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第六章 政治行为

第六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统治 第二节 政治管理 第三节 政治参与 第四节 公共治理. 第一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理论 二、政治统治的特征 三、政治统治的基础 四、政治统治的类型 五、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第一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理论 1 、神权统治论 认为政治统治是神权统治,统治地位的取得和维持是神的意志,统治者是神的意志的化身。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政治行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统治 第二节 政治管理 第三节 政治参与 第四节 公共治理

  2. 第一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理论 二、政治统治的特征 三、政治统治的基础 四、政治统治的类型 五、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3. 第一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理论 • 1、神权统治论 • 认为政治统治是神权统治,统治地位的取得和维持是神的意志,统治者是神的意志的化身。 • 据记载,中国古代从夏朝就开始了所谓神权统治。《周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在西方,神权统治思想的发达是在中世纪,史称“黑暗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4. 2、父权统治论 • 认为政治统治是父权统治,是家庭中父亲的权威在国家生活中放大和扩展。 • 如《尚书•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 西方的父权统治论源于《圣经》。其代表人物是英国17世纪的罗伯特•菲尔曼。

  5. 3、契约统治论 • 认为政治统治是人们根据理性的要求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统治秩序就是契约秩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

  6. 4、精英统治论 • 政治统治是精英统治,是按照社会中的少数精英人物的意志形成的秩序。 • 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王”思想。 • 当代精英统治论的创始人是帕累托和莫斯卡。

  7. 5、多元统治论 • 认为政治统治是多元统治,是多元主体参与统治形成的秩序。

  8. 二、政治统治的特征 1、阶级性。即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是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这种利益和意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阶级性是政治统治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强制性。政治统治的强制性一般以直接强制和规范强制的方式出现,直接强制是统治阶级对统治对象的直接暴力镇压,规范强制则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并予以实施。

  9. 3、秩序性。政治统治的结果,往往具体表现为社会的有序状态,即社会政治生活稳定。3、秩序性。政治统治的结果,往往具体表现为社会的有序状态,即社会政治生活稳定。 • 4、最高性。体现在:是政治行为中的最高行为;维护和控制统治秩序的行为中所依法具有的最高意志性。

  10. 三、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 “政治统治直接属于财产”。 2、政治统治的社会权力基础。 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依据政治权力进行统治和支配。

  11. 3、政治统治的社会管理职能基础。 统治阶级要有效地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秩序,除了必须运用政治权力进行政治强制和控制之外,还必须运用这种权利承担起社会管理职能。 4、政治统治的社会心理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社会政治统治的正当性的认可和同意。

  12. 四、政治统治的类型 1、韦伯依据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不同,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传统型的政治统治、魅力型的政治统治、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13. 2、马克思从阶级的角度将政治统治划分为“少数人的统治”和“多数人的统治”。2、马克思从阶级的角度将政治统治划分为“少数人的统治”和“多数人的统治”。

  14. 五、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1、暴力压制。 2、法制建设。 3、承担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4、控制基层社会生活。 5、政治社会化。

  15. 第二节 政治管理 一、 什么是政治管理? 二、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三、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 四、政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五、 政 治 决 策

  16. 第二节 政治管理 一、什么是政治管理? 1、观点介绍 ①政治管理就是政治活动的全部。 ②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③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

  17. 2、什么是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18. 3、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 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国家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 • 区别: • ①在行为主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是由统治阶级所组织的国家政权,特别是警察、军队、法庭等暴力机关;政治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构,而且还包括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 • ②在行为客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客体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则一定是多数社会成员。 • ③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社会政治稳定;政治管理强调的主要是效率的一面,并为此采取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 • ④国家的阶级性特点在政治管理行为中不如在政治统治行为中体现得直接。

  19. 二、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20. 三、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 1、决策 2、决策的施行 3、政治沟通 4、政治监督

  21. 四、政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 1、巩固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 2、保持政治稳定。 • 3、保证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2. 五、政治决策 1、政治决策的涵义 政治决策,是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 2、政治决策的模式 ①理性决策模式(rational actor models)(理想化) ②渐进决策模式(incremental models)(保守) ③综合决策模式

  23. 3、政治决策的科学化问题 • 政治决策追求两个基本价值,一是民主化,二是科学化。 • 民主化包括决策方法民主化和决策内容民主化两方面。具体而言,是要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在决策中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决策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民意,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所谓科学化,就是决策这一主观活动要符合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进行决策。 • 那么,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如:公开决策信息以供社会各界参考;决策方案尽可能公平地反映各类组织的利益要求;听取专家的意见;健全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建立行政机关和社会的沟通机制(了解民意,及时作出回应)

  24. 第三节 政治参与 • 一、什么是政治参与 • 二、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 三、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 四、政治参与的作用

  25. 第三节 政治参与 一、什么是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 1、代表性观点 • ①政治参与是合法的行为。 • ②政治参与是自愿的行为。 • ③政治参与包括政治态度。

  26. 2、政治参与的涵义 • 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27. 二、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 1、投票 • 投票,包括选举和表决,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表示其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 投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声音、手势、姿势、书面、电子信号等来表达。

  28. 2、选举 • 选举,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类型。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应选公职人员;间接选举,是由选民先选出代表,再由代表来选举应选公职人员。 • 投票不等于选举,除了投票以外,选举活动还包括组党活动、政治宣传、组织选民、政治捐助、培养干部等。

  29. 3、结社 • 结社,是指具有相同政治目的的公民结成的社会组织。在这里,“目的”可能是某些特殊的利益,也可能是公共利益。结社的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 • 结社包括组织、参与政党活动和组织、参与其它社团活动两种情况。

  30. 4、意见表达 • 意见表达,是公民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主要途径有:集会、请愿、游行示威、办报刊、接触政府官员、信访等。

  31. 5、政治冷漠(有争议) • 政治冷漠应归为消极参与类型,即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不关心,甚至不参加政治生活。 • 政治冷漠可能出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政治产生反感;二是有些公民觉得参与政治与否无所谓,从而也就不作为。 • 政治冷漠可以在特定的意义上影响政策,但不利于政府掌握实际情况。

  32. 三、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 1、经济发展。 • 2、社会地位。 • 3、政治心理。 • 4、政治机制。 • 5、社会机会。

  33. 四、政治参与的作用 • (一)政治参与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并通过政权机关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 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政治参与制约国家机构管理民主化的程度。 4、政治参与有助于国家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34. (二)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 1、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 2、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3、政治参与推动着社会政治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

  35. 第四节 公共治理 一、治理与善治 二、公共治理的原则 三、公共治理的模式

  36. 第四节 公共治理 一、治理与善治 1、什么是治理? •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 治理有以下四个特征: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37. 2、善治 •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 • 合法性(legitimacy);法治(rule of law);透明性(transparency);责任性(accountability);回应性(responsiveness);有效性(effectiveness);参与(civic participation);稳定(stability);廉洁(cleanness);公正(justice)。

  38. 二、公共治理的原则 • 1、参与原则 • 参与的基本含义是公民都有资格来视察、参与和发表意见,政治行动在平等互动中展开。 • 参与包含的重要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39. 2、透明原则 • 所谓透明是指政府在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过程中的绝对大多数信息都要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通过合法的、便利的途径在法定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 • 透明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公开和程序公开。

  40. 3、责任原则 • 公共治理的责任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 一是公共组织必须履行为大众谋取福利的义务,尽他们最大的能力和智力制定相关政策,改善社会机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是行政组织必须兑现的责任,即积极的、建设性的责任。

  41. 二是公共组织在制定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职、失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政治、工作责任,这是消极意义上的责任,是负面的、惩罚性的责任。二是公共组织在制定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职、失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政治、工作责任,这是消极意义上的责任,是负面的、惩罚性的责任。

  42. 4、回应原则 • 所谓回应原则是指公共治理机构必须能够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地了解社会公共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方案,集中充分的社会资源,帮助群众脱危救困、协作进取。

  43. 5、协作原则 • 协作原则是指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通过建立起良性的叠加的组织网络来共同分享公共权力和协作处理公共事务。

  44. 6、合法性原则 • 公共治理要贯彻合法性的理念,要得到公民的认同和支持。

  45. 三、公共治理的模式 • 1、市场化治理 • 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 市场化治理的方式有私有化、契约外包。

  46. 2、弹性化治理 • 弹性化治理主张变革政府机构、放松僵化的制度,灵活、便捷、负责任地服务于地方社区。

  47. 3、多中心治理 • 所谓多中心治理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按照地域特点,遵照传统社会文化的惯例,建立多个治理中心,每个中心都成为一定地区的服务枢纽,实现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功能。

  48. 4、公民治理:公民积极参与的治理模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