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 為早期非劇情片之一大支柱 ˙為相距遙遠而陌生的地方彼此交流資 訊、知識、與觀念 ˙ travelogue: 一種視覺資訊的旅行指南 ˙拍攝足跡遍及了美國西部、沙漠、森 林、叢林、世界各個蠻荒之地. 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電影及美國西部 : 保留了真實的,甚至在某些例子中重新搬演了美國西部的歷史 有些結合大量紀實影片畫面的西部劇情片產生,不僅重建了西部的歷史,本身也成為歷史的一種延伸 西部電影為美國環境塑造雄偉壯麗之感,肯定美國人熱衷觀看自己的國家,建立了美國影史上最持久的故事主線與片型. 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Download Presentation

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為早期非劇情片之一大支柱 ˙為相距遙遠而陌生的地方彼此交流資 訊、知識、與觀念 ˙travelogue: 一種視覺資訊的旅行指南 ˙拍攝足跡遍及了美國西部、沙漠、森 林、叢林、世界各個蠻荒之地

  2. 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 電影及美國西部: 保留了真實的,甚至在某些例子中重新搬演了美國西部的歷史 • 有些結合大量紀實影片畫面的西部劇情片產生,不僅重建了西部的歷史,本身也成為歷史的一種延伸 • 西部電影為美國環境塑造雄偉壯麗之感,肯定美國人熱衷觀看自己的國家,建立了美國影史上最持久的故事主線與片型

  3. 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 美國原住民影片: 早於1910年,美國獨立製片和為美國內政部工作的電影工作者已拍攝大量了美國原住民的紀錄性影片 • 1913年,佛萊赫堤以電影攝影機記錄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他的執著創作了1922年的《北方的南努克》

  4. 美國浪漫主義傳統 • 對早期非劇情片的製作影響甚遠,提供了最穩固的傳統風格 • 探索人與週遭世界應有的關係及一廂情願對大自然的理想化,對於大自然及保育的關注,使用了大量的自然場景,並以保育的觀念來平衡擴張的工業化與都市化 • 故事通常從情境之中自然浮現 • 以佛萊赫堤、馬利安˙庫柏、修德沙克的表現最為重要

  5. 佛萊赫堤 • 旅遊類型紀錄片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源自於他堅決的獨立自主以及浪漫的視野 • 對自然本質與人類本質抱持著一種轉化現實的看法而不只是確認現實的看法 • 以一種西方的人本精神,人性作為中心主題,對人的尊嚴盡力歌頌,並把人當成一切事物的標準 • 專注於人與自然的鬥爭,二者共存也互為敵人 • 透過影片主角,極力讚揚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份卻仍保有自由,人與自然緊密相連,不可能自外於自然,亦無法擺脫自然

  6. 佛萊赫堤 • 對人類有一種人本主義的信仰,相信人性本善,但同時對人性邪惡的部分常視而不見 • 《北方的南努克》與拍攝的對象愛斯基摩 人合作無間,運用葛里遜的紀錄片最重要 的原則: 1. 必須在拍攝地點才能掌握素材,與之關 係密切好能任意擺佈 2. 遵循自己對戲劇及描寫的劃分,區分描 述客觀對象表面價值與更深入探索事物 真正現實

  7. 佛萊赫堤 • 作品形式屬於寫實主義傳統: 仰賴攝影而不是剪接,對深焦鏡頭的倚重、善用長拍long take • 不願事前計畫,對拍攝下來的影片偏好組接assemble而不是剪接edit,也不願以更寫實的方式運用聲音 • 作品在整個非劇情片寫實主義發展的歷程上備受爭議

  8. 偉納荷索Werner Herzog之「灰熊人」 ˙主角提姆崔德威如此下場,真的是活該? ˙崔德威每年夏天到阿拉斯加的卡特邁國家公園露 營,觀察、記錄他本人與灰熊相處的情景,以證 明熊是人的朋友,決不能傷害它們。 ˙崔德威喜歡灰熊,給遇到的每一頭灰熊起名字, 甚至愛上了熊的糞便,把死去小熊的爪子握在手 裏,哽咽不已。2000年旱季,他不惜觸犯神靈, 向天祈雨。 ˙自我想像出來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至少找到自己的 信仰而甘願付出)、感情豐富、天真浪漫、善感敏 銳、率性而為。

  9. 偉納荷索Werner Herzog之「灰熊人」 ˙崔德威想幫助灰熊,卻寧願把膽識耗費在 熊群間,透過自拍鏡頭猛力抨擊政府無 能,卻沒有透過更實際的行動與世界互 動、造成改善。也許他的恐懼膽怯與反社 會情結化作一股逃避力量,形成另一形式 的勇氣,讓他深入凡人不敢至的蠻荒險 地。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終究之歸屬。 ˙相較於之前際遇的慘淡與不順遂,他的人 生最後幾年燦爛無比。

  10. 偉納荷索Werner Herzog之「灰熊人」 ˙崔德威是個瘋子? 所謂理念,充其量只是個人層次的情感宣言,大膽而自傲的行為,濃厚瀰漫的自我滿足意味,對環境以至於灰熊所造成的改變都如此地毫無所謂。 ˙在阿拉斯加大約有35000隻熊,這是一個符合生物平衡鏈的熊群數位。但熊要生育,根據科學測算,每年獵殺大約6%的灰熊,正好保持熊群與其他動物的生物鏈平衡。獵熊也是當地經濟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每年帶來450萬美元的收入。而偷獵在阿拉斯加並不盛行,在過去的20年裏,只發生過“非常稀有的幾次”。

  11. 偉納荷索Werner Herzog之「灰熊人」 ˙崔德威所謂“人與熊可以和諧相處”的觀點, 當地科學家嘆息道:在我看來,是對熊的 不禮貌和入侵。我長大後,熊回避人,我 們也回避熊。從文化上看,崔德威穿越了 我們生活7000年的界限,這是一個無法言 喻的界限,一個未知的界限。我們知道穿 過它的時候,一定會付出代價。 ˙公園管理者不理解崔德威的行為:“這裏的灰熊有 政府保護,有我們保護,用得著他多此一舉嗎?” 但多一個崔德威這樣的環保志願者有什么不好 嗎?“不好!”管理員毫不猶豫地回答,“他對熊的 親近行為迷惑了熊,讓熊以為與人接觸是安全 的,一旦真的遇到偷獵者,會不知躲避。”

  12. 偉納荷索Werner Herzog之「灰熊人」 ˙崔德威捏造自己的身世、在鏡頭前以孤獨 者自居卻不承認有女友伴隨協助之事實, 最後兩人一起成為熊的食物。 ˙於社會際遇並不順遂,造成孤僻偏執與反 社會情結,並多次酗酒吸毒。 ˙對灰熊的熱情與保護動機遭質疑與非議。 ˙瘋狂的人,極端的事件,崔德威是環保烈 士還是偏執狂?

  13. 偉納荷索Werner Herzog之「灰熊人」 ˙荷索呈現與探討「人與自然」關係之多重觀點。 ˙荷索在提姆反覆NG重來的拍攝中,發現連 提姆都未曾發掘的空鏡頭魅力。當提姆從 畫外音訴說著灰熊的溫暖、神秘與魅力的 同時,荷索卻從同樣的畫面解讀出冷淡的 凶意和面對食物的伺機而動。荷索探勘了 一個浪漫主義者近乎走火入魔的偏執,也 比較了外界不同的觀點,讓這個遊走在愛 心與瘋狂邊界的人物,以一種更複雜的形 式和導演以及觀眾對話。(聞天祥)

  14. 偉納荷索Werner Herzog之「灰熊人」 ˙有人問荷索:“那麼你呢?你拍了一部片子,你沒有自己的觀點嗎?”荷索想了想說:“我不會犯崔德威同樣的錯誤。”

  15. 蘇聯宣傳片傳統的開始 • 非劇情片基於俄共宣傳政策的主導,成為一九一七年革命之後社會與政治事件的產物。 • 列寧的妻子克魯布絲卡雅主管國家電影委員會設立電影學校製作宣傳與鼓吹共產理念的新聞片”agitki”= 「社會主義建構中,階級鬥爭戰線上的工具」 • 亞歷山大˙杜甫仁科、艾森斯坦、維多夫等的作品最為代表

  16. 狄嘉˙維多夫 • 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九年之間,蘇聯政府大力支持各類藝術的實驗及表演。當時的理論傾向將藝術表現與社會信仰結合在一起。 • 維多夫是一個傑出的理論者與非劇情片導演受到列寧的支持,堅持非劇情方式反對藝術家個人式的風格,遭到同業反感。史達林奪權成功之後不再受到當局青睞。 • 發展「電影眼」Kino Eye理論與組織,「在不知不覺中捕捉生活」。

  17. 狄嘉˙維多夫 • 建構主義是影響維多夫實驗電影風格最重要的基礎。藝術家=工程師去建構有用的事物,並建造新社會的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機器machine是最重要的基礎,電影攝影與收音是複製現實的機械工具,而剪接台則是安排與塑造現實的另一種工具。 • 電影眼宣言以觀察、攝影、剪接綜合而成 • 電影眼的本質被歸納成十二條誡律。 • 《持攝影機的人》是紀錄人類生活的一部原型電影與反映自我電影。

  18. 約翰˙葛里遜與早期英國紀錄片 • 英語系國家的紀錄片運動之父 • 一九二七年英國政府設立了帝國商品行銷局EMB,英國紀錄片運動於EMB電影組開始,其後在大英郵政總局GPO電影組延續 • 他篤信人的個別價值,同時也相信必須集體努力去改革社會,相信工作及工人尊嚴的重要,相信藝術背後的力量是屬於社會的,相信電影將取代像教堂及學校知識的來源而成為公眾意見的塑造者。 • 他認為電影工作者首先應該是一個愛國者,公眾福祉是最重要的。

  19. 帝國商品行銷局電影組時期 • 是眾多政府部門中的一個,也是相當大規模的教育及宣傳作業中的一部分,無論它以何種純粹的電影詞彙來偽裝,它仍是為政府部門常態的目的來服務。 • 紀錄片一詞是由葛里遜所創,堅持紀錄片≠沉悶 • 帝國商品行銷局以呈現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及問題做為表現當代面貌的重點,紀錄片在當時仍崇尚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藝術風氣中開創了一條新路。 • 葛里遜定義與製作的紀錄片唯有在民主的社會中才能發展,因在可自由表達意見的氣氛中才能對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議題做誠實的探討。

  20. 帝國商品行銷局電影組時期 • 英國政府撤回對帝國商品行銷局的支持,因為質疑它做的事對三O年代前期的經濟大恐慌似乎沒什麼作用。但是政府也了解公共宣傳影片的必要性,因此指派大英郵政總局支持電影組,在葛里遜的督導下,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傳統在大英郵政總局發揚光大。

  21. 英國紀錄片運動1933-1945葛里遜領導下的GPO電影組1933-37英國紀錄片運動1933-1945葛里遜領導下的GPO電影組1933-37 • 葛里遜相信紀錄片應該提出一種「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 • 電影是用來告訴觀眾有關巨大社會問題的根源以及政治原因 • 英國紀錄片運動在實務及美學目的上平衡 • 1933-1937,葛里遜與同事進行聲音實驗,邀請各個領域例如文學及音樂的一流藝術家以色彩、圖案、動畫發展特殊電影效果創造性氣氛+足夠資金+穩定組織 =非劇情片之成就

  22. 葛里遜領導下的GPO電影組1933-37 • 把工人塑造成英雄 • 在無趣味的題材中找到故事性 • 現場直接收音、片中人物面對鏡頭說旁白 • 《工業化的英國》1933 、《錫蘭之歌》1934 、《夜郵》1936 • 他帶領大英郵政總局電影同仁發展非商業院線發行系統,也有到各地放映電影的旅行貨車。 • 於1937年辭去GPO電影組製片的工作 • 於1939年轉任掌理了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23. 葛里遜離開後的GPO電影組1937-40 • 自卡瓦康蒂接管後就非常注重製作直接了當的政府宣傳片,卡瓦康蒂的十四條原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紀錄片的永恆成就是否為影片本身? 或是在危機時刻下促使整體目標更趨一致? 或對於當代重要事件能刺激自由思考或爭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