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二、 社会管理的内涵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四、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创新重点. 思考题. 1 、简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内涵。 2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当前要重点抓好哪几项工作?. 南华大学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登录指南: 南华大学首页→(左下角)精品课程→( 2010 年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形势与政策→互动教学→选择一个教学班→公告(有详细说明). 一、党中央非常重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Download Presentation

社会建设推进中的 社会管理创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建设推进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南华大学马列部 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心

  2. 主要内容 • 一、党中央非常重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 二、社会管理的内涵 •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 四、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创新重点

  3. 思考题 1、简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内涵。 2、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当前要重点抓好哪几项工作? 南华大学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登录指南: 南华大学首页→(左下角)精品课程→(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形势与政策→互动教学→选择一个教学班→公告(有详细说明)

  4. 一、党中央非常重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 •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 •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 • 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1年2月19日) • 6、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2011年5月30日)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做到“三个发挥”: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结果: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6.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8.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 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 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9.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1.2.1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1.2.19)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10.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2011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2011年5月30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1.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2011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2011年5月30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创新。

  12. 二、社会管理的内涵 ◆广义的社会管理:指整个社会的管理, 即指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管理。 ◆狭义的社会管理:主要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或者社会生活子系统的管理。

  13. 广义 社 会 管 理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狭义 社会生活

  14. 1、社会管理的主体 社会管理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对公民社会 领域实施规范和协调等管理活动的管理者。 要想确定社会管理的主体到底是谁,仍然需从 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定位出发。

  15. 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 企业 政府 非盈利组织

  16. 2、社会管理的对象或客体 社会管理的客体就是社会管理的对象。 ◆公民社会领域强调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 这意味着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组织和公民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也同时成为社会管理的客体。

  17. ◆政府对公民社会的管理,既包括对公民社会组◆政府对公民社会的管理,既包括对公民社会组 织和公民的管理,也包括对公民社会领域、公共社会事务(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社会生活的管理。

  18. 3、社会管理的手段 社会管理的手段是多样化的: ●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社会生活的干 预; ●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利用社会团体行为准则和 道德约束对社会生活的自我管理或自治自律; ●利用市场机制由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企业自 觉履行社会责任。

  19. 4、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 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社会性规制和提 供公益性或互益性服务,具体包括规范行为、整 合利益和服务社会。 规范、协调、服务既是一种活动, 又是一种 过程。

  20. 5、社会管理的目的 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 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减少社会发展代价, 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和福利。

  21.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 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 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 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 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 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 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22.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完善和发展的“主发动机”。▲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完善和发展的“主发动机”。 ▲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管理是统一系统的两个侧面。 社会管理创新依赖于既有社会管理,同时又是既有社会管理充实完善的动力;决策科学化和实效化有赖于社会管理创新,而社会管理创新有助于确保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有机结合,助推社会管理决策科学化和实效化。

  23. 1、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需要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4. 关于社会建设的四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二种观点,社会建设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注重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种观点,社会建设注重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社会结构。 ◆第四种观点,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建设一个能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的社会主体,建立一个政府、社会、市场三足鼎立的社会。

  25. 加快社会建设必须突出社会管理 第一,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各有侧重。 ■在功能上: ——社会建设则以社会改造或改良的行动为出发点去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社会管理侧重于为实现社会良性有序运行提供基本手段和保证。

  26. ■在任务上: ——社会建设主要是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建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 第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不可分割。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它们在相互关联中共同承担着建设社会和管理社会的神圣使命。 ◆社会建设从某种程度上会破坏原有社会秩序,促使社会管理适应新的变化(社会建设的后果),但社会管理对社会建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解释和界定,双方最终的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

  28. 例:“拉美奇迹”为什么会消失? ◆拉美国家1950一1980年间经济增长率达到年均5.6%。据美洲开发银行提供的25个拉美国家的统计,1980年拉美人均GDP达2288美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人均预期寿命从1950-1955年的52岁提高到80年代初的65岁,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从50年代初的44%降到80年代初的23%。 ◆因为这些显著的发展成就,而被国际社会盛赞为“拉美奇迹”。

  29. 直接原因: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直接原因: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 ◇由于社会贫富悬殊,各类社会问题丛生,反过来大大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1980年后,拉美地区的失业率不断上升,2003年全地区城市失业率到了11%。 ◇由于贫富悬殊,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整个地区有900万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占儿童人口的16%。

  30. 深层原因:社会管理严重滞后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城市中,富人们一般都生活在有专业武装警卫24小时巡逻、有铁丝网层层保护的富人区中,上班或是乘坐防弹汽车,或是乘坐直升飞机在公司楼顶上直接降落。 ★“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仅1999年就有5万人遭到凶杀非正常死亡,《巴西日报》哀叹,在世界瞩目的科索沃战争中仅仅战死2000人,而巴西每年却有5万平民在家乡的街道上遭到杀害。

  31. 2、适应发展新阶段挑战的迫切需要 ▼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全面推进。 ▼我国也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一般而言, 当一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3000美元, 表明该国已进入社会矛盾的多发、突发期以及激化、恶化的高风险期, 即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最为关键的发展时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

  32. ●工业化带来的挑战 ——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农 村,农业部门仅能容纳1.4亿人左右的劳动力,农村 潜在的剩余劳动力在1.8亿人以上,而每年新增劳动 力人口达到1500万人,城镇还有超过1000万人的失业者和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每年还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加入就业队伍,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规模在2400万人左右。

  33.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热点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热点社会问题。 ▼随着重化工业逐步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主力 军,发展重化工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 ▼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从城 市走向农村、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的过程。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 要杀手。因环境污染危害居民健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持续增长,每年发生的环境污染纠纷达数万起。

  34. ——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工伤和职业病的显著增加。——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工伤和职业病的显著增加。 ▼ 2011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兼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黄毅:“近些年我们国家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大量的工伤事故、庞大的受职业病威胁的人群,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35.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全国城镇人口已达6.65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9.68%。 ——农民工人数目前已达到2.5亿。 ——目前,完全失去土地或人均失地0.3亩以下的农民多达5000万。据民进中央预测,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超过1亿人。 ——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36. ○城市化是面“双刃剑” 城市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对改变城乡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结构,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在急剧上升时期,极易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贫民窟问题;一个是农村衰败问题。 ●中国目前状况: “无土地、无职业、无社保”的“三无”农民大量涌现。 “流动的中国” +“留守的中国”

  37. ●国务院研究室:我国农民工已发生三大转变 亦工亦农 全职非农 城乡流动 融入城市 谋求生存 追求平等

  38. ●总体 ——边缘化 既城亦乡 既工亦农 农民工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收入主要在城市,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城市而非农村度过,并且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是非农生产。

  39. ●农民工对自己身份的看法

  40. ●就业机会:政策歧视与边缘发展 劳动力市场分割犹存,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 产生原因: 自身的素质、技能 ◆市场的自然分层 缺乏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资源 ◆制度——社会保障权益、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的不公平对待。

  41. ● 具体表现 ■地域的限制进入。不仅体现于劳动就业方面,而且还在户口登记、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劳动福利等方面体现出来,须办理暂住证、计划生育证、医疗生育证、未婚证等一系列证件。 ■行业的限制进入。农村劳动力虽然可以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但不能进入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第二劳动力市场”或称“次属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福利低劣。

  42. ▲全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农民工总人数过2亿。 ▲2005年收到的全国各类职业病报告1万例,其中农民工占了大多数。 ▲湖南省卫生厅2004年调查,使用农民工的企业占了77.1%,农民工占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的53.8%。 农民工成职业病高危人群

  43. ●居住方式:临时居住与条件简陋 工棚式——建筑业农民工 聚居 村落式——个体工商业者、雇工、服务业 人员 租房式——从事裁剪、美容美发和贩卖职 业 散居 家庭式——从事保姆工作

  44. 农民工住房:“有块地方搁下铺盖就没人管了”农民工住房:“有块地方搁下铺盖就没人管了”

  45. 农民工居住小区常与“脏、乱、差”相连

  46. ●利益分化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利益的分化和多样化,促使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从政治—身份型的阶层结构向经济—职业型分层结构转变,传统的干部、工人、农民三大阶层,正在向更多的社会阶层转化。 特别是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

  47. 贫富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持续扩大,已经超过了社会可忍受的范围贫富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持续扩大,已经超过了社会可忍受的范围 ——1978年20%高收入与20%低收入的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为2.7倍,2007年则上升为6.5倍。 ——衡量贫富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在1984年为0.26,而2007 年则高达0.50,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07年的3.33倍, 实际收入差距应为6 倍左右。 ——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2007年为15倍。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依次为:12130元、6124元和5972元,差距显著。

  48. 贫富差距扩大的“阶层化”趋势日益明显 ▼突出表现:在农民、产业工人阶层中,有相当部分的人相对经济地位有所下降,甚至有一部分人的绝对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下降。 ▼深刻影响:贫富差距过大,本来就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低收入群体基本上都属于工农基本群众,这不仅影响到工农基本群众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判断,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态度。

  49. 贫富差距扩大的“阶层化”正呈现出代际转移的趋势贫富差距扩大的“阶层化”正呈现出代际转移的趋势 ■我国的贫富差距更表现在财富的占有上。据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我国拥有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这些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每人拥有的平均资产超过4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00万元。 ■由于资本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将继续上 升,加之富人阶层拥有的金融资产过多,极易导致收入分配极化现象的出现,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专食利息的“寄生”阶层。

  50. 贫富阶层子女在获取教育机会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对其社会流动将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贫富的代际转移造成的是一个割裂的社会,富裕被垄断,贫穷被“世袭”,社会的贫富状况被固定化、结构化了。当贫穷与富裕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并且长期保持的时候,社会也会面临解体的威胁。 无论是调节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还是化解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和群体性事件,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