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精進共修 十二門論-觀因緣門第一

精進共修 十二門論-觀因緣門第一. 2006-2-26. 弘講動 機. 大乘空義 三論宗:十二門論 ( 入門 ) 十二門論為瞭解空義的入門書 從十二門論開始  進而研習中論  深入大乘佛法. 大乘 – 摩訶衍. 大乘 ( 摩訶衍 ) 「廣度眾生」之謂也 裝得多未必跑得快  原始佛教之修行反而更為快速 瞭解大乘佛法之用 上明佛道,下化眾生 何故名為摩訶衍?

bet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精進共修 十二門論-觀因緣門第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精進共修十二門論-觀因緣門第一 2006-2-26

  2. 弘講動機 • 大乘空義 • 三論宗:十二門論 (入門) • 十二門論為瞭解空義的入門書 • 從十二門論開始  進而研習中論  深入大乘佛法

  3. 大乘 – 摩訶衍 • 大乘 (摩訶衍) • 「廣度眾生」之謂也 • 裝得多未必跑得快  原始佛教之修行反而更為快速 • 瞭解大乘佛法之用 • 上明佛道,下化眾生 • 何故名為摩訶衍? • 「於二乘為上」、「諸佛最大,是乘能至」、「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 」、「能盡一切諸法邊底 」、「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 」故名為大 • 其中以「能盡一切諸法邊底 」最為重要 • 瞭解諸法之共通性  一以貫之  以佛法空義瞭解諸法共通性

  4. 大乘不共 • 對大乘佛法的誤解 • 以「慈悲」與「成佛」為大乘的不共法 • 「信行門」-以「有眾生可渡」「有佛道可成」「有佛菩薩可依怙」「有淨土可歸宿」為大乘的不共法。 • 這是「著有」、「好大」,非但不是大乘的不共法,連二乘都不如;頂多是人天乘而已! • 何為大乘的不共法? • 唯「通達空義」而已 • 十二門論即是為了解釋空義 • 「空一定是從有而來」 • 佛法的「空」並非負面、消極的、沒有了才叫做空 • 「空」也是積極性  沒有甚麼是不能改變的 • 一切法存在的當下即是空 • 若不懂空義,而奢言大乘,而鼓吹菩薩道,終究也只是「附大乘外道」而已。

  5. 觀因緣門第一 • 眾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 眾緣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眾緣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 • 外因緣者:如泥團、轉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縷繩、機杼、識師等和合故,有氈生。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鑽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 • 因為有總總的因緣,種種的法、現象便會出現

  6. 眾因緣和合 • 所謂「眾因緣和合」者,當知有「混合」與「化合」的差異。 • 如氫與氧,若混合,則仍為空氣;且物理性質乃介於二者之間,故是可思議,可預知者。 • 如氫與氧,化合為水,水的性質與氫氧差異甚大;故非可思議,非可預知也。 • 若萬法有「自性」,當只能混合,而不能化合。 • 當化合後原本的特質已經不存在了,故若萬法能化合,即是無自性也。 • 無自性是指 – 沒有不變的特質 • 能生的法無自性 (氫氧)  所生的法亦無自性 (水) • 以無自性故,眾因緣才能「化合」而生萬法。

  7. 內因緣 • 「內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後生。」 • 如今天大眾共會一處而來研討佛法,請問:這是混合?還是化合呢? • 若是混合者,則法會結束後,大家各自回去。只是「依然故我,而不能有所長進」也 • 故當是為「能有所長進」而來;而能「有所長進」者,即是為「眾生本無自性」也。 • 為無自性,才能成長;為無自性,才須修行。而無自性,即是空性,即是無我性。 • 一般人認為我有一顆心。心亦為因緣所生法,並非不變的。 • 無我性 – 沒有固定不變的我。因為無我,所以肚子會餓,餓便要吃飯。 • 故眾生本來無我,不是修行後才無我的。於是乎,內因緣者亦本無自性也。

  8. 無自性亦無他性 • 如是內外諸法,皆從眾緣生。從眾緣生故,即非是「無性」耶?若法自性無,他性亦無,自他亦無。何以故?因他性故,無自性。 • 有兩個性:自性與他性 • 諸法既皆無自性,亦復無他性矣!何以故?有此有彼,以此名自,對彼名他。現既自不可得,即他亦不可得也。 • 既自不可得,也他不可得;則「自他和合」當更不可得矣!

  9. 釋義:外因緣空 – 破他性有 • 若謂以他性故有者,則牛以馬性有,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餘皆應爾,而實不然! • 如謂:因神.因命運.因偶然,而有我的遭遇者。便無因果也。 • 並不是因為別人而有我,而是因為過去的因緣,而有我的遭遇 • 若真無因果者,則人也不必學習與修行。 • 就是因為相信有因果,所以才去努力、行善、不作惡 • 其次,佛法雖認定「因果」的原則,卻既非「因中有果」論,也非「一因生一果」論也! • 若因中有果,則不論有甚麼緣,都有相同的果。許多人學佛會落入因中有果的論點 • 任何一件事情的影響都是無量無限的,故非「一因生一果」

  10. 釋義:外因緣空 – 破因他故有 • 若謂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則蒲席一體,不名為他。若謂蒲於席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 • 如父母不是路人,乃有互相的權力與義務。故父母非「他」 • 雖世間皆謂「因父母而有我的特質」,如現代生化學即以父母DNA的配對關係,而呈現有我的特質。 • 世間法認為父母是主因。但從佛法「業感緣起」的理論來看,反倒是:為有我前生的業,才感得今生的父母。業是主因,而父母卻成助緣爾! • 又蒲亦無自性,何以故?蒲亦從眾緣出,故無自性。無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應以蒲為體。 • 餘瓶酥等外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 「是故席不應以蒲為體」,如車子雖由眾零件所組成。但眾零件所組成者,卻未必是能動的車子。 • 車子的組合是化合,而不是混合。 • 每次的因緣和合,皆會產生內外在的變化。

  11. 內因緣空 • 因緣法實無生 若謂為有生 為在一心中 為在多心中 是十二因緣法,實自無生。若謂有生:為一心中有?為眾心中有? • 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時共生。又因果一時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後果故。 • 在十二因緣法中,前者為因,後者為果。如「愛」為「取」因,「取」為「愛」果;「生」為「老死」因,「老死」為「生」之果。 • 若十二因緣法,為一心中有;則既一心,即無變化。而既無變化,那能成立前後的因果關係呢? • 若眾心中有者,十二因緣法則各各別異。先分共心滅已,後分誰為因緣?滅法無所有,何得為因? • 若十二因緣法,為眾心中有;則甲法的「愛」已滅,乙法的「取」云何生? • 個人吃飯個人飽。甲法「愛」乙法「取」則非因果。 • 事實上,既各各別異,即已失去「因果」的關係。

  12. 內因緣空 • 十二因緣法,若先有者:應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 • 說一即無變化,說多即無關係 • 如眾生皆有煩惱!請問:為一心故有煩惱?還是為眾心故有煩惱? • 若一則無衝突,則應無煩惱。若異則各走各的,亦應無煩惱 • 一般人習慣的思考方式是將物與物之間劃清界限,故需說一說異,但因此便壞了因緣法 • 物與物之間皆有關係,萬物之間是沒有界限的。故不應說一,亦不應說多。 • 是故眾緣皆空。緣空故,從緣生法亦空。是故當知一切有為法皆空。 • 能生所生皆是空 • 空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界限

  13. 我空 • 有為法尚空,何況我耶? 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有為法故,說有我。如因可然故,說有然。若陰入界空,更無有法可說為我。如無可然,不可說然。 • 所謂「火」者,乃是「燃燒的現象」而已!故離卻「燃燒的因緣」,即無「火」可得也。 • 世界上沒有一種「火」的存在,是因為種種的因緣而有「火」這樣的燃燒現象 • 同理,生命也只是「五蘊的代謝現象」而已!故離卻五蘊,即無「我」可得也。 • 如同「火」是不斷變化的,「我」也是不斷變化的,故沒有不變而單獨的我存在 • 若有一個不變的我,則打我不痛,殺我不死。與我們的生命現象則沒有任何的關係,成為超然在上的,這樣的我便沒有意義。 • 因緣所生法,如骨牌效應一樣,牽一髮而動全身

  14. 無為法空 • 如是有為法空故,當知無為涅槃法亦空。何以故?此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名涅槃。五陰本來自空,何所滅故說名涅槃?又我亦復空,誰得涅槃? • 了生死,斷煩惱  了生死後不是沒有,或是到了哪裡去 • 真如 – 因緣所生法的世界。真、如不動的是心,而不是這個世界。心隨境轉則是動,心不隨境轉則無所謂動不動 • 故非將五陰滅矣,才證涅槃。而是於五陰當下,即證涅槃也。 • 問曰:云何能於五陰當下,即證涅槃呢?答云:既知五陰本來自空,而不作意分別取捨,即證涅槃也。 • 萬物來即讓他來,去即讓他去。心中保持一樣的平淡,不作意取捨分別,即是與涅盤相近的,而非在另一個世界去證得涅盤 • 故動不動的是心,而境一定是無常變化、牽連不斷的 • 心能安住在當下的境界,即是涅盤

  15. 無為法空 • 五蘊不斷相續變化,不可能沒有,非不生於五蘊而證涅盤 • 既無我,誰得涅盤?眾生無我,那誰在聽法? • 非我在聽。眾因緣所生而有聽的現象跟作用 • 輪迴是現象在輪迴,而不是有一個我在輪迴 • 涅盤不是有我證得涅盤,而是一切法平順沒有衝突 • 無我何得涅盤?無我才能得涅盤。 • 復次,無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無生法亦應成。生法不成,先已說因緣,後當復說,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名無生;若生法不成,無生法云何成? • 既不能說「有涅槃」,也不能說「無涅槃」。原因是:不當從「自性見」的觀點,來定義「有無」。 • 非有一法是涅盤 • 涅盤是整體的現象,而非某一種境界 • 安於當下即是涅盤,是無盡無邊的

  16. 總結 • 一切法是眾因緣和合所生 • 是化合而非混合 • 在和合的當下內外皆發生變化 • 因化合而無自性 • 因無自性而無他性 • 外在無自性,內在(心)亦無自性,亦為因緣所生法,故人有煩惱,有因果業報 • 內外皆無自性,則有為法空,即我空 • 無為法空。非因緣法外而有涅盤,而是因緣法的當下即為真如,即為涅盤。 • 用因緣所生法的大原則去看萬法,萬法皆為真如。若以諸法有自性的原則去看萬法,萬法反而是虛妄的。 • 若能隨順因緣,不起衝突取捨,時時刻刻能夠心安隨順,即為涅盤

  17. Q&A • 在楞嚴經上佛陀問波斯匿王說有一個從小到大都不變的性質。這是否與無自性的觀點有衝突? • 楞嚴經中所所講的是「共性」,是共通性、普遍性,而非「自性」 • 空性、無我性皆是「共性」 • 請解釋有為法與無為法? • 有變化的即是有為。有為法有生住異滅的現象。 • 與有為法不同的即是無為法 • 人們為了解脫煩惱而追求有為法之外的無為法。但並非有違法外尚有無為法可求,心中不再造作取捨才是證得無為法。

  18. Q&A • 從這一門的看法,是不是說要我們去瞭解十二因緣法,遠離十二因緣的造作,而進入性空的境界? • 一般人說十二因緣法常會有一因生一果的誤解。 • 並非切斷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解脫,而是「變化」它。修學佛法,將「無明」轉為明,便不會有愛取有,生老死,但生命的現象並不是沒有,而是變化為不同的特質。不以自我為中心,瞭解生命是因緣的一小部份,從大的因緣去看這一小部份,而能隨順大的因緣,則衝突能夠越來越少,心則能安然自在。 • 了生死並不是沒有生死的現象,沒有生死的差別心,才是了生死。

  19. Q&A • 「氫」與「氧」是化學名詞,它的本身不應該是不變的嗎? • 車子組合拆開後,那些組成的零件已經不是原本的零件,故說因緣和合內外皆無自性 • 請法師解釋「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名涅槃。 」 • 這是某些人對於涅盤的定義 • 但五陰只是變化的,不可能變成沒有 • 故說「五陰本來自空,何所滅故說名涅槃? 」

  20. Q&A • 「性界」是空的,「相界」才是有的嗎? • 沒有錯,但問題在於用甚麼角度去定義,去瞭解空 • 十二門論即是以各種角度去說因緣所生法,說空 • 「以空故能生」為何以空故能生? • 能生,是指有變化 • 有因有緣故能變化,非無到有。是因為無自性(空),故能夠變化,能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