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中國文學        唐詩名作欣賞

中國文學        唐詩名作欣賞. 目錄. 引言 P.2 初唐詩歌 P.3

blaze-dav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國文學        唐詩名作欣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文學        唐詩名作欣賞

  2. 目錄 • 引言 P.2 • 初唐詩歌 P.3 •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P.4-8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P.9-12 • 《贈薛播州》十四首 楊素 P.13-16 • 盛唐詩歌 P.17 • 《 別 董 大 》 高 適 P.18-21 • -《月夜憶舍弟》 杜甫 P.22-25 • -《客中作》 李白 P.26-28 • 中唐詩歌 P.29 • -«烏衣巷» 劉禹錫 P.30-32 • -《杜陵叟》 (白居易) P.33-37 • -《離思五首》(之四) 元稹 P.38-41 • 晚唐詩歌 P.42 • -《將赴吳興登樂遊》 杜 牧 P.43-45 • -《無題 》 李商隱 P.46-49 • -《金陵圖 》 韋莊 P.50-52 • 參考資料 P.53 • 組員名單 P.54

  3. 引言 中國詩歌的傳統源遠流長,而且從來也沒有中斷過。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詩歌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散文、小說、戲劇都有詩化的傾向。而詩歌發展至唐代時更達至顛峰。 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訡詩也會訡。唐詩的體裁多姿多彩,穿梭古今,而且這些詩都充滿熱烈的感情力量和藝術魅力,使它們可以傳誦千古。 唐詩是中國人的驕傲,是我們的文化瑰寶,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品嚐唐詩的著作了。

  4. 初唐詩歌 初唐的前50年仍延續著南朝的詩風,宮體詩充斥詩壇,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漸漸地,一批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出身中下層的詩人,成為詩歌創作的主力。他們的詩歌脫離宮廷的內容,成為個人的抒情和寄托。正如聞一多所說:宮體詩在盧照鄰和駱賓王手裡「由宮廷走到市井」,五律在王勃和楊炯的時代「從台閣移至江山與塞漠」。   初唐時期,先有「初唐四傑」等人突破「宮體」狹隘的題材,並融合了南北文風,以詩歌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重大的政治問題。繼有沈佺期、宋之問確立律體。七言歌行取得突出的成就,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代表作之一。此後,又有陳子昂高倡建安風骨,建立剛健有力的新詩風。這一切形成一種新的趨勢,為盛唐詩歌的健康發展開闢了道路。   總的說來,初唐詩歌尚未能完全擺脫六朝的浮華和纖弱,詩歌的現實性和思想性也略嫌不足,但已為詩歌發展帶來新氣象。

  5.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捲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背景:  初唐還有一位重要的詩人就是張若虛,唐代吳興人,由殿試登第,官至集賢殿學士,有才華與名聲,跟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他的詩保存下來的只有兩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大家的地位 形式: 句數:三十六句 字數:七字 押韻:自由 詩律:沒有規定 總括來說,此乃五言古詩,沒有所規定的句數限制,在押韻方面也沒有特定的安排,更不見此詩有任何的押韻,在詩律上亦沒有明顯安排,詩中的限制比較少,平仄押韻都十分自由,詩句淺白,容易了解。

  6. 技巧: 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 落月搖情滿江樹”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 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景象由遠至近,高至低,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裡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春江潮水連海平”帶出了第一個春;“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亦同時帶出江、花;至於”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描寫了月,最後的夜在整首詩中沒有提到,但從景象和月色,可知當時係夜間。 詩中雖說春、江、花、月、夜,亦有重點,這就是「月」,其他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台上的月光,有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特色: 《春江花月夜》採用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樂府以漢代民歌為主,它的主要特點是能夠配合音樂而歌唱, 樂府呈現一種脫離音樂、逐漸書面化的趨勢。由此詩正好以樂府的特色為基本,創作出《春江花月夜》。同時於詩中寄予深遠的感受,帶出美好生活的嚮往,加上詩中意境美觀,讓讀者投身詩中,甚至可作編由之用,成為初唐特色作品之一,更為唐代文學奠定基礎。

  7. 風格: 這首詩結合題目從月升寫到月落,交織著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離別之情。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悽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癈。它表現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可見詩人同時在詩中表現出快樂中帶點憂傷,但同時憧憬未來的自由風格,給讀者舒暢並引起共鳴。 感想: 看過這詩後,不禁想起高嘉潞《春江花月夜現之詩版》中的幾句,“蜿蜒春水,灑水下,西斜落月,散水中央”,同樣是描寫春,感覺又顯感慨;“月月年相似,??人不同”又多添幾分無奈;“幽潭靜月,呈落花”亦帶出作者的寂寞和心境靜止;最後"畔上初見月者,月下初照人者"可見高嘉潞受原著《春江花月夜》的影響之深。 文學創作總是困難重重,創新是我們追求的,但我認為要從一樣已有的東西,加上新的元素,新貌勝舊貌,不是更加有難度!兩首時代背景完全相異的作品,流露的感情大致相同, 只是高嘉潞少了一份希望和憧憬,那不是說明了時代的變遷對於真正個人文學作品流露 的感情表達的思想都是不變的。 李雁齊

  8. 李同學說得沒錯,時代的變遷對於在文學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是不變的,古人與今人都有同樣的感情。雖然我沒有看過高嘉潞的《春江花月夜現之詩版》,但就李同學的介紹,我也感受到這位作者深受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影響。另外,當我在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腦海浮現出一幅「春江花月夜」圖,簡直「詩中有畫」呢! 除此之外,作者在詩中用不少典故,天在每一個意境、思緒用不同的腳韻,以達致文章感動到任何一個人的功效 ,作者的寫作技,果然高超! 陳蓉芳 對於作者在詩中用不少典故,我認為這使文章變得艱澀難明,讀者難以把握,因此詩人所抒發的感情,未必每一位讀者也能感受得到。另外,我同意李同學的說法,創新是我們追求的,特別在初唐時期,內容沿襲宮體,充滿齊梁餘風,欠缺寫實,而張若虛在此詩以寫景為主,抒發出人生的短暫以及離別的痛苦。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可見人的渺小!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充分顯出思念之情的深切。 梁月雲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不禁使的想起李白的<<月下獨酌>>,兩者所用的手法相似,都以月夜為題材,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感,對於李同學和陳同學的意見,我是認同的,很多古代的典故至今成為人們的座右銘和把人們的心聲一一道出,我認為這所詩也說對了很多人的心底話。 彭素靜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霑巾。 • 背景: • 這是一篇送別的作品。當時王勃在長安任官,他的杜姓友人要從長安到偏遠 • 的蜀州做官。摯友離別,難免依依不捨,詩人卻將傷感化為豪情,表現了他不平凡的胸懷抱負。 • 形式: • 句數八句 • 字數:五字 • 押韻:自由 • 詩律:沒有規定 • 總括來說,此乃五言律詩,全詩八句,在押韻方面也沒有特定的安排,更不見此詩有任何的押韻,但  在詩律上卻有明顯安排,可能此詩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所以格式沒有明顯的規定, 比較自由。 • 特色: •   這是一首純潔的愛情詩。從詩中看,作者懷念的是一位貴家女子。作者從追憶昨夜回到現實,引出了詩人複雜微妙的心理: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可歎自己漂泊不定,又不得不匆匆走馬蘭台,開始寂寞乏味的工作。詩人描述了事件與場面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現了詩人與情人時間太短,頗感無奈。全詩跳躍變幻,感情真摯,情意深長,形象動人。

  10. 技巧: "風煙望五津"寫出仍者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繫。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於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這首詩運用手法,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呢?我們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啊!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這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開頭如千尺懸瀑,從雲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純樸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可使人感到變化。   接下去,第五六兩句中,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淒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這兩行名句發出的光亮簡直要使一切送別詩黯然失色,顯出詩人的絕大筆力。這詩充滿了活力,它至今還廣泛流傳,使讀者為之拍案叫絕。誇張成了比喻的形式。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這首詩是採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

  11. 風格:   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送別詩常有的哀傷。它的特點是樸素無華,不堆砌典故和辭藻,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懷,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之中又含有對友人的體貼。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感想:   這詩的味道不俗,同樣是寫愛情,相比起現代少男少女的愛情作品相比起現代少男少女的愛情作品,簡直不能作相比。詩中流露的感情一點兒直接,又一點兒含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日後的佳句,而不再局限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更成了泛泛之交,朋友,甚至知己都適用的一句話。 當中, 感情真摯,那份可一不可再的感覺,加上完美的意境,給人很大的幻想空間。 現代所謂的文學作品為創作而創作,而且超過九成都是寫男女間的情感,偏偏大部份文章就是欠一份王勃的感覺,一份真摯的感情,而非現行的你虞我詐,甚至你死我活。縱使能帶住那份至死不渝的決心,也未能如王勃般,寫出相應的意境。愛情跟有生命同時進行,但在文學中,好似有點泛濫。 李雁齊

  12. 這首詩真特別! 既是抒發了送別友人時依依不捨之情,亦是一首愛情詩。「兒女共沾巾」充分顯露是自己的情懷!他的詩變化無窮,真的說得沒錯! 梁月雲 有同感! 「兒女共沾巾」的確充分流露出詩人的情懷,相比起現今的愛情詩,少了一份真摯的情懷。我亦為最後一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霑巾。」而感動起來。分離是人生必經的路,不管是親人或朋友,人總會依依不捨地送別,就如分手的路上的情侶,哭得淚涕沾濕了巾,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就是因為這首詩簡潔直接、真誠和對此詩有共鳴,才會傳誦於世。 陳蓉芳 看了兩位同學的感想,自己也感觸起來。現代文學與過去的詩詞表達方式大不同,寫的同樣是一份愛,一次分離,自己在欣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心中也不禁泛起傷感。特別是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感明顯,又略帶含蓄。可能在現今社會對分離看得比較輕,而對愛情更是不夠投入,少了份真情,所以現今文學的分離都寫得不夠共鳴,也沒有那種至死不渝的愛。 李雁齊 我也十分欣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因為其充分表現出「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 現今世上,可以得一知己無憾了,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呢!利益當前,友情真的可以戰勝利益麼?在文學世界中,在這首詩中,我們便可一嘗情比金堅這高尚情操。 彭素靜

  13. 《贈薛播州》十四首 楊素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 雁飛窮海寒,鶴唳霜皋淨。 含毫心未傳,聞音路猶敻。 惟有孤城月,徘徊獨臨映。 弔影余自憐,安知我疲病。 背景: 楊素歷任隋朝二帝的大將,戎馬一生,征戰無數,未有敗績。最厲害的是他騎戰,陸戰,水戰,樣樣精通。作戰智勇兼備,戰術靈活。他縱橫沙場,爲大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爲隋朝第一將領。可是,他能打天下,卻不能守天下。作爲將領,他是一代梟雄;作爲臣子,卻是一代奸雄。在朝廷中排斥異己,害人無數,更與楊廣勾結,助其弑父篡位。最終卻也不得善終。可以說,隋朝興在他手裏,卻也毀在他手裏。 不過,不可早抹殺的是,他極有才華。不光有將才,也有詩才。他與詩人薛道衡相交甚厚,如今所留存的詩,都是與薛道衡相贈唱和的詩。其中《贈薛播州》十四首,從天下紛亂寫到統一,又從求才,立朝,出守寫到歸閑,末了兼致相思相勉之意,一題數章,而不露排偶之迹。形式: 句數:十句 字數:五字 押韻:自由 詩律:上句與下句的平仄相同 總括來說,此乃五言古詩,沒有所規定的句數限制,在押韻方面也沒有特定的安排,更不見此詩有任何的押韻,但在詩律上卻有明顯安排,詩中的上句與下句的平仄相同,句與句之間平仄轉亦不太,難度十分高。

  14. 技巧: 1. 第一、二句”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的愴悲畫面,加深了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 第二句點出了”秋聲不可聽”的中心,之後幾句景物描寫俱是圍繞此而作。”雁飛鶴唳’渲染出一片蒼茫寥廓的景象,而且和”鶴唳霜皋淨”成對偶,刻畫出當時作者的深層感受。 而接下來兩句” 含毫心未傳,聞音路猶敻”則直抒胸臆,心未傳,路猶夐,看似寫景,亦實則寫心情。 然後筆鋒一轉,又寫到天上的月亮,“徘徊獨臨映”。月亮也和作者的心一樣孤獨傷感。這句把月亮寫得我見猶憐,宛如活過來一般。”惟有孤城月”而明顯看出作者的孤寂,再加上下句的”徘徊” ,更見悽慘。 而最後兩句收筆更是直接點明題旨,最後更用各問”安知”加強語氣,帶出作者自覺可憐,但又會有誰明白的無助心情。 特色: 在當時,流行的詩風是婉轉綺麗的宮體,而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表意明確,感情強烈,有相當的藝術震撼力。其大氣豪邁的詩風,與那些虛有其表的宮體詩相比,更是不可相提並論。而且詩聲律,平側對仗儼然,相信在日後詩 風向聲律風骨並重的初唐詩歌的轉變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15. 風格: 在本詩中,明顯是寫秋的,而且是寫悲秋。但是寫得並非兒女之態的悲,不是閑愁無處訴說的悲,而是孤獨無知己的悲痛。縱使是這麽一個詩才與將才並重的風雲人物,仍然不能逃脫世俗對權利和金錢的貪欲。不能不引爲憾事。此詩完全流露了作者人生上的矛盾以及其悲痛,詩句的編排和感情更表達了作者其借景和直接抒情的自我風格。 感想: 《徐摛傳》云:屬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這句說話曾經是形容宮體詩,在很多參考書中,看危很多文學家拿宮體詩和楊素的詩相比。 有時候,總會不明白為甚麼要將文學和該時代的未落和轉變成了關係,就像宮體詩那樣,初初正如上述引的正路發展。當初所謂的宮體是指以簡文帝及其近臣所做的詩歌,具有「輕艷」風格,與「新變」的文體;專門以宮廷帝王貴族生活中的艷事、艷物、艷情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形式上則追求「清辭巧制」、「雕琢蔓藻」。《梁書‧簡文帝紀》亦云:余七歲有詩癖,長而大倦。這是指高祖對詩發展的開首做了趙助。當後來時代轉變,同時宮體詩有了重大的改變,簡文帝的宮體詩是以詩作為荒淫縱欲的寄託;到了陳後主手裡,詩的作用只是一種工具,只是一種刺激,只是一種享受。更由於唐朝大一統的格局,逐漸轉變為以帝王為中心的創作,且多為應制及奉和之作的詩歌。 有時會替文學心痛,楊素的詩充滿了個人風格,永垂不朽,給後人一份賞心悅目的感覺,每一句詩都表達了詩人自己的真實感覺。但宮體詩卻因時代而變質,文學的價值究竟在哪裡?

  16. 這首詩的悲痛之感很濃!從「吹故林」,「不可聽」,「窮」,「唳」,「孤」,「獨」,「憐」,「疲病」等字來看,一片蒼茫的景象呈現眼前。這首詩的悲痛之感很濃!從「吹故林」,「不可聽」,「窮」,「唳」,「孤」,「獨」,「憐」,「疲病」等字來看,一片蒼茫的景象呈現眼前。 其次,對於宮體詩的變質,我個人認為是好事,宮體詩注重形式美,給人一種浮豔的感覺,而此詩每一句詩都表達了詩人自己的真實感覺,詩是用來表達情感的,這才是真實的詩!因此對於宮體詩變得偏向寫實,同學不必感到心痛! 梁月雲 我不認同宮體詩變得偏向寫實,不值得心痛。雖然文學作品的變化是不可避免,但我覺得宮體詩的變化原因,有的荒謬,文學最後創造的目的是為創造而創造,多可悲,這絕對是文學的恥辱。而從文學反映當時的社會,也是歷史價值,不過《贈薛播州》抒媛了我的憤怒,一首未變質的詩,欣賞起來,你就會發覺感情和文筆和後來的宮體詩有多大的不同。 李雁齊 我同樣地感受到詩人的悲痛,一字一句都充分表達出詩人心中的感情。李同學,請想一想,宮體詩的變質,代表著文學作品能夠有所突破,脫去浮豔,形式美的風格,多反映社會事實、多表達個人感情不是更佳嗎? 文學作品不單止是人類的精神養料,還是得知當時的政治、歷史的資料來源呢。 陳蓉芳 我也同意梁同學和陳同陳同學的意見,在文學作品中,反映現實的篇章是最值得後人欣賞的,它們以以小見大的故事都社會典型的情況,如<<賣炭翁>>,但另一方面,文學的創造是多方面的,抒情、山水、浪漫的詩歌,每個人品味不同,才可使不同題材的詩詞流傳至今。 彭素靜

  17. 盛唐詩歌   自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是詩歌的盛唐時期,這是唐代詩歌史的頂峰,也是整個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頂峰。   在短短的50多年間,湧現出十幾位大詩人,他們經歷各異,風格不同,懷著宏偉的理想和抱負,以蓬勃熱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聲音去表現盛唐時代的種種面貌。正如李白所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古風》其一)。   盛唐詩壇具有共同的時代風格,強烈的時代特色,這就是博大、雄渾、深遠、超逸;充沛的活力、創作的愉悅、嶄新的體驗,以及通過意象的運用、意境的表現,性情和聲色的結合,所形成的那種新型的美。這一切構成盛唐氣象,一種後人企羨不已,足以代表一個時代風貌的總體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盛唐氣象本來是歌詩上的一種說法,但已經被歷史學家所接受,用來說明中國歷史上的那個黃金時代。從文明史的角度看來,盛唐氣象的形成有一個根基,那就是開明與開放。唯開明才能除舊布新,雲蒸霞蔚;唯開放才能百川匯海、博大深邃。盛唐詩歌的氣象是那個時代文明的集中表現。

  18. 《 別 董 大 》 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內容賞析: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這兩句,描寫作者送別友人(董大)時的自然景色。夕陽西沉,落日黃雲,綿延千里,大野曠闊;夜幕降臨以後,又颳起了北風,風雪紛飛。一群飛雁在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可見環境闊遠渺茫。 雖然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物比較客觀,但暗示了送別的情調。日暮天寒,飄雪的天,總是令人感覺淒慘,心情凝重,壓得人喘不過氣在,這種天氣之下送別朋友,更令人引發抑鬱情緒。在這悲意之中,他並沒有沉溺在離別而不能自拔,他反而能慷慨地道出充滿信心和力量的別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後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之詞。離別在即,作者希望朋友能夠一路平安,往後有美好的將來。作者安慰朋友,告知友人不切為離別而感到悲傷,道路上處處都會遇到知心朋友,只要憑著自己的名聲、技藝和德操,走遍天下,必定會遇到知己。這兩句同時也是詩人本人安慰和鼓舞自己的話,前途是很光明的,他還怕什麼東西?作者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四海皆是朋友的意思融入其中。

  19. 體裁特色: 這首詩是七言絕詩,屬送別詩。全首詩一共四句,每句七字。第一、二和四句未字押韻(曛、紛、君),押平聲韻。 內容大意: 作者通過描寫冬日黃昏,風雪紛飛的環境,從而抒發詩人對友人董大的不捨和期望鼓勵之情。 寫作技巧:以哀景寫哀:作者不用以往詩人「以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寫實景,有借景抒情的目的,也起著「以哀景寫哀」的作用。詩人以荒涼的環境襯托出他送友的依依不捨心情,使氣氛更為淒然。 疊字:北風吹雁雪紛紛的「紛紛」。用疊字可以令到詩句變得更有韻律,讀起來為悅耳,令人容易記得。 風格: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詩人以豁達的胸襟,刻劃出荒漠的雪景這樣可襯托出當時的悲愁氣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亦反映出貧賤之輩也多有豪情,性情豪邁,對前途、將來充滿了憧憬和信心,這樣的格局,將當時的離愁別緒也幻化得壯美激越,氣勢渾雄。因此,這首詩充滿了氣質,有境界壯闊的特點,這正正是「盛唐氣象」一個重要的側面。

  20. 個人感想: 《大唐文化的奇葩》的序中,提及「唐詩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很真實的世界,每一首詩都刻畫著作者的人生與哲理。」認同嗎?我認為是對的。唐詩分了四個時期,詩人的寫作靈感來自著社會政治,人民生活,有的是寫送別,有的對人生的看法和憧憬。 高適的《別董大》,是為送別友人董大而寫的,目的為開解朋友心中的擔憂。人的壽命有限,而個人的名聲、技藝和德操才是永久,為什麼這樣說?在有生之年,憑著自己的才華去發展,保持著良好的德操,加以發揮,必能有所作為、有名聲,人人都認識你,哪怕沒有朋友?前途一片光明,又有什麼好擔心?只要安守本分,保持開朗心情,知足常樂,生活便無憂無慮,這個人生道理也不難理解,更是終身受用呢! 除此之外,詩人在詩中的表達方式我也覺得不錯,詩人在首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刻畫出環境境況,令人腦海裡浮現出一幅荒涼的邊境,正落著寒雪,個人認為可達至「詩中有畫」的境界。詩人用別樹一幟的「哀景寫哀」襯托方法,寫出與朋友分離的傷感,這樣的寫法,我們也值得去學習。 在唐人送別詩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 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 ,隱含有人生道理。這首《別董大》便是屬於這風格的佳作。

  21. 我十分認同「唐詩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很真實的世界,每一首詩都刻畫著作者的人生與哲理。」的說法,無論是杜甫的詩,或是李白的詩,都隱含無限的感情。哀景寫哀的手法的確值得我們去學習!這種借景抒情的手法直接,容易明白!細心咀嚼,「天下誰人不識君」隱含了四海皆友的意思,可見詩人的高超的手法!我十分認同「唐詩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很真實的世界,每一首詩都刻畫著作者的人生與哲理。」的說法,無論是杜甫的詩,或是李白的詩,都隱含無限的感情。哀景寫哀的手法的確值得我們去學習!這種借景抒情的手法直接,容易明白!細心咀嚼,「天下誰人不識君」隱含了四海皆友的意思,可見詩人的高超的手法! 梁月雲 對,唐詩世界刻畫著作者的人生與哲理,另外還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感情世界。高適的 《別 董 大 》,是一首抒發捨不得友人的感情,而且對路茫茫,不知再有否知心好友的詩。一首詩帶著無限的感情,也不禁噓唏起來,內疚起來。從來沒有好好珍惜身邊的朋友,也沒有高適那番感受。縱使作者在詩中隱含四海皆友,相信只是作者的感慨和自我安慰而已。 李雁齊 是的,我都認為四海皆友是作者自我安慰之詞,因為一個知心友人

  22.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內容賞析: 本首詩首句寫出邊塞秋日的景象。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已經點出「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而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更加突出了環境的肅殺氣氛。「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當時的季節正是秋天,草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身處在這個邊境,再加上孤雁悽慘的哀鳴,從而表達出作者在懷念他的手足和思鄉之情,這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 接著的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抒發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緣故,他和他的兄弟們各散東西,不知他們情況如何,就連他的家也受戰爭的破壞而失去了,第六句的「無家」更令人覺得悲哀,是生是死可以往何處問?。最後兩句,作者寫出平時給兄弟寄去的書信,也沒法到達他們手上,更何況現在烽火連天的時候?作者對家人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特別是在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從而看出詩人對戰爭發出了滿腔悲憤之情和那份無奈。

  23. 體裁特色:這首詩是五言律詩,作者為思念兄弟而作的詩。第二,四,六和八句句未押韻 (聲,明,生,兵),押平聲韻。 • 大意: • 透過描寫邊境的鼓聲、路上無心和孤雁的哀嗚,營造出一種寥寂的氣氛,配合詩人與兄弟分開,孤獨的心情。寫作技巧: • 對偶: (頷聯)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頸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語言精煉:每個字都經過千錘百煉,例如詩中「戍鼓斷人行」的「斷」字,一字便充分表 達出無人的情況。 • 首尾呼應:「況乃未休兵」呼應了開首的「戍鼓斷人行」,這可使主題表達得更完滿,全 詩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 • 借景抒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寫詩人看見皎潔的月光,比不上故鄉的 月亮。望秋月油然興起懷親念遠之情,故此,在思鄉的詩人眼中,故鄉的月色是格外明亮, 詩人藉著此景以抒發感情。 • 直接抒情:「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與兄弟天各一方,生死不明,令詩人心神不安而 徒勞夢想,感到悲痛。「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表達了詩人對兄弟分離、痛失家園 的事感到無助,對戰爭感到憤恨和厭惡。

  24. 風格:作者先寫出他身處的環境狀況,干戈未息,戰事不斷,望到天上的月光從而思念兄弟和故鄉。「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詩人還藉著對家人的思念,向戰爭發出了悲憤之情。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更突出中心思想。個人感想:風格:作者先寫出他身處的環境狀況,干戈未息,戰事不斷,望到天上的月光從而思念兄弟和故鄉。「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詩人還藉著對家人的思念,向戰爭發出了悲憤之情。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更突出中心思想。個人感想: 梁啟超在《情聖杜甫》說:「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深處,能將他全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一般一振一盪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 我贊同梁啟超的話,杜甫寫的是憂國憂民的詩、懷人詠物寫景的詩,題材廣泛,主題多為身邊事物,使其作品思想感情極深厚、豐富,詩人能把自然景物融入了濃厚的感情,借景抒情,使感情得到盡情的抒發。以《月夜憶舍弟》為例,因為戰爭,以令詩人和他的兄弟分散,失去聯絡,雖然,現今和平了不少,我們沒有機會感受到因戰爭的影響而要與親人分離,但其感受不難理解,古今中外的人必定嘗試過分離、與家人友人離別,其實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杜甫對手足的深切關心和思念,是我們要學習的。現代人與家人很少溝通長大搬出來自己獨立之後甚少與家人聯絡,從詩中,知道做人不應只顧自己安逸,而忘記了家人,更要對家人表示關懷,否則,為時已晚,就會後悔莫及。詩人與兄弟失去聯絡,連他們是生是死也不知,家書一封也收不到,從詩中可見詩人對兄弟的生活近況表示急切的心情。詩人將對戰爭的悲憤都發洩出來,而懷念之情慢慢地遞進,句句轉承,一氣呵成。在對偶方面,算為工整,例如:「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有」對「無」;「分散」對「死生」,詞性相對。語言簡煉,用字不深,而情感真摰,不失為一篇好詩。

  25. 這首詩和我們上文學課所學的《閣夜》有共同的風格:對戰爭的滿腔悲憤之情。同時亦充分顯出那份憂國憂民之情,而「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最能觸動我,因為此句寫出了詩人因戰爭而和兄弟分散,生死末卜,引致寄書長不達!悲痛之感甚深。這首詩和我們上文學課所學的《閣夜》有共同的風格:對戰爭的滿腔悲憤之情。同時亦充分顯出那份憂國憂民之情,而「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最能觸動我,因為此句寫出了詩人因戰爭而和兄弟分散,生死末卜,引致寄書長不達!悲痛之感甚深。 梁月雲 每次欣賞不同的詩歌都有不同的感覺,而這一次,可算是傷感。可能亦正因為當時的生活困苦,戰難擾民,才令杜甫帶著心痛揮筆寫下這精彩的《月夜憶舍弟》。而最後四句「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更令我實實在在感受到當時的烽火連天的困苦日子和作者對弟弟擔心。 李雁齊 友人的離別己使我們那麼的不捨,更何況是親人呢!詩人不斷寄信回去,卻一直沒有回信,使他擔心不已,但又不知可以再做什麼了。戰火使人妻離子散,在欣賞這詩時,發現戰爭離我太遠了,不禁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但回心一想,經濟發達的今天,不是還有戰事麼?相信詩中作者表現出的悲痛之情仍是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 彭素靜

  26. 《客中作》 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體裁特色:這首是七言絕詩。詩人李白到朋友家作客,喝了主人的蘭陵美酒, 於是以賦詩答謝。第一、二、四句句未押韻(香、光、鄉),押平聲韻。 大意: 本詩抒寫詩人身雖為客,卻因醉樂而不覺身在他鄉的樂觀情感。 內容賞析: 「蘭陵美酒鬱金香」,首句寫用鬱金香浸成的美酒的香味,使人沒有看到油就先聞到油味,等見到酒時更不得了。「玉碗盛來琥珀光」,酒的色澤就像琥珀般金黃色一樣,燦爛射人,尤其用玉製的容器盛著,更襯托其高貴。雖然,詩人再沒有描寫出酒的味道,但最後兩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本來離鄉別井的痛苦人生,卻因朋友拿出這種美酒以後,居然能把遊子的離鄉愁緒忘記了,酒的味道就盡在不言中了。因外,這兩句還可以看出詩人的心情,他實際上是很想故鄉的,卻因平日不能嘗到的美酒而醉到「不知何處是他鄉」這個境界,但醒來還可以不知道嗎? 從而,抒發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

  27. 寫作技巧:起承轉合:首句的「蘭陵美酒鬱金香」屬起,是詩篇的開端部分,用以揭示題目;第二句的「玉碗盛來琥珀光」是承,承接首聯部分,連貫文章內容;第三句的「但使主人能醉客」是轉,從文章的內容引申出或轉變出不同又有關的內容;而最後一句的「不知何處是他鄉」是合,是綜合和總結,使各句之間的語意,變得邏輯和有承接的關係。寫作技巧:起承轉合:首句的「蘭陵美酒鬱金香」屬起,是詩篇的開端部分,用以揭示題目;第二句的「玉碗盛來琥珀光」是承,承接首聯部分,連貫文章內容;第三句的「但使主人能醉客」是轉,從文章的內容引申出或轉變出不同又有關的內容;而最後一句的「不知何處是他鄉」是合,是綜合和總結,使各句之間的語意,變得邏輯和有承接的關係。 風格: 盛唐時的社會呈現著繁榮的景象,人類的精神狀況也比較上振奮,李白是一個對純潔友情十分嚮往,好美酒賦詩,愛四處遊歷的詩人,而這首詩充分表現出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並側面反巴映出盛唐時期的一個時代氣氛。 個人感想: 杜甫曾為李白寫下幾寫詩,當中《贈李白》是我最喜歡的,其中「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突顯出李白好美酒這個習慣,李白作的每一首詩幾乎都有提及到飲酒,我即時想起李白的《將進酒》中的一句「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從而可以看見詩人的孤獨寂寞,再會借酒消愁,詩人是一個開朗豁達的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因此,他的詩帶有「及時行樂」的思想。《客中作》這首詩也不例外,詩人離開了自己家鄉,四海為家,暫在朋友家作客,主人家請他喝美酒。一杯美酒已經使他醉到,卻忘記了家鄉,忘記了對離鄉之愁,亦算是他一向作風───及是行樂啊!憂鬱之中帶點人生道理。李白的詩篇,不多注重雕飾,以《客中作》為例,句句都用了淺白的字眼,令人一看就明白詩中意思,怪不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歌寫照。以上種種原因就是我欣賞李白的詩的緣故。

  28. 李白是一位傑出的詩人,本人亦很喜歡他的詩,這位愛酒之人經常借酒消愁,他的詩亦經常提及酒,如《月下獨酌》,便提及他獨酌無相親,我同意陳同學的說法,李白的詩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客中作》中借酒抒發他思鄉之情,讀者可從「不知何處是他鄉」此句直接知道,從中亦有孤獨之情,讀者不難體會。另外,我欣賞李白那豐富的想像力,如《月下獨酌》中的「對影成三人」,《把酒問月》中的「白兔擣藥秋復春」,充分顯出其是個浪漫之人。李白是一位傑出的詩人,本人亦很喜歡他的詩,這位愛酒之人經常借酒消愁,他的詩亦經常提及酒,如《月下獨酌》,便提及他獨酌無相親,我同意陳同學的說法,李白的詩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客中作》中借酒抒發他思鄉之情,讀者可從「不知何處是他鄉」此句直接知道,從中亦有孤獨之情,讀者不難體會。另外,我欣賞李白那豐富的想像力,如《月下獨酌》中的「對影成三人」,《把酒問月》中的「白兔擣藥秋復春」,充分顯出其是個浪漫之人。 梁月雲 是呀,浪漫詩人李白佳作《客中作》中,借酒抒發他思鄉之情,作者的《月下獨酌》也曾經寫下自己孤獨之情,兩首歌互相配合,更能見作者的生活,是那樣感慨。我想作者老早就多了位好朋友,就是─酒。酒在李白身邊,一直沒有離開,拍作者消憂,不過這也可怕是作者自己麻醉的方法。 李雁齊 「一醉可以解千愁。」這是真的嗎?在李白這首詩中,我覺得一杯酒已經使他醉到,使他可以忘記了家鄉,忘記了對離鄉之愁是作者麻醉自己的方法,但李白亦因他這種情懷而有浪漫詩人之名。他每首的作品都可體現出他為人浪漫,而且他用字淺白,卻可把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呈現出來,難怪他可成為著名的詩人。 彭素靜

  29. 中唐詩歌 自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至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為詩歌的中唐時期,在約70年間出現了眾多的詩人,詩歌數量最多,詩歌流派也最多。 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政局相對穩定。但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之爭,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都使社會陷於嚴重的危機之中。此時的政治經濟整體呈現衰頹的局面,大曆年間,出現了追慕盛唐的「大曆十才子」,但已沒有盛唐那種氣象。但中唐在另一方面卻有新的發展。 詩人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較積極地參與政治,有的還處於政治漩渦的中心地位,所以中唐詩歌的政治色彩比盛唐強烈。以白居易和元稹為代表的一批詩人用類似寫諫書的方式寫詩,揭露社會的種種弊端,希望引起皇帝的重視;以韓愈、孟郊、李賀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則通過描寫自身的不幸,揭示社會的不合理。部分不滿現實的詩人則帶著蕭條的心情退入山林,這類隱逸的詩人有劉長卿、韋應物等。此外,柳宗元、劉禹錫之清淡秀麗,在中唐自成一派。

  30.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體裁特色:這首是七言絕詩。第一、二、四句句未押韻(花、斜、家) ,押平聲韻。 大意:   作者透過描寫朱雀橋和烏衣巷破敗荒蕪的景象,由貴族名門變成 民百姓的棲身之所,感嘆世事變化無常。 內容賞析: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寫景。詩人 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 強烈對照。 「烏衣巷」是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之住處。「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裏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夕陽」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澹情景。

  31.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抒情。撫今追昔,慨嘆繁華易逝,此理今古皆同。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裏築巢。如今舊世族的樓臺亭閣蕩然無存,這裏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衰敗,暗示著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抒情。撫今追昔,慨嘆繁華易逝,此理今古皆同。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裏築巢。如今舊世族的樓臺亭閣蕩然無存,這裏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衰敗,暗示著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特色:   句句寫眼前景、說眼前事,而僅以燕子穿越時空,自然化出今昔之盛衰、滄桑之感慨,比起直截了當地緬怀今昔、感慨滄桑來,顯得技高一籌,不愧為唐詩中千載傳誦的懷古名篇。 個人感想:   從這詩中我體會了一個道理,這就是榮華富貴只是轉眼雲煙罷了。即使上一代的住豪宅的人,他們的下一代也有可能露宿街頭。就如詩中所述,往日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朱雀橋,至今也不過只剩下橋邊的幾撮枯萎的野草和在風中搖曳的不知名叫什麼名字的小花。   所以我認為人生世上,我們不應該只追求金錢,金錢以外,還有很多東西比他們更值得我們珍惜,好像親情、友情等等。這些東西才是恆久的,才是歷久不衰的,才能真正使我們快樂。   再者,我很欣賞作者的寫作手法,通篇寫景,不加一字議論。詩人從側面落筆,采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只是以一處景物作今昔對比,反映了今昔滄桑的巨變,對大富人家作出無情的嘲諷。語言顯淺,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使這首詩千百年流傳不絕。

  32. 「舊時王謝堂前燕 」,可見詩人深層慨嘆繁華易逝,滄桑之感甚濃。 另外,世事真的變化無常,但我認為不必因小挫折而氣餒,亦不必強求金錢,物質的上享受。 梁月雲 詩中含意我感受得到,我非常贊同彭同學的說話,生命短暫,追求名利不是人生中指定任務,並不是最重要,追求過程中或擁有名利後,不代表從此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因為活於勢利當中,你會日夜擔憂會被人搶奪,需要設法保存。與其活於憂慮之中,倒不如追求一些實際和真摰的人情,我相信情才是永遠陪伴我們一生的東西,有情的生活,是過得最快樂的,要令自己不枉過。 陳蓉芳 這首詩令我最深刻的是那份強烈的對比,除了今天的滄海桑田,還有作者的感慨。的確,如上兩位同學所說,人生變化無常,很多事惰更是不由自己控制,特別是活在勢利之中,進退不得。所以,將不滿和無奈的感覺渲染在紙上,絕對是最好的方法,要不是哪來的文學作品。 李雁齊

  33. 杜陵叟 (白居易)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弊。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昨日裡胥方到門,手持尺牒牓鄉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體裁特色:這是一首樂府詩,所以在句數、字數和押韻方面都是自由,沒有限制的。 內容賞析:  居住在杜陵的老漢大概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老農,他辛勤.耕種著一頃多非常貧瘠薄產的土地。作品的第一句話,雖只有短短的十三個字,卻點出了作品的人物,居住的地點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包含的資訊量不可謂不豐,也完全符合《新樂府序》所謂“首章標其目”的要求。說杜陵叟僅“種薄田一頃余”,則種田很少,而“田”復用“薄”字修飾,“薄”指土地的貧瘠,不豐產。如此說來,一旦遇到雨旱災荒之年,杜陵叟一家衣食等生活費用的來源便有斷絕之患。     

  34. 接下來便是敘述杜陵叟在災荒之年的不幸遭遇。首先是春天遇到大旱,麥苗多不秀而死,致使夏季收成無幾,這是一層災禍;繼而秋天降霜過早,秋季作物禾穗未熟便枯萎青幹,這是第二層災禍。對於普通農家百姓來說,接連受到這兩層災禍的打擊,則其一年中所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無從籌備,一家人處在嗷嗷待哺中便不難想像。然而,地方長官明知災情嚴重,莊稼歉收,卻偏偏為了一己私利,諂上欺下,急徵暴斂以贏得上司的青睞,作為自己考績的資本。這是杜陵叟遇到的第三層災禍。前兩層是天災,後一層是人禍,天災人禍加在一起,所以他只得“典桑賣地納官租”,不管“明年衣食將何如”了。 “典”是抵押的意思,為了交納官租,杜陵叟不得不“剜肉補瘡”,把僅有的一點賴以生存的東西都典賣出去。這活生生的事實告訴讀者,那些打著父母官的旗號,專門搜亂民財以飽私囊的官吏們,真是比吃人肉的豺狼虎豹還厲害百倍啊!孔子關於“苛政猛于虎”的感嘆在這裡找到了極好的例證。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既是那些深受災難的平民百姓在發出憤怒的呼喊,也是深刻了解人民痛苦的詩人對那些殘暴官吏的強烈斥責。接下來便是敘述杜陵叟在災荒之年的不幸遭遇。首先是春天遇到大旱,麥苗多不秀而死,致使夏季收成無幾,這是一層災禍;繼而秋天降霜過早,秋季作物禾穗未熟便枯萎青幹,這是第二層災禍。對於普通農家百姓來說,接連受到這兩層災禍的打擊,則其一年中所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無從籌備,一家人處在嗷嗷待哺中便不難想像。然而,地方長官明知災情嚴重,莊稼歉收,卻偏偏為了一己私利,諂上欺下,急徵暴斂以贏得上司的青睞,作為自己考績的資本。這是杜陵叟遇到的第三層災禍。前兩層是天災,後一層是人禍,天災人禍加在一起,所以他只得“典桑賣地納官租”,不管“明年衣食將何如”了。 “典”是抵押的意思,為了交納官租,杜陵叟不得不“剜肉補瘡”,把僅有的一點賴以生存的東西都典賣出去。這活生生的事實告訴讀者,那些打著父母官的旗號,專門搜亂民財以飽私囊的官吏們,真是比吃人肉的豺狼虎豹還厲害百倍啊!孔子關於“苛政猛于虎”的感嘆在這裡找到了極好的例證。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既是那些深受災難的平民百姓在發出憤怒的呼喊,也是深刻了解人民痛苦的詩人對那些殘暴官吏的強烈斥責。 按理,此詩寫到這兒可以結束了,杜陵叟所受的災難,下層官吏的殘暴,百姓的憤慨都已表現出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他要連皇帝也諷刺一下。因為詩人上奏章的緣故,天子終於了解了百姓受災的情況,大動“憐憫之心”,趕快頒布“德音”,對京城附近地區今年的賦稅全部予以免除。可實際情況如何呢?  “昨日裏胥方到門,手持尺牒膀鄉村。”當那些受災的農民們典桑賣地,勉強湊夠賦稅以後,裏胥們方才到門貼出了免稅的公文。農民們受了皇帝的口頭恩惠,並未得到任何實際好處。但皇帝的“恩典”畢竟還是要領的,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35. 特色; • 這首詩通過杜陵叟在災荒之年的遭遇,道出了農民們所受的深重災難,揭示了下層官吏的橫行殘暴,與封建最高統治者“施恩”的虛偽性。詩的暴露性和批判性非常強烈。作品從杜陵叟著眼,在描寫他連遭乾旱早霜等天災的同時,重點放在對下層酷吏的不恤民情,諂上欺下的揭露上,客觀上告訴人們,封建制度對農民的迫害遠比自然災難嚴重得多。而對皇帝,空洞的讚美是幌子,實實在在的卻是嘲諷。作品語言通俗,三言、五言、七言句式交錯使用,而韻腳轉換自然,讀之朗朗上口,較好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 寫作技巧: • 諷刺之意:以描述杜陵叟的遭遇,諷諭官員的貪暴。詩中沒有半點議論,只是 把事情加以描述,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同對官使和皇帝的憎恨不言而喻,風格 含蓄。 • 語言精鍊,通俗易憧。 • 結構嚴謹自然:一開始短短的十三個字,卻點出了作品的人物,居住的地點及 其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 • 善於塑造人物形象,讀者如見其人,栩栩如生。

  36. 個人感想: 詩人倡導詩歌語言應平易淺顯,但淺顯的語言,運用得當,也會傳達出豐富的內容。這首詩便是極好的例證。 這首詩,詩人通過杜陵老人的遭遇,反映災民的苦況,斥貪官 污吏“虐人害物”的暴行,表現詩人對被剝削被壓迫者的悲憫,而且詩人對貪官污吏也表現出直接而強烈的批判。 這詩可以傳誦千古,我相信是因為這詩的內容都可確實地反映現在的社會情況,很多大國每年都舉辦不少籌款活動救助貧窮國家的人民,好像海嘯和雪炎時的籌款活動,然而,每次那些大國都揚言籌得成千上萬的金錢,但真正可以到達貧民手上卻不足百分之十。那麼,究竟其餘的金錢去誰人手上呢?不就是那些辦事官員嗎?一層一層的剝削,剩下給貧民的當然是所剩無幾了。 這首詩不正正可以諷諫這些官員麼?古今中外,貪污的情況都沒有改善,詩人以率直、深刻,很少雕飾的語言抨擊這班人,把百姓心中的說話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依然能深刻地道出人民的思想感情,難怪可以成為後代詩論者訾詬的話端。 另外,作者的嘲諷和對百姓的同情躍然紙上,還有他為民請命 的偉大情操也是的欣賞這詩的原因。 彭素靜

  37. 這首詩和《賣炭翁》一樣, 用以小見大的手法,藉老農辛勤工作,但遇到雨旱災荒之年而失收,以抒發詩人對那些殘暴官吏的強烈斥責。白居易的詩淺近易明,而且反映現實,諷刺時弊,極富文學價值!作者的嘲諷和對百姓的同情的確躍然紙上,可見他是個敢言之人! 梁月雲 這是一首典型的諷刺詩,同時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一首文學作品同時帶著歷史,記載著皇帝的昏庸,多美啊!當時農民辛勤工作,卻遇到失收,偏偏得不到的體諒和幫肋,換來的只有斥責,那份既可憐老農,同時痛恨當時政府的感情,不斷穿插在我心中。同時不得不對唐詩佩服。 李雁齊 唐詩的世界果然是一個很真實的世界,這首詩真實寫出當時的民間苦況。而皇帝的昏庸和農民辛勤作出了很大的對比,更突出詩中的感情。農民的苦況,我能夠從詩中感受得到,此外,兩位同學說沒錯,文學作品就是要反映現實,諷刺時弊,表達感情,這就是文學的價值了。 陳蓉芳

  38. 離思五首(之四)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體裁特色:這首是七言絕詩。第二、四句句未押韻(雲、君),押平聲韻。 內容: 曾經見過狀闊無際,氣勢攝人的大海了。就不會因一巧小的溪流所感動。 曾經見過巫山繚繞,直可迷惑人心似的彩雲了。那麼一般天上的雲彩,又怎麼會讓我動心! 好幾次身邊出現了相當美麗的女孩子了,但就像經過了斑斕無比的花叢 ,雖然是這樣豔麗,但是卻無動於衷懶得回顧。這些情事為甚麼會這樣呢?我想 那是一半因為,現在的我,已經潛心修道;而最後一半是因為妳的緣故啊!

  39. 賞析 本詩是一首悼亡詩,詩人是表達了對亡妻韋蕙叢的懷念之情。其中首聯用典《孟子、盡心》:「觀于海者難爲水,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爲言。」次聯典引宋玉《高唐賦》言巫山神女與楚王有情,後化爲雲霧,語意「除卻巫山不是雲」。就是取道花徑,連那美豔的花都懶於回眸駐看。大概是因為在修道與對其亡妻的深情懷念吧!俗云「元輕白俗」,是指元稹詩中情感的輕佻,其言情而不庸俗,豔麗而不輕浮,悲傷而不綺靡。 • 寫作技巧: • 用典和比喻:首兩句為一組並列對句,同了兩個比喻,說明以往的一段戀情。     二句均有出處,一由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 ,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 用字精鍊:如「曾經……除卻……」,表示自己的選擇和標準。 一個「懶」字,是對於這類事情進行否定。 一個「君」字,表明一切都是為了舊情人。

  40. 個人感想: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千古名句。全詩所寫的都是男女間的歡愛情事。 現今世上,如此深情的人又有多少個呢?報章雜誌,經常都會看見一些少男少女為情自殺的報導,他們的行為算是癡情的表現嗎?愛一個人就要為他死而死,那不是很恐怖嗎? 詩人在這詩中把他純真和真摯的感情發揮符淋漓盡致,詩中動人心魄的藝術震撼力,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 文學的價值不就是如此嗎? 用詞不誇張,不庸俗,直抒已見,多看文學,確實有助我們抒發心中的情感,不會動輒就要死,這詩能受到現今的人賞識,正正是詩中那一股曲婉深沉的感情。 文學是一門藝術,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瑰寶,這詩是我認為是當中的一塊。 彭素靜

  41. 我同意彭同學的說法,現今的少男少女動輒就要死,相比起詩人,詩人真的明智得多,他借詩抒發對亡妻的懷念之情,我認為如果真的愛對方,應該堅強地活下去, 讓對方安心地離去。「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這兩句深深感動我。詩人說出了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梁月雲 我也認為兩位同學所言甚是,愛情這家東西,愈住社會進步也愈來愈不珍惜,價值觀也不同。動不動就要叫這叫那,怎麼也不像詩人那個想法,為了亡妻,好好生存下去。當然,「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這兩句更成了佳話,但願現代的男男女女欣賞過這詩後,好好對待身邊的一個。 李雁齊 《離思》這首詩寫得動人,原因在於廣為人傳頌的頭二句。曾經深愛過的人,都能深切體會詩人頭二句的感受。說得沒錯,有多人都能夠做到癡情,但又有多少人能夠為深愛的人好好的生活下去呢?不然,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為情而死的報導了。除了愛情之外,其實還有許多事物都會令到人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只不過愛情往往令人深刻許多吧。 陳蓉芳

  42. 晚唐詩歌 晚唐時期自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開始,至昭宣宗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止,歷時約70年。這時期的政治形勢更為黑暗,有才華的詩人已經很難憑藉自己的才華進入仕途,像初唐的上官儀,盛唐的賀知章、張說,中唐的韓愈、白居易這樣官居高位而又領導詩壇的人物幾乎不見了。 這時期的詩歌發生了兩種轉變:一是脫離了政治教化的軌道,轉而追求詩歌自身的美學價值;二是面向日常生活,沉緬於內心深處,品味一己的哀愁。此外,受了市民文學的影響,愛情成為晚唐十分流行的主題。 這時在詩壇上佔據顯要地位的是李商隱、杜牧,有人稱之為「小李杜」。他們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慨於盛世之不可再來,詩中多有夢幻情調。 唐末,黃巢起義,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皮日休、杜荀鶴等人努力繼承中唐新樂府的傳統,以詩歌反映民生疾苦,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缺乏藝術的創造性,在當時影響並不很大。

  43.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杜 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 體裁特色 • 第一、二、四、句句未押韻(能、僧、陵),押平聲韻 • 大意 • 這首詩是詩人於宣宗大中四年(八五○年)將離長安到湖州(即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時所作。詩人不但長於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裡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施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詩人以通過描寫登樂游原抒發自己難酬壯志的苦悶,及對知人善任、惟賢是舉的王朝的嚮往。  • 寫作技巧 • 語言精煉;閒,靜等字雖然像是詩人在抒發休閒的心情,但其實詩人是在自嘲,及抒 憤,因詩人由尚書省吏部員外郎赴湖州任刺史,則感到不憤,抱負難伸。 • 言有盡而意無窮;詩中的(清時)是否指當時時局的清明?這留下來讓讀者思考思考。 • 直接抒情;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直接說出了詩人想留在朝廷工作, • 為朝廷效力。而清時有味是無能,指出了朝廷中有不少無能之人。

  44. 內容賞析 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可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杜牧長于文學,具有 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效勞。 這首詩作於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在京城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展其所長,請求出守外郡。 首句清時有味是無能,清時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可借此藏拙。清時正是不清(牛李黨爭,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無能正是有能。 二句指出有味是指閒和靜。用孤雲和僧把閒靜的抽象感覺具體化了, 三句說在京城抑鬱無聊,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 第四句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文治武功都很顯赫,知人善任;惟賢是舉。西望昭陵憶想當年盛世,與如今國家衰敗局勢,有生不逢時的悲嘆,一句望昭陵,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都已包括在內。 風格 杜牧特別擅長寫七言絕句,除詠史外,抒情、寫景,無不風格爽朗俊逸。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詩、絕句,不擅長於長篇五言古詩。但這正是杜牧最擅長的,他的長篇五言古詩氣骨遒勁。 晚唐的張為在《詩人主客圖序》中將杜牧的詩歸為「高古奧逸」類。 杜牧是晚唐時期最擅長七律的詩人之一。 杜牧的詠史詩鋒芒畢露,銳氣逼人,他的《泊秦淮》,曾被沈德潛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而他寫景的作品,雖不像李商隱那般絢麗,但氣韻清拔、格調高峻。如名篇《山行》,於濃郁之中見清新之美,讀完使人胸襟頓開,產生一種爽朗之感。 評價 詩表達了作者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又不忍離京的忠君愛國之情。 以登樂游原起興,以望昭陵戛止。熱愛祖國,追懷盛世之情自在,為國捐軀,抱負未能施展之意自見。簡煉深刻,沈鬱含蓄。

  45. 杜牧在詩中,兩面進退的矛盾心情,完全表現出來了。那份為國的志向,未能伸展,相信作者也不好過。看過這詩,心情也隨之起伏。有時候也真替中國心痛,皇帝身邊的全是奸臣,為國盡忠的有志人士卻不得重用,難為中國的歷史不斷地重覆,都是因為皇帝的昏庸,而辜負了杜牧等忠臣。杜牧在詩中,兩面進退的矛盾心情,完全表現出來了。那份為國的志向,未能伸展,相信作者也不好過。看過這詩,心情也隨之起伏。有時候也真替中國心痛,皇帝身邊的全是奸臣,為國盡忠的有志人士卻不得重用,難為中國的歷史不斷地重覆,都是因為皇帝的昏庸,而辜負了杜牧等忠臣。 李雁齊 李同學說得對,往往都是那些巧言伶色的佞臣才取得皇帝歡心,而忠君愛國的臣子卻受到排斥,即時想起曹植的《雜詩》(其五)中的一句「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那種有志不得施展的感受,的確令人難受。皇帝的昏庸往往都令整個國家毀了,受害者卻是老百姓,他們是多麼的無助呢。 陳蓉芳 一個朝代的興盛是要依靠忠臣的幫助,晚唐時,皇帝大多昏庸無能,使政治日漸動盪,社會不穩定,忠臣若勸諫皇帝,可能會遭受不測,正如李同學所說,杜牧在詩中,兩面進退的矛盾心情表露無遺,而且,詩中作者的無奈之情也令讀者多麼的痛心,唐的衰落也不過如此。 彭素靜

  46. 無題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體裁特色 第一、二、四、六、八句句未押韻(風、東、通、紅、蓬),押平聲韻, 頷聯和頸聯對仗。 大意 詩人是在寫自己的愛情遭遇。 他同自己的愛人分處兩地,不能相見,所以說“身無彩鳳雙飛翼”。儘管不能相通,但兩人在思想感情上卻早已契合。 語譯 回想起昨夜燦爛的星光與醉人的春風,我們就在那畫樓西邊的桂堂東側。 儘管我的身上沒有綵鳳般的翅膀可以翱翔到妳身邊,但我們兩顆心卻彷若靈犀息息相通。 昨夜我們倆隔著座位傳送彎鉤,春酒格外地溫緩,我們在燈火通明的蠟燈下分組玩起猜物遊戲。 可嘆的是清晨鼓聲響起,催促著我該回去官府,驅馬來到蘭臺,就好像隨風轉的飛蓬一般。

  47. 內容賞析 這首詩從第一、二句可以看出作者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去參加了一個男女社交的活動,是由一位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所舉辦的。 第三、四句指我希望我的靈魂能變成鳳凰飛到你身邊,但是我不行,你的思想似乎和我的心能相通。其中,第三句的「身」指的是生命、靈魂;「鳳」是指男的。第四句的「心」指思想;「有」指似乎;「靈犀」指通犀;「一點」則是指心。 第五句的「隔坐」指的是男女分桌坐;「送釣」指藏釣;「春酒」指春天的宴會。 第六句的「曹」指兩對;「射覆」即猜東西;「紅」則是指燃燒。 從第七、八兩句則可以了解作者應是在京城,因其能於早晨時聽有鼓聲,於是作者馬上用跑的趕到辦公的地方--蘭臺,有一種身不由己的意味在裡頭。 在星辰閃耀的夜晚,在桂堂飄香的幽境中,詩人懷著深摯的感情,期待與意中人相會。「身無綵鳯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句抒發了對意中人的一往情深,同時隱蘊著對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頸聯詩人呈現給讀者兩幅歡快的畫面,「春酒暖」從溫度上著筆,「蠟燈紅」則又在用色上著墨,「暖」、「紅」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前者渲染了一種溫和安逸的氣氛,後者烘托了熱烈歡快的場面。然而就在這樣一種環境裡,卻是好事難成,聚散匆匆,所留下的只是迷惘的追思。而且,詩中並沒有直接描繪出女主人公的形貌和性格氣質,但讀者卻從環境的描畫、氣氛的渲染中接受了詩人暗示的複雜信息,從而拼合成自己的那個女子的優美形象。

  48. 寫作技巧 • 反襯:五、六句接一、二句說分別後女方登上畫樓,在春酒溫暖,蠟燈火紅,人們猜拳 行令的宴飲中陪客人去了,詩人把氣氛寫得十分熱鬧,以反襯詩人當時孤寂落寞的心 情,可 以想像內心的痛苦。 • 清楚交代時間和地點:那是星光燦爛,微風和煦的夜晚,他們在畫堂側堂東邊偶遇。 • 風格 • 善於言情一直是李商隱無題詩的根本藝術特徵,無題詩中的深摯感情通過婉曲的抒述方式以及營造朦朧意境、渲染悲劇氣氛等藝術手法表現出來,也成為了無題詩獨具魅力的根本原因。 • 無題詩多以男女相思為題材,表現各種複雜的思想情緒,抒寫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渺茫失落而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愛情在詩中尤為多見,無題詩在抒寫愛情生活中的離別與間阻、期待與失望、執著與纏綿、苦悶與悲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抒情藝術水平,具有震撼讀者心靈的巨大藝術力量。 • 評價 • 所謂“無題”詩,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應屬於寓言,有人認為都是賦本事的。就李商隱的“無題”詩來看,似乎都是屬於寫豔情的,實有所指,只是不便說出而巳。此詩是追憶所遇見的豔情場景。先寫筵會時地;接著寫形體相隔,人情相通;再寫相遇的情意綿綿;最後寫別後離恨。豔麗而不猥褻,情真而不癡癲。

  49.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多美的句子,詩人與意中人相會的畫面,環境都出現在腦中。試想想在那個時代,與意中人相會是那樣的驚險,同時也帶著浪漫和刺激。作者對愛情的嚮往,不得不承認這比甚麼都浪漫,加上美麗的寫作手法,把那份感覺細膩地描繪出來。「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多美的句子,詩人與意中人相會的畫面,環境都出現在腦中。試想想在那個時代,與意中人相會是那樣的驚險,同時也帶著浪漫和刺激。作者對愛情的嚮往,不得不承認這比甚麼都浪漫,加上美麗的寫作手法,把那份感覺細膩地描繪出來。 李雁齊 除了李同學所說的外,我還覺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這句詩是多麼的淒厲,春蠶死後停止吐絲,自己的愛情也直到生命終結時才完結;蠟燭滴下如淚的蠟油,要到蠟燭燒完才會停止,而自己的相思之愁也要到生命終結才會結束 ,可見詩人是多麼的情深呢。 陳蓉芳

  50.     金陵圖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體裁特色 第一、二、四句句未押韻(齊、啼、堤),押平聲韻 大意 作者以江邊的風雨、綠草、與寂寞的啼鳥交織出一片淒濛的氣氛。滿堤煙柳對這三百年來人事變遷的淡漠無清,勾起人生如夢,繁華如過眼雲煙的惋嘆,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將三百年的歷史,作了最精美的描繪。 語譯 濛濛的細雨籠罩著江面,兩岸的綠草長得青翠茂密。 六朝的繁華事蹟已像那夢一樣消失無蹤了,連鳥也感到哀傷,寂寞地啼叫著。 只有那臺城的柳樹最是無情,對六朝的興亡無動於衷, 依舊綠意盎然地籠覆在這十里長堤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