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 一、 教育研究的萌芽期 (古希腊 —— 16 世纪). 主要特点: 1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程序.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演绎.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归纳法. 直觉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P1 具有 A P2 具有 A …… PN 具有 A 所有 P 都具有 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2. 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

  3. 一、 教育研究的萌芽期 (古希腊——16世纪)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程序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演绎

  4.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归纳法 直觉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P1具有A P2具有A …… PN具有A 所有P都具有A P1具有A P2具有A P3具有A P4具有A 所有P都具有A

  5. 一、教育研究的萌芽期 (古希腊——16世纪)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2.教育研究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中国古代教育研究围绕的基本范畴:文与道、言与行、知与行、学与思、师与生等。

  6. 二、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 普及教育的发展,使探索教育规律、提高 教育效率成为必需

  7. 欧美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普及教育运动 • 宗教改革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 • 18世纪普鲁士各公国实施的强迫教育运动 • 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义务教育运动

  8. 机器大生产与普及教育的关系 • 机器大生产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普及义务教育; • 机器大生产为普及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 手工业生产:生产技术各不相同,凝集在劳动者手上 机器大生产:生产技术基础相同,集中体现为机械学的基本原理 动力机 传动机 生产机

  9. 二、 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走上了理性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标志: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和教育著作。 2.受哲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以不同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

  10.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经验论:培根,强调经验,归纳法,实证研究 观察—实验方法体系: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实验 唯理论:迪卡尔、莱布尼茨,强调理性,演绎法,思辨研究

  11. 二、 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特点: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 “教育学心理学化运动”: ◆ 裴斯泰洛齐 ◆ 赫尔巴特 伦理学 ——教育目的论 心理学 ——教学论

  12. 二、 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特点: 4.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 19世纪形成并盛极一时的 “科学主义思潮” 强调 “观察—实验方法”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启发人们开始尝试在教育研究中开展实验研究。 裴斯泰洛齐:1774年初等教育与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实验。 欧文:19世纪初教育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实验。

  13.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动力: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 简单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劳动时间 相对扩大再生产:加强管理、技术革新 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培养” 之论争 传统派教育:赫尔巴特,旧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 现代派教育:杜威,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14.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动力: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 简单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劳动时间 相对扩大再生产:加强管理、技术革新 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培养” 之论争 观点之争 研究方法之争 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独立

  15.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标志: 一是1909年芝加哥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二是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专著。

  16.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2.教育研究开始大量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但“教育学化”做得不好,更多的是简单移植,而不是科学借鉴。 自然科学:实验法、统计法; 社会科学: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 心理学:测量法

  17.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3.两种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和演绎式,各自进一步发展。

  18. 归纳式 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 两种问题:一种是事实问题,借助于实证的方法来研究。 一种是价值问题,借助于哲学思辩来研究。

  19. 归纳式 2、教育测量运动(桑代克) “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20年时间编制了1300多种量表 斯通:算数标准学力测验(1908) 桑代克:书法量表(1909)、兴趣测验(1912) 职业测验(1915)、办事员能力测验(1917) 俞子夷:中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1918) 陆志苇: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24) 廖世承和陈鹤琴:《智力测验法》(1924)

  20. 演绎式 新传统派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 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

  21.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 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 哲学中新历史主义流派的出现和发展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22.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1.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2 .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步走向融合。 坎贝尔、斯坦尼:“准实验”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相对控制) 教育实验有三种:真实验、准实验、前实验。

  23.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1.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2.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步走向融合。 3.实践取向的教育研究——行动研究得到重视和推崇。

  24. 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 (1)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螺旋式编排教材,提倡早期教育。 “三个任何”的假设: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 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翻译” (3)主张发现式学习。

  25. 行动研究产生的背景 ———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 ——反思原因:改革的研究与设计过程缺乏 一线教师的参与 ——“教师即研究者运动” ——行动研究

  26.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4.整体取向成为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5.跨学科研究渐成风尚,并强调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学化”。 6.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