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第十六讲. 沈阳农业大学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组. 本讲主要内容:. 第九章 水资源评价及规划概述.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 / T 238 — 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 》 ,水资源评价内容包括:. 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利用评价 综合评价. 本节主讲内容. 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第十六讲 沈阳农业大学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组

  2. 本讲主要内容: 第九章 水资源评价及规划概述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3.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238—1999《水资源评价导则》,水资源评价内容包括: 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利用评价 综合评价 本节主讲内容

  4. 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 (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2)水量水质并重。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4)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5. 一、水资源评价的一般要求

  6. 进行水资源基础评价时需要制定评价工作大纲,包括明确:进行水资源基础评价时需要制定评价工作大纲,包括明确: 评价目的 评价范围 需进行的项目(评价内容) 各类资料的收集和评价方法 预期成果等

  7. 水资源评价要求: (1)首先应该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在必要时再辅以观测和试验工作。水资源评价使用的各项基础资料应具有可靠性、合理性与一致性。

  8. 水资源评价要求: (2)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各单项评价工作在统一分区的基础上,可根据该项评价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再划分计算区域评价单元。

  9. 水资源评价要求: (3)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应采用日历年,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可根据需要采用水文年。计算时段应根据评价目的和要求选取。

  10. 水资源评价要求: (4)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环境变化情况,每间隔一定时期对前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进行一次全面补充修订或再评价。

  11. 二、水资源数量评价 目的 确定水资源的可利用水量,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水量依据。

  12. 二、水资源数量评价 内容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在进行水资源量计算时,在有条件的地区,还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计算,包括水汽输送量、降水量、蒸发量。 水资源总量计算

  13.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地表水资源量: 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雨形成、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14.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238—1999《水资源评价导则》的要求,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238—1999《水资源评价导则》的要求,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5. (1)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 (2)主要河流(一般指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的大河)年 径流量计算。 (3)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 (4)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入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 (6)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7)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16.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7. 地下水根据埋藏条件,由上而下可分为: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存水 潜水:第一个隔水层上的地下水,有自由水面 承压水:两个隔水层之间具有水压力的地下水

  18. 隔水层 隔水层

  19.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主要是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全面评价。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主要是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全面评价。 内容包括: 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20.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包括: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21.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1)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水库(湖泊、塘坝)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渠灌入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及井灌回归量,沙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22.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2)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

  2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计算的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应满足水量平衡原理。 (4)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且不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环境问题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应小于相应地区地下水总补给量。

  24.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 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即为地下水资源量。

  25. (三)水资源总量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

  26. 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分析、总水资源数量计算或可利用总量估算。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分析、总水资源数量计算或可利用总量估算。 水资源总数量评价

  27. (四)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 指在区域水资源量中,在不影响生态与环境状态情况下,采用合理的技术经济手段可以用于人类生活、生产、生态目的的那部分水量。

  28. 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评价对确定未来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评价对确定未来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 可利用量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29.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30.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31.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32. 三、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的评价,应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进行。

  33. 反映河川径流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评价河川径流中的悬移质泥沙。反映河川径流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评价河川径流中的悬移质泥沙。 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类水体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形成的水质特征,是水资源质量的本底值。 指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质量的现状及预测,其内容包括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不同质量的可供水量估算及适用性分析。 评价内容包括 • 河流泥沙分析 • 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 • 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

  34. (一)地表水水质评价 地表水水质 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体的水化学类型、水质现状(含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供水水源地水质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等。

  35. 评价要求 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 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

  36. 评价要求 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37.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内容 (1)水化学类型分析。 (2)现状水质评价。 (3)底质污染评价。 (4)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5)水资源分区水质评价。 (6)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 (7)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38. (二)地下水水质评价 地下水水质 是指地下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和性质。主要评价对象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及进行了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的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

  39. 评价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地下水现状水质评价,以及近期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趋势和地下水污染分析等。评价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地下水现状水质评价,以及近期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趋势和地下水污染分析等。

  40. 评价要求 (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 (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污水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1.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内容 (1)利用以往及近期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确定地下水化学类型。 (2)地下水现状水质评价。 (3)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地下水污染分析。 (5)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6)根据水质评价成果,提出保护和改善地下水水质的保障措施。

  42. (三)水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水资源质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水资源质量等级的一种客观评价。

  43. 单项组分评价是将水质指标直接与水质标准比较,判断水质是否合适。单项组分评价是将水质指标直接与水质标准比较,判断水质是否合适。 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水资源质量评价都是以水质调查分析资料为基础的,可以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根据一定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多因素进行的评价。 单项组分评价 水质调查分析 水资源质量评价 综合 评价

  44. 水资源质量评价因子的选择是评价的基础,一般应按国家标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评价因子。水资源质量评价因子的选择是评价的基础,一般应按国家标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评价因子。 评价标准的选择,一般应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或地方标准来确定。同时还应参照该地区污染起始值或背景值。

  45. 水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1)评分法:水资源质量综合评价常用方法,简单易懂 (2)污染指数法:以某一污染要素为基础,计算污染指数,以此为判断依据进行评价 (3)一般统计法 (4)多级关联评价方法

  46. 四、水资源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的流域或区域,要利用已有资料分析成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47. 重点分析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条件对水资源情势的影响:重点分析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条件对水资源情势的影响: 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地表产水量的影响 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及农业节水措施等对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量的影响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对河川基流量的影响

  48. 未来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形成及转化的影响仍将持续,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也将与现状有所不同,如节约用水水平的提高、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以及水资源配置等工程措施的实施等,也将会对未来的水资源情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49. 要求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有关成果,以现状水资源评价的成果为基础:要求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有关成果,以现状水资源评价的成果为基础: 对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起主要作用的一些关键因素的未来可能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50. 对未来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的有关参数和水资源形成与转化边界条件的可能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情景预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