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5

2012 年江西中考历史研讨会 汇报材料

2012 年江西中考历史研讨会 汇报材料. 钱氏宗亲学校 李俊杰. 一、会议日程安排:. 3 月 22 日上午: ⑴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复习设计 九江市十一中 邵爱珍主讲 ⑵ 《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 复习设计 赣州七中 罗家惠主讲 ⑶ 《 英国史 》 复习设计 临川二中 肖梅华主讲 ⑷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 专题复习 安源一中 文绍锋主讲 3 月 22 日下午: ⑸把脉考题 洞悉方向 锁定目标 蓄势待发 ——2012 中考历史从怎么看到怎么教 玉山县教研室 叶进主讲

calum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2 年江西中考历史研讨会 汇报材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研讨会汇报材料 钱氏宗亲学校 李俊杰

  2. 一、会议日程安排: • 3月22日上午: •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设计 九江市十一中 邵爱珍主讲 • ⑵《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复习设计 赣州七中 罗家惠主讲 • ⑶《英国史》复习设计 临川二中 肖梅华主讲 • 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复习 安源一中 文绍锋主讲 • 3月22日下午: • ⑸把脉考题 洞悉方向 锁定目标 蓄势待发 • ——2012中考历史从怎么看到怎么教 玉山县教研室 叶进主讲 • ⑹《聚焦热点 把脉中考》 吉安一中 任喜芳 主讲 • ⑺关于2012中考历史学科中考重点问题的思考 赣州章贡区教研室 梁敏主讲 • 3月23日上午: • ⑻《江西省2012年中考历史学科说明》解读 永丰佐龙中学 张咏清 主讲 • ⑼ 大会总结 江西省教研室 何金文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设计 一.单元综述: • 一战结束后,出现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局面,俄国十月革命和战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对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但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 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由于蒋介石的疯狂“围剿”,红军被迫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 二.课程标准及中考考试说明 •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5. 三.复习目标 • 1.巩固课程标准所涉及的本单元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五四运动、中共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红军长征等。 • 2.通过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加强对几件重大事件的把握,认识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利用北伐战争、井冈山会师以及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 3.学习青年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深刻领会“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的内涵,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幸福,发奋努力,并注意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不畏困难、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6. 四.复习方法与策略 1.梳理考点、构建知识网络 • 教师要紧扣课标、中考说明和教材,指导学生梳理考点,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特别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表格与文字材料,让学生熟悉教材。 • 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理清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做到每个考点之间的点、线、面的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整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历史知识体系,才能在运用知识时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7. 2.加强认识、升华情感 中考命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遵循创造性原则,注意试题的开放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在复习时,不仅要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掌握与提高,还要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得到情感体验的升华。 要引导学生学生认识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起来,是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 (2)中共从诞生后,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经过无数次的挫折,终于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革命探索道路的艰辛; (3)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角度,认识到:“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8. 3.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向联系,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3.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向联系,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 • 中考命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史实的能力。历史开卷考试的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在对逐个考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对照,纵横联系,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使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体现。

  9. 4.注意与时政热点、周年大事的联系 在本单元的复习时,要注意关注: • 2011年开展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纪念活动、 • 2012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85周年、 • 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时政热点。 • 【中考命题角度】 • 角度一:联系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史实,认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其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 角度二:联系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跨台的史实,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 角度三;以海峡两岸关系为切入点,从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角度考查,认识到: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 角度四:从中国共产党吸取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考查,中共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曲折及中共领导的正确性; • 角度四:与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开国大典结合一起考查学生对当代中国一些重要节日的由来。

  10. 5.合理训练,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应考能力5.合理训练,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应考能力 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地进行有质、有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习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针对性、层次性,既能突出中考考查的重难点,又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训练与提高,不要选一些“偏、难、繁、旧”的题误导思路。 训练后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完成的情况,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纠正错误,理清思路,学会方法。 教师在讲评练习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解题方法、技巧以及答题规范的指导,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并形成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提高。

  11.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一、中考说明 •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复习策略 1、提高效率。 课前准备好复习学案下发给学生,作为复习课的预习要求,为课堂的综合性复习奠定基础。 2、提升兴趣。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可以是时政热点问题、流行歌曲、著名人物等,可以视频、文字或是图片等各种形式出现, 拉近历史的现实感。 3、提高效果。 针对考点要求,提炼最重要的知识点,当堂背诵。根据中考的发展趋向,设计一些训练题。

  13. 国 家 统 一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团结 台湾回归 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 板书设计 1999 1997 ? 1982

  14. 实施过程 (一)民族区域自治 1、导入:图片式 2、齐读中考考点,知道考什么。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5. 3、知识梳理: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5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 (3)重要意义: ①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

  16. 4、知识拓展: (1)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45年中华民族赢得了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2)1950—1953年,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建成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入藏公路。 (4)1999年,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的稳定,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

  17. (5)公元前5世纪初,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团结一致奋起抗敌,赢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5)公元前5世纪初,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团结一致奋起抗敌,赢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 (6)1775--1783年,美利坚民族团结起来,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获得了民族解放。 (7)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和屠杀犹太人。 (8)苏联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导致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18. (二)国家统一 —— 一国两制 1、导入: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体现在国家根本大法中,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今年是“一国两制”思想正式形成30周年。 2、齐读考点: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 3、知识梳理: (1)“一国两制”构想 ①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②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意义: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道路,是我国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④成功实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

  20. 4、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 5、探讨:当今世界地区冲突、矛盾争端不断,“一国两制”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对世界有什么借鉴意义? “一国两制”的提出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1. (三)国家统一——港澳回归 1、导入:新闻报道 201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香港人认识到自身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只有国家好,香港才会好。” 2、读考点说明: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22. 3、知识梳理: (1)香港问题 ① 由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②解决之道:“一国两制”方针 ③ 解决:1982年中英领导人就香港问题会谈,1984年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23. (2)澳门问题: ① 由来:1553年,葡萄牙假借晾晒货物上岸,后又通过贿赂地方官,攫取居住贸易权。1557年后,擅自设炮驻军, 强行租占澳门。 ② 解决之道:“一国两制”方针。 ③解决:1987年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24. 4、比较经济特区与港澳特别行政区 5、探讨:港澳顺利回归最根本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5. (四)海峡两岸的关系 1、热点导入:今年是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周年。2012年3月3日,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在台北举行巩固“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与会人士认为,“九二共识”的巩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考点说明: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6. 3、台湾问题知识梳理: (1)由来: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②1945年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③1949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至今分离。 (2)我国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7. ②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 ③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1993年“汪辜会谈”,协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⑤1995年,江泽民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提出八项主张。 ⑥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主席会面,这是时隔60年国共两党高层的首次会晤。 ⑦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8. 4、探讨: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有哪些?4、探讨: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②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③两岸血肉相连的民族感情;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⑤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不利因素:①国内“台独”势力的破坏;②国际上某些大国的干扰。

  29. 5、知识拓展 (1)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复伊犁。 (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 (3)1861--1865年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4)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重新实现了统一。

  30. 英国史专题复习 考试的核心是依据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因此,要明确考试的重点和方向,就必须参阅课程标准。建议依照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逐一回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在强化复习的同时,寻找自己的薄弱环节,着力澄清模糊认识,解决疑难问题。复习时以课本为本,对课本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适当的拓展,尽量尝试对每章节内容做出归纳总结。只有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做到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重点加强对知识点中能力要求有“理解”和“应用”的复习巩固。

  31. 在近代历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殖民地方面通过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 • 复习时要注意:理清英国自身发展的线索,把握英国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分析英国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的“结合点”,重点把握英国对世界的重大影响。

  32. 一、英国重大历史的发展线索

  33. 二、知识梳理 1、17世纪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18世纪 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从殖民地获得的大量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640年——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3、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导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4、在法国大革命中,参与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5、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6、1836 -- 1848年,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工人为争取普选权而展开大规模的斗争。

  34.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三位。 原 因: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技术装备落后。 对外政策:组成三国协约,对抗三国同盟。 8、一战中联合法国在西线同德国交战,并成为战胜国。 9、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英国都是主宰国之一。参与签订了相关的各个条约。 10、二战前采取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11、二战开始后对德宣战。1940年7--10月遭到德国的轰炸。1942年参与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阿拉曼战役中击溃德意联军。1944年参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参与了二战中的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等。 12、二战后,接受美国经济援助恢复经济,加入北约和欧共体组织

  35. 复习策略 1、构建网络,整合知识 知识网络指的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点、线、面、体的系统化,进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是抛弃死记硬背,学活历史知识的捷径之一。 (1)抓住史实的要点 所谓“点”即历史知识的基本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制度的相关概念。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通过以下七个知识点进行复习: 原因、时间、领导阶级、开始的标志、过程、结果、意义等通过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来龙去脉。 (2)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线索是历史事件发展的主干,也是我们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元素。整体把握英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按时间顺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 ——-参加一战——参加二战——加入欧盟——目前,一超多强中的一强。用线索把看来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系统化,即学会“穿针引线”.

  36. (3)扩展知识的横纵面 “面”指的是将历史知识点的横面和纵面来构筑历史发展的整体内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可以看为一个“面”来加以分析: 纵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横面:(加强与中国史的联系)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之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认识到国家的危难和落后,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魏源写了《海国图志》,这是中国第一部较详尽地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的著作,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37. 2、关注史料教学2011年试题充分使用史料、图片、表格等多种材料的呈现方式。2、关注史料教学2011年试题充分使用史料、图片、表格等多种材料的呈现方式。 (1)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 (2)适当补充史料。原则:史料应确保真实可信、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史料的长短应适宜、史料的难易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3)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 运用史料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史料和运用史料解答问题。

  38. 3、正确处理历史复习中的二大关系(1)教与学的关系中考复习既要有教师的积极性,也要有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调控职能,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始终能够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在教的同时,要加强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要求教师:①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机械地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为主动地探究未知的历史问题的本质,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习行为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采用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法。3、正确处理历史复习中的二大关系(1)教与学的关系中考复习既要有教师的积极性,也要有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调控职能,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始终能够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在教的同时,要加强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要求教师:①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机械地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为主动地探究未知的历史问题的本质,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习行为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采用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法。

  39. (2).讲、练、评的关系讲、练、评是复习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总复习阶段由于历史科内容广,复习任务重,课时紧,讲课往往犯“满堂灌”的毛病。而强化训练往往陷入“题海的误区”,对于大量的练习,有些教师只是将参考答案告诉学生,看似增大了复习课的密度,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提倡:①精讲。没有教师的释疑,就没有质量的提高。讲授法仍是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教材的主要形式,但决不是泛泛地重复教材,而应力争讲出新意,提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把力用在刀刃上,开思路,促理解,启思维,供范例,达到消化教材,深化教材,理解教材的目的。②精练。“练”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练”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精讲有机结合,但是“练”要适度,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求质不求量,切忌次数频繁,题海战术,猜题押宝,抄题拼卷,无章无序,无计划,无目标的考试。(2).讲、练、评的关系讲、练、评是复习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总复习阶段由于历史科内容广,复习任务重,课时紧,讲课往往犯“满堂灌”的毛病。而强化训练往往陷入“题海的误区”,对于大量的练习,有些教师只是将参考答案告诉学生,看似增大了复习课的密度,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提倡:①精讲。没有教师的释疑,就没有质量的提高。讲授法仍是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教材的主要形式,但决不是泛泛地重复教材,而应力争讲出新意,提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把力用在刀刃上,开思路,促理解,启思维,供范例,达到消化教材,深化教材,理解教材的目的。②精练。“练”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练”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精讲有机结合,但是“练”要适度,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求质不求量,切忌次数频繁,题海战术,猜题押宝,抄题拼卷,无章无序,无计划,无目标的考试。

  40. ③认真批改,精心讲评。有经验的老师越来越重视考试后的讲评,一次高质量的讲评课,其效益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书面练习。要求教师:准备要充分。每次考试后,教师应认真地出考试分析,对不同内容、不同题型、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和不同解题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问题、个别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要登记造册,知其进退,因材施教。讲评要及时,重点归纳考试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剖析导致错误的根源,教给纠正和克服失误的对策,评卷时不能简单地对答案,应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举一反三,深化复习。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状况有机地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③认真批改,精心讲评。有经验的老师越来越重视考试后的讲评,一次高质量的讲评课,其效益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书面练习。要求教师:准备要充分。每次考试后,教师应认真地出考试分析,对不同内容、不同题型、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和不同解题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问题、个别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要登记造册,知其进退,因材施教。讲评要及时,重点归纳考试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剖析导致错误的根源,教给纠正和克服失误的对策,评卷时不能简单地对答案,应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举一反三,深化复习。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状况有机地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41. 4、研究中考历史试卷,规范答题。 为了使教学得到可持续发展,每年的中考题都会保留一些上年中考的知识点,题型不变,难度变化不大。这为我们依照《中考历史考试说明》,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师用书》和历史教材,研究中考历史试卷,来完善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适应中考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失分,使自己升学不受影响。如2011年江西中考历史试题第15题.时间碑刻成历史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近代大国崛起】4、研究中考历史试卷,规范答题。 为了使教学得到可持续发展,每年的中考题都会保留一些上年中考的知识点,题型不变,难度变化不大。这为我们依照《中考历史考试说明》,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师用书》和历史教材,研究中考历史试卷,来完善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适应中考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失分,使自己升学不受影响。如2011年江西中考历史试题第15题.时间碑刻成历史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近代大国崛起】 材料二 “l688年的‘光荣革命’,为英国的经济起飞和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1858年,印度成为帝国王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摘自《大国崛起·英国》 据材料二,说说近代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有哪些?(3分)(1)、提升学生答题的审题能力。通过仔细阅读该题的题干和材料,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性字、词是“‘光荣革命’、工业革命、印度”。 所以学生只需结合这三个方面回归课本即可知道从政治,经济和殖民地三个层面回答。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明确该用什么知识来回答问题。

  42. (2)、增强学生答题的有效性。教会学生对不同的答题语、不同的疑问词作答时的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答题的有效性,教给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段材料题所涉及的内容是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殖民地方面:通过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1分)工业革命;(1分)殖民扩张。(1分)(3)、加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教会学生答题时做到要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答题的内容找到了,那么就要看分答题。有几分,就要答几点。这一问有三分,要答到有三个重要因素。三个重要因素要分开答,不要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段,让阅卷老师去找答案,因为没找到答题要点而失分的可能性很大。(2)、增强学生答题的有效性。教会学生对不同的答题语、不同的疑问词作答时的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答题的有效性,教给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段材料题所涉及的内容是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殖民地方面:通过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1分)工业革命;(1分)殖民扩张。(1分)(3)、加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教会学生答题时做到要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答题的内容找到了,那么就要看分答题。有几分,就要答几点。这一问有三分,要答到有三个重要因素。三个重要因素要分开答,不要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段,让阅卷老师去找答案,因为没找到答题要点而失分的可能性很大。 (4)、提炼学生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如何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组知识。学生要用教材上和材料上的知识来进行取舍,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写。

  43. 5、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考以能力立意,鼓励学生以整体的观点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特别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拓宽视野,把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新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认识这些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试说明》中的基本题型、能力要求的示例分析及样卷分析,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领悟《考试说明》,提高中考题型的解题能力,熟练中考题型的解题方法,抓好单元训练,同时注意图、文、表的综合运用,并在教学常规和考试中体现。5、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考以能力立意,鼓励学生以整体的观点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特别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拓宽视野,把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新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认识这些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试说明》中的基本题型、能力要求的示例分析及样卷分析,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领悟《考试说明》,提高中考题型的解题能力,熟练中考题型的解题方法,抓好单元训练,同时注意图、文、表的综合运用,并在教学常规和考试中体现。

  44. 1、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1、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立足于教材主干。 • 选择题中,基础知识的题量比例较高,覆盖较为全面,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理解性把握,通过创设历史新情景,考查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 • 非选择题中,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所选材料通俗易懂,设问易、难度低,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 相关的读图提问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45. 6、调整心态、轻松迎考。 考试是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之一,只要尽心尽力,就应该问心无愧。考前无须过分自身施压,同时不必制定目标,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考出水平即可。过大的压力、疲劳的状态是复习效果的大敌,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是中考取胜的保证。

  46.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 课标中有关本专题知识的表述: • 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 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在改革中曲折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苏联解体为标志而结束。

  47. 考点: •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 4.知道戈尔巴乔改革。 • 5.知道苏联解体。

  48. 课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名称的来由。课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名称的来由。 • 使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因为苏联这个国家的名称有变化:1917年是俄国,1917年到1922年是苏俄,1922年到1991是苏联。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1917) •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4—1953) • 四、戈尔巴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85—1991) • 五、苏联解体(1991) • 六、历年中考试题点评:江西中考题;2011年其它省市中考题;2010年其它省市中考题。

  49.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 ——开创性的探索 • 考点: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成功的探索 • 考点: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成功与不足并存的探索 • 考点: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 四、戈尔巴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失败的探索 • 考点:知道戈尔巴乔改革 • 五、苏联解体(1991) • ——探索的结局 • 考点:知道苏联解体

  50. 苏联解体 • 1.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成效,反而使经济、政治和民族矛盾更尖锐;西方的“和平演变”。 • 2.过程: • ①“8·19”事件,叶利钦掌握了国家大权。 • ②苏共中央解散,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 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苏联解体。 • 3.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