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界面问题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界面问题. 辛 斌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97 ). 一、引言. Fowler :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ics, CL) Fairclough :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van Dijk :认知话语分析( 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Wodak: 中介问题( mediation problem)

Download Presentation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界面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界面问题 辛 斌(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97)

  2. 一、引言 • Fowler: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CL) • 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 analysis, CDA) • van Dijk:认知话语分析(cognitive discourse • analysis) • Wodak: 中介问题(mediation problem) •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以及会话分析(CA)和批评话语分析之间关于认知话语分析存在的一些争议作一简单探讨

  3. 二、社会表征:认知的社会性 • “要想把话语与社会并进而把话语与控制和不平等的再生产相联系,我们需要详细探究社会行为者大脑中的社会表征所起的作用……对这种社会认知的忽视一直是批评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缺陷之一。” (Van Dijk

  4. “社会表征”这个概念是由Moscovici(1981)提出的,是指来自于日常生活并为言语交际所维持的观念、意见、态度、评价、意象和阐释等一系列的思维产物,它们储存着一个社会群体关于具体事物的信念和知识,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 • 三个主要特点:1)规定性:社会表征包含特定社会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常规惯例,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2)历史性:社会表征储存的是先前的由社会所决定的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3)动态性:一个社会中发生的变化在事后会导致这个社会的社会表征发生变化。

  5.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行为者在社会语境中习得、使用或改变的心智结构和运算系统,这一系统为社会群体、组织和文化中所有成员所共享”。 (van Dijk, 2003: 89) • “这里的‘认知’既包括社会认知又包括个人认知,即包括评价和情感又包括信念和目标,以及话语和交际所涉及的任何其他的心智和记忆结构、表征或过程”(van Dijk, 2001: 98)

  6. 一些学者在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个人主义倾向时也强调认知的社会性。例如:一些学者在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个人主义倾向时也强调认知的社会性。例如: • Sinha(2005)指出(心理空间)整合理论往往从个体和其内部心理过程看待认知;虽然许多分析也依赖共享经验和知识,但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古典认知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强调。 • Sinha(2005)对儿童语言游戏的分析表明了认知的合作性和其物质文化基础。

  7. Van Dijk坚持话语分析应该是“认知话语分析”(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但认知分析必须和社会因素分析相结合。只有把语言和认知与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相联系才能对话语或语篇进行合适的分析。

  8. 批评话语分析特别关注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表征是如何为其成员提供解读框架或意识形态框架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员身份来建构自我意识和他者意识。批评话语分析特别关注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表征是如何为其成员提供解读框架或意识形态框架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员身份来建构自我意识和他者意识。 • 社会表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话语创造又通过话语得以维持和传播的,这足以说明认知和心智的社会性。

  9. 三、心智模型:语言和社会的中介 • 哲学中一般将‘知识’定义为“有证据为真的信念”,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则将知识视为记忆中的“心智表征” • van Dijk (2003a:85)把“知识”重新定义为“一个认知共同体达成一致的那些信念”。共识、常识或共享知识是定义知识的社会性的重要概念。

  10. 理解和阐释与权力相关的话语结构就是要揭示生产这些结构的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因此,要研究权力及其滥用,关键的就是首先要了解权势群体或机构是如何通过公共话语来管理和表达他们的知识的。理解和阐释与权力相关的话语结构就是要揭示生产这些结构的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因此,要研究权力及其滥用,关键的就是首先要了解权势群体或机构是如何通过公共话语来管理和表达他们的知识的。 • Chilton (2005)指出,人类行为,包括话语,是由知识、动机或者情感这些心理因素引起的,或者至少与这些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批评话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Wodak将认知研究的方法视为探索话语和社会关系的最佳途径,认为只有通过大脑的认知才能把话语、语言和社会三者联系起来;像感知、信念和记忆等都是指认知过程,这些过程本身是话语过程的基本构成成分。这类认知现象在我们的头脑中被表征为关于任何事物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而所谓的在具体文化中的社会化可以被认为至少部分地就是学会如何自动地应用支撑该文化中人们日常理解事物的那些心智模型。因此,在个人层面,经历过的生活事件依照相关的心智模型来被表征和再生。

  12. 批评话语分析者特别关注具体语境中态度生产和再生产意识形态的方式。Puchta和Potter(2002,2004)区分了两种态度研究方法,一种是把态度视为“预先形成的”(attitudes as “preformed”),即态度是引起行为的内在心智状态,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另一种把态度视为“实施的”(attitudes as “performed”),这是批评话语分析者的观点。心智模型一方面表征社会知识,另一方面又由话语来体现,人们正是在发展和应用心智模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使用语言的,而话语的一个重要意识形态功能就是通过修辞效果来操纵他人的心智模型。

  13. 四.语境心智模型: 情景和意义的界面 • 语境不仅包括场景、语域、行为、参与者关系、地位等与交际行为相关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参与者的认知特点,如目的、信念、知识、意见等,这些都是话语分析必然要涉及的方面。一切语义的生产和加工都与认知有关,认知方法不仅能加深对话语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分析说话人的语境认知特点。

  14. Fauconnier (1997)指出,语言表达本身没有意义,有的只是意义潜势;一个表达式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意义基本上依赖参与者的背景知识和在局部语境中建立起来的心理空间结构。 • Langacker ( 2002) :定位(ground),当下话语空间(the Current Discourse Space,CDS) • Brandt和Brandt (2002) :符号空间(the • semiotic space) • Coulson 和 Oakley(2005)定位箱 • (grounding box)

  15. Van Dijk认为在真实社会情景和语义选择之间存在一个认知界面,即语境心智模型,它决定着说话者的语义选择: “在语篇和社会情境之间我们需要一个介面(interface),这样一个介面在理论上必须是认知的”(2003: 95) )。 • van Dijk把这种语境模型定义为与一个人说话时有关联的交际情景结构的心智表征:“我曾建议把这个介面定义为一种心智模型。就是说,语境不是社会情境,而是参与者就社会情境中相关的特征建构的一种主观的心智模型。” (同上)

  16. 贯穿Van Dijk语境理论的一个主要思想是,话语就像冰山,表达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与语境相关的具体知识,而未被表达但却被预设了的属于共享的社会文化知识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被明确表达的。话语的许多特征,如宏观主题、局部连贯、代词、隐喻等只有借助那些预设的社会共享知识才能获得理解和阐释。

  17. 五.CDA与CA有关认知分析的主要分歧 • 会话分析(CA)和批评话语分析(CDA)在关于认知话语分析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分歧: • 1、会话分析者对社会身份、歧视、态度和情感等问题不感兴趣,他们对社会表征理论也持批评态度,不太愿意把认知状态、心智模型或意识形态框架这些认知概念视为有用的分析工具,认为社会表征的内容,如知识或情感,并不能独立于其在交谈中的呈现方式。

  18. 2、会话分析者一般反对将话语视为其背后或底层思想和意图的产物,认为心智状态、知识、思想、情感等认知问题只有在交谈中成为参与者的兴趣中心或关注的焦点才具有相关性。 • 3、分析者是否应该参照其拥有的关于话语所发生的外部语境的知识?

  19. Schegloff 不赞成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话语分析,认为目前的认知科学过于强调个人的心知状态,而不是脚踏实地地对言语交际进行经验性的细致研究,他提出,“严肃的批评话语分析需要使用会话分析的方法”。 • 但是,Fairclough指出,Schegloff的做法忽视了语篇分析的跨学科性质:“语篇描述和分析不应该被视为先于并独立于社会分析和批评,它应被视为一个开放的过程,只有通过与不同学科和理论的对话而不是靠自给自足的分析框架或语法,才能加强这一过程”

  20. Billig (1999)直接列出了会话分析的三个主要问题:1) 会话分析使用了一套会话参与者不熟悉的术语,这违背了其依赖参与者的理解的初衷;2) 会话分析采取了一种虚假的平等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人们的交往行为;3) 会话分析禁止参照像社会控制或社会权力等这样的外部因素,除非会话者在交谈中明确涉及了这些因素。

  21. 总之,从会话分析看,批评话语分析提出的一些见解缺乏语料的支持,而在批评话语分析者看来,会话分析过于强调话语中的显性证据,拒绝考虑认知问题,忽视跨学科分析与解释的重要性,并在分析社会交往行为时忽视重要的社会因素。

  22. 六.结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