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中西區

中西區. 其前身. 重建發展的目的. 可持續發展的中 西區 ----- 以「生活質素」為本的發展規劃 近年中西區區內多項新發展項目,包括地鐵 西港島綫計劃、香港大學擴建計劃、區內古蹟的保育計劃 、為配合市民需要而推行的海旁優化和改善計劃等,均引起各界關注。中西區區議會遂於去年九月委託港大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展開一項「中西區發展規劃」的研究,希望藉此制訂一個可持續發展及以「生活質素」為本的規劃大綱,從而改善區內的居住及工作環境。. 中西區地方特色.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西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西區 其前身

  2. 重建發展的目的 • 可持續發展的中 西區-----以「生活質素」為本的發展規劃 • 近年中西區區內多項新發展項目,包括地鐵西港島綫計劃、香港大學擴建計劃、區內古蹟的保育計劃、為配合市民需要而推行的海旁優化和改善計劃等,均引起各界關注。中西區區議會遂於去年九月委託港大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展開一項「中西區發展規劃」的研究,希望藉此制訂一個可持續發展及以「生活質素」為本的規劃大綱,從而改善區內的居住及工作環境。

  3. 中西區地方特色 • 中西區面積有1,240公頃。在一九九九年年中,其居住人口約有267,000人,另有流動人口約300,000人;超過九成人口居於私人樓宇。這些樓宇種類繁多,有山頂、半山的豪華大宅,亦有上環、西環的古舊唐樓,互相輝映成趣。中西區一方面保留了中西傳統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亦致力於市區重建,務求為區內居民締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隨著不斷的發展,相信數年後大家在中西區見到的又是另一番新的景象。

  4. 永 利 街 (H19)重建項目街發展計劃 • 永利街和士丹頓街的五幢戰後唐樓, 從而彰顯這些歷史背景以及地區特色。 • 永 利 街 後 面 有 一 幅 具 百 年 歷 史 的 維 多 利 亞式石砌擋土牆。為了使公眾可以欣賞這幅特色石牆, 項目包括拆卸永利街部分狀況欠佳的唐樓,以便在永利街及城皇街的交界處騰出地方闢設小型廣場, 而永利街的新建築的地下部分亦將後移, 令公眾可以更舒適地從廣場步行至石牆, 細意欣賞這幅別具特色的石牆。 • 為 了 凸 顯 永 利 街 後 面 一 幅 別 具 特 色 的 石 牆, 永利街及城皇街交界處將興建一個小型廣場, 配以街市大樓上蓋闢設綠化休憩空間的原有概念, 整合了區內的休憩空間。 此外, 地盤A 將不會興建任何高樓,這有助確保鄰近樓宇擋土牆安全性以及優化區內的景觀。

  5. 正街 • 正街是香港斜度最高的道路,最高斜度有1:4,有長命斜之稱,過去曾發生過不少交通意外。 • 在將來,港鐵西港島綫西營盤站會在正街設立出入口。 • 2008年5月30日   運輸 正街擬建自動梯連接系統      運輸及房屋局建議,在西環正街興建自動梯連接系統,以便在第三街與般咸道之間的正街,提供便利行人的設施;有關工程2009年年中展開,預計需26個月完成。 •      建議進行的工程,包括:在第三街與英華臺出入口之間的正街,興建有蓋自動梯;在英華臺出入口與般咸道之間的正街,興建雙向有蓋自動梯;就擬建的自動梯興建相關的輪椅升降台、樓梯和行人路,並於自動梯旁的行人路,興建上蓋。 •      工程並涉及永久封閉、暫時封閉或重建現有行車道和行人路/樓梯的部分路段或梯段,以及進行渠務、環境美化和機電等附屬工程。 •      工程今天(5月30日)刊憲;市民可於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或港島西及南區地政處,查閱工程的修改圖則。 •      任何人士欲反對該項工程或其使用,或同時反對兩者,須於7月29日或之前,把反對書寄交花園道美利大廈16樓,運輸及房屋局局長辦事處。

  6. 中區警署 • 發展計劃區面積約二千一百五十六平方米,位於介乎第三街、正街、高街和西邊街之間的街區內。餘樂里由東至西橫貫有關用地。  發展計劃區已劃為「綜合發展區」地帶,擬透過綜合發展/重建作住宅及/或商業用途,並在地面提供最少一千一百平方米可供公眾前往的園林休憩用地,以配合附近一帶居民的需要,以及改善環境和行人通道。此外,該區將闢設足夠的街道以外的泊車位及上落客貨設施,以配合計劃的需要,並盡量減低對區內交通造成的影響。 • 中區警署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是建於一八六四年之大樓,大樓原高三層,與域多利監獄毗鄰,一九○五年加建一層。其後,警署逐漸擴建。面對荷李活道的四層高大樓則於一九一九年加建,一九二五年,在廣場的西北端又增建另一所兩層高樓房,作為軍械倉庫。它與毗鄰的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組成了一組標誌著法律及紀律的歷史建築。

  7. 香港賽馬會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昨日於施政報告提及,有關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活化計劃,今日(10月11日)公佈該項具創意的大型保育建設計劃詳情。 香港賽馬會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昨日於施政報告提及,有關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活化計劃,今日(10月11日)公佈該項具創意的大型保育建設計劃詳情。 • 馬會將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出十八億港元作為基本建設資金,復修該座建於十九世紀,現時已荒置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發展為集古物建築、文化藝術及旅遊的中心,成為香港未來的一個重要地標。 • 馬會主席陳祖澤表示,馬會很榮幸能把這計劃作為慶祝香港特區成立十周年送給香港市民的一份禮物。 • 為同時吸引本地居民及遊客,整項保育計劃將揉合文化、古蹟及商業元素。建築群將發展成為可以「活化再用」,既能引入商業元素,亦可彰顯建築群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及古物建築特質。整項保育計劃還包括興建連接蘭桂坊及蘇豪區的通道,沿途設有公眾休憩空間及庭園建設,亦有助人流導向。 • 構思中的文化藝術地標建築群將以直立式建於舊址的上層庭園位置,設施包括一個設有五百座位的禮堂、一個設有五百座位的劇院、兩個藝術影院、藝廊,以及一個多用途展覽廳及相關支援設施。

  8. 改建工程預期於2009年1月展開,可望於2012年中開放予公眾使用。改建工程預期於2009年1月展開,可望於2012年中開放予公眾使用。 •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對活化再用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建議表示歡迎。她並感謝香港賽馬會以捐贈形式承擔約十八億元的翻新工程及發展費用。 • 林太說:「馬會的建議充分體現了活化再用歷史建築計劃的精神,讓歷史建築轉化為本地文化標記,與行政長官在文物保育方面的理念不謀而合。」 • 政府將與馬會簽訂一份租約及協議列明租借有關建築群的細節條文,而所有有關的復修、保育及發展工程,將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指引進行。 • 陳祖澤說:「一如《維也納世界文化遺產及當代建築備忘錄》所述,在具有歷史價值的市區建築項目中,興建當代建築的最大挑戰,莫過於要盡量發揮可用的潛質,以符合當地的經濟社會轉變,同時又要尊重古物建築周遭環境的風貌。」 • 「計劃中揉合文化藝術及商業用途的建築群,將會成為一個本港市民及外地旅客的合家歡好去處。我們相信這個工程能夠成功融合社區中極具價值的古蹟和當代建築物,為本港創造一個嶄新的文化藝術地標。」 • 馬會已委託來自瑞士、世界知名的設計建築師赫佐格和德默隆負責此項目。

  9. 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說:「馬會將與有關項目的設計建築師、顧問及政府部門緊密合作,對項目進行詳細評估,以確保能符合全部有關規劃、交通及環境方面的法定要求。」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說:「馬會將與有關項目的設計建築師、顧問及政府部門緊密合作,對項目進行詳細評估,以確保能符合全部有關規劃、交通及環境方面的法定要求。」 • 「馬會的計劃是保存原有古蹟的歷史價值及延長建築物的結構壽命,同時考慮項目本身的文化藝術重要性,並透過保育、復修及融合,保護其歷史風貌。在此項目工程開展前,我們將透過12月於香港賽馬博物館舉行的展覽會,以及一系列的座談會,與公眾人士分享項目詳情,並同時收集他們的意見。」 • 馬會在2006年中曾進行民意調查,評估公眾人士對「活化再用」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初步意見。大部分被訪者期望建築群能提供足夠多元化的活動和設施,讓他們可以與家人在此歡度一整天。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九十的被訪者希望未來的建築群可設有零售和餐飲設施;百分之九十的被訪者認同中區警署應轉化為文化藝術的建築群;而百分之七十九認為建築物應可以成為香港的地標之一。 • 馬會將承擔有關項目十八億港元的的基本建設資金,同時承諾在開始投入營運的最初數年,承擔所有虧損,直至計劃能達至收支平衡為止。項目未來運作後若有盈餘,亦會全數用於保存其他古物建築上。馬會提交了政府的建議方案是成立一間有限公司管理有關項目,該公司應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領導,並在一個文物諮詢委員會的支援下運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