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第二課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第二課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三分之一窮人在印度. 世界銀行最近公佈每日所得 1.25 美元為貧窮線 最新門檻,全球一日所得低於 1.25 美元貧窮人 口約有 14 億人,印度生活在貧窮線下人口 , 2005 年約為 4 億 5500 人,約佔全球貧窮總人口的 三分之一。. 不同社會階層比較. 壹、社會階層化. 一 、 社會階層意義:社會成員依其財富 、權力、聲望或性別、年齡、宗教等條件不同,形成不平等的階級或地位。. 二、 社會階層理論. (一)功能論-社會不平等是必要且合宜的 1. 時代背景:盛行美國 1950 年、 1960 年。 2. 理論: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課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課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2. 三分之一窮人在印度 世界銀行最近公佈每日所得1.25美元為貧窮線 最新門檻,全球一日所得低於1.25美元貧窮人 口約有14億人,印度生活在貧窮線下人口, 2005年約為4億5500人,約佔全球貧窮總人口的 三分之一。

  3. 不同社會階層比較

  4. 壹、社會階層化 一、社會階層意義:社會成員依其財富、權力、聲望或性別、年齡、宗教等條件不同,形成不平等的階級或地位。

  5. 二、社會階層理論 (一)功能論-社會不平等是必要且合宜的 1.時代背景:盛行美國1950年、1960年。 2.理論: (1)將不同才能和不同專長的人,放在適當位置上,使其各自發揮所長,如此有助於社會順利運作,也是一種社會整合、團結、協調表現。 (2)在社會生活中,需要特殊技能和訓練的工作,替代性很小,社會必須提供較多資源,才能吸引最有能力的人,來完成此工作。 3.缺點:過於強調整合,認為社會問題只不過是暫時性社會本身一定會在互相依賴的原則下想出解決辦法,故社會問題不至於毀壞社會。理論難說服人。

  6. (二)衝突論 1.時代背景:功能論強調穩定整合,難說服 人,借用馬克思階級鬥爭觀點 2.馬克思階級鬥爭理論: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造成社會變遷主因。資源是指經濟 資源或生產工具分配不均,社會大眾分為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者為資產分配持對立鬥爭。

  7. 3.衝突論 (1)資源不在於財產,而是權力的有無, 有權力者成為支配團體,無權力者成 為受支配團體,兩者為權力鬥爭。 (2)社會階層讓擁有較多資源的人,掌握 更多優勢,使其他人較難獲得資源, 因而處弱勢地位。

  8. 貳、社會階層化現象 一、經濟不平等: (一)財富與所得概念 1.財富:存量概念,經過長期累積的財產。 經濟不平等是指財富分配得多寡,形成貧富差距 社會階層,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2.所得:流量概念,在一定期間內所能得到總收 入,如國民所得。所得高較易累積財富;但財富 多,所得卻不高。

  9. 96國內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96國內家庭收支調查報 告」,去年國內最有錢家庭群組年所得為192萬 6124元,最窮家庭群組年所得為25萬6032元,前 者為後者的7.52倍。 北市每戶可支配所得128.8萬元,新竹市每戶可支配所 得127.7萬元,

  10. (二)家戶財富的階層複製 1.財富多,所得高者較有餘力從事其他投 資,以累積更多財富,甚至遺留子孫。 2.許多國家課徵所得稅、遺產稅等,進行財富重分配,以降低階層複製效應。

  11. (三)經濟不平等原因 1.個人因素:努力或懶惰、智能高低等。

  12. 2.性別階層化: 「男主外,女主內」造成女性勞動參與率較男性低。 3.族群階層化:不同族群享有高低不同的地位。 4.所得分配不均: (1)產業結構變化: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 (2)政策因素:降低遺產稅,富人財富愈多。 (3)教育因素:教育高的人,所得較高。

  13. 二、社會聲望不平等 (一)社會聲望意涵:人所受他人尊敬 (二)社會聲望高低: 1.個人或團體所處社會地位、所扮演角色與貢獻來衡量:個人或團體所處地位愈重要、貢獻大,社會聲望也愈高 2.職業聲望:以每個職業平均教育及平均收入的高低,客觀測量職業聲望職業聲望

  14. 三、權力不平等 (一)權力意涵: 1.韋伯認為權力是一種可以將意志貫徹到別人身上,而如其所願的能力,一個擁權力者,在社會上一定被認為是較高階層者。 2.權力平等與不平等差異 (1)權力平等社會,政治權力是公開、公正的,且可自由競爭的。 (2)權力不平等社會,少數人掌握政治事務決定權。 3.獨裁與威權或民主國家可能存在權力不平等現象。

  15. (二)權力不平等 1.多元權力論:不同利益團體擁有權力,可互相制衡,促進國家社會改變。 2.菁英論:重視菁英選拔過程的開放性。 (1)美國社會學家米爾契提出「權力菁英」,權力菁英居於決策上ㄧ群人,他們決策具有很大影響力。美國權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此三方面領導人即權力菁英。 (2)權力菁英共同社會背景,來自上層階級、土生美國人、在都市長大、來自美國東部、出自長春藤盟校、清教徒等,即通稱WASPM(白人、盎格魯薩克遜族後裔、新教徒、男性)

  16. 四、文化資本不平等 (一)文化資本意涵:人們對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程度,能掌握得愈多,文化資本也愈高。 (二)文化資本差異: 1.階級慣習與生活風格:文化資本可由父母傳遞給子女個人透過家庭繼承文化資本,且形成階級慣習。富人與窮人在文化資本的差異,日漸明顯。 2.文化資本不平等影響:受教育多寡,也會影響文化資本不平等。

  17. 參、形成社會階層的原因 二、歷史過程 (一)國內社會階層化:馬克思階級鬥爭論 原始 共產社會 共產社會 資本主義 社會 奴隸 社會 封建 社會 無階級 無階級 勞工 資本家 奴隸 奴隸主 農奴 領主

  18. (二)國際社會階層化 1.殖民主義擴張: 殖民主義是一種殖民母國對殖民地的掠奪、獨 占、保護現象。 國際社會階層化:殖民母國與殖民地差別、已開發國 家與開發中國家差別、富國與窮國差別。 2.世界體系理論:華勒斯坦將資本主義發展程度 分為核心國家(工業先進國家)、邊陲國家(落 後國家)、半邊陲國家(介於工業先進國家、落 後國家之間)。

  19. (二)社會階層歷史 1.奴隸制:不平等社會階層最極端方式,南北戰爭前美國。 2.種姓制:在這種體制中,地位是隨出生而決定的。如傳統印度,雖有四個種姓,但卻有上千種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傳統職業、居住地及與其他種姓人交往的規則。印度人從小就學會辨認其他種姓成員標誌和服飾。

  20. 3.等級制(estate system): (1)封建主義的農業社會,如中世紀歐洲。在此制度中,三個等級順序是僧侶、貴族、平民(包括農民),統治權掌握在貴族,農民向貴族萬提供勞力和軍役換取貴族的保護和物質供養。 (2)封建社會後期,隨著大量貿易發展,商人新的社會階層出現。商人階層對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產生積極作用。 隨著資本主義發展,一個工業經濟體制—商人成了主要社會階層。

  21. 4.階級系統 (1)階級系統定義:又稱開放階級系統,個人的社會階級地位,是由個人努力與能力 (2)先賦地位與成就地位差異: A.先賦地位:個人地位決定於個人出生家庭背景。 B.成就地位:個人努力、資歷與技能決定個人地位。

  22. 二、個人條件與努力 努力或懶惰、智能高低等。

  23. 三、社會結構 (一)性別:性別角色規範造成不同性別在社會 階層中處於不同位置。 (二)族群:不同族群地位與角色,使其能獲得 社會資源有所差異,造成族群間不同社會 階層。 (三)城鄉差距:城市地區由於經濟產業發達, 提供較多工作機會,且政府也對都會地區投 入較多公共建設,造成城市與鄉村居民所擁 有資源產生明顯差距。

  24. 肆、社會流動 一、社會流動的基本概念 (一)社會流動:個人社會地位的改變。 1.垂直流動: (1)向上流動:社會地位從較低階層往較高階層的方向流動。布衣可為卿相。 (2)向下流動:社會地位從較高階層向較低階層的方向流動。富不過三代。 2.水平流動:職業、工作地點或角色改變。

  25. (二)代間流動與代內流動 1.代間流動:父子兩代之間社會階層的變動。 2.代內流動:又稱生涯流動,個人在生命過程 中,社會位置轉變的轉變。

  26. 二、社會流動因素 (一)社會因素 1.社會結構: (1)農業社會流動性低於工業社會。 (2)民主制度社會,人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2.工業發展與經濟結構:工業社會快速發展,創造很多新的中上層位置。 3.人口變動: (1)都市化發展,農村人移入都市,尋找所得較高移民,進而提高其社會地位。 (2)外來移民也常會造成當地人的向上流動,因新移民願意從事生望較低的工作。 (3)上階層生育率較低,多出來的上階層位置必然由下階層新生代來擔任,造成下階層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27. (二)個人因素 1.教育成就:現代社會,具備較高教育程度,較 易獲得理想職業與社會地位,向上流動機會亦 隨之提高。 2.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愈高,向上流動機會愈 高。 3.家庭背景:家庭經濟狀況,及父母投資教育在 子女身上,會影響子女未來的發展,但是父母 的價值觀及對子女期許,亦是影響因素。

  28. 4.婚姻:配偶或配偶家庭的社會地位,決定一個人向上或向下社會流動。4.婚姻:配偶或配偶家庭的社會地位,決定一個人向上或向下社會流動。 5.權力:一個人如果取得權力或權力增加, 除了其社會地位會自然提高外,社會階層 也會隨之上升。 6.個人特殊才能:音樂、體育、美術等

  29. 三、台灣的社會流動概況 (一)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的社會流動:請見檔案。 (二)政治民主與社會開放的社會流動: (三)新興科技與後工業社會的社會流動 (四)全球化與人口流動所造成的社會流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