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走向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框架

走向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框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思斌 2010-11-15. 一、 社会服务的发展. 1. 社会服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社会服务( Social Service )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制度性的活动及其理论概括,应以英美为较早。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对失业者、失依老人和儿童的帮助。 Social 指社会性的,概念有大中小之分。. 英国的社会服务 — 由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会社)进行的服务,受政府委托进行的社会救助服务; 《 贝弗利奇报告 》 及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服务的制度化安排。 美国的社会服务 —1914 年儿童局的设立;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行政学院;

elam
Download Presentation

走向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框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向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框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思斌 2010-11-15

  2. 一、社会服务的发展 • 1.社会服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 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制度性的活动及其理论概括,应以英美为较早。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对失业者、失依老人和儿童的帮助。 • Social指社会性的,概念有大中小之分。

  3. 英国的社会服务—由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会社)进行的服务,受政府委托进行的社会救助服务;英国的社会服务—由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会社)进行的服务,受政府委托进行的社会救助服务; • 《贝弗利奇报告》及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服务的制度化安排。 • 美国的社会服务—1914年儿童局的设立;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行政学院; • 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

  4. 2.我国的社会服务 • 20世纪20年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发展基督教,未能成功;青年的社会服务社。 • 燕京大学—1925年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 • 新中国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

  5. 二、社会服务的系统定位与结构 • 1.定位 • 在现代国家(如英国),社会保障可以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个人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可广义地理解为非牟利服务); • 社会服务(社会性的服务或非牟利服务)可分为:公共服务(面对公众—福利国家的普惠型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对困难群体的服务); • 社会福利服务(狭义的社会服务)--非专业社会服务(如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和专业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

  6. 最广义上,社会服务---社会性的、非牟利服务(非家族、朋友提供,而由公共部门、社会团体提供);最广义上,社会服务---社会性的、非牟利服务(非家族、朋友提供,而由公共部门、社会团体提供); • 狭义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专业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

  7. 2.社会服务的基本界定 • 社会服务既是一个领域,也是一种活动。 • 广义概念:社会服务是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制度特征),由政府和社会力量(主体-提供者)向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服务对象)提供公共-福利服务(性质)的过程和系统行动。

  8. 3.社会服务的结构 • 政府:对民众或困难群体的基本民生服务——政府的管理性服务(通过政策)--示范性服务(福利机构)--福利服务(救助); • 社会力量(专业和非专业群体)的社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自主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和福利服务; • 社会服务不但包括救助,也包括人的发展(理念和方法)。

  9. 社会服务的三维空间: • 主体:政府-社会;内容:救助-发展;方式:间接服务(服务政策-社会福利行政)-直接服务

  10. 三、社会服务实践框架 • 1.社会服务分工的理论框架

  11. 2.我国社会服务实践框架(空间点阵)

  12. 四、民政工作与社会服务实践体系 • 1.基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理解 • 社会转型—新问题及其表现—社会建设—新目标(十二五及更长时间):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和谐,全面小康。

  13. 民政工作: • 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及管理-- • 8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科学发展--------全面小康---- • 民政工作的价值追求…

  14. 2.理论与实践背景 • 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 • 公共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产出控制,各个部门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纪律和节约(胡德,Hood)。

  15. 对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的评价: • 管理的自由化--反公共官僚制,走出“坏制度”; • 管理的市场化—竞争-设立内部市场;学习私营部门管理-企业家政府理论。 • 但是,新公共管理模式可能会损害公平。 • 从而倡导“公共行政精神”(弗雷德里克森,1980)-公务员的责任是建立保护公平的标准、认识公共服务对公民尊严和福利的影响。行政并不等于管理。

  16. 新公共行政的产生(近些年来): • 对公民权利的新认识-参与治理;把公民视为公民; • 人们对社区生活和公民社会的重新关注; • 科层体制的弊端和组织人本主义; • 后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官员和公民对话,协商和达成共识是重要的。

  17.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登哈特,2000): • 公共管理者的责任是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利益诉求,而不是要去控制社会;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服务公民而不是服务顾客;战略性思考,民主化行动;公共管理者的责任是多元的(多种交代);尊重人而不只是追求工作效率;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利和公共服务。

  18. 政策执行(研究)模式的变化: • 第一代:强调自上而下,强调“执行”; • 第二代:强调自下而上地看待政策过程,看重“行动者网络”的作用; • 第三代:从政治经济的视角看问题,强调“治理的逻辑”,关注“系统绩效”,公民参与。

  19. 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框架(考虑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框架(考虑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 • . . . …………... ………….. • .自然/物质条件. .行动舞台. • .共同体属性. .. 行动情境. ...相互作用模式…… • .应用规则. .行动者 . . 评估准则 • ………………. . …………. . . • …………… … . . . . . .结果 ….. . . . ..

  20. 对中国的意义: • 一个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进步的中国:人民政府,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服务的发展;社会服务(管理)与社会建设相结合。 • 从公共服务走向社会福利公共化—从适度普惠型福利到普惠型福利,再到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21. “十二五”建议: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十二五”建议: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 从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改革着眼;从服务民生着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着眼—需要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新公共服务。

  22. 五、走向社会服务体系 • 1.民政工作的新发展 • 民政工作的理念与实践框架: • 民政工作是在社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政府系统提供服务性管理和管理性服务,同时动员和协调社会力量,并与之合作,推动和实施社会服务的体系。

  23. 民政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 服务型管理------管理性服务-----社会服务 • 区划、民间组织管理 • 政权建设、优抚、社会事务 • 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 各部门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功能,但结构不同。

  24. 2.走向新型社会服务(管理) • 社会服务管理的概念; • 各部门的定位和发展---民生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 从管理到服务的连续统; • 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的普惠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