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8

第六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

第六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 抗原  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  活化、分化、增殖  (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  抗原性异物排除 细胞因子 (可溶性信息分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bi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

  2. 抗原  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  活化、分化、增殖 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  抗原性异物排除细胞因子 (可溶性信息分子)

  3.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概念: 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4. (一)细胞因子的命名 单核因子(monokine) 淋巴因子(lymphokine)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5. 血液循环 (二)细胞因子作用方式及特点 1.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三种方式 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自分泌 autocrine 旁分泌 paracrine 作用于比邻细胞 内分泌 endocrine 远距离作用

  6. 2.细胞因子的特性 • 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 • 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 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功能 • 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强化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7. Th细胞 多效性 pleiotropy 活化、增殖、分化 B IL-4 增殖 胸腺细胞 增殖 肥大细胞

  8. 重叠性 redundancy 均有刺激B细胞增殖的功能 IL-2、 IL-4、 IL-5 B 协同性 synergy 更有效地诱导IgE类别转换 B IL-4 + IL-5 B细胞 IL-4 阻断IFN- 诱导类别转化的作用 IL-4 拮抗性antagonism B IFN-

  9.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类:分为六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 干扰素(interferon,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趋化因子(chemokines)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10.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 能够介导白细胞间及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1.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主要生物学功能: 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 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 殖和分泌抗体。 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 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11. 2.IL-2 (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 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12. 活化 Th1细胞 巨噬细胞 NK 细胞 IL-3 干细胞 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 B 细胞 分泌免疫球蛋白 刺激所有干细胞的生长 分化 促进细胞毒性几及其吞噬作用 3.IL-3

  13. 4. IL-4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嗜 碱性粒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Th1细胞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5)协同IL-3刺激肥大细胞增殖等。

  14. 4. IL-6: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 Th2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泌抗体; (2)刺激T细胞增殖及CTL活化; (3)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参与炎症反应; (4)促进血细胞发育。

  15. 5. IL-10: 细胞来源: 主要Th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产生; (2)抑制MHC -II类分子和B-7分子的表达; (3)抑制T细胞合成IL-2、IFN-等细胞因子; (4)可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16. 6. IL-12: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激活和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及IFN-产生; (2)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分泌IL-2、IFN-; (3)增强CD8+CTL细胞杀伤活性; (4)可协同IL-2诱生LAK细胞; (5)抑制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和IgE合成。

  17. (二)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的细胞因子。 1. 分型 --- 根据其来源、结构及生物学性质: I型: IFN-α、IFN-β 细胞来源: IFN-α:白细胞(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产生; IFN-β:成纤维细胞产生(二者结合相同受体); 主要诱生剂:病毒,polyI-C (人工合成双股RNA)。 II型: IFN- 主要细胞来源:活化的Th1细胞、 CD8+ CTL和NK 细胞; 主要诱生剂:抗原或有丝分裂原。

  18. 2. 主要生物学活性: I 型干扰素: (1)抗病毒和抗肿瘤: A. 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 B. 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 C. 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病毒感染 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 (2)免疫调节: 与II型干扰素类似。

  19. II型干扰素: (1)免疫调节作用(主要): a. 活化巨噬细胞; b. 促进APC(s)表达MHC-II类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 c. 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伤活性; d. 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e. 抑制Th2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合成。 (2)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与I型干扰素类似)。

  20. (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包括TNF, TNF (lymphotoxin- α, LT- α) 1.TNF-α 组成及分子量: 同源三聚体, 51 KD 。 细胞来源: 单核巨噬细胞(主要); T细胞、NK细胞和肥大细胞。

  21. 主要功能: 低浓度 --- 自分泌、旁分泌效应 (1) 诱导炎症反应: a. 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促白细胞 聚集于炎症局部; b.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分泌细胞因 子(如IL-1、IL-6、IL-8、TNF-α等),导 致炎性细胞浸润和增强吞噬细胞的杀伤。 (2) 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靶细 胞(如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 (3) 杀伤肿瘤细胞:直接杀伤,引起组织出血 坏死。

  22. 高浓度--- 内分泌效应 (1)引起发热; (2)协同IL-1、IL-6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3)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 (4)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恶液质; (5)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

  23. 2. TNF-β 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与TNF-α的氨基酸序列为28%同源性,二者结合同一受体。 细胞来源:激活的T细胞。 生物学功能: 与TNF-α相似,在局部发挥效应。 与细胞表面LT-β形成复合物,发挥作用。

  24. (四)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概念: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包括: SCF、Flt3L、GM-CSF、G-CSF、M-CSF、 EPO、TPO、IL-3(multi-CSF)、IL-7等。

  25. 1. 干细胞因子 (stem cell factor, SCF,又称c-Kit配体) 存在形式:跨膜型、分泌型 细胞来源:骨髓基质细胞 生物学功能: A. 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发育; B. 刺激肥大细胞增殖。 2. Flt3配体(Flt3 ligand,FL) 存在形式:跨膜型、分泌型 细胞来源:基质细胞。 生物学功能: 刺激原始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6. 3.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细胞来源:活化的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 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生物学功能: A. 刺激骨髓各系前体细胞生长和分化; B. 刺激骨髓前体细胞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化。 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细胞来源:活化的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 胞、成纤维细胞等。 生物学功能: A. 刺激粒细胞前体细胞的分化成熟; B. 增强成熟粒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延长其存活时 间。

  27. 5.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细胞来源: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 胞、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等。 生物学功能: A.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分化; B. 延长单核-巨噬细胞存活时间,增强其功能。 6.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 细胞来源: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 生物学功能:促骨髓红细胞前体分化为成熟红细胞。 7. 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 细胞来源: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 生物学功能: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为血小板。

  28. (五)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s) 概念: 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 按照半胱氨酸的位置、排列方式和数量,分为四个亚家族: CC、CXC、C 和CX3C

  29. 趋化因子结构和分类 绝大多数CK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ys),根据前两个Cys的相对位置不同,可以分为CXC() 、CC() 、C() 和CX3C() 趋化因子。 (C为半胱氨酸;X为任意氨基酸)

  30. 1.CC趋化性细胞因子(β亚族) --氨基端的两个半胱氨酸相邻。 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为主要代表。 细胞来源:活化的T细胞。 主要功能:趋化并活化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

  31. 2. CXC趋化性细胞因子(α亚族): --氨基端的两个半胱氨酸被其它任一氨基酸分开,即半胱氨酸-其他氨基酸-半胱氨酸。 白细胞介素-8(IL-8)--- 为主要代表。 细胞来源: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核细胞。 主要功能:趋化中性粒细胞,介导炎症反应。

  32. 3. C趋化性细胞因子(γ亚族)--- 氨基端只含有一个半胱氨酸。 成员:lymphotactin-α和lymphotactin-β。 主要功能:趋化淋巴细胞。 4. CX3C趋化性细胞因子(δ亚族)---氨基端两个半胱氨酸被三个氨基酸隔开,即半胱氨酸-3个其他氨基酸-半胱氨酸。 成员:Fractalkine。 主要功能:趋化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33. (六)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包括: 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转化生长因子-β); EGF(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表皮生长因子); FGF(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NGF(nerve growth factor, 神经生长因子); PDGF(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 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34. TGF-(TGF-1、 TGF-2和TGF-3): 细胞来源:T、B细胞、巨噬细胞及肿瘤细胞等。 生物学功能(免疫抑制调节剂): • 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 抑制B细胞增殖和T细胞依赖性多克隆抗体的产生; • 抑制NK细胞活化和IL-2的LAK细胞诱导作用; • 抑制Mφ活化和前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 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如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但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伤口愈合; • 某些肿瘤细胞分泌TGF-,可逃避免疫应答。

  35.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受体    细胞因子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引起细胞基因转录的变化,这一过程称为细胞的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受体为跨膜糖蛋白: 膜外区(细胞因子结合区); 跨膜区(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区); 胞质区(信号转导区)。

  36. 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细胞因子受体根据其结构和信号转导途径,分为: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 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37. 1.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造血因子受体家族):1.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膜外区近氨基端有二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其羧基端 存在Trp-Ser-X-Trp-Ser(色氨酸-丝氨酸-任意氨基酸-色氨酸-丝氨酸,WSXWS,X代表任一氨基酸)残基序列。 成员包括:IL-2、IL-3、IL-4、IL-5、 IL-6 、IL-7、IL-9、IL-11、IL-13、IL-15、GM-CSF、G-CSF的受体等。

  38. 2.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干扰素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 成员包括: I 型、II型IFN和IL-10的受体 。

  39. 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 (TNFRF,TNF/NGF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膜外区富含半胱氨酸基序。 成员包括:TNF受体、NGF受体、Fas蛋白及CD40分子。

  40. I型膜蛋白; 富含半胱氨酸的重复性功能区; 以同源3聚体形式发挥受体功能; 部分成员膜内区含有死亡功能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