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論語選.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就像是浩瀚儒家思想中 屹立不搖歷久彌新的礎石. 照片攝於中研院史語所 礎石.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論語選目錄頁. 題解. 基礎. 進階. 時代意義. 孔子生平. 測驗練習. 作者. 佳句名言補充. 版本與傳鈔. 課文內容. 待人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四 ). ( 五 ). 為學 ( 一 ). ( 二 ). ( 三 ). 賞析. 問題討論. 論語選. 題解. 一、論語的價值解析與現代意義.

chog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論語選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就像是浩瀚儒家思想中 屹立不搖歷久彌新的礎石 照片攝於中研院史語所 礎石

  2.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論語選目錄頁 題解 基礎 進階 時代意義 孔子生平 測驗練習 作者 佳句名言補充 版本與傳鈔 課文內容 待人(一) (二) (三) (四) (五) (四) (五) 為學(一) (二) (三) 賞析 問題討論

  3. 論語選 題解 一、論語的價值解析與現代意義 論語是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忠實紀錄,大體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思想主張,構成了儒家學說體系的基本框架。其中,教人在家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相敬;在外要對國家忠,對朋友信。如此,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從個人、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天下,既講究修己之學,也重視安人之學。從尋常日用生活之間,表達出對安頓人生的高深思維。

  4. 論語選 題解 論語從東漢後期被正式尊為「經」後,便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把它列為文人士子必讀的「四書」之一,說明了它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雖時隔二千五百多年,社會生活型態有了鉅大的改變,然書中所蘊涵的生活智慧與人文關懷,至今仍有鮮活的生命,及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 圖片來源 http://ddb.libnet.kulib.kyoto-

  5. 論語選 題解 二、孔子生平及思想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年七十三。孔子先世為商後宋國貴族,父親叔梁紇,是一位大力士,做過陬邑的大夫。母親顏徵在。父親過世時,據說孔子年僅三歲。母寡兒幼,其艱難可想而知。

  6. 論語選 題解 因此孔子很早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他後來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可見他少年時,為了謀生,不得不做許多雜役粗活。然而孔子發憤自學,且學無常師,如論語所記「子入太廟,每事問」一事,便可見他虛心好學的治學態度。 圖片來源http://highschool.ths.titech.ac.jp/~kadota/kengaku/aizukan/aizukan4.jpg

  7. 論語選 題解 孔子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吏,魯定公時任中都宰(地方官)、司寇(掌刑罰),因不滿魯國執政者季桓子胡作非為,去而周遊衛、宋、陳、蔡、楚列國,卻不為時君所用。六十八歲時,回到了闊別的魯國,結束了他長達十四年的周遊生活。 圖片來源:http://www.allworldchinese.com/lsrw/kz.htm

  8. 論語選 題解 從事教育工作,可以說是貫穿於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他首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孔子講學圖

  9. 論語選 題解 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信,但他熟悉古代經典,可能做過某些整理的工作。在他死後,由於弟子的傳播顯揚,形成了儒家學派,對後世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孔子也因而被後代的學者尊奉為「至聖先師」。 圖片來源http://px820.fc2web.com/kankou/fuzimiao/fuzimiao01/fuzimiao01.html

  10. 論語選 題解 孔子的學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溫和的改良主義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並以「禮」作為行為的準則;其次他認為「為政以德」,要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基礎;第三,孔子特別重視教育,除以詩、書、禮、樂教育弟子外,更注重人品的培養。這三方面構成一個統一的思想體系,概括而言,就是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回目錄

  11. 論語選 作者 論語是孔子死後,由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大概從春秋末期開始編纂,到戰國初年完成。 論語殘本 論語的作者與傳鈔版本

  12. 論語選 作者 論語一書傳到西漢時,已出現三種不同的版本:一是魯論語二十篇,通行於魯國;二是齊論語二十二篇,通行於齊國,比魯論語多出問王、知道二篇,二十篇章句亦頗多於魯論語;三是古論語二十一篇,無問王、知道二篇,而分堯曰篇自「子張問」以下另成一篇,故有兩個子張篇,其篇次和魯論語、齊論語不同,文字不同的也有四百多字。 圖片來源http://digital.tosyokan.pref.shizuoka.jp/aoi/pictures/ac_2_02.jpg

  13. 論語選 作者 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講授論語,以魯論語為主,兼採用齊論語,號為「張侯論」。後經鄭玄的二度綜合整理,注解講誦,遂衍成朱熹所注的今本論語二十篇。每篇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為篇名。 圖片來源 http://ddb.libnet.kulib.kyoto- 回目錄

  14.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待人(選錄五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 名參,字子輿,魯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在孔門弟子中年紀最輕。事親至孝,宏揚儒學,貢獻至大,傳學於子思,後世尊為「宗聖」。

  15. 論語選 三省吾身 多次省察、反省自己。三,表示多次。 忠 竭盡自己的心力。 信 誠實信用。 傳 指老師所傳授的課業。 圖片來源http://www.kcn-net.org/senior/tsushin/y02/mm0207/taka0207/img_teisou/teisou06.jpg

  16.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待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事,有沒有忠實地盡到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沒信用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給我的學業,有沒有用心研習呢?

  17.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里仁) 子游 姓言,名偃,字子游,吳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歲,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

  18. 論語選 課文內容 數 有二義:一是迫切,一是煩瑣。 斯辱 這樣就會招致侮辱。斯,此。辱,被侮辱。 疏 被疏遠。

  19.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里仁) 子游說:「事奉國君過於煩瑣、迫切,這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於煩瑣、迫切,這樣反而會被疏遠。」

  20.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弟子 猶言「子弟」。指為人子、為人弟的人,即後生晚輩,非指門人。 汎愛眾 廣博地愛眾人。汎,廣博;普遍。眾,指眾人。 以 用。「以」下省略「之」字,指「餘力」。 文 泛指一切用文字記載的知識、學問。

  21.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孔子說:「青年子弟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長上,言行要謹慎而信實,廣博地關愛眾人。這樣躬行實踐,如果還有多餘的心力,再去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22.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四歲。擅長文學,又長於詩。孔子死後,子夏講學於西河,為魏文侯的老師。 色難 事親時,以和顏悅色為難。 食 飯;食物。 先生 指父兄、長輩。 饌 動詞。食用。

  23. 論語選 課文內容 曾是以為孝乎 難道這就算是孝了嗎。曾,副詞。竟然;難道。是,代詞。此;這個。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子夏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如果只在有事的時候,由年輕人代勞;有酒飯的時候,先給長輩吃,難道這就算是盡到孝道了嗎?

  24.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孟懿子 春秋末年,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孟孫、叔孫和季孫三家的手中。因為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合稱為三桓。其中季孫氏勢力最為強大。孟懿子原姓仲孫,仲孫氏曾改稱孟孫氏,孟懿子就是三桓之一。名何忌,魯國大夫,「懿」是他的諡號。他的父親孟僖子仲孫貜將死前,遺囑要他向孔子學禮。

  25. 論語選 課文內容 無違 不違背禮節。 樊遲 名須,字子遲,齊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六歲。 御 駕車。 孟孫 即孟懿子。仲孫氏曾改為孟孫氏。 以禮 遵循一定的禮制。古代的禮節,依身分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等級與差別,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以,依循。

  26.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魯國大夫孟懿子向孔子請問孝道。孔子說:「不違背禮制,就是盡孝。」後來,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氏向我問怎麼做才叫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制。』」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依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死後,要依一定的禮節埋葬他們,並按一定的禮法祭祀他們。」

  27. 論語選 課文內容 為學(選錄五章)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學 學習以往的知識,取法前人的經驗。 罔 迷惘困惑無所得。罔,「惘」的古字。 殆 危疑不定。

  28. 論語選 課文內容 為學(選錄五章)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孔子說:「只知學習,不加思索,終於迷惘而無所得;只靠思索,不知學習,則會遭遇危而不安的情況。

  29.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上 上等的資質,為一般人所不可及。 次 先天稟賦、資質次一等,須力學而知。 困而學之 謂天資魯鈍,因而發憤苦學,努力求知。 民斯為下 在生民的等第中,這是最下等的。

  30. 課文內容 論語選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孔子說:「天生即自然懂得許多道理的人,這是最上等的資質;其次是一經學習,就能通曉事理的人,這是次等的資質;再其次,就是常遇困惑,然能發憤苦學,而後亦能逐漸開通,這是又次一等的資質。假若遇到了困惑依然不肯學習,這是最下等的了!」

  31. 課文內容 論語選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 蓋 句首語氣副詞。大概,表示推測的論斷語氣。 是 指上句「不知而作之」的事。 多見而識之 此句承接上文而省略了「擇其善者」,全句應為「多見,擇其善者而識之」。識,記憶。

  32. 論語選 課文內容 知之次 這裡主張多聞多見,擇善而從,擇善而識,正是「學而知之」,是僅次於「生而知之」者。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 孔子說:「大概有一種自己對事理並無所知,卻憑空妄自創作的人,我沒有這種毛病。能多聽聞,擇取其中好的部分予以接受;能多觀察,記在心裡,以供參證,是僅次於生而知之的。」

  33.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為山 積土成山。「為」字作動詞用。 未成一簣 山沒有築成,只差一筐土而已。 簣,盛土的竹器,如竹筐、竹籠。 吾止也 自己停止。有「自暴自棄」的意思。 平地 填平窪地。與前文「為山」相對。 平,動詞。填平。

  34. 論語選 課文內容 覆 傾覆。 進,吾往也 進步、前進,是自己往前努力的。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用土來填平窪地,雖然才傾覆一筐泥土,但如果決心繼續進行,也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35.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知之 知道某學問、某真理、某藝術的意義。 好之 比「知之」更進一層,就是愛好它們。 樂之 比「好之」又進一層,就是樂在其中。

  36. 論語選 課文內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於某種學問、道藝,了解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進而樂在其中的人。」 回目錄頁

  37. 論語選 賞析 孔子認為做人的重點、為學的根本在於能實踐人倫關係,並強調學習的重要。然而學習並不只限於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本課即首選錄「待人」五章,次選錄「為學」五章。「待人」部分包括君臣、父子、朋友、兄弟的人倫關係,以見各人倫關係中當有的對待方式;「為學」部分包括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與步驟。這些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有很大的助益。

  38. 論語選 賞析 論語〈先進篇〉所分的四科依次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原文是這樣說的:「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其進德而後修業的順序,正與本章相同。 「待人」部分:第一章孔子教人以忠、信作為基本德目,曾子亦把忠、信作為每日自我反省的內容。為人謀事應盡「忠」;與朋友交往應守「信」;對於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要時時溫習。

  39. 論語選 賞析 第二章論盡「忠」的方法、原則。子游認為一位忠心的部屬或朋友,對他的長官或朋友的過失,不是迫切或煩瑣地規諫,而是要等待適當的時機和地點,用委婉的言詞相規勸,這樣才可以收到功效,而免於被羞辱和疏遠。 第三章孔子講求做人的道理,以孝悌為本,進而言行能謹慎信實,愛護眾人,親近仁者,最後才以餘力學文。可以看出其以德行為本,知識為次的旨趣。

  40. 論語選 賞析 第四章孔子說明為孝必以和顏悅色事親,只是服勞奉養,並不足以成孝道。在此孔子提出「色難」,告訴為人子女者,要注意服事父母時的臉色與態度,不可疏忽;否則就有損孝道了。 第五章孔子針對魯國權臣的違禮,而說明循禮以盡孝的道理。一位孝順的子女,是懂得禮數的,這不僅包括生前的奉養,也包括死後的安葬與祭祀。

  41. 論語選 賞析 綜合以上可知,仁人君子待人必當遵守忠、信、孝、悌的倫理道德規範,孔子即以此為主,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行為準則的完整倫理道德規範體系。 「為學」部分:第一章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並重,不能偏廢,這樣才能使所學完全理解,使思考得以印證,而成為有系統的知識。 第二章孔子分析人類先天稟賦各有不同,然只要有恆心,努力學習,雖天資較差,也有成功的一天。

  42. 論語選 賞析 第三章孔子勉勵芸芸眾生,不要無知而妄作,要在多聞、多見上「學而知之」,成為僅次於「生而知之」的人。因為「生而知之」的人,千百年也難得一見,不可強求,所以人們可自我勉勵成為「學而知之」者,即使天資較差,只要肯努力,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第四章孔子藉積土成山、填平窪地的比喻,說明為學貴在持之以恆、自強不息、堅持不懈,其成敗的關鍵主要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43. 論語選 賞析 第五章孔子教人為學、修養的次序,應當由淺入深,由「知」而漸進於「好」與「樂」的境界。愈能以為學為樂,便愈能深入研究,愈能明白而有所發揮,也就愈加快樂,形成良性的循環。 綜合以上可知,「為學」在方法上應學思並重,在態度上應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在步驟上應由淺入深,以學為樂。

  44. 論語選 賞析 論語之文不出於一手,然皆簡潔曉暢,明白周至,千載之下,孔子的人格氣象,宛然紙上,其所言之理至今仍有無窮的啟示。 回目錄頁 圖片來源:http://www.allworldchinese.com/lsrw/kz.htm 圖片來源http://px820.fc2web.com/kankou/fuzimiao/fuzimiao01/fuzimiao01.html

  45. 論語選 問題與討論 一、做子女的對待父母,不能僅滿足於為之效勞、供養其吃喝而已,你認為還要有怎樣的態度? 為人子女對待父母,不能僅滿足於為之效勞,供養其吃喝而已。 因為說到供養,對犬馬也能養,那麼對父母與對犬馬是一樣的,所以區別二者的重要關鍵在於對待父母要能「敬」,「敬」的第一步,就是要「和顏悅色」。《禮記‧祭義》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娩容。」可見這「和顏悅色」是發自內心的深愛,並非表面作恭敬狀即可,因為這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說:「色難」。

  46. 論語選 問題與討論 二、你認為為學應具備哪些良好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1.要勤奮好學  衛國大夫孔文子因為勤奮好學而獲得「文」的諡號,為孔子所贊許。好學的最大動力,在於能以學為樂。孔子自己,就是一個勤奮好學、樂此不疲的人,故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47. 論語選 問題與討論 2.要認真踏實  要認真踏實地治學修身,才可使自己的所學穩固可靠,不可虛華不實,而成為賣弄膚淺的小人,故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又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可知,只要肯認真踏實地學習,即使每個人的稟賦有所不同,但都能有成功的一天。

  48. 論語選 問題與討論 3.要謙虛客觀  孔子自己並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他的知識才能都是靠轉益多師、每事問而獲得的。他主張應向各種人請益,即使是不如自己的人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如孔子特別贊許孔文子的「不恥下問」(〈公冶長〉)。孔子不但謙虛,更能破除成見,以客觀理智的態度,探求真知,追求新知,故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就是不起私意、不行專斷、不固執、無私心。

  49. 論語選 問題與討論 4.要自強不息  一個人如果能自強不息,堅持不懈,則可積少成多,成就大業;若中途而止、畏難而退,則前功盡棄,終將一事無成,懊悔不已。故或進或止,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在於別人或外在的環境。所謂「鍥而不捨,金石為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當以此自勉之!故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50. 論語選 問題與討論 5.要博學多聞  古人所說的學,是指書本的知識以及老師口授的知識,故學乃向客觀經驗的學習,故當以見聞為主,以廣博為貴,故孔子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如果人們能夠做到「多聞擇善」、「多見而識」,又能做道「博學於文」(〈雍也〉)、「好古敏求」(〈述而〉),必能成為飽學之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