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思想起 唐山渡海來臺灣

思想起 唐山渡海來臺灣. 羅中展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cclo@cc.cust.edu.tw. 課程大綱. 為什麼稱中國大陸為唐山. 海外華僑對中國的稱呼。以前海外各地的中國人多來自背山面海的閩粵,愈向內地深入,山勢愈高,整個中國在印象中成了高不可測的大山,再與歷史上聲威遠播的唐相聯,遂有唐山一稱。臺灣光復前,因孤懸海外,又為外族占據,所以民間亦稱中國大陸為「唐山」。. 唐山大兄. 故事內容. 從中國廣東抵達泰國謀生的青年鄭潮安,得到當地朋友許劍的幫助, 進入工廠 工作。鄭潮安見到工人被欺凌 ,挺身 出手 相助 ,幫助同鄉免於惡勢力的毒害 。.

Download Presentation

思想起 唐山渡海來臺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思想起 唐山渡海來臺灣 羅中展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cclo@cc.cust.edu.tw

  2. 課程大綱

  3. 為什麼稱中國大陸為唐山 • 海外華僑對中國的稱呼。以前海外各地的中國人多來自背山面海的閩粵,愈向內地深入,山勢愈高,整個中國在印象中成了高不可測的大山,再與歷史上聲威遠播的唐相聯,遂有唐山一稱。臺灣光復前,因孤懸海外,又為外族占據,所以民間亦稱中國大陸為「唐山」。

  4. 唐山大兄

  5. 故事內容 • 從中國廣東抵達泰國謀生的青年鄭潮安,得到當地朋友許劍的幫助,進入工廠工作。鄭潮安見到工人被欺凌,挺身出手相助,幫助同鄉免於惡勢力的毒害。

  6. 為何唐山是指中國大陸? • 移民台灣的漢人,除了民國38年(1949年)隨國民政府播遷者外,絕大多數都是從「唐山」渡海而來,在這裡我們所說的「唐山」,主要是指大陸的閩、粵兩省。因為這兩個省份土地貧瘠,卻又人丁眾多,明清之際,土地已開發殆盡,無法供給所有人溫飽,而這時候剛殖民台灣的荷蘭人為鼓勵漢人前往移墾,遂宣稱「台灣米,大如豆」,且每位移民都會獲贈水牛以利耕種,於是在故鄉吃不飽、穿不暖的漢人開始大量移民台灣。

  7. 臺灣好賺食 ,臺灣錢淹腳目 • 在十七世紀末年,到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前期,大致上來講 ,臺灣還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因為當時臺灣原住民族群,他們僅是從事於漁獵及遊耕的 方式生活而已,他們也沒有從事水田稻作的技術。 因此,有些已經先來到了臺灣的廣東或福建的移民,就回去跟他們故鄉的人說,在臺灣 的這個地方,非常的容易生活。所以,我們時常會聽到臺灣民間的一句俗話:「臺灣好賺食 ,臺灣錢淹腳目」。

  8. 敢於在海上活動 • 臺灣與福建兩地之間的距離很近,以平均數來說,臺灣海峽阻隔臺灣與福建的距離,只 有一百八十公里而已,如果在順風的情況下,以帆船依自然風力航行,從福建到臺灣其行程 僅須一天一夜而已。 福建這個地方的人,從宋代以後,就已經有人開始到海外去做貿易,或者是捕魚維生的 歷史背景。泉州港從宋以來就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對外通商、貿易港口。因為有這些海洋生活 的經驗,福建、廣東的人,他們也比較敢於在海上活動,藉著從事商業貿易或漁業來改善生活。

  9. 正港的 • 清朝有鑑於臺灣的西海岸港口非常的多,人民往來很方便,也很頻繁。他們為了要管制 往來的人民,所以指定開放台南的府城,中部的鹿港,以及北部的八里,作為臺灣與中國大 陸之間相互往來指定港口。在這些港口的地方,清朝會設立海關,及檢查哨,用來檢查人員 的出入及往來的狀況。這三個港口,我們稱做「正港」,因此有一句話說稱真正進口的東西 叫做「正港的」,就是這個意思。

  10. 帆船模型

  11. 元大旅行家 汪大淵 • 汪大淵(1311年-1350年),字煥章,元代民間商人、航海家。 • 曾於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及元統五年(1337年)兩度由泉州出發,航海到西洋各國。最遠抵達埃及的特番里(杜姆亞特),也可能抵達摩洛哥的撻吉那(丹吉爾)。元惠宗至正九年(1349年)在泉州著 《島夷志略》一書,記述親身經歷的二百多個地方,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獻。

  12. 新加坡牛車水 • 1330年,汪大淵曾到訪淡馬錫,並記錄了當時牛車水已存在華人社區。牛車水時至今日仍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唐人街之一,也是最大的一個。

  13. 《島夷志略》 彭湖記事  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坡隴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間,各得其名。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有草、無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結茅為屋居之。  氣候常暖。風俗朴野。人多眉壽。男女穿長布衫,繫以土布。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採魚蝦螺蛤以佐食,爇牛糞以爨魚膏為油。地產胡麻、綠豆。山羊之孳生,數萬為群,家以烙毛刻角為記,晝夜不收,各遂其生育。工商興販,以樂其利。  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年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

  14. ·琉球(今臺灣) • 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頭、曰大峙。其峙山極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余登此山,則觀海潮之消長。夜半,則望暘谷之出;紅光燭天,山頂為之俱明。  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俗與彭湖差異。水無舟楫,以筏濟之。男子、婦人拳髮,以花布為衫。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知番主酋長之尊,有父子骨肉之義。他國之人倘有所犯,則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頭懸木竿。  地產沙金、黃豆、黍子、琉黃、黃蠟、鹿豹麂皮;貿易之貨,用土珠、瑪瑙、金、珠、粗碗、處州磁器之屬。

  15. 蒙古來襲

  16. 元日戰爭 • 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鎌倉時代・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

  17. 日、元水軍海戰,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日、元水軍海戰,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18. 武士末永氏力戰元軍,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武士末永氏力戰元軍,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

  19. 第二次元日戰爭(弘安之役)

  20. 決定戰爭結果的因素 • 一般認為颱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颱風摧毀,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學家林田憲三的研究團隊研究元朝艦隊的沉船後,認為他們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21. 媽祖在澎湖 •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澎湖當時已有近二千名中國沿海船民在屯居,從事海上貿易,因此便在澎湖設立巡檢司,以防止海寇侵擾澎湖住民及海域的防禦. • 媽祖從宋朝末期以降,便一直被中國東南沿海居民視為航海的守護神,以此推論,媽祖在澎湖的信仰及寺廟的建構,最遲應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以前即已形成,而早期可能只是在媽宮澳岸邊的小媽祖廟,俗稱“船頭媽祖”。

  22. 沈有容喻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 明萬曆31年(西元1603年)七月由“韋麻郎”所率領的荷蘭船艦攻佔澎湖,並構築營舍,準備作永久佔領之計,明廷大為震驚,下令予以趨退,福建總兵“施德政”遂命都司“沈有容”率兵前往諭退,荷蘭人因兵力不足,又為沈有容之氣度所攝,於十月離去.現今“沈有容喻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石碑仍置於天后宮後殿公善樓中,此碑為台灣所出土的記事碑中最古老的一方.該石碑為民國八年整修寺廟時,在祭壇底下挖掘出來而得以重見天日.當民國十二年完成大規模重建天后宮時便將這方石碑嵌在公善樓前正殿的後牆上,而據載沈有容與韋麻郎相見談判的地方,就在天后宮裡.

  23. 天后宮

  24. 沈有容喻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25. 天后起源 •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中旬,清水師提督施琅率清軍乘南風於澎湖水域,擊潰由鄭軍名將劉國軒所領軍的明鄭主力水師,而迫使明鄭降清,施琅宣稱此役曾得媽祖庇祐,且入廟朝見神像時,發現媽祖神像的臉上,汗水未乾且衣袍俱濕,並表紂康熙皇帝,於滿清朝廷決定將台、澎納入版圖後,於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下旨封媽祖為天后(元世祖封媽祖為天妃),因此天后的尊稱,與馬公天后宮有著極密切的歷史淵源.

  26. 天后宮 • 由於“天后”為皇帝所封賜,所以早期所興建的媽祖廟時,如為一般地方百姓所集資興建的媽祖廟,均不敢使用“天后宮”,而須另起宮名,以避免有潛越冒犯之嫌,如若為官方所出資或撥款補助興建的媽祖廟,則直接使用天后宮為名,然而通常每一縣治或有地方代表性之官府所在地,也大都僅有一處以天后宮為名之媽祖廟,以示對御賜封號之尊崇,因此如出現有天后宮的地方,大多最慢在清朝末期之前就已是一頗為繁榮的聚落,且應該在當地也有一官衙或官方行政單位的存在.

  27. 在台漢人活動 西元16世紀中葉以後,開始有漢人是為捕魚而來,他們捕捉主要是烏魚。為了曬烏魚子,會在岸邊搭棚暫居,從而開始與原住民有所接觸;但是這樣的交易畢竟規模很小也有限。

  28. 唐山如何過臺灣

  29. 福建來臺路徑

  30. 郁永河何許人耶? • 郁永河(1645年-?),字滄浪,中國浙江人和(今杭州)人。清朝諸生。1691年開始,任於閩知府王仲千同知幕賓。期間遊遍福建各地。

  31. 為何來臺出公差? • 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冬,福州「榕城」火藥庫失火,焚毀硫磺、硝石五十餘萬斤。郁永河自動請命前往台灣北投採硫,隔年(1696年)春天由福建出發,經金門坐船前往台灣,二月(1697年2月)海行到達臺南安平,近岸水淺,小船無法前進,遂下船改乘牛車,靠人牽引,方能上岸。

  32. 簡要記下 • 二月二十五日,至府城,購齊採硫工具,總計花費九百八十金,再乘牛車由陸路抵達淡水,途中「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經由通事張大幫忙,郁永河等人在硫磺產地附近駐紮,聘用原住民幫忙採硫。並將其九個月在台紀事於1698年寫成《裨海記遊》。該書為首部詳細記載台灣北部人文地理的專書。有〈台灣竹枝詞〉12首、〈土番竹枝詞〉24首描寫台灣風土。

  33. 從清代開放海禁以來 • 清廷初期不許片帆入海,是因為清朝初年,為對鄭成功進行封鎖,曾在沿海地區實行海禁和遷界,使東南地區的海外貿易瀕於停頓。清朝統一臺灣以後,開放海禁,允許百姓駕船出海,東南地區的海外貿易活動又活躍起來,最初,清廷只開放台南鹿耳門為唯一對外的港口,以管控貿易及移民進出。至乾隆朝晚期,隨著台灣中北部陸續開墾,清廷又陸續開放鹿港及八里坌;至19世紀時,又開放噶瑪蘭的烏石港及彰化的海豐港(麥寮)。

  34.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 • 清代來到臺灣的這些漢人移民,他們冒了千辛萬險,渡過了黑水溝,要到臺灣來,心中其實 是交雜期待與惶恐,所以有一句話說:「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過番存一半,過台灣無底看」。

  35. 行程大要 • 郁氏於康熙36年元農曆月底﹝以下皆同﹞,自福建出發,船經過金門、廈門、澎湖,在2月25日抵達台南,沿途所見風光,包括對黑水溝的奇航都有仔細記述。在府城停留了2個多月時間,備辦了採硫、煉硫的工具。不顧當地好友勸告,自願親自率隊由陸路行走到淡水的目的地。

  36. 《裨海紀遊》遊記部分 • 《裨海紀遊》遊記部分,上、中、下3卷:上卷主要記1697年元月從福州出發,沿路或走路或行船,至廈門換海舶至澎湖,2月25日抵安平之航海經歷。沿途或遊山玩水,或欣賞海上奇景,以文記其見聞、以詩寄其感思外,更詳述澎湖64島之形勢,及初到臺灣後考察所及的臺灣歷史、地理、民情、產物、氣候等見識,文末則附有「竹枝詞」12首,描述在臺漢裔移民的生活民情,俗稱「臺灣竹枝詞」。

  37. 出發 • 4月7日出發,渡過大洲溪,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麻豆社;又渡過茅港尾溪和鐵線橋溪,經過倒咯國社;又夜渡急水溪、八掌溪,抵達諸羅山;又渡過牛跳溪,經過打貓社、他里霧社、柴里社;又渡過虎尾溪、西螺溪、東螺溪三溪,經過大武郡社、半線社、啞束社、大肚社、沙轆社、牛罵社;又經過大甲、吞霄、新港仔、後壠、中港、竹塹、南嵌、八里分社;再乘莽葛﹝小船﹞到淡水,這時已經是4月27日。一路行色匆匆,但是仍然記錄下了17世紀末期台灣許多番社的情景。

  38. 中卷 • 中卷首先臚列煉硫所需器具材料之購置清單,計議前往淡水採硫之路徑。府城友人勸其不必親往,屬下有人主張走海道前往,郁氏堅持不畏瘴癘危險親自前往,也堅持走陸路,目的在親歷臺灣山水。4月初7日,率僕役55人乘笨車就道,歷20日始達淡水,途經新港、嘉溜灣、麻豆等社,渡茅港尾溪、鐵線橋溪、倒咯國社、急水溪、八掌溪抵諸羅山,再渡牛跳溪、打貓社、他里霧社、虎尾溪、大武郡社、半線社、大肚、沙轆、牛罵社、大甲、吞霄、竹塹、南嵌、八里至淡水。到吞霄時,走海道者遇風船折,狼狽來會。本卷記述所經道路之崎嶇、艱險。沿途風光,番社聚落、屋宇、衣著、髮飾、樣貌、作息,率皆有其觀察入微之處。

  39. 末段 • 末段寫到煉硫的情形,及親往硫穴所見之特異景觀。下卷首先表達對經理臺灣山川形勢、番俗民情的意見,包括城郭溝池之構築、兵丁稅賦、商舶錢糧、理番治安、番俗通事等書生之見。其次是記述初到時,十之八九的人都因水土不服病倒,7月中,炎暑漸退,新涼襲人,又有多人病倒,加上又遇狂風暴雨,大風拔木,草屋圯者過半。一直到7月底始順利煉硫,至10月初完成任務。

  40. 24首竹枝詞 • 末附24首竹枝詞,描寫西拉雅人之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俗稱「土番竹枝詞」,為臺灣漢語文言文學竹枝詞之濫觴。《裨海紀遊》除了清治初期首見的見聞廣博、內容豐富的遊記之外,作者的親身履歷,也是很多遊記、旅行詩做不到的。

  41. 最大的貢獻 • 郁永河最大的貢獻就是留下三百年前台灣的地理、人文這些珍貴的紀錄,今天很多都是時過境遷不可能重現的景象。當年郁永河看到台灣原住民、風土民情等,不免帶著漢人的好奇與偏見,但他的親身旅行紀錄,卻是在當時大多數派在台灣之清朝官吏,絕無僅有的,當時來台漢官只想躲在府城辦公,視北上新竹、淡水為瘴癘絕命之地,郁氏之旅行記可謂用生命換得的珍貴文獻。

  42. 路徑略圖

  43. 當時的交易工具 水牛車

  44. 當時的台北湖

  45. 硫磺坑

  46. 採硫工寮

  47. 採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