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我國防災教育現況 及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規畫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 許民陽

我國防災教育現況 及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規畫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 許民陽. 前言. 臺灣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接觸帶,板塊的碰撞擠壓,使得臺灣活動斷層多, 地震 頻繁,亦使得臺灣的地形陡峻,地層不穩定,易受外營力的影響而變化。.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帶,處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季節、六至十一月間的 颱風 季,常帶來強風與豪雨造成各種作物的災害,豪雨則經常因水流宣洩不暢,在低窪地區導致嚴重的水災。豪雨亦容易衝擊陡峻的坡地,夾帶破碎的風化岩屑,誘發嚴重的 坡地災害 。.

ava-herm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我國防災教育現況 及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規畫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 許民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國防災教育現況 及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規畫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 許民陽

  2. 前言 臺灣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接觸帶,板塊的碰撞擠壓,使得臺灣活動斷層多,地震頻繁,亦使得臺灣的地形陡峻,地層不穩定,易受外營力的影響而變化。

  3.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帶,處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季節、六至十一月間的颱風季,常帶來強風與豪雨造成各種作物的災害,豪雨則經常因水流宣洩不暢,在低窪地區導致嚴重的水災。豪雨亦容易衝擊陡峻的坡地,夾帶破碎的風化岩屑,誘發嚴重的坡地災害。臺灣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帶,處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季節、六至十一月間的颱風季,常帶來強風與豪雨造成各種作物的災害,豪雨則經常因水流宣洩不暢,在低窪地區導致嚴重的水災。豪雨亦容易衝擊陡峻的坡地,夾帶破碎的風化岩屑,誘發嚴重的坡地災害。

  4. 世界銀行2005年刊行之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指出:臺灣同時暴露在地震、颱洪和坡地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為73﹪,面臨災害威脅人口亦為73﹪,均高居世界第一。

  5. 臺灣人口與產業大部分集中西部平原地區,密集的人口與產業加上人為的疏失與不當操作,也容易誘發許多人為災害,如:火災、有毒氣體外洩、爆炸、工程施工意外等,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外,也會影響產業的發展。臺灣人口與產業大部分集中西部平原地區,密集的人口與產業加上人為的疏失與不當操作,也容易誘發許多人為災害,如:火災、有毒氣體外洩、爆炸、工程施工意外等,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外,也會影響產業的發展。 • 若能做好防災教育工作,平時做好減災預防,災時做好有效因應措施,強化學校及社會整體抗災能力,即可減少災害直接損失,如上所述,假使每年可減少百分之三十的天然災害損失,則相當於每年產生約新台幣九十億元的直接效益,對社會繁榮與安定有相當大的貢獻。

  6. 聯合國在1989年宣布1990~2000年為「國際防災十年」(IDNDR,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e Disaster Reduction),呼籲國際社會採取一致的行動以消滅天然災害,期使各國皆能增進減災能力,利用現有的科技知識提升防救災技術水準,並藉由技術協助、技術轉移、教育訓練及成就評鑑等措施發展更有效的天然災害評估、預測、預防及減災的方法。

  7. 現行之教育體系之下,並沒有正式之天然災害防治(Disaster prevention)或減災(Disaster mitigation)之課程安排。關於天然災害之知識,大多是包括在中小學自然科及社會科教材中,且其重點在於天然災害之成因及對社會的衝擊;關於天然災害之減災和身為一國民面對天然災害應如何應變等重要防災素養,甚少在課本或課堂中提及。但為了減少災害每年所帶來的巨大損失,防災教育即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8. 防災教育的理念、目標與原則 教育部(2004)在「防災教育白皮書」中提出防災教育的四個基本理念,即 1.深植「預防重於治療」之觀念 2.防災教育導向「永續發展」 3.建立主動積極的「安全文化」 4.邁向「零災害」的願景

  9. 林俊全(2003)認為小學階段防災教育的主要目標設定在各天然災害之介紹與認知、與災害中之避難及自身之保護。考量該年齡層,依小學低、中、高年級區分三階段,主要目標設定以認識自然災害及造成災害之因素,易致災環境之避難及自身保護之觀念,以面對災害應有之認知及自我保護觀念之建立為主,較高年級則可加強簡易自救之方式。林俊全(2003)認為小學階段防災教育的主要目標設定在各天然災害之介紹與認知、與災害中之避難及自身之保護。考量該年齡層,依小學低、中、高年級區分三階段,主要目標設定以認識自然災害及造成災害之因素,易致災環境之避難及自身保護之觀念,以面對災害應有之認知及自我保護觀念之建立為主,較高年級則可加強簡易自救之方式。

  10. 葉欣誠(2003)防災教育中必須被強調的知識、態度與技能三大面向,應有下列幾項基本原則:葉欣誠(2003)防災教育中必須被強調的知識、態度與技能三大面向,應有下列幾項基本原則: (一)防災教育是結合科學與工程專業、防災管理專業的跨領域整合教育。 (二)防災教育的目標至少包括防災的知識、態度及技能各面向。 (三)防災教育的對象除了中、小學學生之外,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中、小學防災教育教材的設計開發,必須有中、小學教師的親身參與,才能反映學生的知識基礎與需求。

  11. 總之,防災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與民眾具備防災素養。希望藉由學校與社會教育,提升民眾對天然災害的認識與了解準備和緊急應變的重要。於教育過程中提升全民對防災的體認,而能夠在災害發生前採取事宜的防範措施,在災害發生時選擇即時合宜的應變措施來減輕可能災害和保護自身安全。總之,防災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與民眾具備防災素養。希望藉由學校與社會教育,提升民眾對天然災害的認識與了解準備和緊急應變的重要。於教育過程中提升全民對防災的體認,而能夠在災害發生前採取事宜的防範措施,在災害發生時選擇即時合宜的應變措施來減輕可能災害和保護自身安全。

  12.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我國的防災教育 規劃第二期 96-99年度 防災科技教育培育人才先導型計畫 完成國內第一套國中小地震教材 1999年集集大地震 積極推動 92-95年度 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 1/2001~7/2002 著手規劃 • 89年11月20日國科會第150次委員會議核定教育部負責1.推動防救災體系之評估與強化對策課題檢討2.規劃本土化災害防救教育課程並編訂適用教材。 • 90年1月的第6次全國科技會議中,作成「加強推動防救災教材編訂與出版、建立推動機制等相關工作」的建議。 • 90年5月9日行政院第2733次會議通過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90~93年)」,亦將該項建議列為重要實施方案。

  13. 防災教育推行狀況 • 民國87年7月19日「災害防救法」公佈實施,其中第22條第2項規定「為減少災害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實施災害防災教育訓練及觀念宣導」。

  14. 教育部乃於民國92年開始配合「防災國家行科技計畫」推動執行「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先導型計畫」,92至95年度先實施「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四年中程計畫,其總目標為:教育部乃於民國92年開始配合「防災國家行科技計畫」推動執行「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先導型計畫」,92至95年度先實施「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四年中程計畫,其總目標為: (一)檢討規劃本土化災害防救教育課程,並編訂適用教材。 (二)規劃建置防救災教育網站與知識庫。 (三)培訓防救災教育人才與種子教師。 (四)規劃成立災害防救教育資源中心。 (五)落實防災教育工作,提升國內防救災教育之水準。 (六)結合科技、政府部門與社會資源,規劃防救教育推動與評鑑體制。

  15. 教育部防災計畫辦公室編撰了「防災教育白皮書」、「防災教育宣傳手冊-國中小學生適用」、「防災教育宣傳手冊-高中職學生適用」、「防災教育宣傳手冊-大專生適用」,發行至全國各級學校使用。教育部防災計畫辦公室編撰了「防災教育白皮書」、「防災教育宣傳手冊-國中小學生適用」、「防災教育宣傳手冊-高中職學生適用」、「防災教育宣傳手冊-大專生適用」,發行至全國各級學校使用。

  16. 計畫推動已有初步成果: 「教材編撰」方面,共編撰了16本各學習階段的教材 「師資培育」方面,94年度各學習階段共開了防災教育144班、參加人數超過500人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演練」方面,天然災害共舉行35場演練、人為災害共舉行14場演練 「防災宣導活動」方面,94年度舉辦了7場次的相關競賽及宣導活動。

  17. 防災教育亟待改進之現況 • (一)各學習階段防災課程現況-以九年一貫第一學習階段(1-2年級)課程綱要所列和防災教育相關的能力指標為例

  18. 科目 課程綱要所列之能力指標 生活 認識周圍環境 1-1-2 描述住家與學校附近的環境。 1-1-3 了解住家及學校附近環境的變遷。 發展科學過程技能 8-1-6 認識與使用日常生活家用產品。(含傳播設備、交通工具、安全設備) 健康與 體育 安全生活 5-1-1 分辨日常生活情境的安全與不安全。 5-1-2 說明並演練促進個人及他人生活安全的方法。 5-1-3 思考並演練處理危險和緊急情況的方法。 綜合活動 保護自我與環境 4-1-1觀察住家和學校週遭環境,並知道保護自己的方法。 4-1-2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間,成為安全的環境。 4-1-3知道環境保護與自己的關係。 九年一貫第一學習階段(1-2年級)課程綱要所列和防災教育相關的能力指標

  19. (二)各學習階段學校缺乏相關災害的避難、逃生演練(二)各學習階段學校缺乏相關災害的避難、逃生演練 除上述防災課程編撰參差不齊外,雖然教育行政單位一再要求基於校園安全,需舉行各種防災演習,如地震逃生演練等。一般學校常年來也缺乏規劃防災演練的能力,因此各種逃生演練甚少舉行,若真正有大地震發生,其後果實在令人擔憂。

  20. (三)國人對災害認識不清,危機意識薄弱 從國內許多天然災害和人為災害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國人不太重視生活環境中潛在的危險,普遍缺乏危機意識,而事先加以防範,例如:火災時常受困於無法打開的鐵窗及鐵門,而不預先留安全通道,大樓逃生梯或出口平時常被置放的東西阻塞。 豪大雨時,易發生土石流的潛勢地區居民仍死守家園,不肯提早撤出等。再加上缺乏防災緊急應變逃生演練,一旦災害發生,往往造成重大傷亡。 解決之道應為教育國人在生活中加強防災觀念,並且從以往的經驗學習防災能力,避免災害重複發生。

  21. (四)國內缺乏融入各科的防災教材及具有防災專業知識及防災演練的師資(四)國內缺乏融入各科的防災教材及具有防災專業知識及防災演練的師資 在學校中推行防災教育必須有能融入各領域的防災教材及具有防災教育專業的教師,但是目前這兩者均缺乏,極待建立防災師資培育的機制、單位與機費,使教育體制內的防災教育順利推行。

  22. (五)國內缺乏有系統的資料庫管理及架設災害專屬網站(五)國內缺乏有系統的資料庫管理及架設災害專屬網站 雖然近年臺灣災害頻仍,但只有少數學術研究單位有網站介紹防災概念,缺乏有整合性資料管理的整合性防災教育網站,使得災害資料無法及時呈現。加以整合管理利用,民眾無法及時獲得最新的災害資訊,作為避難逃生之用。

  23. 目前之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運作規劃

  24. “師資培育”為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最重要的一環,若能透過適當的師資培育機制及課程規劃,經過不同層級教師的教學推廣,使全體國民瞭解:“師資培育”為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最重要的一環,若能透過適當的師資培育機制及課程規劃,經過不同層級教師的教學推廣,使全體國民瞭解: • 災害發生的背景和狀況 • 災前該如何防範及整備 • 災害發生時如何應變 • 災後如何進行有效的復健 就能使整體損失及傷害降至最低,全民抗災能力更大大提升。

  25. 計畫構思 • 整合地球科學教育、師資培訓、地質學(地震)、大氣科學(颱風、洪水)、自然地理學(坡地)、災害防災規劃、人為災害(火災等)的專家學者,規劃各級師資培育方式及機制,研擬具有證照及證照程度的自然及人為災害防災課程架構(涵蓋防災知識、防災技能及災害防救管理等)並加以試行及修正。 • 結合位於三峽設施完善、極具培訓經驗及實務的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做為試行種子教師的培育基地。

  26. 主要目的 • 規劃各學習階段防災師資培育及認證機制。 • 研擬具有認證制度的防災師資培育課程架構。 • 辦理各級防災師資培育試行機制。

  27. 工作團隊 *有輔導中小學教師相關業務之經驗。

  28. 組織架構及分工 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運作規劃 認證機制規劃 課程架構設計 培育試行規劃 記者發表會 遴 選 機 制 : 林 明 聖 洪 志 誠 培 育 機 制 : 許 民 陽 何 福 田 評 量 機 制 : 張 寬 勇 林 雪 美 回 訓 機 制 : 唐 雲 明 何 岫 璁 奬 勵 機 制 : 何 福 田 黃 茂 在 地 震 災 害 : 林 明 聖 林 海 峰 颱 洪 災 害 : 洪 志 誠 陳 明 仁 坡 地 災 害 : 林 雪 美 賴 蕙 君 人 為 災 害 : 唐 雲 明 何 岫 璁 校 園 安 全 : 張 寬 勇 黃 麒 然 中 央 級 : 譚 義 績 許 民 陽 縣 市 級 行 政 人 員 : 何 福 田 黃 茂 在 縣 市 級 教 育 人 員 : 何 福 田 黃 茂 在 在 校 級 : 林 雪 美 張 寬 勇 何 岫 璁 場 地 : 許 民 陽 林 明 聖 報 名 : 何 福 田 黃 茂 在 文 宣 : 唐 雲 明 何 岫 璁 議 程 : 林 雪 美 張 寬 勇

  29. 執行方法及步驟 NO 界定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設/修訂目標 文獻蒐集整理 1.PCM委員 2.計畫辦公室 3.相關領域專家學者 4.防災相關計畫 5.師資培育相關單位6.各學習階段教師 7.計畫成員 廣徵意見 NO YES 發展各分項工作內涵 認證機制規劃 課程架構設計 培育機制與試行 記者發表會 遴 選 機 制 考 核 機 制 換 證 機 制 回 訓 機 制 奬 勵 機 制 地 震 災 害 颱 洪 災 害 坡 地 災 害 人 為 災 害 校 園 安 全 中 央 級 縣行 市政 級人 員 縣教 市育 級人 員 在 校 級 對 象 型 式 時 間 地 點 成 果 1.PCM委員 2.計畫辦公室 3.相關領域專家學者 4.防災相關計畫 5.師資培育相關單位6.各學習階段教師 7.計畫成員 廣徵意見 NO YES 機制試行 YES 機制確立

  30. 各級師資任務及職責 (三)在校級防災師資 1.防災資訊分享者。 2.防災計畫執行者。 3.防災教案使用者。 4.防災教育落實者。 (一)中央級防災師資 1.防災資訊提供者。 2.防災計畫規劃者。 3.防災教案評鑑者。 4.縣市級防災師資品管者 (二)縣市級防災師資(教育人員、行政人員) 1.防災資訊傳遞者。 2.防災計畫應用者。 3.防災教案編寫者。 4.在校級防災師資品管者。

  31. 中央級防災師資應具備之綜合能力 中 央 級

  32. 縣市級防災師資應具備之綜合能力 縣市 級

  33. 在校級防災師資應具備之綜合能力 在校 級

  34. 一、中央級防災教師 採兩階段進行 (一)資料審核 (二)口試 二、縣市級防災教師 (在校級防災教師) 採兩階段進行: (一)學科綜合測驗 (線上測驗) (二)術科綜合測驗 各級師資認證方式 認證內容包括核心素養、進階知能、融入教學實務及演練操作等項目之測驗。檢測方式如下:

  35. 認證機制規劃 認證機制規劃 (三級制) Y:通過 N:不通過 中央級認證 分為地震、坡地、颱洪、校園安全與人為災害等專長 縣市級認證 (不限對象) 在校級認證 (不限對象) 第一階段 防災知識檢核 第一階段 防災知識檢核 第一階段 書面審查 N N N Y Y Y 第二階段 防災技能檢核 第二階段 防災技能檢核 第二階段 甄試 N N N Y Y Y 登錄防災師資人才資料庫 登錄防災師資人才資料庫 登錄防災師資人才資料庫 Y Y Y Y 回訓課程及服務 回訓課程及服務 回訓課程及服務

  36. 各級師資回訓規劃 一、中央級 於四年內取得40小時之服務時數證明或防災相關議題之 研討會或回訓課程。 課程包含:地震災害特論、坡地災害特論、颱洪災害特論、 人為災害特論、防災知能與防災計畫特論。每年每課程兩小時。 二、縣市級教育人員及行政人員 於三年內完成30小時之服務時數證明或防災相關議題之 研討會或回訓課程。 課程包含:地震災害實務、坡地災害實務、颱洪災害實務、 人為災害實務、防災知能與防災計畫實務。每年每課程兩小時。 三、在校級 於三年內完成24小時服務時數。

  37. 培育機制規劃 培育機制規劃 (三級制) Y:通過 N:不通過 自然領域或社會領域具有地球 科學相關背景學士學位之教師 自然領域或社會領域具有地球科 學相關背景碩士以上學位之教師 高中職中小學教師及承辦 防災業務相關人員 防災知識課程網路自學 第一階段知識能力 集中培訓 分為地震、坡地 、颱洪、校園安全 與人為災害等專長 N N 防災知識檢核 防災知識檢核 Y Y N 書面審查 N N 第二階段技能能力 集中培訓 防災技能分區培訓 N Y N N 甄選 N 防災技能檢核 防災技能檢核 Y Y Y 通過在校級防災師資認證 通過中央級防災師資認證 通過縣市級防災師資認證 Y Y Y 登錄防災師資人才資料庫 登錄防災師資人才資料庫 登錄防災師資人才資料庫

  38. 培育機制規劃

  39. 綜合災害概念 各類型災害定義與減災意義 我國災害防救法規與組織 各類型災害的時空間特性 各類型災害的成因與型態 颱洪 坡地 人為 地震 各類型災害易發環境判釋與分析 圖像判釋與分析 地圖套疊判釋與分析 現場判釋與分析 各類型災害管理計畫 減災計畫 復原計畫 整備計畫 應變計畫 各類型災害管理計畫延伸教材 各類型災害融入教學 各類型災害防災工法與措施 各類型災害逃生與救護應變演練 各類型災害的環境關懷 天然及人為災害培育課程架構圖

  40. 培育機制試行 在校級培育機制試行人數統計

  41.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 學員回饋問卷分析 第一部份:基本資料

  42.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 學員回饋問卷分析 第二部份:課程評價 符號說明: A:安全與防災 B:綜合災害概論---減災、整備、應變、復原 C:防災教育融入現有課程實務 D:校園防救災計畫 E:消防器材展示室電系統消防設備實驗室 F:氣體、水系統消防設備實驗室 G:緊急救護訓練 H:滅火油盤演練及避難逃生演練 I:野外實察

  43. 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 符號說明: A:安全與防災 B:綜合災害概論---減災、整備、應變、復原 C:防災教育融入現有課程實務 D:校園防救災計畫 E:消防器材展示室電系統消防設備實驗室 F:氣體、水系統消防設備實驗室 G:緊急救護訓練 H:滅火油盤演練及避難逃生演練 I:野外實察

  44. 計畫結論 參加學員對課程的可行性及滿意度均高,也驗證本計畫設計之師資培育的機制是可行的,若要全面推展,授課師資、培育課程、甄選機制、獎勵機制等需因各地的狀況加以調整,期盼此計畫在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後,至少每校有一名校級防災教師,每一縣市有五名縣級防災輔導老師。

  45. 計畫建議 • 對未來師資培育相關研究的建議 由於受限於時間和經費的因素,在師資培育機制上僅以實驗性的模式,進行運作縣市級及在校級防災師資培育機制。對於尚未針對認證機制予以試行之部分,建議日後相關研究計畫能進一步試行已規劃認證機制,且由試行過程中研擬規劃認證後的師資其相關的權利義務為何。

  46. 計畫建議 • 對未來防災教材相關研究之建議 建立一套有系統的防災教材是非常需要的,這套防災教材不僅是教師們授課的內容更是教師們充電進修的好教材,建議未來防災教材相關研究可參照本計畫之課程架構及認證檢測標準,設計師資培訓課程的相關教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