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第七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第七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第一课. 第二课. 沅江七中 高 磊.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和变法. (一)、奴隶主阶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1 .(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 2009 届高三二次月考)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这里“修善政”的核心内容是 A 任用管仲为相 B 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C 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D 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2 .右图是为中国农业税被废止而发行的一枚邮票。中国的农业税开始于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第一课 第二课 沅江七中 高 磊

  2.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和变法 (一)、奴隶主阶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3. 1.(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这里“修善政”的核心内容是1.(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这里“修善政”的核心内容是 A任用管仲为相 B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C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D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2.右图是为中国农业税被废止而发行的一枚邮票。中国的农业税开始于 A.初税亩 B.编户齐民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4. (二)、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二)、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

  5. 3.下面描述的是古代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这四项可能真实的是 ①他在公元前350年发生的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国君赏赐的50亩土地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 A.西周 B.战国 C.魏晋 D.隋唐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6. 6.(东北育才学校2008届高三一次模拟)《战国策•秦策一》载:“(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新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向惠王讲这番话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哪种阶层的利益?6.(东北育才学校2008届高三一次模拟)《战国策•秦策一》载:“(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新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向惠王讲这番话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哪种阶层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新兴地主   C.立功将士  D.富裕农民 7.(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7. (三)、封建国家的内部改革

  8. 1.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1.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3.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9. 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5.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设立的机构是 A.邸店 B.市易务 C.转运使 D.十三行 6.(辽宁省抚顺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7.(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11世纪中叶,王安石主持变法。从可操作性角度看,王安石下列哪一项措施在当时是很难真正实行的?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青苗法

  10. 重点探究 (一)、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基本原因: (1)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社会矛盾激化造成,如王安石变法。 2、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改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 (2)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3)限制贵族特权,整饬吏治,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的一些利益,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5)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6)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如王安石变法

  11. 3、改革结果: (1)成功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周世宗改革等 (2)虽取得成效但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 4、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 (1)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 (2)用人不当,新法反而危害百姓。 5、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2)改革者成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和支持; (3)制定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措施; (4)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12. 6、 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根据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以及能否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调整上层建筑,从而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改革的成败还在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和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二)对改革的认识 1、要根据现实变化适时进行改革,要与时俱进; 2、改革措施要适合国情,要行之有效; 3、改革一定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要敢于与旧势力作斗争,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魄力; 4、改革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支持; 5、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6、改革要用人正确。

  13. 二、中国近代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一).地主阶级的重要改革 (二).资产阶级的重要改革——戊戌变法 返回目录

  14. 1.洋务运动中,在对汉阳铁厂进行选址时,清政府所请的西方技师提出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势、运输、矿石、煤、水等。而张之洞坚持汉阳铁厂要建在“能看见烟囱、便于上级检查和领导观光”的地方。最终,汉阳铁厂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的稻田里。对该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1.洋务运动中,在对汉阳铁厂进行选址时,清政府所请的西方技师提出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势、运输、矿石、煤、水等。而张之洞坚持汉阳铁厂要建在“能看见烟囱、便于上级检查和领导观光”的地方。最终,汉阳铁厂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的稻田里。对该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西方技师的选址标准表明西方人看待事物科学而理性 B.张之洞坚持自己的观点,使汉阳铁厂顺利建成,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C.清政府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铁厂办垮也在情理之中 D.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别人长处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15. 2.(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李鸿章曾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2.(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李鸿章曾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 A.反对改变中国旧传统 B.主张变革落后的传统 C.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 D.鄙视西方的革新活动 3.(安徽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一模)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4.(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09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夫不可变者,传统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与上述材料相符合的观点是 A.西学东渐 B.东学西传 C.中体西用 D. 西体中用

  16. 5.(福建省石狮永宁中学2007届高三统考)(12分)有人把19世纪中期在相似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竞赛的结果是中败日胜。阅读下列材料,会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里面的缘由。5.(福建省石狮永宁中学2007届高三统考)(12分)有人把19世纪中期在相似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竞赛的结果是中败日胜。阅读下列材料,会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里面的缘由。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材料二 (1884年,日本学者冈千仞来华考察)事后,冈千仞认为:“(中国)政治腐败,百度废弛,纲纪紊乱,一切名器,有名无实。事无大小,皆成贿赂,尤忌变更旧制。” ——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材料三 (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台湾之举。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2)根据材料3,简要评析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6分 (2)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有其进步性;(2分) 但他反对日本进行的政治改革,体现了他的保守性和落后性。(2分) 另外他已经意识到日本维新之后的侵略企图,有其前瞻性(或有一定的政治远见)。(2分) (3)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根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没有进行包括政治改革在内的全方位改革,加之当时的政治腐败,都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致使中国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遇。(4分) (1)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2分) (3)结合材料和你所学的知识分析中国错过这次机遇的根本原因。(4分) (1)根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2分)

  17. 5.(辽宁省光明中学2009届高三三次月考)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5.(辽宁省光明中学2009届高三三次月考)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列强 B.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 C.建立强大海防,借之与列强妥协谈条件 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6.11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良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18. 7.康有为认为《春秋》里的“大义”与“微言”,就是孔子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著的宪法。沿着人类社会进化的三世,国家也相应地由“专制”进入“立宪”,再由“立宪”进入到“共和”。对康有为形成这种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7.康有为认为《春秋》里的“大义”与“微言”,就是孔子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著的宪法。沿着人类社会进化的三世,国家也相应地由“专制”进入“立宪”,再由“立宪”进入到“共和”。对康有为形成这种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8.(辽宁省光明中学2009届高三三次月考)“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19. 9.(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10月月考)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9.(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10月月考)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 10.(江西师大附中2009届上期期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错误的是 A.目的在于应付国内危机,巩固清王朝统治 B.奖励实业等,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派遣留学生出国,有利于西学的传入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缓和了社会矛盾

  20. 11.(陕西省咸阳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11.(陕西省咸阳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A.新政的措施仅仅涉及了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12.(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二次摸底)晚清时期出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中体西用”,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在保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D.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21. 三、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2.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其实质是 A.彻底摧毁土地私有制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2.(福建师大附中2008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应该出现在 A.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 B.1941年“双交双减”政策施行后 C.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行后 D.1950年全国的土地改革推行后

  23. 3.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3.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1960年开始,被称为“包产到户”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全国许多地方自发流行起来。“包产到户”的特点是:在保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责任到户”(即土地以户为单位家庭经营),“定产到亩”(即每亩土地规定农民上交集体粮食的基本定额),“超产归己”(即超过每亩上交集体粮食基本定额的部分归农民家庭所有)。“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后来受到1962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的严厉批评,不久即被废止。以上史实反映 A.“包产到户”实质上是一种“左”倾错误 B.“包产到户”对农业恢复发展起消极作用 C.“包产到户”为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继承发展 D.“包产到户”背离了人民公社土地国有的原则

  24. 5.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的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5.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的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的辛勤劳动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 6.(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是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建立土地承包关系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25. 7.(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材料表明这一阶段城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7.(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材料表明这一阶段城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改革所有制结构 B.改革管理体制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提高企业的收益 8.(江苏省苏州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与之相关的选项是 A.1950年的土地改革 B.国有企业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6. 2.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上铜铃铃(高梁面窝窝头),午饭黄绳绳(用玉米面制作的钢丝面),晚上碗底照渍清(比喻一眼见底的稀饭)”,形象地反映了中滩公社农民当时的贫困状况……。1980年,“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签订“农村经济合书”后)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当年,中滩公社70个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大旱之年仍获丰收,向国家交售公粮3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加3倍多,还偿还了国家53万元货款,并且购买了5万多元的生产设备。 材料二 从1986年开始,农村改革主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畜牧业、渔业发展迅速,以集体经营为主兼有个体、私营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8805万人,产值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 ——李正华《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1986年开始,我国农村改革有何新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4分)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1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1分)有利于农村致富、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2分) (1)包产到户(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2分)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2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分)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2分) (1)材料一的“农村经济合同书”反映了哪一种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实行以后,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10分)

  27. 四、世界史上重要的改革 保护贵族地主阶级利益,防止革命爆发,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沙皇专制统治。 直接目的:克服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8. 1.(黑龙江省哈三中2009届高三8月月考)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1.(黑龙江省哈三中2009届高三8月月考)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德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D.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2.(江西省赣州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废藩置县”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3.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的生活”。这里的“大无畏”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面临的压力,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来看,这种压力一般不会来自 A.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B.企业主 C.垄断资本家 D.失业工人

  29. 4.1929年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罗斯福总统把美国从地狱拉回人间的主要措施是4.1929年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罗斯福总统把美国从地狱拉回人间的主要措施是 A.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C.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 D.开拓国外市场 5.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按照他的这一理念,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 ②鼓励削减农业,政府补贴 ③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④要求企业制定经营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0. 6.(山东省潍坊市普高2009届高三上期阶段评估)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7.(山东省淄博市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表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调节农业生产 D.举办公共工程 8.(2008 四川文综卷).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面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31. 15.(2008 北京文综卷)(36分)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4分)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4分)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32. 主题发言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变革 发言引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兴人才、开学校方面有什么共同点?(4分)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4分) 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可从新式人才、新式学校等方面举例阐述其作用。如:詹天佑留学归国,成为著名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促进了近代交通发展。戊戌变法时开办京师大学堂,促进近代文化教育发展。

  33.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段: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8分) 特点: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评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促进了经济复苏。

  34. 主题发言四:世界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12分)(提示:下文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坚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5.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 总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这种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昨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