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照片攝於大陸. 題解 作者 作者思想補充 課文賞析 問題討論 基礎練習 進階練習 延伸學習. 照片攝於加拿大. 題 解. 《 孟子 》 全書共分七篇,即 〈 梁惠王 〉 、 〈 公孫丑 〉 、 〈 滕文公 〉 、 〈 離婁 〉 、 〈 萬章 〉 、 〈 告子 〉 、 〈 盡心 〉 。東漢趙岐著 《 孟子章句 》 ,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 《 孟子 》 一書的篇名和 《 論語 》 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基本文化教材─孟子選 照片攝於大陸

  2. 題解 • 作者 • 作者思想補充 • 課文賞析 • 問題討論 • 基礎練習 • 進階練習 • 延伸學習 照片攝於加拿大

  3. 題 解 《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books/05_014134_jp.htm

  4. 歸納而言,其思想主要有五點:首先,孟子有系統地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這四種善性都是先天固有的,而不善的行為則是後天環境所造成。其次,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修養論」。認為人生下來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人們應時時存養擴充。其三,更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發展為完善有系統的「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歸納而言,其思想主要有五點:首先,孟子有系統地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這四種善性都是先天固有的,而不善的行為則是後天環境所造成。其次,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修養論」。認為人生下來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人們應時時存養擴充。其三,更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發展為完善有系統的「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5. 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 辭讓取與」兩方面。這也是以「性善論」作為根源的。其五,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相信存有能決定一切人事的天命。他曾在〈萬章〉上對「天命」做了解釋:「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認為不是人力所能做而居然做到了的,這是天意;不用人力去求得而自然來到了的,這是命運。進而提出「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的「天命論」。《孟子》一書,自漢以下傳述不絕,書中對救人救世所提出的真知睿見,實具有永恆的價值。

  6. 比如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擴充天賦的良知,以求達到聖人境域;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義,被視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崇高標準。在政治方面,主張施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若為政不仁,人民可以起而推翻。這些見解,在紛擾的戰國時代,都具有相當崇高而進步的意義,為後世所稱頌。比如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擴充天賦的良知,以求達到聖人境域;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義,被視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崇高標準。在政治方面,主張施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若為政不仁,人民可以起而推翻。這些見解,在紛擾的戰國時代,都具有相當崇高而進步的意義,為後世所稱頌。 前冊所選四則,分別可見孟子的「性善論」與「修養論」;本課所選三則,分別可見其「仁政論」、「處世論」、「天命論」。各則標題皆編者所加。

  7. 作 者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 ),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 ,年八十四。為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大師,後世尊奉為「亞聖」。 圖片來源http://linjunnan.blogchina.com/2519600.html

  8. 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教養成人,孟母因「斷機杼」和「三遷教子」等事跡,而被公認為歷史上偉大的賢母之一。孟子後來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博通儒家典籍,以繼承孔子學說為己任。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教養成人,孟母因「斷機杼」和「三遷教子」等事跡,而被公認為歷史上偉大的賢母之一。孟子後來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博通儒家典籍,以繼承孔子學說為己任。 孟母斷機杼教子 圖片來源http://www.chiculture.net/0404/html/b02/0404b02.html

  9. 學成後,授徒講學,學生近千人,知名的有十餘人。孟子與孔子及當時許多遊說之士一樣,曾滿懷「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理想,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以遊說諸侯,提出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期望能遇到賢君以施展抱負。學成後,授徒講學,學生近千人,知名的有十餘人。孟子與孔子及當時許多遊說之士一樣,曾滿懷「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理想,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以遊說諸侯,提出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期望能遇到賢君以施展抱負。 圖片來源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cmaps-index.htm

  10. 然當時各國君主正致力於合縱連橫,爭霸稱雄 ,而孟子卻稱頌古代的德政、王道,故各國君主視其說為迂闊不切實際,雖禮遇他,但未加重用。孟子見主張無法實現,便返國著書立說,與弟子撰成《孟子》七篇。 孟子圖片來源http://www.ndl.go.jp/zoshoin/zousyo/large/20_001_l.html 戰國圖片來源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cmaps-index.htm

  11. 孟子的文章氣勢磅礴 ,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而且用辭精闢,比喻精當,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莊子齊名,堪稱先秦散文的雙璧。後代很多古文大家皆深受其影響 ;時至今日,《孟子 》一書,仍不失為習文的典範。 孟子來源http://www.startour.pe.kr/local/china/china_infom_QUFU.htm 書本圖片http://auctionhouse.ath.cx/photo/0000/2005/12/0111snrk/P1040454.jpg

  12. 作 者 思 想 補 充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全部政治思想主要是實行勤政愛民的仁政,這也是他畢生追尋與奮鬥不懈的目標。 1.時代背景   戰國時代,諸侯積極兼併或被迫防禦,戰爭頻仍,所謂「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干戈戰火蔓延,導致了顛沛流離、哀鴻遍野,到處生靈塗炭的景象。當時人民期待仁君救援,若大旱之望雲霓。孟子本於悲憫的仁者心懷,大力提倡仁政。

  13. 他善於以史為鑑,或巧設譬喻,大無畏地替人民發聲,實為一位出民水火、登民衽席的民主思想家。他善於以史為鑑,或巧設譬喻,大無畏地替人民發聲,實為一位出民水火、登民衽席的民主思想家。 2.仁者無敵   孟子以為「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又勸齊宣王:「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皆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他更告訴梁惠王,如施行愛民的仁政,則天下無所拒,可達到「仁者無敵」的境地。

  14. 3.具體的政策   孟子的仁政主要是針對土地制度(井田)著手,讓老百姓耕者有其田,進一步減輕他們徭役、賦稅上的負擔,老百姓自然能依時令而耕作,達到安居樂業的成效。所以〈梁惠王〉篇引述孔子的話,提出「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等重要主張。他對梁惠王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15.   孟子積極為老百姓爭取生存的權益,而且還主張盡量扶助、救濟社會上鰥寡孤獨等弱勢族群,可見孟子所主張的仁政是發端於關懷人民疾苦的仁心,也是源於「人性本善」中崇高珍貴的同胞愛。  孟子積極為老百姓爭取生存的權益,而且還主張盡量扶助、救濟社會上鰥寡孤獨等弱勢族群,可見孟子所主張的仁政是發端於關懷人民疾苦的仁心,也是源於「人性本善」中崇高珍貴的同胞愛。 (二)處世之道──權衡 孟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套自己的處世哲學,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個方面。本課所選〈離婁〉下‧二九可見其「出處去就」的一面,以見賢者在盛世和亂世不同場合中,應該持有一種「權衡」的處世態度,可以做為我們日後行為處世的參考。

  16. 孟子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光是「執中」還不行,因為「執中」只是一個基本的理論與原則,而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我們的因應與行事也應該與時推移、因地制宜地加以變通,這就是「權」。孟子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光是「執中」還不行,因為「執中」只是一個基本的理論與原則,而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我們的因應與行事也應該與時推移、因地制宜地加以變通,這就是「權」。   孟子在〈盡心〉上26章提到三個概念: 一、楊朱為我,是極端的利己主義;墨子主張兼愛,是極端的利他主義。這兩種理都過於片面,陷於一端。子莫進行綜合比較得出比較合理的理論,主張愛有差等,這就是「執中」。 二、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因地制宜,就是「權」。成語中的「權宜之計」,「通權達變」就是這個含意。

  17. 三、「行權」是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對原則(也就是經)進行調整和變更。如果不管情況如何變化,只是死守著既定的理論原則不放,就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和情況,原本「執中」的理論和原則,也就失去了效應,不能取得好的結果,這就是「執一」。所以孟子才會主張「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三、「行權」是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對原則(也就是經)進行調整和變更。如果不管情況如何變化,只是死守著既定的理論原則不放,就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和情況,原本「執中」的理論和原則,也就失去了效應,不能取得好的結果,這就是「執一」。所以孟子才會主張「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三)天命觀 孟子在〈萬章〉上6章對「天命」解釋云:「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也就是說,凡不是人力所能做到,而居然做到了,就是天意;不要人力去求得而自然到來了,就是命運。

  18. 孟子云:「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他認為社會秩序穩定的治世,驅使人們的是賢德;亂世時驅使人們的是霸道與武力,孟子認為這是一種規律,一種必然性。他認為政治上的盛衰治亂及戰爭的勝負是由時、勢、人等等複雜的客觀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什麼神秘的天意決定的。孟子云:「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他認為社會秩序穩定的治世,驅使人們的是賢德;亂世時驅使人們的是霸道與武力,孟子認為這是一種規律,一種必然性。他認為政治上的盛衰治亂及戰爭的勝負是由時、勢、人等等複雜的客觀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什麼神秘的天意決定的。 孟子強調「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公孫丑〉上,這實際上就是將人的命運歸結為自身的德與行的結果,即將人的命運與所謂有意志的天作了實質性的分離。

  19. 孟子這段話所表達的思想,實際上與《荀子‧天論》中所說的「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是在強調福禍取決於人而不是天,只不過荀子是在講如何對待自然的問題,而孟子是在講如何處理社會問題的。講如何對待自然也好,講如何處理社會問題也好,他們都不承認有意志的天在決定著人們的命運。相對於孔子罕言命,孟子的天命循環觀,具體而落實了許多。孟子這段話所表達的思想,實際上與《荀子‧天論》中所說的「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是在強調福禍取決於人而不是天,只不過荀子是在講如何對待自然的問題,而孟子是在講如何處理社會問題的。講如何對待自然也好,講如何處理社會問題也好,他們都不承認有意志的天在決定著人們的命運。相對於孔子罕言命,孟子的天命循環觀,具體而落實了許多。 圖片來源http://www.ksedu.cn/resource/yw/dmtzy/%B9%C5%B4%FA%D7%F7%BC%D2/mulu1.htm

  20. 課文賞析 〈王道之始〉 孟子主張行仁政能使百姓歸心,梁惠王則懷疑此種說法,因為他已做到「移民」、「移粟」以盡心賑災,然百姓並沒有因而多於鄰國。孟子則歷舉王道仁政以告之,起首即發揮其善用譬喻的論說手法,言「棄甲曳兵」、「五十步笑百步」,乃以梁惠王所好言的戰爭為喻,生動、切當地點明梁惠王好戰的品性,實與鄰國的好戰殘民並無不同。 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books/05_014134_jp.htm

  21. 進而揭示王道之始乃以得民為本,而得民之道,在於使民養生送死無憾、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且先養而後教,人民生活安定後,進而著重品德教育。如此,把出於功利的救災,轉為以養護人民為主體的仁心,把霸道推向王道。孟子在詳述推行王道的具體辦法之後,進而提出責任政治的重要性,即上位者若「不知檢」、「不知發」,使人民流離死亡,而又不知自我反省地「罪歲」,則百姓不能寄予信任而來歸服;反之,若上位者擔負起保家養民的責任,「無罪歲」,則百姓都會前來歸服的。進而揭示王道之始乃以得民為本,而得民之道,在於使民養生送死無憾、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且先養而後教,人民生活安定後,進而著重品德教育。如此,把出於功利的救災,轉為以養護人民為主體的仁心,把霸道推向王道。孟子在詳述推行王道的具體辦法之後,進而提出責任政治的重要性,即上位者若「不知檢」、「不知發」,使人民流離死亡,而又不知自我反省地「罪歲」,則百姓不能寄予信任而來歸服;反之,若上位者擔負起保家養民的責任,「無罪歲」,則百姓都會前來歸服的。

  22. 孟子善於論辯,在此,其先投梁惠王之所好,再善加運用譬喻、排比的手法,洋洋灑灑,氣勢磅礴地論說推行王道的方法與王道樂園的景況,深具說服力。孟子善於論辯,在此,其先投梁惠王之所好,再善加運用譬喻、排比的手法,洋洋灑灑,氣勢磅礴地論說推行王道的方法與王道樂園的景況,深具說服力。 〈王道之始〉文意深究 本文首先就發政施仁這一問題,提出「王道之始」的觀點。惠王抱怨人民不增加,原因是他的賑災,不是出於他的仁心關懷,而懷抱功利的觀點,期盼人民增多可作為富國強兵的根本,把人民視為工具。

  23. 孟子直接扭轉這個看法,強調一切施政以人民為主體,以養護人民為目的。這一轉,把功利轉為仁義,把霸道推上王道,把政治與仁義結合,提升至道德的層次。孟子直接扭轉這個看法,強調一切施政以人民為主體,以養護人民為目的。這一轉,把功利轉為仁義,把霸道推上王道,把政治與仁義結合,提升至道德的層次。 孟子接著提出他的仁政藍圖:先養後教,才能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對梁惠王建立責任政治的觀念,說在位者要擔負保護國家教養人民的責任,不能一遇荒年,就有百姓餓死,此暴露出糧食準備不足,而福利政策未建立的弱點。  (以上內容參考《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頁315-318)

  24. 〈禹稷顏回〉 所謂權衡,是指處事而言,並不涉及存心。而權衡的標準即在於是否最能相應於當前的環境條件,是否最能表達出內心的仁義道德。禹、稷、顏回,其所處的環境不同,表達內在仁心的最佳方式也不同。然表達方式不同,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懷並無二致。此即所謂「殊途同歸」。 此外,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禹、稷有君位、有責任在身,必當奮力以赴;至於顏回,則處身在無官位、無責任的情況下,只當以自修其身為要務,這就是儒家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權衡之道。

  25. 所以,禹、稷、顏回這些具有仁心的人,當他們易地而處,也都會依據自己當前的處境行事,所以孔子嘉許他們。今日我們生活在多元的社會,每個人的特質、境遇各不相同,但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心力,表現出最好的成績,都對社會有所貢獻,值得大家尊敬。在此,孟子的論說善用排偶與描摹的手法,將不同身分於不同景況的因應之道相互對照,再以一語「易地則皆然」,化繁為簡地論述身處多變的環境,當如何以權衡之道因應之。所以,禹、稷、顏回這些具有仁心的人,當他們易地而處,也都會依據自己當前的處境行事,所以孔子嘉許他們。今日我們生活在多元的社會,每個人的特質、境遇各不相同,但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心力,表現出最好的成績,都對社會有所貢獻,值得大家尊敬。在此,孟子的論說善用排偶與描摹的手法,將不同身分於不同景況的因應之道相互對照,再以一語「易地則皆然」,化繁為簡地論述身處多變的環境,當如何以權衡之道因應之。

  26. 〈禹稷顏回〉文意深究 謂權衡,是指處事行為,而不涉於存心,因為人心為仁,是孟子學說中確立不移的。其仁與愛雖相同,卻要選擇最適合於眼前環境的方式,才能充分表達,通暢無礙。而這最恰當方式的抉擇擇,便是權衡;權衡的標準便在是否最能表達出內心的仁愛。 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books/05_014134_jp.htm

  27. 大禹、后稷和顏回,其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所以其表達內心之仁的方式也不同,而各當於其所具的環境條件。但其表達方式雖不同,他們內心那一點道德的情懷卻是毫無二致。此之謂「同歸而殊途」。孟子則說之為「禹、稷、顏回同道,易地則皆然。」這可以從孔子皆賢之,間接得到印證。接著孟子舉例證明,讓自己的見解更具說服力。大禹、后稷和顏回,其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所以其表達內心之仁的方式也不同,而各當於其所具的環境條件。但其表達方式雖不同,他們內心那一點道德的情懷卻是毫無二致。此之謂「同歸而殊途」。孟子則說之為「禹、稷、顏回同道,易地則皆然。」這可以從孔子皆賢之,間接得到印證。接著孟子舉例證明,讓自己的見解更具說服力。

  28. 〈堯舜禪讓〉 孟子認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天子的私有財產,所以不能由天子隨意授給任何人,而是將他所中意的人選推薦給上天,上天再根據百姓的意願來授給人職務。例如舜能夠繼承堯的天子之位,是因為堯將舜推薦給天,上天考察舜的行事,確知其深得民心,於是天從民意,把天下授給舜。此外,舜亦能謹守本分,堯過世,三年喪禮期滿,他退避到南河之南,把天下交給堯之子。禪讓的精神是把天下傳給最賢德的人。

  29. 由此可見,當時雖無當代民主的票選制度,同樣具有民主精神。孟子的天命論在很大的程度上,仍是以人事的努力為基礎;人事的努力若不足,天命即不會降臨。在此,孟子運用了層層詰問與舉例明證的論辯手法,以歸結出「民受之」為「由此可見,當時雖無當代民主的票選制度,同樣具有民主精神。孟子的天命論在很大的程度上,仍是以人事的努力為基礎;人事的努力若不足,天命即不會降臨。在此,孟子運用了層層詰問與舉例明證的論辯手法,以歸結出「民受之」為「 天受之」、「天與之」的決斷標準。

  30. 〈堯舜禪讓〉文意深究 儒家的政治思想,在德化禮治;故政治等同於文化,以人文化成的禮樂塑造人性,成就道德人格的美善。把政治的本質定在道德,因此道德規範權力,權力就不至於腐化。然而權力的轉移是相當實際的,如何將道德規範與政治權力移轉相結合,便成為此學說論證的重點。 道德修養與文化理想,完全靠從政者的價值自覺,在政治現實的權力運作當中,缺乏必然的約束力,故「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也唯有在聖君賢相的權力結構之下 ,才能實現儒家人文化成的政治理想。

  31. 在儒家的反省之下,通過父傳子,子傳孫的世襲制度是不可能的,因為子孫未必賢而可能不肖,故主張傳賢不傳子的禪讓制度。其優點有三:一為避開打天下的權位之爭,二為有德的人在位,才能國治天下平,三為舊君扶植新君在儒家的反省之下,通過父傳子,子傳孫的世襲制度是不可能的,因為子孫未必賢而可能不肖,故主張傳賢不傳子的禪讓制度。其優點有三:一為避開打天下的權位之爭,二為有德的人在位,才能國治天下平,三為舊君扶植新君 ,培養其器識,訓練才能,使天下百姓接受未來王位的繼承。孟子藉「堯傳舜」的禪讓,說明這套理想制度的運作模式,也透過這段問答 ,闡釋了自己的看法,預立說法,消弭他人的非議。 (以上內容參考《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頁278-279)

  32. 問 題 討 論 一、孟子主張推行仁政,試問何謂「仁政」?行仁政有何益處?請就本文加以說明。 孟子不僅大力宣傳王道主義,且為其描繪了美麗的藍圖,制定了具體的措施,也就是行「仁政」由本文所述已見其大要,計有以下幾點:

  33. (一)制民之產 孟子主張實施井田制度,以使百姓有恆產,同時還提出為農民建立園宅的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井田是為了保證糧實供給無虞,園宅是為了保證衣帛和食肉,兩者互相配合,才能解決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一)制民之產 孟子主張實施井田制度,以使百姓有恆產,同時還提出為農民建立園宅的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井田是為了保證糧實供給無虞,園宅是為了保證衣帛和食肉,兩者互相配合,才能解決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所需。

  34. (二)使民以時 使民以時是指動用民力時要能顧全到時節,不要耽誤了生產的時機(二)使民以時 使民以時是指動用民力時要能顧全到時節,不要耽誤了生產的時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在此兼顧農業、漁業、林業、畜牧業的生產時節 。基本上,能減少戰爭,便可減少動用民力而耽誤生產的情形。

  35. (三)教民孝悌 百姓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後,還要進行教育。教民是孟子王道主義不可缺少的內容。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明人倫」,即包括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倫。本課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所強調的即在於父子的「孝」與長幼的「悌」。(三)教民孝悌 百姓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後,還要進行教育。教民是孟子王道主義不可缺少的內容。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明人倫」,即包括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倫。本課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所強調的即在於父子的「孝」與長幼的「悌」。 (四)養民安民 養民安民亦是孟子王道主義的重要內容,如本課曰:「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不僅一般的百姓要養,社會上一些孤苦無依的老人更要養,甚至是將王道的光芒灑向社會每一個角落。

  36.   至於行仁政的益處,孟子對施行仁政的效果深具堅定的信心,其最大的效果,在於「得民心」與「王天下」,也就是「仁者無敵」的境界。 二、就本課所學,並對照自身所見所聞,你認為人生處世的重要準則為何? 處世之道──權衡「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光「執中」還不行,因為「執中」只是一個總的理論,總的原則,而環境和條件總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應當對這些理論和原則實行變通,這就是「權」,後人又稱為「行權」。

  37. 基 礎 測 驗(全為單一選擇題) A ( )1.以下「 」中文字的音義,何者正確? (A)「數」罟:音ㄘㄨˋ。細密 (B)「洿」池:音ㄨㄚ。聚水的低窪之地 (C)「彘」:音ㄓˋ。指小豬 (D)「庠」序:音ㄧㄤˊ。指政府機關 2.(D)食是「飯」的意思,二字不相通。 ( )2.下列通同字的配對,何者錯誤? (A)「頒」白者:通「斑」 (B)「由」己溺之也:通「猶」 (C)餓「莩」:通「殍」 (D)一簞「食」,一瓢飲:通「飼」 D 1.(B)音ㄨ;(C)指大豬;(D)音ㄒㄧㄤˊ,地方學校之名。

  38. C ( )3.下列「 」中的詞語解釋,何者正確? (A)鄰國之民不「加少」:增減。指數量有所變動 (B)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率領著士兵 (C)禹、稷當「平世」:承平有道之世 (D)「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施暴;欺凌 3(A)增少。即日益減少;(B)拖著兵器(D)顯示。 4.(甲)介詞;(乙)代詞;(丙)介詞;(丁)動詞;(戊)動詞。 ( )4.(甲)寡人「之」民不加多;(乙)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丙)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丁)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戊)「之」中國,踐天子位焉。以上「 之」字,共有幾種用法?(A)二種(B)三種(C)四種(D)五種 B

  39. B ( )5.下列何者屬於孟子所謂「王道之始」? (A)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B)養生喪死無憾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D)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D ( )6.(甲)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乙)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丙)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丁)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以上為孟子認為要推行王道的具體辦法,請依照施行的先後次序排列: (A)甲丙丁乙(B)乙丁甲丙(C)丙丁乙甲(D)丁丙甲乙

  40. )7.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A)禹、稷、顏回血緣一脈相承 (B)禹、稷、顏回政治立場相同 (C)禹、稷、顏回同致力於聖賢之道 (D)禹、稷、顏回有師承關係 C B ( )8.「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意謂 :(A)上天觀察眾生從我們人民開始聽取 (B)上天的觀察經由我們人民的眼睛來觀察,上天的聽聞經由我們人民的耳朵來聽聞(C)上天看待人民就像我們看待自己,上天聽任人民就像我們聽任自己(D)上天的觀點來自於人民的觀點,上天所聽從的來自於人民所聽從的

  41. C ( )9.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何者使用不當?(A)知足的人即使過著「簞食瓢飲」的生活,仍樂在其中(B)革命志士抱著「人溺己溺」的胸懷 ,慷慨赴義(C)為了接待外國貴賓,服務人員「被髮纓冠」,做好萬全的準備(D)所謂「天助自助」 ,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得自己多下苦工 10.(A)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 9.(A)指顏回生活雖然清苦,卻依舊不改樂道的志趣。後用以比喻安貧樂道;(B)比喻仁愛的胸懷; (C)散著頭髮,來不及結好帽帶。形容急迫的樣子 ;(D)上天只幫助肯努力上進、自立自強的人。 ( )10.下列有關孟子的敘述,何者錯誤? (A)戰國鄒人,曾受業於孔子的門人,以發揚孔子學說為己任(B)曾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提出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C)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義(D)文章善於議論,與莊子齊名,堪稱先秦散文的雙璧 A

  42. 進 階 練 習 一、《孟子》書中針對個人修養與仁政施行的主張,實具有難以磨滅的價值。歸納其思想內容,主要有五點:(A)性善論;(B)修養論;(C)仁政論;(D)處世論;(E)天命論。 下列文句皆引自《孟子》,請判斷各段所論述的主張為何,並填入正確的代號。

  43. )1.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 )2.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 ,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萬章〉上) ( )3.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 ( )4.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 ,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離婁〉下) (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B E A D C

  44. 二、孟子繼承孔子學說,建立仁義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歷代有許多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物,人們感念其事跡,往往為之建廟祭祀。下列皆為廟聯或祠聯,請從參考選項中選出該聯所頌讚的人物。二、孟子繼承孔子學說,建立仁義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歷代有許多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物,人們感念其事跡,往往為之建廟祭祀。下列皆為廟聯或祠聯,請從參考選項中選出該聯所頌讚的人物。 參考選項: (A)孔子(B)孟子(C)屈原(D)韓愈(E)范仲淹

  45. B ( )1.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于親炙之者乎 ( )2.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 )3.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 )4.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壇禮樂冠華夷 ( )5.兵甲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 D C A E

  46. 對聯解析 1.沈春祥題游梁祠聯。《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2.潮州韓文公祠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指韓愈因諫唐憲宗迎佛骨而被貶至潮州事。即韓愈〈左遷藍關示姪孫湘〉所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其任職潮州八個月 ,驅逐鱷魚,釋放奴婢,振興教育,當地文風為之丕振,故云「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 至今百世師之」語出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47. 3.湖南岳麓屈子祠聯。楚辭中多將「香草」喻為賢臣。「三戶地」指楚國,典出《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憔悴。…3.湖南岳麓屈子祠聯。楚辭中多將「香草」喻為賢臣。「三戶地」指楚國,典出《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憔悴。… …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懣。」而〈九歌 〉為屈原作品。 4.山東孔廟祠聯。孔子死後葬於泗水之濱,「泗水文章」指的便是孔子的德行事功。「杏壇」為孔子講學之處,「杏壇禮樂」指孔子對後世的禮樂教化。

  48. 5.江蘇蘇州范文正公祠聯。「兵甲富於胸中」指范仲淹不僅是政治家,同時也是屢建戰功的統帥5.江蘇蘇州范文正公祠聯。「兵甲富於胸中」指范仲淹不僅是政治家,同時也是屢建戰功的統帥 ,即西夏人稱「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憂樂關乎天下」即范仲淹〈岳陽樓記〉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秋俎豆重蘇臺」指的是其功績與風範將永垂千古 。「俎豆」是古代祭祀用來盛裝祭品的禮器。「蘇臺」即蘇州。 龍山文化中的豆(拍攝自中研院史語所)

  49. 延 伸 學 習 一、《孟子》書中提到許多人物,論述有褒有貶,你可以分清楚孟子對他們的評價嗎 ( )1.公孫衍、張儀 ( )2.文王 ( )3.齊桓公、晉文公 貶抑 褒揚 貶抑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50. ( )4.伯夷叔齊 ( )5.楊朱 ( )6.薛居州 有褒有貶 貶抑 褒揚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伯夷,聖之清者也。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氏為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