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要点梳理 1. 解斜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 在三角形的 6 个元素中要已知三个(除三角外) 才能求解,常见类型及其解法如表所示 .

§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要点梳理 1. 解斜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 在三角形的 6 个元素中要已知三个(除三角外) 才能求解,常见类型及其解法如表所示. 题型分类 深度剖析. 2. 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 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 3. 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 1 )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 视线的夹角 , 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 叫仰角 , 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 叫俯角(如图①). 上方. 下方. (2) 方位角

bunme
Download Presentation

§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要点梳理 1. 解斜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 在三角形的 6 个元素中要已知三个(除三角外) 才能求解,常见类型及其解法如表所示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要点梳理 1.解斜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 在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要已知三个(除三角外) 才能求解,常见类型及其解法如表所示. 题型分类 深度剖析

  2. 2.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 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3.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 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叫仰角, 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叫俯角(如图①). 上方 下方

  3. (2)方位角 指从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 (3)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 正北

  4. 基础自测 1.在某次测量中,在A处测得同一半平面方向的B 点的仰角是60°,C点的俯角为70°,则∠BAC 等于( ) A.10° B.50° C.120° D.130° 解析 由已知∠BAD=60°,∠CAD=70°, ∴∠BAC=60°+70°=130°. D

  5. 2.两座灯塔A和B与海岸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 A在观察站北偏东40°,灯塔B在观察站南偏 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 ) A.北偏东10° B.北偏西10° C.南偏东10° D.南偏西10° 解析 灯塔A、B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由已知得∠ACB=80°, ∠CAB=∠CBA=50°, 则α=60°-50°=10°. B

  6. 3.在△ABC中,AB=3,BC= ,AC=4,则边AC 上的高为( ) A. B. C. D. 解析 由余弦定理可得: B

  7. 4.△ABC中,若A=60°,b=16,此三角形面积 则a的值为( ) A.20 B.25 C.55 D.49 解析 由S= bcsin A=220 ,得c=55. 由余弦定理得 a2=162+552-2×16×55×cos 60°=2 401, ∴a=49. D

  8. 5.(2009·湖南文,14)在锐角△ABC中,BC=1,B=2A, 则 的值等于,AC的取值范围为. 解析 2

  9. 题型分类 深度剖析 题型一 与距离有关的问题 要测量对岸A、B两点之间的距离,选取 相距 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 ∠BCD=45°,∠ADC=30°,∠ADB=45°,求 A、B之间的距离. 分析题意,作出草图,综合运用正、 余弦定理求解.

  10. 解 如图所示在△ACD中, ∠ACD=120°,∠CAD=∠ADC=30°, ∴AC=CD= km. 在△BCD中,∠BCD=45°, ∠BDC=75°,∠CBD=6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B

  11. 求距离问题要注意: (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要首先确定所 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 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 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 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12. 知能迁移1(2009·海南,宁夏理, 17)为了测量两山顶M、N间的 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B 两点进行测量,A、B、M、N在同一个铅垂平面 内(如示意图).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 A、B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①指 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 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N间的距离 的步骤.

  13. 解方案一: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点到M、N 点的俯角α1、β1;B点到M、N点的俯角α2、β2;A、B的距离d(如图所示). ②第一步:计算AM.由正弦定理 第二步:计算AN.由正弦定理 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

  14. 方案二: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点到M、N点的 俯角α1、β1;B点到M、N点的俯角α2、β2; A、B的距离d(如图所示). ②第一步:计算BM.由正弦定理 第二步:计算BN.由正弦定理 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

  15. 题型二 与高度有关的问题 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 前进40米后,望见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 塔顶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 依题意画图,某人在C 处,AB为塔高,他沿CD前进,CD= 40米,此时∠DBF=45°,从C到D 沿途测塔的仰角,只有B到测试点 的距离最短时,仰角才最大,这是因为tan∠AEB = AB为定值,BE最小时,仰角最大.要求出 塔高AB,必须先求BE,而要求BE,需先求BD (或BC).

  16. 解 如图所示,某人在C处,AB为塔高,他沿CD 前进,CD=40,此时∠DBF=45°,过点B作BE⊥ CD于E,则∠AEB=30°,

  17. 在△BCD中,CD=40,∠BCD=30°,∠DBC=135°, ∠BDE=180°-135°-30°=15°. 在Rt△BED中, BE=DBsin 15° 在Rt△ABE中,∠AEB=30°, ∴AB=BEtan 30°= 故所求的塔高为

  18.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 (2)依题意画出示意图; (3)分析与问题有关的三角形; (4)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 形,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 (5)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 (6)要综合运用立体几何知识与平面几何知识.

  19. 知能迁移2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 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 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现测得 ∠BCD=α,∠BDC=β,CD=s,并 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解 在△BCD中,∠CBD=π-α-β

  20. 题型三 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综合应用 (12分)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 AD∥BC,AB=5,AC=9,∠BCA=30°, ∠ADB=45°,求BD的长. 由于AB=5,∠ADB=45°,因此要 求BD,可在△ABD中,由正弦定理求解,关键 是确定∠BAD的正弦值.在△ABC中,AB=5, AC=9,∠ACB=30°,因此可用正弦定理求 出sin∠ABC,再依据∠ABC与∠BAD互补确定 sin∠BAD即可.

  21. 解题示范 解 在△ABC中,AB=5,AC=9,∠BCA=30°. ∵AD∥BC,∴∠BAD=180°-∠ABC, 于是sin∠BAD=sin∠ABC= . [8分] 同理,在△ABD中,AB=5,sin∠BAD= , ∠ADB=45°,解得BD= .故BD的长为 . 要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需将 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在分割时,要注意 有利于应用正、余弦定理. [6分] [12分]

  22. 知能迁移3如图所示,已知半圆的直径AB=2, 点C在AB的延长线上,BC=1,点P为半圆上的 一个动点,以DC为边作等边△PCD,且点D与 圆心O分别在PC的两侧,求四边形OPDC面积的 最大值.

  23. 解 设∠POB=θ,四边形面积为y, 则在△POC中,由余弦定理得 PC2=OP2+OC2-2OP·OCcos θ=5-4cos θ.

  24. 思想方法 感悟总结 方法与技巧 1.合理应用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概念 建立三角函数模型. 2.把生活中的问题化为二维空间解决,即在一个 平面上利用三角函数求值. 3.合理运用换元法、代入法解决实际问题.

  25. 失误与防范 在解实际问题时,应正确理解如下角的含义. 1.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2.方位角——从正北方向线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 的水平角. 3.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二面角的度数. 4.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直平面内 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 平视线上方时称为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 下方时称为俯角.

  26. 一、选择题 1.在200 m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 是30°,60°,则塔高为( ) 解析 作出示意图如图, 由已知:在Rt△OAC中, OA=200,∠OAC=30°, 则OC=OA·tan∠OAC =200tan 30°= 在Rt△ABD中,AD= ,∠BAD=30°, 则BD=AD·tan∠BAD= 定时检测 A

  27. 2.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2.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 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 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另一灯塔在船 的南偏西75°,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 A.5海里 B.5 海里 C.10海里 D.10 海里 解析 如图所示,依题意有∠BAC=60°, ∠BAD=75°, 所以∠CAD=∠CDA=15°, 从而CD=CA=10, 在Rt△ABC中,得AB=5, 于是这艘船的速度是 (海里/小时). C

  28. 3.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 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 灯塔B 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 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 ) A.a km B. a km C. a km D.2a km 解析 利用余弦定理解△ABC.易知∠ACB=12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 ·BCcos 120°=2a2-2a2× B

  29. 4.一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4.一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 的南偏西75°距塔68海里的M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 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 ( ) A. 海里/小时 B. 海里/小时 C. 海里/小时 D. 海里/小时

  30. 解析 如图所示,在△PMN中, 答案A

  31. 5.如图,一货轮航行到M处,测得灯塔S 在货轮的北偏东15°,与灯塔S相距20 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 行30分钟后,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 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 ) A.20 海里/小时 B.20 海里/小时 C.20 海里/小时 D.20 海里/小时

  32. 解析 由题意知SM=20,∠SNM=105°, ∠NMS=45°, 答案B

  33. 二、填空题 6.线段AB外有一点C,∠ABC=60°, AB=200 km,汽车以 80 km/h的速度由A向B行驶,同时摩托车以50 km/h 的速度由B向C行驶,则运动开始h后,两车的距 离最小. 解析 如图所示,设t h后,汽 车由A行驶到D,摩托车由B行 驶到E,则AD=80t,BE=50t. 因为AB=200,所以BD=200-80t, 问题就是求DE最小时t的值. 由余弦定理:DE2=BD2+BE2-2BD·BEcos 60° =(200-80t)2+2 500t2-(200-80t)·50t =12 900t2-42 000t+40 000.

  34. 7.在△ABC中,BC=1,∠B= ,当△ABC的面积等于 时,tan C=. 解析S△ABC= acsin B= ,∴c=4. 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 B=13,

  35. 8.在△ABC中,AC= ,BC=2,B=60°,则A的大小 是,AB=. 解析 45°

  36. 9.甲船在A处观察乙船,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的方向,两船9.甲船在A处观察乙船,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的方向,两船 相距a海里,乙船正向北行驶, 若甲船是乙船速度的 倍,则甲船应取方向才能追上乙船;追上 时甲船行驶了海里. 解析 如图所示,设到C点甲船追上乙船, 乙到C地用的时间为t,乙船的速度为v, 则BC=tv,AC= tv,B=120°, ∴BC=AB=a, ∴AC2=AB2+BC2-2AB·BCcos 120° 北偏东30°

  37. 三、解答题 10.如图所示,扇形AOB,圆心角AOB等 于60°,半径为2,在弧AB上有一动点 P,过P引平行于OB的直线和OA交于 点C,设∠AOP=θ,求△POC 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θ的值. 解 ∵CP∥OB,∴∠CPO=∠POB=60°-θ, ∠OCP=120°. 在△POC中,由正弦定理得

  38. 11.在△ABC中,已知 (1)求sin2 cos(B+C)的值; (2)若△ABC的面积为4,AB=2,求BC的长. 解

  39. 12.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 -1) n mile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的 方向,距离A 2 n mile的C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 10 n mile/h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 正以10n mile/h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 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 解 如图所示,注意到最快追上走 私船且两船所用时间相等,若在D 处相遇,则可先在△ABC中求出BC, 再在△BCD中求∠BCD. 设缉私船用t h在D处追上走私船,

  40. 则有CD=10 t,BD=10t. 在△ABC中,∵AB= -1,AC=2, ∠BAC=120°, ∴由余弦定理, 得BC2=AB2+AC2-2AB·AC·cos∠BAC =( -1)2+22-2×( -1)×2×cos 120°=6, ∴BC= ,∵∠CBD=90°+30°=120°,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 ∴∠BCD=30°.即缉私船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 走私船. 返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