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群 体 心 理

群 体 心 理. 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 群体 ,又叫 社会群体 ,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也可称为 团体 。. 群体的特征 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沟通 ; 群体成员以某种方式 互相依赖 、互相影响; 成员间的关系必须是 相对稳定 的,必须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具有 共同的目标 ,产生一定的群体规范; 相互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 有组织 的; 群体成员对群体有意识的 认同 。. 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 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群体是知识和信息的来源 群体能给予群体成员以奖励

dav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群 体 心 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群 体 心 理

  2. 一、群体的概念 • 群体 • 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也可称为团体。

  3. 群体的特征 • 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 • 群体成员以某种方式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 成员间的关系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必须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 具有共同的目标,产生一定的群体规范; • 相互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组织的; • 群体成员对群体有意识的认同。

  4. 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 • 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 群体是知识和信息的来源 • 群体能给予群体成员以奖励 • 群体能帮助成员达到各种目标 • 群体的成员资格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自我概念)

  5. 群体的分类 • 按群体的构成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一般是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带有较多公务色彩的群体。结构明确,成员分工清楚,有良好的群体规范、清晰的信息沟通路线和权力控制机制。 •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6. 按群体的规模分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 大型群体:群体成员能知觉到其他成员的存在,但不能直接地面对面沟通,只能靠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如电话、组织各层次间的书面通讯等。 • 小型群体:群体成员能够面对面地联系和接触,即处于直接沟通的情景中。

  7. 按群体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分为主要群体与次要群体按群体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分为主要群体与次要群体 • 主要群体:是个体在亲密关系的基础上,与成员经常性地面对面地接触的群体。如家庭、同伴群体、大多数工作群体等。 • 次要群体:是较大的群体,由非个人关系基础上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往往具有较低的互相交往水平和亲密水平。如专业学术群体、街道的志愿服务者群体等。

  8. 按成员对于群体的心理向往程度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按成员对于群体的心理向往程度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 成员群体:指该个体已被正式接纳为其成员的群体。 • 参照群体:个体虽然处于当前的群体中,但是他放弃了对当前所在群体的观念,在心理上采取了其他群体的观念和规范,这时,其他群体就成了该个体的参照群体。

  9. 群体结构及共功能

  10.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 • 群体心理 • 是指群体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 • 群体心理的特征 • 共有性: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 • 界限性:心理倾向上的界限。 • 动态性:随成员的变化、目标调整、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1. 三、群体的心理功能 • 归属功能 • 认同功能 • 支持功能 • 塑造功能

  12. 群体心理效应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社会助长 • 涵义: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

  13. 早期实验:特里普利特,1897 • 观察自行车竞赛时赛手的速度,发现当赛手们互相进行竞赛时,平均每小时骑32英里;当赛手个人骑时平均每小时24英里。 • 排除气流的影响,让40名儿童玩尽可能快地转动一个卷筒的游戏,可以单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玩。结果,当两个孩子一起玩时,要比单个人玩时快。

  14. 社会干扰 • 涵义: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 实例:考试时,有些考生特别害怕监考老师走到他们面前,老师站在旁边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15. 社会助长(社会干扰)现象产生的原因 • 与活动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 • 与是否表现优势行为有关; • 与有无竞赛动机的激励有关; • 与个体的认知风格有关; • 与个体和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熟悉度有关。

  16. 社会惰化 • 涵义: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致弱、社会懈怠。

  17. 实验:拉塔奈(B.Latane,1979) • 结果:在个体独自的情况下和在不同群体规模的情况下测查个体鼓掌和欢呼的声音强度, 发现,与个体独自情况相比,个体的声音强度(鼓掌声和欢呼声)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减弱的。

  18. 社会惰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 社会评价: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 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 社会认知: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 社会作用力: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19. 二、从众与服从 • 从众 • 涵义: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从众行为。

  20. 阿希从众实验 • 实验结果:37%的人产生了从众行为

  21. 影响从众的因素 • 学校的群体规范; • 周围全部信息的透明程度; • 个体需求: • 与大家保持一致; • 取得群体内其他人的好感; • 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现状; • 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 • 人格特征:缺乏自信

  22. 服从 • 涵义: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发生的。 • 服从与从众的区别 • 从众是自愿按他人的做法去做,而服从是无可选择地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有时内心有不情愿的体验。

  23. 米尔格兰姆服从实验 • 实验结果:26名被试(65%)服从实验者命令,坚持到了最后。

  24. 影响服从的因素 • 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他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他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都会影响到服从。 • 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都会影响到他对命令的服从。 • 情境因素:例如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周围人的榜样行为怎样,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自己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怎样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服从行为。

  25. 服从的原因 • 合法权力: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比如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病人应该服从医生等。 • 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我们就不需要对此行为负责,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使得人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26. 三、去个性化现象 • 涵义: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 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 匿名因素 • 责任分散因素 • 自我意识因素

  27. 四、群体极化效应 • 群体极化 • 涵义: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28. 当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保守时,群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意见更加保守,称为谨慎偏移;当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保守时,群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意见更加保守,称为谨慎偏移; • 当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群体讨论将导致意见更倾向于冒险,称为冒险偏移。

  29. 群体极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 信息的影响:群体讨论可以使某一种观点得到加强或支持,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个体造成压力,从而使他们最终倾向于服从群体压力,而群体的意见经过讨论,被进一步极端化。 • 社会规范的影响:人们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往往会支持与自己的观点接近而又较为极端的意见或态度。

  30. 群体极化的意义 •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 •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

  31. 五、合作与竞争 • 鲁斯等人1957年囚犯两难实验:

  32. 卡车竞赛路线

  33. 了解人际关系的方法 • 一、投射技术法: • 如句子填充法 • 二、社会测量法:是测量及绘制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和拒绝的关系及示意图的方法。如靶形图

  34. 靶形图

  35. 重庆万洲群体性事件

  36. 徽 池 州 群 体 性 事 件

  37. 讨 论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上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38. 班集体心理 一、班集体的概念 • 班级 • 涵义: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它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也可以叫做班级群体。

  39. 班集体 • 涵义: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 班集体的目标特征:目标定向统一 • 班集体的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 • 班集体的行动特征:令行禁止 • 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

  40. 二、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 前班集体阶段 • 班集体成型阶段 • 班集体成熟阶段

  41.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倾向与教育 •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42.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 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 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 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 • 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43.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 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 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 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 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44.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 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 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 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 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 • 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 • 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实

  45.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亲集体倾向与教育 •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偏离集体倾向与教育 •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反集体倾向与教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