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识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 1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 、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在公共生活中认真践行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识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3. 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在公共生活中认真践行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做到知行合一。

  4.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公共生活——人类在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的活动。与私人生活相对。

  5. 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 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 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 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 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 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 接和广泛。

  6.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与人关系简单 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人与人交往普遍频繁 经济全球化,人与人的交往领域广阔, 公共生活凸显

  7.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传统领域虚拟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8.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就越突出。

  9. 法国和意大利的世界杯决赛(加时赛)第110分钟,法国队某次进攻被化解后,齐达内和马特拉奇都在向回走。突然齐达内愤怒转身走向马特拉奇,一头把这个1米93的大个子顶翻在地。 阿根廷主裁判埃利松多在与助理裁判交流后,向齐达内掏出了红牌。 齐达内默默走向更衣室,大力神杯就摆放在通道口的桌上,齐达内从旁边低头走过,没有看一眼。

  10. 在齐达内的职业生涯中,也有过类似的不冷静举动。1998年世界杯上,他曾因为脚踩沙特队球员被禁赛3场,没想到时隔8年后,齐达内又一次犯下了当年的错误。 这张红牌在某种程度上断送了法国队最后的希望,齐达内的被罚下场对队友心理上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后来的点球大战中,特雷泽盖罚丢,意大利夺取了冠军-------实际上,这本来是齐达内发挥得极为出色的一场比赛,开场后他打进了一个美妙的“勺子”点球,加时赛上半时,他的头球攻门几乎得手,与一个理想的结局擦肩而过。现实是残酷的,一代大师的最后一战以争议和遗憾收场。

  11. 秩序—— 秩序是一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社会固定形式,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和交往活动的必备条件。 社会关系总是表现为各种制度,如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人们只有遵守这些制度和规范,才能使社会生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 “公共秩序”一词具有多种涵义,有时指一种法律状态,有时则指一种法律制度。

  12. 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 所必需的秩序,其主要包括生产秩序、工作 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公 共场所秩序、群众生活秩序,网络秩序等等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 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3. 公共生活有序化的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4.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公共社会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但是公共生活中依然可见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公共社会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但是公共生活中依然可见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

  15. 链接——追赶五次拦下法律系毕业生 红灯。李静从路口冲了出来,执勤交警用手势和口令进行制止。口头阻止了两次,她没有任何反应,当交警去拦住她时,她两次甩开交警的手,直到第三次才算拦住她。 “为什么闯红灯,要对你进行罚款。”谁知李静从裤兜里掏出了3元钱硬币,说声“我没钱”。 “那你单位在哪里?” “我没有单位。” “身份证呢?” “没带。”…… 过了5分钟,双方还在“僵持”。 一名中年妇女过来说:“她是我们单位的,我帮她交好了。”  “你不是说没有单位的吗?” 李静立即说那是她的兼职。而对于同事的帮助,李静似乎并不领情,既不接受也不道歉。随后,李静被带往静安交警支队事故审理科进行处理,并被处以10元罚款。并因乱穿马路后抗拒执法,被处以行政拘留。 —— 李静,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法律系,不久前刚从国外硕士留学归来,在一德国保险公司就职。

  16. 链接——北京“通缉”社会公共生活 七大不文明现象 通缉令1: 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 通缉令2: 各类非法经营、非法占道行为 通缉令3: 汽车维修市场秩序混乱问题

  17. 通缉令4: 非法小广告 通缉令5: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通缉令7:户外广告、公共设施残缺不全 通缉令6: 环境脏乱问题

  18.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 自发自觉 图腾、禁忌、风俗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法律、道德 法律 宗教

  19. 基督教《摩西十诫》 1、不可信仰别的神 2、不可跪拜、事奉其他形象; 3、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4、要守安息日; 5、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要偷盗; 9、不可做伪证陷害他人; 10、不可贪恋他人的配偶,和其他所有。 《摩西十诫》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它规范了人与上帝的关系及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基本的关系,对于稳定到处迁徙的犹太人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诫以“律法”的形式确立伦理规范,具有法律上的、宗教上的和道义上的特点。

  20. 佛教十重戒 1、杀戒; 2、盗戒; 3、淫戒; 4、妄语戒; 5、酤酒戒; 6、说四众过戒; 7、自赞毁他戒; 8、吝惜加毁戒; 9、嗔心不受诲戒; 10、谤三宝戒。

  21. 伊斯兰教十项天命 1、不拜安拉以外的神灵; 2、禁止对父母不孝敬; 3、禁止残杀儿女; 4、禁止接近丑恶; 5、禁止杀害不可杀害的人; 6、禁止侵吞孤儿财产; 7、禁止称量不公亏待他人; 8、禁止说谎不主持公道; 9、禁止不完成安拉之约; 10、不得离开正道。

  22.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力量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力量 (1)社会秩序的形成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2)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 (3)要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3.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其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维护社会安定祥和的一个重要条件。 公共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24.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内容基础性 对象广泛性 表达简明性 形成继承性

  25.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 第二,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 第三,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26. 链接——口腔文明? 2002年国庆节十天长假过后,天安门广场留下了十几万口香糖的痕迹,平均每块方砖粘有十几块口香糖,对此,环卫部们先后设计了三套清洗方案,皆因怕损坏方砖而放弃,最后仍然采用人工铲除的方法,上百环卫工人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将口香糖痕迹清除。吃口香糖本来是为了口腔文明,可是,天安门广场却因此没有了“文明”。你对此如何看待?

  27. (二)助人为乐 第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 第二,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 第三,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对一切自然灾害,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28. (三)爱护公物 • 第一,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的共同劳动成果; • 第二,就是要正确使用城乡道路、水电、通讯、交通、环卫、消防等公用设施,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就是要反对损坏公物、化公为私。 • 第三,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29. (四)保护环境 • 第一、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即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 第二、环境是生命的摇篮。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人类的生存,自己的健康,为子孙后代的尽责。 • 第三、不保护环境,就必定接受自然法则的惩罚。

  30. 链接——我国的环境资源的统计数据 • 环境保护部分数据: (13亿多人口) • 淡水资源2.83万亿m3,人均淡水资源2200 m3,世界人均量 1/4。 • 废气年排放(2000年)年递增5.1%; • 废水排放(2000年)373亿吨,86%的城市河段受到污染; • 生物植物物种15~20%处于濒危状态; • 自然灾害损失(1949~1995年)年递增3.1%。

  31. (五)遵纪守法 就是要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 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就是要见义 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2.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 2、改革开放为社会公德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和存在的问题。 •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

  33. 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五爱”为内容的公德教育;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五爱”为内容的公德教育; • 60年代掀起学雷锋活动的高潮; • 80年代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90年代兴起“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希望工程”“志愿者”、 “手拉手”、“春蕾计划”、 “扶残助残”、“送温暖”、“百城万店无假货”、“保护母亲河” 活动。

  34. 调查:公众最反感的行为 2004年11月12日至11月19日,人民网共同进行了公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数据显示:

  35. (二)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 • 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 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36. 扬州大学学生拒绝课堂“四害” • 玩手机 • 听MP3 • 看报纸 • 吃零食

  37. 链接——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调查 • 北京大学版 • 迟到 旷课 • 随地吐痰 • 践踏草坪 • 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 • 乱扔垃圾 • 占座不到 • 考试作弊 • 损坏公物 • 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 • 上课和自习时不关手机 • 广州大学版 • 在课桌墙壁上涂鸦,乱贴海报 • 考试作弊 • 在教室内吸烟,吃东西 • 情侣在教室内过分亲密,旁若无人 • 上课迟到,早退;旷课,逃课 • 沉迷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信息 • 上课和自习时不关手机 • 在寝室内打牌、打球唱歌等影响他人休息及学习 • 老师点名,请他人答到 • 作业抄袭他人或网上资料 西安交大版 1、图书馆、教室、会场手机铃声或接打手机 2、乱扔杂物、垃圾 3、占座位 4、部分学生组织腐败 5、浪费能源 6、偷窥,偷听,偷拍 7、食堂买饭菜不排队 8、粗口 9、在墙壁、课桌等公共设施上乱写乱画、乱涂乱刻 10、食堂餐后餐盘不送残食车

  38.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 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 •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39. 1.学习的工具。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的知识,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 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 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 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40. 大学生应当加强网络生活中的公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开展健康有益的网络交往活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理性对待网络生活,注意自身的身心健康。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不逾矩”。

  41.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对于维护公共秩序,促进社会进步,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2.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它不仅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43. (一)法的基本特征 • 法的国家意志性 • 法的普遍约束力 • 法的国家强制性 • 法的权利义务性

  44. (二)法律的规范作用 根据法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

  45.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 可以作什么(授权性指引) • 不得作什么(禁止性指引) • 必须作什么(义务性指引)

  46. 2、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中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47. 3、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 评价合法与不合法 • 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不能相互替代

  48.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49. 5、教育作用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法的教育作用和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法律做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50. 三、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我国在刑事、民事、行政等方面有一系列法律规范。其基本立法精神,是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与大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几部法律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