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 一 ) 分析中國人與朋友,兄弟相處之道

( 一 ) 分析中國人與朋友,兄弟相處之道. 中國人一向以禮為先,不論對親友,還是朋友,一樣十分禮讓。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可見禮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因此,中國人以禮作基本,自己謙讓以尊敬他人,從最親人開始,擴至弟兄,再擴至朋友。中國人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即是說中國人到處也能認識到朋友,而朋友的關係就如兄弟般親近。.

Download Presentation

( 一 ) 分析中國人與朋友,兄弟相處之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 ) 分析中國人與朋友,兄弟相處之道 中國人一向以禮為先,不論對親友,還是朋友,一樣十分禮讓。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可見禮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因此,中國人以禮作基本,自己謙讓以尊敬他人,從最親人開始,擴至弟兄,再擴至朋友。中國人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即是說中國人到處也能認識到朋友,而朋友的關係就如兄弟般親近。

  2. 而西方人亦有類似的地方,就如在一些教會中,會互相稱呼為弟兄,姊妹,但在其他地方上並不常見。西方人比中國人更容易結識朋友的地方,如酒吧,的士高,舞會等,都是讓西方人結識朋友的地方,但是他們的關係絶不會像兄弟姊妹般親近,因我們從不聽見西方人有結拜,上契的事。而西方人亦有類似的地方,就如在一些教會中,會互相稱呼為弟兄,姊妹,但在其他地方上並不常見。西方人比中國人更容易結識朋友的地方,如酒吧,的士高,舞會等,都是讓西方人結識朋友的地方,但是他們的關係絶不會像兄弟姊妹般親近,因我們從不聽見西方人有結拜,上契的事。

  3. 另外,近來一流行上交友,這本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互聯網給予不同地方,背景的人有一個相識的機會。但是很多人都利用互聯網來欺騙對方,例如傳送一些沒有名氣的明星的相片給對方,訛稱是自己的相片,更什者約會對方,然後做出犯法的事。可見網上交朋友存在著很多危險,與中國人正確的交友方法亦不同。另外,近來一流行上交友,這本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互聯網給予不同地方,背景的人有一個相識的機會。但是很多人都利用互聯網來欺騙對方,例如傳送一些沒有名氣的明星的相片給對方,訛稱是自己的相片,更什者約會對方,然後做出犯法的事。可見網上交朋友存在著很多危險,與中國人正確的交友方法亦不同。

  4. 當然,中國人交友有好的一面,亦有壞的一面。以玄武門之變為例,唐玄宗為了奪得皇位,便殺了自己的哥哥,這種弒親奪位的行為,經常發生在中國皇朝。這反映出古人經常以禮為先,但為了金錢和權力,仍會做出不合禮的事,顥示出中國人中,除了真君子外,還有偽君子。當然,中國人交友有好的一面,亦有壞的一面。以玄武門之變為例,唐玄宗為了奪得皇位,便殺了自己的哥哥,這種弒親奪位的行為,經常發生在中國皇朝。這反映出古人經常以禮為先,但為了金錢和權力,仍會做出不合禮的事,顥示出中國人中,除了真君子外,還有偽君子。

  5. 評論人德齊天,天人合一 儒教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是自然秩序中的一個存在,自然本身是一個生命體,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為一個整體。儒教把人類社會放在整個大生態環境中加以考慮,強調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通,和諧一體,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 「天人合一」,但他的思想中卻包含了這一命題。

  6. 禮記中提到: 「陰陽合而萬物得」。這些論述,都把人與自然的發展變化視為相互聯繫、和諧、平衡的運動。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來考慮,而是把三者放在一個大系統中作整體的把握,強調天人的協調、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

  7. 儒教的自然觀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應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實踐中,人們很少能夠尊重自然,不能從長遠和全局考慮如何更好他與這個星球的自然環境協調發展。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速度超出了人類自己的預料,同時也正在為自己的行為而自食惡果。江河洪水泛濫,資源枯竭,宇宙射線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所有這些都警示人類,自然不是可以隨意盤剝的對象,而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儒教的自然觀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應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實踐中,人們很少能夠尊重自然,不能從長遠和全局考慮如何更好他與這個星球的自然環境協調發展。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速度超出了人類自己的預料,同時也正在為自己的行為而自食惡果。江河洪水泛濫,資源枯竭,宇宙射線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所有這些都警示人類,自然不是可以隨意盤剝的對象,而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

  8.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警示並沒有給予高度重視,越來越無所顧及地大肆攫取和揮霍自然資源,造成了生物資源、水、土地和礦產資源的急劇減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已經減少了四分之一,生物資源減少了兩萬餘種,人類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氣的已探明儲量只能再維持開採 50年(以上數據來自世界觀察研究所報告)。資源的急劇減少驗證了儒教資源節約思想的正確性。只有珍惜和節約資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並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要開發新的非耗竭型的資源,才能維持人類社會持續健康地發展。

  9. 未來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世紀之交,我們需要再次思考人類文明與大自然永恆的話題一一和諧,從儒教的生態倫埋思想中悟出「生態和諧」的真諦,與全人類一道,憑借自己的理性思維和實際行動保護好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共同努力,創造出一個綠色文明約廿一世紀。未來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世紀之交,我們需要再次思考人類文明與大自然永恆的話題一一和諧,從儒教的生態倫埋思想中悟出「生態和諧」的真諦,與全人類一道,憑借自己的理性思維和實際行動保護好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共同努力,創造出一個綠色文明約廿一世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