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7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Download Presentation

杜甫诗三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杜甫诗三首

  2.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3.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4. 黑龙潭 雾凇景观 晚霞夕照

  5. 旭日东升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高歌。 

  6.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之时。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之时。

  7. 云海玉盘 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

  8. 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侧。这里奇峰突兀,高耸竣峭,形如扇面,故名。崖上有明人题刻摩崖石刻“仙人掌”。崖西有铁梯,攀援可登崖巅,北眺龙角山,九女寨历历在目,西望傲徕峰尽收眼底。向东俯视,龙潭水库宛若镶嵌在西溪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清人孙宝僮有诗云:“剑峰怒刺天,积铁拔千仞;俯临鬼谷幽,旁倚丈人峻”,的确写出了扇子崖的风韵。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侧。这里奇峰突兀,高耸竣峭,形如扇面,故名。崖上有明人题刻摩崖石刻“仙人掌”。崖西有铁梯,攀援可登崖巅,北眺龙角山,九女寨历历在目,西望傲徕峰尽收眼底。向东俯视,龙潭水库宛若镶嵌在西溪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清人孙宝僮有诗云:“剑峰怒刺天,积铁拔千仞;俯临鬼谷幽,旁倚丈人峻”,的确写出了扇子崖的风韵。 扇子崖

  9. 日观峰 泰山

  10. 日正出 日已出

  11. 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12. 一线天 飞来峰

  13.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14. 杜甫的创作历程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15.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 村》“三史”“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16.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 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 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 间写的。

  17. 一、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18. 二、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19. 望岳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 哪句点明了泰山之高?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阴阳割昏晓

  21. 鲁 齐鲁青未了

  22. 哪句写泰山之秀美且高大? 南 晓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北昏

  23.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4. 诗人“望”见了什么?

  25.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26. 荡胸生曾云

  27. 决眦入归鸟

  2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9. 望岳译文   泰山的形象怎麼樣呢?從齊到魯都望不盡它青青的山色。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靈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遙望層雲在         山中迴蕩,心胸也為           之豁然開朗。睜目凝            視山鳥歸飛,目光            一直隨之入山。這            時想到總有一天將要           登上極頂,那時將會看到眾山卑下,盡在眼底,也就更懂得孔子所說「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道理了。

  30.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31. 望岳    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远望 近望 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32.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凝望 神游泰山

  33.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3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岱宗复如何 齐鲁青末了

  35. 春望 •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的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36. 春 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3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9.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0.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春望译文

  41. 解释 •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42.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 •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43.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44.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