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4

第 七 章 解 表 剂

各论. 下篇. 第 七 章 解 表 剂. 概说. 一、概 念 : 凡以 为主组成, 具有 等作用, 用以治疗 的方剂, 统称解表剂。. 解表药. 发汗、解肌、透疹. 表证. 二、立法依据 :解表剂是根据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 用 : 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 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七 章 解 表 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各论 下篇 第 七 章 解 表 剂

  2. 概说 一、概 念: 凡以为主组成, 具有等作用, 用以治疗的方剂, 统称解表剂。 解表药 发汗、解肌、透疹 表证

  3.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 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4.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5. 五、分类: 风寒(湿)所伤——辛温解表 体强 外感风温 ——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 体弱——————————扶正解表

  6.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7.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8.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 黄 汤 《伤寒论》

  9. 组成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10.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1升=10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1.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 (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13. 方解 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肃降之功能。 ——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臣

  14. 方解 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15. 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16.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及配伍特点。 2、方中麻黄与桂枝的配伍意义及甘草的调和作用。

  17. 桂 枝 汤 《伤寒论》

  18. 白芍 桂枝 组成

  19. 大枣 甘草 组成 生姜

  20. 用法 上五味,口父咀(口父音同府,意为切碎;咀意为用嘴),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大约15分钟),啜(大口吃)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指大蒜、小蒜、芸苔、韭菜、香菜)、酒酪、臭恶等物。

  21.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22. 主治 • 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 (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 • 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23. 方解 • 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 (调卫)——君 • 白芍:敛阴和营,以固在内之营阴。 (和营)——臣

  24. 方解 •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 • 大枣:补益脾胃,补脾生津, ——佐 •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25. 运用 1、辨证要点:发热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2、除风寒表虚证外,还可以治疗内伤杂证、病后、产后等因营卫不和、阴阳不和而致之证。

  26.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2、本证的病因病机、配伍意义、服用方法。

  27.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此事难知》

  28. 组成 羌活 防风 川芎 苍术

  29. 甘草 组成 白芷 细辛 黄芩 生地

  30. 用法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31. 功用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32.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 兼有里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 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 黄,脉浮。

  33. 方解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 利关节,止痹痛。——君

  34. 方解 防风:祛风散寒除湿。 苍术:发汗祛湿健脾 能除湿,下安太 阴,防止邪气传于足太阴脾。 ——臣

  35. 方解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达表入里。 白芷:行气止痛。

  36. 方解 黄芩、生地:清泻里热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37. 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 2、本方为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书中记载:“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所以应用本方要结合季节气候的不同,灵活加减运用。

  38.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及配伍特点。

  39. 小青龙汤 《伤寒论》

  40. 组成 半夏 细辛 桂枝 干姜

  41. 五味子 组成 麻黄 芍药 甘草

  42. 用法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43.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44. 主治 外寒里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 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 多,胸痞,或干呕,或痰 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 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浮。

  45. 方解 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 且宣肺平喘 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 且温阳协助温化水饮 ——君

  46. 方解 干姜:辛热,温脾肺之寒。 细辛:解表温肺散寒。 共同温化内停水饮 ——臣

  47. 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 芍药:酸,微寒,和营养血 五味子:酸,酸收敛气与发散之 品相配,一散一收,以 防肺气耗散。 ——佐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

  48. 运用 1、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 汗,咳嗽,痰清稀而多,舌 苔白滑,脉浮。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 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 炎、卡他性眼炎等属于外寒 里饮证者。

  49. 运用 3、使用注意: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寒水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阴虚干咳无痰,口渴,舌苔黄,脉数者不宜使用。 4、加减: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桂枝,可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 外感已解,但喘咳未止:去桂枝、麻黄,+少量炙麻黄 胸满,痰多,气急不得卧:重用细辛、半夏,再加生姜,以增强其降逆下气,温化寒痰之功。

  50.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及配伍特点。 2、小青龙汤配伍白 芍、五味子的意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