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4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本章重点 1 .城市的产业构成和城市用地区划? 2 .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 和城市用地的分类? 3 .居住用地的组成及其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形式? 4 .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及其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形式? 5 .公共设施的分级及其规划布置的要求? 6 .仓储用地的分类及其规划布置的要求? 7 .城市绿地的分类?城市开场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系统构成 社会系统;产业系统;空间系统;其他系统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本章重点 1.城市的产业构成和城市用地区划? 2.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和城市用地的分类? 3.居住用地的组成及其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形式? 4.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及其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形式? 5.公共设施的分级及其规划布置的要求? 6.仓储用地的分类及其规划布置的要求? 7.城市绿地的分类?城市开场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

  2.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系统构成 社会系统;产业系统;空间系统;其他系统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概念、属性、区划、归属等;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用地分类;用地构成 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仓储用地;绿地;郊区用地

  3.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社会系统构成:政治系统、文化系统、人口系统 城市产业系统构成: 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主导性产业、配套性产业、一般服务性产业 3.基本经济部类、从属经济部类 城市空间系统构成:要素空间位置、聚集程度和空间形态 城市其他系统构成: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 Home

  4.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的产业系统构成 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产业,包括农业、采矿业、制盐业、渔业、水产业等。城市第一产业主要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它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城市所需农副产品对城市郊区的依赖程度反映城市经济发达程度。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其中主要是制造业和加工业,城市第二产业是城市最活跃的发展因素,对于多数城市而言,第二产业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产业:又叫服务业,是拥有一定物质技术设备,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一般是在城市主导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产业。 Home

  5.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的产业系统构成 主导性产业: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 ,例如,钢铁城的钢铁制造业;汽车城的汽车制造业;港口城市的船舶制造业和运输业等。 配套性产业:围绕城市主导性产业而建立发展起的产业,例如,港口城市的船泊修理业、综合性大城市中的信息业和咨询业 。 一般服务型产业: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产业,例如,交通邮电、供水、能源、以及饮食、服务、园林、绿化环境和环卫等产业。 Home

  6.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的产业系统构成 基本经济部类:满足来自城市外部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经济部类,即以输出为主的城市产业。 从属经济部类:满足来自城市内部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经济部类,即以自给为主的城市产业 。 二者的关系: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的发展会带动基本经济部类就业人数增加,进而带动城市总人口的增加。总人口的增加产生新的物质和服务需求,从而带动从属经济部类的发展,进而带动从属经济部类就业人数的增加,形成循环累积的过程,成为基本经济部类的乘数效应。 Home

  7.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总称。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还包括在规划区范围内不做建设开发的土地。 城市规划区: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发展实施规划控制的区域。 一般城市规划区包括三个层次——城市建成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或中心城区)远景发展用地的范围、城市郊区。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定义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市区、城市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8.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 城市建成区:城市中基础设施和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已经建成的区域,一般城市建筑连接成片的区域。城市建成区可以理解为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实际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郊区:学术上定义城市郊区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周边地区,因而郊区的范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城市研究、城市规划或城市管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城市郊区的范围只能是以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为依据,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发生变化。

  9.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特性 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城市用地的区划 城市地域因不同目的和不同使用方式,需要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行政区划:市区、郊区;市、区、县、乡(镇)、街道办等;开发区、管理区。 用途区划:是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功能和性质,对土地做出的划分,每块土地都具有一定的用途。 房地产权属区划:国有土地、集体土地

  10.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区划 地价区划:为了优化土地利用、保障土地所有者的合理权益以及规范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体系,对城市用地按照所具条件,进行价值鉴定,由此作出城市土地的价格或租金的区划。 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设置县级以上的相应土地管理机构。在城市建设方面,通过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协调的过程,促进城市土地合理有效的利用。

  11.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与自然环境 1.城市环境形态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自然环境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 3.自然环境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 4.自然环境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 2.城市热岛效应 3.地面沉降现象 4.水质性缺水

  12.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环境条件 地质条件 水文及水文地质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13.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1)地基承载力 (2)滑坡与崩塌 (3)冲沟 (4)地震 (5)矿藏:矿藏是地质条件之一,也是种资源。它的分布与开采还影响到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城市布局的形态。 Pagedown

  14. 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壤的自然堆积情况存在着差异,加之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大小相差悬殊,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对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布置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壤的自然堆积情况存在着差异,加之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大小相差悬殊,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对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布置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沼泽地区,由于经常处于水炮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当必须选作城市用地时,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的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城市建设对工程地基的考虑,不仅限于地表的土层,必须通过勘探掌握确切的地质资料。例如,在具有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盐岩、石膏等)的地质构造地区,由于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地下溶洞——岩溶,它将造成水工构筑物的渗水和建筑物的塌陷。因此,就需要查清溶洞的分布及其构造特点,然后确定地面建设内容。有的条件适合的溶洞,还可以考虑作为城市人防或地下活动和储存的场所。此外,因矿藏的开掘所形成的地下采空区会波及地面,而致使地面陷塌,对地面的建筑和设施的荷载带来限制条件,这就须从采空矿层的深度、地面的沉陷的稳定情况以及该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分析,来确定这类用地的使用条件和相宜的建筑与设施的分布。 有些地基土常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其物理性状,从而对地基的承载力带来影响。例如,湿陷性黄土,在受湿后引起结构变化而下陷,导致建筑的损坏。另如,膨胀土的受水膨胀、失水收缩的性能,也给工程建设带来问题。因此,要在调研各种地基土物理性能的基础上,按照各种建筑物或构筑物对地基的不同要求,在城市用地规划中作出相应安排,并采取防湿或水土保持等措施来减少其影响。 Home

  15. Home

  16. 滑坡与崩塌 冲沟 滑坡与崩塌 Home

  17. 滑坡与崩塌是一种物理地质现象。 滑坡是斜坡因风化作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的原因,特别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斜坡上的土、石向下滑动,这类现象常发生在丘陵或山区。在选用坡地或紧靠崖岩建设时往往出现滑坡现象,造成工程的损坏。滑坡的破坏作用还发生在河道、路堤,使河岸,堤壁滑塌。为避免滑坡所造成的危害,须对建设用地的地形特征、地质构造、水文、气侯以及土或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作出综合分析与评定。在选择建设用地时应避兔不稳定的坡面。同时在用地规划时,还应确定滑坡地带与稳定用地边界的距离。在必须选用有滑坡可能的用地时,则应采取具体工程措施,如减少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避免切坡和保护坡脚等。 崩塌的成因主要是岩层或土层的层面对山坡稳定造成的影晌。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的方向,则易于崩落;尤其是因争取用地,过分的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 稳定而崩塌。 Home

  18.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适宜的岩层或土层、地形以及气候条件是形成冲沟的主要条件。冲沟切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选用的道路经常因此而增加土石方工程或桥涵、排洪工程等。尤其在冲沟发育地带,水土的流失,往往损害耕地、建筑和地下管道,给建设带来诸多困难。所以在用地选择时,应分析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与否,以及弄清冲沟的发育条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对地表水导流或通过绿化、修筑护坡工程等办法,或防止沟壁水土流失等。 Home

  19. 设计烈度则是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设计烈度则是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地震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每年人们所能感到的地震有5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性强,影响范围也较大。在可能发生较强地震的地区,地震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对城市用地选择、规划布局、具体的建筑布置,以至于各项工程的抗震设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只能消极预防,尽量减少其破坏程度。在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地震烈度包括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前者通常以一百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

  20. B,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C.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 如重要工业不宜放在软地基、古河道或易于滑塌的地区。同时在分布建筑时,尽量避开断烈破碎地带,以减少震时的破坏。 如某市的规划方案考虑到地下断层的存在,在地下有断烈带的地面上,设置100m宽的居住区卫生防护带,在这里不布置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及设施,以减少震时可能引起的破坏。 为保证震时救灾的需要,对一些通讯、消防、公安、救护等机构不仅应有较高的设防标准,还须有适宜的位置。在对外交通联系方面要保证畅通。在供水、供电、道路等公用设施方面也须有安全措施,如采用多水源、多电源、多线路、多套管网等。 在规划布置中为减少次生灾害的损失,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以适当的防火间隔。同时对易于产生次生灾害的城市设施。要先期选择合适的位置,如油库、有害的化工工厂及贮存库等不宜放在居民密集地区的上风或上游地带。大型水库不宜建在强震区的上游,以免震时洪水下泄,危及城市。如果必须建造,则应考虑提高坝体的设防标准,或采取可靠的泄洪、导流的措施。 Home

  21.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江河湖泊等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运交通、改善气候、稀释污水、排除雨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某些水文条件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洪水侵患,年水量的不均匀性,流速变化,水流对河岸的冲刷以及河床泥沙的淤积等。

  22. 城市用地范围内的江、河、湖水的水文条件,与较大区域的气候特点,流域的水系分布,区域的地质、地形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城市建设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或者是过量地取水、排水,改变水道和断面等而导致水文条件的变化。所以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之前,以及在城市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就有必要不断地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随时掌握水情动态。 在沿江河的城市,常会受洪水的威胁。由于周期性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加上区域性的自然与人为的原因,导致一些江河的洪水频发。为防治洪水,在城市用地选择时要按照洪水频率,利用高亢地形,同时要避开在洼地、滞洪区等部位建设。城市防洪标准要区别不同械市及设施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频率,如重要城市,重要工业区以及面积达100~500万亩的农业地区,设计洪水标准频率为2~3,即洪水的重现期为50~100年,更重要的城市及设施,要采用1~0.33标准频率,重现期为100~300年。

  23.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地下水常常是城市的水源,特别是远离江湖或是地面水量、水质不敷需用的地区,勘明地下水资源对于城市选址、确定工业建设项目和城市规模等都有重要关系。地下水按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其中作为城市水源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尤其是承压水因有隔水顶板,受大气影响较小,也不易受地面污染,因此往往是主要水源。

  24.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 以地下水作为城市水源,若盲目过量地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严重的甚至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几十米的城市并不少见。有的还因井距不合理或井点分布不当,而加剧了水位的变化。长期大量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

  25.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 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地下水的流向应与地面建设用地的分布以及其他自然条件(如风向等)一并考虑。防止因地下水受到工业排放物的污染,影响到供水水源的水质。当地下水位过高时,将不利于工程的地基,在必要时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Pagedown

  26.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在为居民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等方面,关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地区,由于城市所造成的大气下垫面层的改变,以及城市与外界的温差所形成的热力差异,将促使某些气象要素的变化,而出现“城市气候”特征。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与降水等几方面。

  27.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具有重要的卫生价值,同时也是取之不竭的能源。太阳辐射的强度与日照率,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别。分析研究城市所在地区的太阳运行规律和辐射强度,对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的确定、建筑的遮阳设施以及各项工程的热工设计,将有所依据。其中建筑日照间距的考虑还将影响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与用地规模。此外,由于太阳辐射的强弱所造成不同的小气候形态,对城市建筑群体的布置也有一定的关系。

  28.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2) 风向 风是以风向与风速来表示。 风向一般是分8个或16个方位观测,累计某一时期中(如一月、一季、一年或多年)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值(即风向的频率)来表示。

  29.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2) 风向 风是以风向与风速来表示。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表示风速最基本的特征指标叫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是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来表示的。根据风向观测记录汇总表可以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俗称风玫瑰图。

  30.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2) 风向 风是以风向与风速来表示。 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危害,一般工业区应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盛行风向是按照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的。由于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东半部受着季风环流影响,风向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为偏南风,冬季则盛行偏北风。西南地区因受印度洋环流控制,夏季多西南风。因此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一年中基本上有两个盛行风向。但在一些地区因地貌或地物的特点,风向与风速也会有局部变化。在有些环境条件特殊的地区,还有着多个方位的盛行风。

  31.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2) 风向 风是以风向与风速来表示。 工业有害气体的排放对下风侧污染的程度,除了风向及其频率外,还与风速、排放口高度和大气稳定度等因素有关。污染程度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风速成反比。这是因为风速越大,污染物越易扩散;从而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浓度。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污染系数越大,其下风方位的污染越严重。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从减轻污染的角度出发,常将工业、铁路站场和码头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小的方位上。

  32.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2) 风向 在分析、确定城市盛行风向和进行用地分布时,特别要注意微风与静风的频率。在一些位于盆地或峡谷的城市,静风往往占有相当比例。如果只按盛行风向作为分布用地的依据,而忽视静风的影响,则有可能加剧环境污染之害。 为了有利于城市的自然通风,在城市布局,道路走向和绿地分布等方面,考虑与城市盛行风向的关系,而留出楔形绿地、风道等开敞空间。

  33.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2) 风向 在大气候风外,城市地区由于地形的不同特点,所受太阳辐射的强弱不一,以及热量聚散速度的差异,而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空气环流,即地方风,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 为了有利于城市的自然通风,在城市布局,道路走向和绿地分布等方面,考虑与城市盛行风向的关系,而留出楔形绿地、风道等开敞空间。

  34. 此外,在山地背风面,会产生机械涡流,如在该处布置住宅等建筑,将有利于通风.但若上风为污染时,则反将因之而加剧污染。此外,在山地背风面,会产生机械涡流,如在该处布置住宅等建筑,将有利于通风.但若上风为污染时,则反将因之而加剧污染。

  35.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3) 温度 由于地表是球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不一。纬度由赤道向北每增加1゜,气温平均降低1.5℃左右。温度影响还表现在垂直方向因逆温的产生,加剧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这时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不易扩散,滞留在城市上空,尤其在静风或地处谷地,因山坡冷气流下沉,更加剧了逆温层的形成和增厚。 因此,必须对当地气温的变化规律,结合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设施热量散发状况等,进行测定与分析,以便为工业的布置、环境保护,以至于工厂烟囱的设计等提供依据。

  36.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3) 温度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效应”。尤其在夏天,“热岛效应”的作用加剧了地区的高温酷热,不仅为防暑降温,要增加大量的能耗,还明显增高诸如心脑血管、呼吸道等疾病的发病率。 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环境,要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的布局与城市人口与建筑密度的控制,尤其是要重视绿地建设,和保持水面等自然开敞空间。

  37.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4) 降水与湿度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且时有暴雨。雨量的多少及降水强度对城市排水设施有较为突出的影响。此外,山洪的形成,江河汛期的威胁等也给城市用地选择及防治工程带来问题。 相对湿度随地区或季节不同而异。一般城市因人工构筑物覆盖,相对湿度比郊区要低。湿度的大小不但对某些工业生产工艺有所影响,同时对居民有否舒适的温热感的居住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

  38.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4.地形条件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规划布局、道路走向、线型、各种工程的建设以及建筑的组合布置、城市的轮廓、形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经过规划与建设,也将对自然地貌进行某种程度的塑造,而呈现出新的地表形态。 从自然地理宏观地来划分地形的类型,大体有山地、丘陵与平原三类。

  39.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4.地形条件 由于城市需占有较大地域,且为了便于城市的建设与营运,多数城市是选择在平原河谷地带或是低丘山岗、盆地等地方修建。 在小地区范围,地形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多种形态,如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等。城市用地一般除了十分平坦而且简单的地形外,往往是有着多种地形的组合。

  40.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4.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 (1)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2)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3)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地分布建筑、绿地等没施。 (5)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如微波通讯、电视广播、雷达设备等对地形都有一定的要求。

  41.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地面坡度的大小往往影响着土地的使用和建筑布置。 因此坡度也是用地评定的一个必要因素。 一般是按适用程度划分为<10%、10%~25%、>25%三类,也有分成0~8%,8%~15%,15%~25%和>25%四类的。

  42.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 按照我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对于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发展地区应绘制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主要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地震、水患、地下矿藏等,作出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以确定用地适宜性区划,即划分出适宜修建、不适宜修建和采取工程措施方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要求。由于城市建设必然要落实在土地上,因此对于工程地质的条件具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而突现其重要性。 但影响城市土地使用的工程地质条件,作为直接因素,在同时也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相关自然因素的间接影响,这是因为前者与后者有着互动或互制的关联性。因此对于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需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与评价。

  43.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应注意的问题 (1)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2)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 (4)用地评定,不应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它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其利弊。

  44.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区划 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须对城市用地做出适宜性区划,一般将之分成三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45.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区划 用地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它是城市规划文件之一。 用地评定图可以按用地的具体情况分别表出各项分析与评定的内容,如地下水深线、洪水淹没线、地形坡度、地基承载力等。经过综合评价加以分类,并划定不同类别用地的范围。图纸的比例宜与规划图纸的比例相一致,以便于对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