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基本事实 : 在师生交往的关系中, 教师是强势方面。. 对教师工作的反思 :.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 教学的成功失败, 我 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 方法 和每天的 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 (Dr.Hain G Ginott ). 分享的观点:教师很重要. 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bre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2. 基本事实: 在师生交往的关系中, 教师是强势方面。

  3. 对教师工作的反思: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教学的成功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Dr.Hain G Ginott)

  4. 分享的观点:教师很重要 • 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 教师如果以亲切的、接纳的、协助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喜欢学校、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习,接受学校良好的教育。 • 让儿童知道老师在爱他,在帮助他,由此获得儿童的信任。 • 亲其师而信其道。

  5.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 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的能力 • 处理学生心理成长困扰的能力

  6. 一、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 (一)心理和谐的含义 (二)实现心理和谐的条件

  7. 一、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 (一)心理和谐的含义 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其特点是: 1、心理构成要素上的协调性。表现为人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上的协调一致。2、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表现为没有或很少有过激行为。 3、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喜怒哀乐,但积极愉悦的体验占主导地位。 4、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心理矛盾、冲突的时候,心理的某些成分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但他能将这样的冲突和矛盾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5、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总体意义上的心理和谐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甚至构成了一个人相对稳定的特质。

  8. 一、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 (二)实现心理和谐的条件 1、教师的仁慈 2、教师的真诚 3、教师的信心 4、教师的视阈

  9. 1、教师的仁慈 (1)仁慈的内涵 在中国,儒家的“三达德”之一 (智、仁、勇); 在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三德”之一 (信、望、爱或信仰、希望和仁慈)

  10. 1、教师的仁慈 仁慈一词在中文中就是仁爱与慈善的意思,类似于古代儒家伦理中“仁”的范畴。 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关于仁的总括性的一个表述。具体说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主张“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而五者是:恭、宽、信、敏、惠。所以,仁在孔子的论述中是一种泽被天下的全面的德性,而这一德性显然又是以“爱人”为中心的。

  11. 1、教师的仁慈 孟子的“仁”主要指人心, 尤其指“恻隐之心”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 1、教师的仁慈 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对“仁”的内涵作出过卓越的解释。这些解释的相同点主要是两点: 一是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二是对人的爱心应当有一定的理性、规范和策略。

  13. 1、教师的仁慈 成人对儿童的关怀有两种: 一种是“有价值条件的关怀”(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他就能够得到关怀;而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将得不到关怀) 一种是“无条件的关怀”(即无论儿童做了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怀) 罗杰斯认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诸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 仁慈在教育上的重要不仅表现为对儿童发展的正面影响上,更重要的则表现为对教育对象有问题的思想或行为的矫正上。后者需要的是关怀而不是抛弃。

  14. 1、教师的仁慈 教师对学生仁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宽容

  15. 1、教师的仁慈 (2)仁慈的作用 • 动机作用 动机作用主要是说教师的仁慈或者师爱会以积极的情感为中介影响教育对象,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的道德成长。在生活中,师爱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实验研究方面我们只要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例说明即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报告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友善、亲近和期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等等都有着十分明显和积极的影响。

  16. 1、教师的仁慈 (2)仁慈的作用 • 榜样效应 正如只有教师的公正才能教育出公正的学生一样,也只有教师的仁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的仁慈,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对他人的仁慈态度对学生的仁慈品性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正让学生学会公平、正直、刚正不阿、遵守法度的品质;通过教师的仁慈,学生则能够体验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信任与关怀品质,对人的友善、慷慨和宽恕等等。

  17. 1、教师的仁慈 (2)仁慈的作用 • 心理健康功能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神圣的——他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也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十分在意。过于严厉的教师往往会使学生面临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疾患;过于放纵的教师又会使学生失去必要的控制能力的学习机会,形成社会性发展上的错觉,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实行真正的教育仁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18. 2、教师的真诚 (1)真诚的内涵 真诚就是要求教师以“真实的我”出现在学生面前,开诚布公地与之交谈,直截了当表达想法,不装腔作势,不戴假面具,不搞角色扮演,不虚情假意,而是表里如一,真实可信。

  19. 某市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20. 2、教师的真诚 (2)真诚的作用 一是教师真诚的态度,使学生感到亲切,亲近,被接纳,没有虚假,好象面对知己,因而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是教师的真诚,对学生是一种榜样,引起、激励学生对教学、对教师的真诚,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三是真诚也具有教育价值。真诚是种支持、接纳、助人的态度,将会使学生受到鼓舞,获得希望。同时,真诚是唤起勇气的力量,激励学生大胆敞开心扉,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苦闷、委屈、软弱、挫折感等,既有助于教师掌握材料,也使学生郁积的情绪得以宣泄。

  21. 3、教师的信心 (1)信心的内涵 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理想﹑愿望或预见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信心也就是教育效能感。 教师应当树立“通过教育,学生一定能够成才”,“通过努力,我一定能够教好我的学生”的教育信心。

  22. 3、教师的信心 (1)信心的内涵 依据林崇德教授的观点,教师的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效能感、个人效能感和总体效能感三类,随着教龄的增长,一般效能感会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而个人效能感和总体效能感会出现上升的趋势。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们渐渐认识到教育之外还有许多条件会影响学生,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随着教育工作技能的日益提高,教师对自己和对教育的整体作用越来越自信,故个人效能感、总体效能感越来越提高。

  23. 3、教师的信心 (2)信心的作用 只有有信心,我们才能冷静地面对问题;也只有具有较高的教育效能感,教师才能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更加热爱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事业。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苛刻、冷漠的教师往往都是教育上的失意者。由于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所以暴躁、蛮横、失去理智。

  24. 4、教师的视阈 (1)视阈的内涵 视阈就是教师关注的水平,包括关注的深度与广度。

  25. 4、教师的视阈 (1)视阈的内涵 1、“非关注”阶段 “非关注”阶段,指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尽管后来做教师的人在这阶段很难说有从教意向,更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但对后来从教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这一阶段生活经历所养成的良好品格是教师成长中重要的生活基础。 2、“虚拟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主要是指师范学习阶段师范生的发展状况。因为这时的师范生所接触的中小学实际带有某种虚拟性。这种虚拟性的主要问题是,师范教育没有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环境,师范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淡漠。

  26. 4、教师的视阈 (1)视阈的内涵 3、“生存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是初任教师阶段,这个阶段,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 这个阶段的教师急于找到维持最基本教学的求生知识和能力,他们努力解决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学生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与家长建立联系。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又感到缺乏基本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能力,他们需要求助于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这些知识。

  27. 4、教师的视阈 (1)视阈的内涵 4、“任务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上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

  28. 4、教师的视阈 (1)视阈的内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在“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这些已成为教师日常专业活动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教师更加关注课堂内部的活动及其实效,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教师能够对问题予以整体、全面的关注。这一时期教师的特征是自信和从容。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是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所教的内容之外,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构建“意义”。教学不仅限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知识结构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应用上来,不再把专业学科知识作为重点。

  29. 3、教师的视阈 (2)视阈的作用 1、促进学生全体发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0. 二、处理学生心理成长困扰的能力 (一)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个体心理辅导技术

  31. (一)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1、团体辅导的含义 2、团体辅导的内容 3、团体辅导的目标 4、团体辅导的范例

  32. 1、团体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的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进行分享、体验、感受,从而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健康人格的目的。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也被称为团体咨询、团体训练、小组工作等。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一位或者两位咨询员主持,多个人共同参加。 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有变化,少则2-3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33. 2、团体辅导的内容 • 学生社会适应性辅导和训练; • 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辅导和训练; • 学习方法、学习抱负、学习动机辅导和训练; • 考试心态调节的辅导和训练; • 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辅导和训练; • 情意调控自主心理辅导和训练; (我的情绪、克服烦恼、控制愤怒、心理、危机、面对挫折) • 人际交往辅导和训练; • 两性心理辅导和训练; • 人性品质健全辅导和训练; (认识自我、优点和缺点、自己的外貌、自信表达) • 开发潜能的辅导和训练。

  34. 3、团体辅导的目标 团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促进自我成长。一般目标可概括为六条: (1)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帮助班级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更适当的看法; (2)通过与其他班级成员的沟通交流,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信任他人; (3)帮助班级 成员培养责任感,关心而敏锐地察觉特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善于理解他人; (4)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5)增进班级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 (6)帮助班级成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协助他们作出评估,并作出修正和改进。

  35. “盲人旅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心理教研室 田志敏 4、团体辅导的范例 1.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中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朋友间他助与自助同等重要。 (2)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2.活动方式: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盲人”与“拐杖”,共同穿越障碍路线。 3.活动时间:45分钟。 4.活动准备:教师事先选择好盲行路线。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学生准备好眼罩。 5.活动规则: (1)“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2)“盲人”旅行过程中,“拐杖”只能用肢体动作引导,不允许进行语言交流,最好在适当的背景音乐中进行。 (3)在“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的旅行中,最好不要选择原来的伙伴,以陌生对象为好。 6.活动过程: (1)在背景音乐中,班级学生一半扮演盲人,盲人戴上眼罩原地转3圈,另一半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杖”,由“拐杖”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2)学生分享活动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感言给予反馈。 (3)活动点评:在学生分享活动体验后,教师对“盲人”与“拐杖”在活动中的表现及他们的感言做点评。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孤独甚至恐惧,内心特别渴望得到帮助与支持。“拐杖”的出现是“盲人”的“救命稻草”。但做好“拐杖”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考虑他人的实际需要。“盲人”只有对“拐杖”信任,才能心底坦然、步履从容。而通过“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进一步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36. “盲人旅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心理教研室 田志敏 4、团体辅导的范例 2.活动规则: (1)盲人旅行活动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最好配置适当的背景音乐。 不允许使用语言交流,使学生不得不运用肢体语言交流;可以使“拐杖”传达对“盲人”的关心,“盲人”也能更好地体会在黑暗中“拐杖”给予的帮助。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活动情境中去。同样,背景音乐的运用也能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活动情境。 (2)在角色互换的旅行中,“盲人”与“拐杖”最好任意组合,“盲人”事先不知道“拐杖”是谁。 如果“盲人”事先知道搀扶自己的“拐杖”是哪位同学,就会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判断,他的“旅行”就事先有了某种程度的信任感(或者不信任感),就会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例如“拐杖”是“盲人”比较熟悉的同学,在穿越旅行中,“盲人”就会比较放心。 (3)“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盲人”戴上眼罩转3圈后失去方向感,容易造成对周围的陌生感,这时候会期待有人来帮忙,所以有利于活动者进入情境。此外,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如果“拐杖”能及时过来搀扶他,自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被关照的幸福感。 (4)障碍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 障碍设计复杂化是为了尽量创造一种比较困难的活动情境,使“盲人”的旅行变得有一些困难,从而有利于“盲人”更好地体会如果没有别人帮助的困难和被人帮助的快乐和幸福。 (5)人数单双数的控制问题。 如果在活动中出现人数为单数的情况时,要注意的是如果单数的是“盲人”,教师应该自己扮演“拐杖”,及时地帮助这位同学,而不要把他自己扔在那里。否则单数同学可能会产生一种被大家抛弃的感觉。笔者在给一个班级做“盲行”团体辅导时,一位女生就因为成了“盲人”单数,结果她一个人在那里蒙着眼睛等“拐杖”,然后她觉得自己被大家抛弃了,特别难过。

  37. “盲人旅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心理教研室 田志敏 4、团体辅导的范例 3.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分析: (1)学生的活动表现: 在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盲人”与“拐杖”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特征,一些“盲人”和他们的“拐杖”配合得比较默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但也有“盲人”表现出对其他人信任度较低,行动比较迟缓。有些“拐杖”觉得自己很熟悉场景,觉得没什么困难,然后就很自信地带着“盲人”行走,没有考虑到“盲人”的实际情况,结果在行进中出现了挫折,使“盲人”降低了对“拐杖”的信任感,后面的行走就变得更加犹豫和困难。有些“盲人”非常信任“拐杖”,但是“拐杖”不细心,使“盲人”被碰了或者险些跌倒,这也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信任感。还有的“拐杖”非常细心,但“盲人”一直缺乏信任感,没有安全感,不敢随从“拐杖”的引路。有的“拐杖”对“盲人”照顾的无微不至,但“盲人”不习惯“拐杖”的这种亲密接触。

  38. “盲人旅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心理教研室 田志敏 4、团体辅导的范例 3.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分析: (2)学生分享的分析: 在活动结束后,进入分享阶段,学生都纷纷发表了活动感言。 A同学:做“盲人”时特别紧张,害怕不敢往前走,也怕我的“拐杖”松手把我摔了。不过在行进中,他对我暗示的比较好,只要顺着他的意思走,就能顺利地走完路线,从中我能感受到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B同学:我认为“盲人”一般能很快适应的,我觉得自己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只要稍微给我一些暗示,我就能做得很好,如果我的同伴过度地保护我,我会觉得不舒服,不愿意让他搀扶我。 C同学:我做的是“盲人”,起初我觉得很简单,自己摸索就可以了,但是黑暗中我什么也看不清楚,还真是有些恐惧。后来,我的同伴轻轻地扶着我,在转弯和上楼梯时都给我一些暗示,我的行走就挺顺利的,也没有那么害怕了。心里特别感谢我的“拐棍”。 D同学:我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信任我的“拐棍”,认为他照顾得不周到,只是在我遇到台阶之类的障碍时才提醒我,很多时候还要靠我自己去摸索体验。不过,结束后我也挺感谢他的,因为他给了我一个自己探索的机会。有时候我发现相信别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 E同学:我觉得我能把“盲人”安全地送到指定地点,心里很高兴。没有把人家磕着碰着,很有成就感。尤其是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通过分析学生各自的感言,发现学生认知观念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观念一:原来认为对班级没有归属感,同学之间都比较陌生,大家都只知道自己学习。通过团体中的交流,改变了这种看法,得出了新的概念。即认识和体验到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真诚的交流,同学是可以相信的,关键是自己首先要信任别人。 观念二:原来觉得一些学生游离在班集体之外,不爱帮助别人。但通过团体活动后,发现他们被同学照顾得很细心,活动改变了他们对某些同学最初的印象。 观念三:发现和感受到过去从来都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当你真诚地、全身心地投入和他人交流时,你会感到他人是那么亲切和可爱,你从来都没有发现那么需要和他人交往。

  39. “盲人旅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心理教研室 田志敏 4、团体辅导的范例 3.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分析: (3)个案学生的分析: 在活动中观察到有个别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了独特的行为特征。他们在做“盲人”时始终对“拐杖”不信任。例如有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试图自己探索行进路线,不配合“拐杖”的指导。还有一个学生不管“拐杖”怎么暗示引导,都非常小心,行走非常缓慢。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活动分享过程中应当鼓励其发表感言,以了解其活动中特殊表现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考查“盲行”活动的效果。第一个学生发表感言说,以前他认为人应该独立生活,不要依赖任何人,但是活动后他发现人其实有时候也需要别人帮助,以后应该多和同学交流一下。第二个学生发表感言说他父母曾经告诉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人都是不可信任的。通过这次课他觉得人并不是单纯的利用关系,大多数人也能真诚无私地帮助别人。 通过以上个案的观察,告诉我们在团体活动课中除了要观察学生共同的行为特征外,也要注意特殊的个别现象。如果观察的问题课堂上不能解决,可以利用个别咨询等形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40. “盲人旅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心理教研室 田志敏 4、团体辅导的范例 4.活动成果总结 (1) 相同的体验增强了团体成员的认同感。 在活动前许多同学认为某些体验是自己所独有的。在盲行活动中,同学聚集在一起活动,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许多人拥有类似的想法和体验。当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他们会感到惊异:班级中的其他人有着相似的体验。大家有共同的体验,增强了班级成员的认同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 “盲行”活动过程中的互助让学生感受到了彼此的关心。 在盲行活动中,成员体验着他人的帮助,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心里充满着感动,由感受别人的爱而产生对他人的爱,成员间在团体活动中产生彼此认同,感受到自己是团体的一部分。一些学生觉得自己不被周围同学关心,但是活动中他感受到了不是很熟悉的同学对他的悉心照顾,将会增强他的集体归属感。 (3) 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团体心理辅导比起单个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节省了心理辅导的资源,使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合作。平常在学校生活中偶尔的不愉快在合作中荡然无存,以往有过摩擦的学生相视而笑,大家的关系在活动中拉近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在活动中增强了。 (4) 团体心理辅导中孕育着个体辅导。 通过对以上的两个个案的观察,团体辅导中如果教师能够细心观察同学的表现,也能够发现个别的异常现象,从而为个案辅导提供更多的信息。

  41. (二)个体心理辅导技术 1、个体辅导的含义 2、个体辅导的技术

  42. 1、个体辅导的含义 个体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个别化的辅导,帮助个体解除学习、生活或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暂时困惑或一般心理问题,从而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43. 2、个体辅导的技术 (1)系统脱敏疗法 (2)音乐疗法

  44. (1)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而且,能够与焦虑状态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应不仅是肌肉放松,即使进食活动也能抑制焦虑反应。 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45. (1)系统脱敏疗法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   ①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主向;   ②进行放松训练;   ③要求求治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系统脱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它应用“抗条件作用”原理以解除病人的与焦虑有联系的神经症等行为问题。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作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就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焦虑反应间的联系。 系统脱敏法的产生是与沃尔帕(1958)的工作分不开的。虽然在他的关于猫的实验研究中让猫暴露于它所害怕的真实生活情境,但临床中经常采用的系统脱敏法却是让病人边想象令他害怕的事物边放松全身。

  46. (2)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属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是利用音乐促进健康,特别是作为消除心身障碍的辅助手段。 音乐疗法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     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科学家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

  47. (2)音乐疗法 据纽约一家从事营销、民意测验、广告的罗珀·斯塔奇环球公司对欧洲、北美、南美、亚洲、非洲、中东地区30个国家、每个国家1000人、覆盖13.9亿人口的调查,在包括散步、看书、打电话、饮酒、烹调等24种缓解身心疲惫的方式中,音乐是首选方式,达到56%,原因恐怕就在于音乐具有超越国界、民族、文化差异的特质,今天世界各地人们可从广播电视、录音机、因特网多媒体渠道欣赏音乐。 除音乐外,其次是“看电视”53%、“洗浴”49%、“与朋友相处”34 %、“练瑜伽功”或“静养”8%,而最少的是“看心理医生”才3%。

  48. (2)音乐疗法  在心理治疗界对音乐治疗的原理虽然解释不同,但对其治疗作用的肯定却达成了共识。音乐心理治疗瑞典学派的创始人Pontwick仔细研究了心理共鸣理论,认为音乐通过音响的和声系统反映了某些原始形式的精神生活,和缓而平稳的音乐使人安慰,而宏亮、欢快的音乐则使人激动、振奋。另有人研究音乐与情绪的关系证明,徐缓的大调忧郁、悲切、苦闷、伤感、凄凉使人感到忧伤,快速的小调内含激情、焦虑不安、惊慌、不宁、凶狠、危急,易使人愤怒,快速的大调则欢腾、愉快、喜悦、富有朝气,能使人感到愉快。研究表明正确的音乐既能消除病人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能享受到的感觉和体验的领域,还能使听音乐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因而大多数病人可依据这些不难理解的原则进行音乐心理治疗。 音乐治疗每日2~3次,每次以30分钟左右为宜。最好戴耳机,免受外界干扰。治疗中不能总重复一首乐曲,以免久听生厌。治疗的音量应掌握适度,一般以70分贝以下疗效最佳。

  49.  中医的音乐疗法  中医的音乐疗法是根据宫、商、角、徵、羽5种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进行治疗。 中医的音乐疗法  中医的音乐疗法是根据宫、商、角、徵、羽5种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进行治疗。 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50.  中医的音乐疗法   暴躁在五行中属“火”,这类人做事爽快,爱夸夸其谈,争强好胜,办事稍有挫折易灰心丧气。平时未发作时,应引导积极的一面,听些徵调音乐,如《步步高》、《狂欢》、《解放军进行曲》、《卡门序曲》等,这类乐曲旋律激昂欢快,符合这些人的性格,能使人奋进向上。在情绪急躁发火时,应听些羽调式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能缓和、制约、克制急躁情绪。  压抑在五行中属“土”,这些人多思多虑,多愁善感。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等。这些曲目风格悠扬沉静,能抒发情感。当遇到挫折,情绪极度恶劣时,应听角调式音乐,如《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此类乐曲生气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使其从忧虑痛苦中解脱出来。  悲哀在五行中属“金”,在人们悲痛欲绝、欲哭不能的情况下,应给予引导排遣。听商调式乐曲,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  悲伤的人,应听徵调式音乐,如《春节序曲》、《溜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等。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摆脱悲伤与痛苦。  愤怒在五行中属“木”,在愤怒万分,压抑心头时,,应听角调式乐曲,舒肝理气,如《春风得意》、《江南好》,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等。在愤怒已极,大动肝火时,应以角调式乐曲,佐金平木,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艾尔加《威风堂堂》等。  绝望在五行中属“水”,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必须以欢快、明朗的徵调式乐曲,如《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中国的吹打乐等,能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