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肌肉疾病

肌肉疾病. 神经病学教研室. 周期性瘫痪. 概念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防治. 概念. 周期性瘫痪:以反复发作的突发的骨胳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由 Cavare(1863) 首先描述 分型: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 临床上以低钾型者最常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HoPP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本病作为第一个离子通道病由 Ptacek ( 1991 )提出,认为其与通道基因的突变有关。 离子通道是贯穿于质膜或细胞器膜的大分子蛋白质,是信号转导的基本元件。.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Download Presentation

肌肉疾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肌肉疾病 神经病学教研室

  2. 周期性瘫痪 • 概念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及鉴别诊断 • 防治

  3. 概念 周期性瘫痪:以反复发作的突发的骨胳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 由Cavare(1863)首先描述 • 分型: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 • 临床上以低钾型者最常见。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 本病作为第一个离子通道病由Ptacek(1991)提出,认为其与通道基因的突变有关。 • 离子通道是贯穿于质膜或细胞器膜的大分子蛋白质,是信号转导的基本元件。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运动终板示意图

  5. 病因及发病机制 • HoPP为骨骼肌钙通道病 • HoPP至少有三种不同核苷酸替换,引起CACNL1A3基因上推测为电压敏感性片断发生错义突变 • 该突变可通过干扰去极化信号传递给肌浆网中RYR而损伤兴奋-收缩偶联。

  6. 病理 • 肌浆网的空泡化。 • 肌原纤维被圆形或卵圆形空泡分隔。 • 电镜下可见空泡由肌浆网和横管系统扩张形成。 • 病变晚期可有肌纤维变性

  7. 临床表现 • 青少年期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 诱发因素:饱餐、酗酒、寒冷、情绪激动等 • 肌无力表现:四肢弛缓性对称性瘫 • 甲亢性周期性瘫痪 • 发作期血清钾及心电图可呈典型的低钾性改变,肌电图示电位幅度降低或消失

  8. 诊断、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征象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有家族史者更不难诊断。需与症状性低钾鉴别: • 甲亢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肾小管酸中毒 • 应用噻嗪类利尿剂 • 应用皮质类固醇等。

  9. 诊断、鉴别诊断 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 本型罕见,限于北欧国家 •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发病年龄早,血钾及尿钾高,血钙低 • 肌无力特征不同:肌强直性周期性瘫痪 • 心电图示高钾改变 • 应与症状性低钾相鉴别

  10. 诊断、鉴别诊断 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方式不定,本型罕见 • 10岁前发病,多于夜间发作或晨起时发作 • 持续时间长 • 患者极度嗜盐, • 血清钾正常 • 大量补生理盐水可恢复

  11. 诊断、鉴别诊断 伴心律失常型周期性瘫痪(Andersen综合征) •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发病时可为高、正常或低血钾,对应用钾盐敏感 • 表现肌强直和发育畸形 • 心电图改变 • 大量补生理盐水可恢复

  12. 防治 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的治疗 • 10%氯化钾或10%拘椽酸钾 • 积极治疗甲亢,可预防发作 • 平时应少食多餐,限制钠盐摄入 • 避免诱因 • 乙酰唑胺、氨体舒通可预防发作 • 高钾低钠饮食

  13. 防治 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的治疗 • 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静注或10%葡萄糖加胰岛素静滴, • 舒喘灵吸入 • 预防发作: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 乙酰唑胺、双氢克尿噻可预防发作 • 预感发作时可吸入-肾上腺阻滞剂

  14. 防治 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的治疗 • 治疗与高血钾型相同,可用钙片口服 • 预防发作同高血钾型 • 每日食盐10-15克,避免进食含钾高的食物 • 避免诱因 • 预防发作可用9-氟氢考的松和乙酰唑胺

  15.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概念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及鉴别诊断 • 治疗

  16. 概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dystrophy, PMD)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病,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可累及肢体和头面部肌肉,少数可累及心肌。

  17.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为遗传性疾病,但遗传方式各不相同。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位点在于Xp21上。 • 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起支架作用,可保护肌膜抵抗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而不致受损。 • 患者因基因缺陷而肌细胞内缺乏Dys ,造成功能缺失而发病。

  18. 病理 • PMD的基本的肌肉病理变化为肌纤维坏死和再生,肌膜核内移,出现肌细胞萎缩和代偿性增大相嵌分布 • 肥大肌细胞横纹消失玻璃样变,肌细胞坏死 • 肌细胞内可见大量脂肪和结缔组织增生肌活检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抗肌萎缩蛋白大量缺失

  19. 肌细胞萎缩及代偿性增大 修复后的肌细胞结构

  20. 临床表现-假肥大型 Duchenne型(DMD) • X性连隐性遗传,女性为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约50%发病,患病者罕见 • 起病隐袭,4岁前发病,鸭步。Gowers征 “翼状肩胛”,心肌损害。90%伴双腓肠肌假性肥大 • 肌电图示典型的肌原性损害,CPK、LD显著增高;醛缩酶和GOT可增高。尿中肌酸增加,肌酐减少。

  21.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22. 翼状肩胛

  23. 鸭步

  24. 临床表现-假肥大型 Becker肌营养不良(BMD) • 性连隐性遗传,比DMD少见。 • 发病年龄多为5~25岁间 • 临床表现类似DMD,但进展缓慢; • 多不伴有心肌受累,或仅轻度受累。 • 血清CPK及LDH也可显著增高 • 病程可达25年以上。

  25. 临床表现-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最常见的类型 • 发病年龄自儿童至中年不等,青春期为多 • 早期症状为面部表情肌无力萎缩,翼状肩胛 • 一般不伴心肌损害 • 肌电图为肌原性损害 • 血清肌酶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 病情进展缓慢。

  26. 临床表现-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散发病例并不少见 • 发病年龄在10~20岁之间 • 首发症状为骨盆带肌肉萎缩呈鸭步 ,肩胛带肌肉萎缩出现“翼状肩胛”,腓肠肌假性肥大。 • 血清肌酶常显著增高;肌电图呈肌原性损害,心电图正常 • 病情进展缓慢,平均于发病后20年左右丧失行动能力。

  27. 临床表现-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 • 首发症状为上脸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双侧对称。 • CPK 正常或轻度升高。 其他类型:眼肌型肌营养不良较为罕见,病变主要限于眼外肌

  28. 诊断 • 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 • 血清肌酶测定及肌电图 • 基因检测 • 抗肌萎缩蛋白检测 • 肌肉病理检查

  29. 鉴别诊断 少年型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 属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 • 青少年起病,表现为四肢近端对称性肌萎缩,貌似肌病,但有肌束震颤 • 肌电图为神经原性损害,肌肉病理为群组性萎缩,符合失神经支配

  30. 鉴别诊断 慢性多发性肌炎 • 无遗传病史,病情进展较缓慢。 • 血清肌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 肌肉病理改变符合肌炎的表现 • 皮质类固醇的治疗效果较好

  31. 治疗 • 迄今为止尚无特效治疗。 • 以一般支持疗法为主。 • 患者尽可能从事日常活动。 • 避免过度劳累,防止继发感染。

  32. 预防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应尽早检出病变基因携带者 • 已怀孕的基因携带者可用DNA探针进行产前检查 • 如发现胎儿为DMD或BMD,则应早期进行人工流产,可防止病儿的出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