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 小说知识回顾. 人物形象. 1 、小说是以塑造(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的叙述和(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    )。 2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 3 、故事情节分(  )、(  )、(  )、(  )四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  );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  ),故事情节是(  )(虚构 / 真实)的。 4 、环境描写分为(  )环境和(  )环境,其作用在于(                 )。.

avram-la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

  2. 小说知识回顾 人物形象 1、小说是以塑造(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的叙述和(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 3、故事情节分(  )、(  )、(  )、(  )四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  );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  ),故事情节是(  )(虚构/真实)的。 4、环境描写分为(  )环境和(  )环境,其作用在于(                 )。 故事情节 环境 人物 环境 情节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开端 高潮 发展 结局 序幕 尾声 虚构 自然 社会 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等。

  3. 中考考点了解 • “人物形象分析”中考考点: • 1、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 2、结合描写概括人物思想性格。 • 3、结合人物理解作品主题、了解创作意图。 • 4、对人物及作品有自己的体验评价感悟。

  4. 1、直接用自己的话进行分析归纳。 • “人物形象分析”中考题型: • 如:挑糖担的老头具有怎样的品性? • (2009南京市中考题 《挑糖担的麻老头》 ) •  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做赏析。 • (2010年杭州市中考题《父亲是一条鱼》) •  小说中的“青年”时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 (2011年成都市中考题《翻浆的心》)

  5. 2、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来揣摩其在特定情境之下的言行、心理等。2、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来揣摩其在特定情境之下的言行、心理等。 • 如: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着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刻的心理活动,请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2010年广东省中考题《偷父》)  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 • (2011年南京市中考题《雪地烤番薯》)

  6. 课内链接:选自课文《孔乙己》 1、文段中“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个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文段中“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个句子是怎样传神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3分) 3、结合文段中画线的两处描写,说说孔乙己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4、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你认为精彩的人物描写的文字,摘录下来,然后分析这句描写的好处。(4分) 摘录的文字: 好处:

  7. 1、文段中“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个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文段中“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个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衣服的破旧,从他穿的是长衫看出了他是一个不愿与别的穿短衫的人地位一样,从而写出了他自命清高,虚伪的性格。(1分) 采用外貌描写,说明了孔乙己的生活穷困潦倒,和孔乙己不想和短衣帮的社会地位一样。(2分) 这个句子采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孔乙己贫困潦倒的经济状况以及极其懒惰的性格特征。(3分)

  8. 2、文段中“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个句子是怎样传神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5分)2、文段中“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个句子是怎样传神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5分) 对孔乙己神态的描写,传神的描写出孔乙己此时内心的尴尬与窘困 。 (3分) 这个句子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涨红了脸”、 “青筋条条绽出”这些神情形象地表现出了孔乙己在别人提出实证,揭穿他的谎言时的尴尬与窘困。(5分) 2分

  9. 3、结合文段中画线的两处描写,说说孔乙己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3、结合文段中画线的两处描写,说说孔乙己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1分 文段中画线的两处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己由想抵 赖不认到自欺欺人的心理变化。 当众人指出孔乙 己偷东西时,孔乙己说人家污他清白,狡辩着想 抵赖不承认,可是有人却提出了“亲眼见”的证 据,于是,无从抵赖的孔乙己又争辩“窃”不是 “偷”,强词夺理地自我解嘲,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2分 1分 1分

  10. 4、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你认为精彩的人物描写的文字,摘录下来,然后分析这句描写的好处。(4分)4、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你认为精彩的人物描写的文字,摘录下来,然后分析这句描写的好处。(4分) 摘录的文字: 好处: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1分) 句子运用神态描写(1分)形象地表现出了孔乙己在别人提出实证,揭穿他的谎言时的尴尬与窘困。(2分)。

  11. 总结 “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考点的解题步骤与答题要点: 第一步: 看题划词,辨考点,看分值(思考分数的分配),明要求。 第二步:寻找题目所出处,阅读原文,判断描写方法。 第三步:抓住描写,联系上下文,分析、明确人物特点。 第四步: 扣题作答,答案要与题目(关键词)相对应。必答要点:描写方法+描写方法的作用

  12. p59、2.心理描写;表现了约翰律师的紧张、兴奋,也表现了他的急于求成、老于世故。p59、2.心理描写;表现了约翰律师的紧张、兴奋,也表现了他的急于求成、老于世故。

  13. P62、3.示例:①老太婆的吩咐迎接客人“火拨大”“ 多添点柴火”,表现出热情好客的特点。②小孩子允许客人“可以摸摸下巴”“拧拧脸蛋”“给他们嘻笑”,表现出友好善意的特点。③年轻的妈妈对待客人“高兴了”“怂恿孩子”“分开山芋”“放在客人手上”,表现出善良淳朴(或热情好客)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14. 《导引 》: 《妈妈和房客》54页第39题 p64 4.示例①:从妈妈不调查海德的背景,不向他预收租金,可以看出她淳朴、信任他人;雷雨天她邀请海德与“我们”一起呆在温暖的厨房,看出她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烧毁海德留下的支票,可以看出她对人怀有感恩与宽容之心;她“不喜欢孩子们天黑上街”,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书的世界里,鼓励尼尔斯代替海德先生读书等言行表明她关心孩子成长,而且教子有方。示例②:海德随身携带大量书籍,可见他见识丰富;他辅导尼尔斯高中课程,并教他拉丁文,为“我们”全家朗读,把“我们”带入书的世界,可见他有一副热心肠,善于与人相处,讨人喜欢。但最后留下假支票,说明他不够诚信,令人遗憾。

  15. P66、3.这样描写达到“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使老人美好的心灵在寒酸的外表的衬托下,得到更强烈的突现。(意思相近即可)P66、3.这样描写达到“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使老人美好的心灵在寒酸的外表的衬托下,得到更强烈的突现。(意思相近即可)

  16. p70、3.是一个爱孩子,富有人生经验,懂得教育、启发孩子的伟大父亲(意思相近即可)p70、3.是一个爱孩子,富有人生经验,懂得教育、启发孩子的伟大父亲(意思相近即可)

  17. P72、4.瘦子是一位自我吹嘘、机巧善变、奴颜媚骨的“变色龙”。P72、4.瘦子是一位自我吹嘘、机巧善变、奴颜媚骨的“变色龙”。 • 5.主要运用对话、动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8. P73、3.聪明干练,富有创新思想,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P73、3.聪明干练,富有创新思想,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19. 讨论答案: • 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1. 答题模式:模式一: 概括式XX是一个()()()的人(职业、身份) XXX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或短语)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一般用判断句。

  20. 1. 答题模式:模式一: 概括式XX是一个()()()的人(职业、身份) XXX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或短语)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一般用判断句。 • 2.答题模式:模式二:分点简析式(分总/总分) • (1)……表现了XX……(2)……表现了XX……(3)……表现了XX……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个词或几个词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即:观点(性格特征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

  21. (1)审清题目的要求(具体、概括、分值) (2)划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全面) (3)根据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形容词),要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不可无中生有,一定要“言必有据”。 (4)防止戴高帽,任意拔高。 (5)分析不可单一化。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因此,不要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应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概括。 (6)合并同类信息(避免重复) (7)要分条写出 ,做到准确、简洁、有条理。 • 注意事项

  22.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势利…… 历年中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的答案:

  23. 课堂小结: ①能准确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②会规范准确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4. (1)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 • 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及其背景,依据整个作品感受并理解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25. (2)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 • 从中了解人物的身份、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 从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入手,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描写具有揭示时代背景、表现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 • 从情节入手,设置情节的目的就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充分表现人物及其变化。

  26. (3)感受并理解事物、景物形象,特别是抒情散文中的形象,要通过作品中对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3)感受并理解事物、景物形象,特别是抒情散文中的形象,要通过作品中对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 (4)文学类作品的形象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塑造的。

  27. 考点分析 表现手法

  28.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29.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 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 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含蓄思考的余地。——— 托物言志

  30.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31.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抑扬、渲染铺垫、侧面描写、象征、照应、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想像联想、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抑扬、渲染铺垫、侧面描写、象征、照应、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想像联想、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32.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33. 铺垫 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4.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5.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36. 衬托或渲染

  37. 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38. 联想想象

  39. 动静相衬

  40.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41. p59、1.文中的伏笔:①办公室刚装修好, 散发着油漆味;②我决不能让他知道,他是第一位委托人;③来人多次欲开口说话却被律师打断;④律师“胡乱拨了个电话号码”;⑤约翰迅速地拿起面前还没有同电话线路接通的电话听筒。(写出三点即可)

  42. P62、2.景物描写①交代了时间和季节特点,②渲染出寒冷凄惨的环境氛围,③暗示了当时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④与后文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的“醉人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⑤烘托出人物悲凉的心情,⑥有力的突出了呼唤人性关爱,追求平等和谐社会的主旨。(答出2点,意思相近即可)P62、2.景物描写①交代了时间和季节特点,②渲染出寒冷凄惨的环境氛围,③暗示了当时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④与后文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的“醉人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⑤烘托出人物悲凉的心情,⑥有力的突出了呼唤人性关爱,追求平等和谐社会的主旨。(答出2点,意思相近即可)

  43. P64、3.推动情节发展,让小说扣人心弦,为后文妈妈烧支票做铺垫。P64、3.推动情节发展,让小说扣人心弦,为后文妈妈烧支票做铺垫。

  44. P65、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环境的“美”来反衬“我”因调皮而迷失良知的行为“不美”。P65、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环境的“美”来反衬“我”因调皮而迷失良知的行为“不美”。

  45. P65、3.在结构上,它照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在内容上,它唤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性思考,凸显“迷失良知之路,就会迷失人生之路,人应保持善良之心”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P65、3.在结构上,它照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在内容上,它唤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性思考,凸显“迷失良知之路,就会迷失人生之路,人应保持善良之心”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46. P65、4.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与后来“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路,大人带我回家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P65、4.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与后来“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路,大人带我回家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47. P68、2.介绍了哈里的性格特点,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P68、2.介绍了哈里的性格特点,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

  48. P68、3.这是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详细描述这一情节为后文写两人在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作了铺垫;这样写还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哈里畏缩、不自信,海伦主动、热情。P68、3.这是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详细描述这一情节为后文写两人在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作了铺垫;这样写还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哈里畏缩、不自信,海伦主动、热情。

  49. P69、1.衬托出“她”内心的炽热、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典雅的气质。P69、1.衬托出“她”内心的炽热、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典雅的气质。 • 2.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推动情节发展。

  50. P69、4.通过对比,把作为病人的“她”和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P69、4.通过对比,把作为病人的“她”和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