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汉字教材   忠孝教室

汉字教材   忠孝教室 04 年暑假,记者在罗州看到,二十几位小学生正在当地乡校的“忠孝教室”里学习。一位年过花甲的儒士带领学生们读 《 四字小学 》 :“父生我身,母鞠我身。腹以怀我,乳以哺我。以衣温我,以食饱我。恩高如天,德厚似地。为人子者,曷不为孝。”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教室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Download Presentation

汉字教材   忠孝教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汉字教材   忠孝教室 04年暑假,记者在罗州看到,二十几位小学生正在当地乡校的“忠孝教室”里学习。一位年过花甲的儒士带领学生们读《四字小学》:“父生我身,母鞠我身。腹以怀我,乳以哺我。以衣温我,以食饱我。恩高如天,德厚似地。为人子者,曷不为孝。”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教室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四字小学》是韩国乡校的教材之一,由韩国儒教最高学府成均馆编辑出版发行。书的正面是孔子教书时的画像,背面是学生们聚精会神听课的情景,并写有“忠、孝、礼”三个汉字。书中的文字是汉字,每句下面都有韩语的译文,并配有插图。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会读写,领会文中的含义,而且要拿出实际行动,养成良好习惯。 在韩国,每年寒暑假乡校都会为中小学生开课,教他们忠、孝、仁、爱等道德规范和各种行为准则。

  2. 韩国乡校也叫孔庙,至今已有878年的历史。遍布全国,共有231所,自汉唐时期中国儒学传入朝鲜半岛以来,儒学一直被韩国尊为国学,影响极深。韩国乡校也叫孔庙,至今已有878年的历史。遍布全国,共有231所,自汉唐时期中国儒学传入朝鲜半岛以来,儒学一直被韩国尊为国学,影响极深。 乡校中,校长都由儒生推举,教师则由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每次新生入校时,乡校都会举行供奉“牺牲”的仪式。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只能在一些小说中看到师生共享“牺牲”的场景,可在这里却代代沿袭。如今,乡校主要举办汉文和礼仪教育等活动,也举办传统式的婚礼,并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景点。

  3. 礼敬牌位   教化人心 孔子在韩国家喻户晓,其“忠、孝、礼”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韩国年年祭孔,每年阴历二月和八月都要在首都首尔(汉城)成均馆文庙大成殿和全国231所乡校同时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尊敬孔子是传统。

  4. 记者的韩国朋友卢仁圭是一家公司的社长。他经常夸自己的孩子懂事,因为每逢寒暑假,他都把孩子送到老家的乡校学习。他说:「现在的孩子科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就是缺乏一些做人的道理。乡校忠、孝、礼、义的传统教育真是不可缺少。看到孩子们走正道,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真得感谢乡校,我每年去都磕头跪拜。 韩国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儒教的爱国守法、孝敬父母、注重礼仪、关心他人等传统至今仍在韩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孔子说的“仁”“孝”“礼”是指的什么?

  5. 克己复礼

  6. 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7.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8.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3.1,6.25,16.2,13.3……)。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3.1,6.25,16.2,13.3……)。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9. 12.1 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非礼:不合礼节[古义]; 调戏(妇女)[今义] 敏:聪明 请:希望 事:做 要义:要约束自己(克己)。

  10. 3.14 从:依从 7.5 甚矣吾衰也 主谓倒装(吾衰也甚矣)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 复:再 要义:推崇周礼

  11. 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心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心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

  12.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13.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14. 3.1 孰:什么 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 6.25 觚不觚 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 后者:动词,像个觚。 要义: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15. 16.2 自:从 出:发出,发布 盖:大概,大约 执:执掌 命:政令 庶:平民 要义:主张政治有道。

  16. 13.3 待:等待 奚:什么 正:纠正 名:名分 迂:不切实际 野:粗鲁 阙如:缺,空缺 中:适当 名:为……命名,名作动 苟:马虎 而已:罢了 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子将奚先? 有是哉,子之迂也! 宾语前置(子将先奚?) 主谓倒装(子之迂也,有是哉)

  17. 12.11 君君:按君主的要求去做。 臣臣:按臣子的要求去做。 父父: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子子:按子女的要求去做。 信:诚然,表假设。 诸:之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它吗”。 要义:要各守本分。

  18. 探究: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19. 1.2 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 鲜:少 本:根本 道:做人的原则 其:大概,表揣测 与:语气助词 要义: 孝悌是仁之本

  20. 2.8 有事:有事情 是以为孝: 介宾倒装(以是为孝) 要义:敬爱、顺从为孝。

  21. 关于“孝” • 在孔子看来,“仁”的根本在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等“孝悌”准则。 •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2. “孝”:自然而然的亲情流露 • 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 “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涵义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 《论语》中对孝的理解正是最注重这一点的.

  23. 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24.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的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的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2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和以别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和以别乎?” • 子游问孝。孔子说,“世俗所谓孝,是指赡养父母。其实,人连犬马都能养活;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如何加以区别呢?”

  26.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说:闵子骞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人们不能用言语离间他与父母及兄弟之间的亲情。【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说:闵子骞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人们不能用言语离间他与父母及兄弟之间的亲情。 • 闵子骞对父母的孝道,在二十四孝中就有关于他的故事。 • 闵子骞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就又娶了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于是后母对待闵子骞很不好。在冬天的时候做棉服,继母就用棉花给自己生的儿子做棉袄,而给闵子骞却用芦花做冬天衣服,芦花做的衣服看起来确实很大,可是芦花不保暖。有一天,父亲叫闵子骞帮他驾车,因为天气很冷,所以闵子骞一边驾车一边冻得全身发抖。

  27. 他父亲一看衣服都穿那么厚了还在发抖,心想:你这个行为要是让别人看到了,人家还以为是继母在虐待你。于是,闵子骞的父亲就很生气,拿着鞭子就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被打破了,芦花四处飞散起来。闵子骞的父亲看到了这个情景就很生气,做继母的怎么可以虐待我的儿子?于是气冲冲的一回到家里就要把他的继母休了。他父亲一看衣服都穿那么厚了还在发抖,心想:你这个行为要是让别人看到了,人家还以为是继母在虐待你。于是,闵子骞的父亲就很生气,拿着鞭子就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被打破了,芦花四处飞散起来。闵子骞的父亲看到了这个情景就很生气,做继母的怎么可以虐待我的儿子?于是气冲冲的一回到家里就要把他的继母休了。

  28. 在这个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就跪在地上,他哀求父亲千万不要赶继母走,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意是: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受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闵子骞讲出这句话,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他的继母更觉得惭愧,从此也就对闵子骞如同己生。闵子骞的这一分孝心、这个德行感化了他的继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幸福。在这个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就跪在地上,他哀求父亲千万不要赶继母走,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意是: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受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闵子骞讲出这句话,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他的继母更觉得惭愧,从此也就对闵子骞如同己生。闵子骞的这一分孝心、这个德行感化了他的继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幸福。

  29. 17.21 为礼:修习 崩:崩溃 期:时间,为期 期:一周年 衣:穿,名作动 女:同“汝” 为之:做 处:处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

  30. 《论语》中与孝有关的是死亡。儒家孝道十分重视死,把送葬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论语》中与孝有关的是死亡。儒家孝道十分重视死,把送葬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 • 丧礼虽然是为死者准备的,但实际上是生者孝的亲情的外在表现;虽然是为安慰亡灵,实则是生者孝道的自我圆满。 •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丧葬观?

  31. 在丧葬上,孔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丧葬上,孔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我们谈孝不是要恢复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而是要从中汲取精华部分,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 • 所以,对于《论语》中的孝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和接受,比如厚葬在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而且三年之丧的方式也早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发展了。

  32. 17.11 3.3 要义:“仁”是“礼”的内核。

  33. 关于“礼” •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祭祀祖先完毕之后,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评论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意思说,唱着“助祭的诸侯,庄严肃穆的天子”的诗句撤去祭品,这样的仪式,怎么可以用在三位大夫的家庙里呢?

  34. 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家庭内部,同样因为个人私念的缘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家庭内部,同样因为个人私念的缘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

  35. 探究: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36. 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有礼的规定。伯牛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病危之际,孔子前往看视。按周礼,病人之床置北窗下,若有君王来看视,当移至南窗下,使君王得以南面视己。伯牛家人礼尊孔子,也将伯牛移居南窗下。孔子以自己不当受此重礼,所以未进入伯牛之室,而是站在南窗外,伸臂入内,与爱徒握手永诀。孔子此举,不仅是谦礼,也是以身作则,给弟子们做榜样。

  37.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将孔子当作父亲一样看待,孔子也将颜渊当作儿子一样看待。颜渊英年早逝,孔子极度悲痛,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还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他悲痛,还为谁悲痛!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将孔子当作父亲一样看待,孔子也将颜渊当作儿子一样看待。颜渊英年早逝,孔子极度悲痛,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还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他悲痛,还为谁悲痛! • 但是,涉及丧礼,孔子绝不徇情。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没有答应。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没有卖掉车子买个外椁,原因是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大夫,按照周礼,大夫出行,必须乘车,不能徒步。颜渊虽然很有才华,也不能破这个礼。

  38. 孔子走进朝廷的门,站立的时候不会站在门口的中间,走路的时候不会踩在门坎上。经过君王的空位子时,神态庄重,步伐很快,讲话也是轻言细语的。君王上朝的时候,为了防止脚踏衣服而失礼,他总是提着衣服上朝,而且态度非常的礼貌、恭敬、谦虚谨慎,为了认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连自己的呼吸声音都屏住而没有发出来。退朝出来了,孔子一走下第一个台阶,脸色就自然的轻松起来,心情就自然的愉快起来。下完了台阶,就快步离开朝廷,他走路的速度,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下一次孔子又到朝廷的时候,他就像以前一样的礼貌、恭敬、谦虚谨慎。孔子走进朝廷的门,站立的时候不会站在门口的中间,走路的时候不会踩在门坎上。经过君王的空位子时,神态庄重,步伐很快,讲话也是轻言细语的。君王上朝的时候,为了防止脚踏衣服而失礼,他总是提着衣服上朝,而且态度非常的礼貌、恭敬、谦虚谨慎,为了认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连自己的呼吸声音都屏住而没有发出来。退朝出来了,孔子一走下第一个台阶,脸色就自然的轻松起来,心情就自然的愉快起来。下完了台阶,就快步离开朝廷,他走路的速度,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下一次孔子又到朝廷的时候,他就像以前一样的礼貌、恭敬、谦虚谨慎。

  39. 从另一些史料记载来看,孔子的回归周礼,其实也有应时制宜、通达权变的一面。从另一些史料记载来看,孔子的回归周礼,其实也有应时制宜、通达权变的一面。 • 《论语·子罕》篇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都用丝线制作,这样更省俭一些。孔子赞成大家的做法。 • 臣与君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升堂之后再磕头,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直接到堂上磕头,这是骄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做法,孔子还是赞成原来先在堂下磕头、上堂再磕头的礼法。 • 这是一组对比的例子,反映了孔子关于礼的权变,比较注重实际,既不僵死守礼,也不盲目从众。

  40. 探究: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只有单个的人将“礼”内化并按照“礼”的规范行事,才是“仁”。

  41. 【中国大百科全书】 仁“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 “忠”,即“尽己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 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42. 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仁”仅在《论语》中就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地位。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仁”仅在《论语》中就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地位。 “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43.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当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以前任何时代都难以想象的家庭模式的变化。极其多样的家庭形态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平常的特征。 • 离婚率大为上升,单亲家庭增多,重组家庭的形成,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家庭暴力问题、人口老龄化和老人赡养问题、婴儿遗弃问题、婚外恋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家庭纽带的松弛,家庭保障功能的减弱也将风险进一步转移到社会中。 • 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塑造家庭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以儒家家庭伦理为主的传统道德观念,仍然可以发挥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