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第四章 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第四章 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要点. 连锁与交换 连锁互换与基因作图 连锁群. 第一节 连锁和交换. 连锁遗传现象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交换及其细胞学证据 连锁群. 染色体对数. 基因的数目. 玉米. 10. 数千个. 果蝇. 4. 500 以上. 人. 23. 3-4 万个. 一、连锁遗传现象. 1906 年 Bateson 和 Punnett 研究了香碗豆的两对性状(花色和花粉的形状)的遗传。. 实验 1. P 紫花、长花粉粒 ╳ 红花、圆花粉粒

ann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2. 要点 • 连锁与交换 • 连锁互换与基因作图 • 连锁群

  3. 第一节 连锁和交换 • 连锁遗传现象 •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 交换及其细胞学证据 • 连锁群

  4. 染色体对数 基因的数目 玉米 10 数千个 果蝇 4 500以上 人 23 3-4万个 一、连锁遗传现象

  5. 1906年Bateson和Punnett研究了香碗豆的两对性状(花色和花粉的形状)的遗传。1906年Bateson和Punnett研究了香碗豆的两对性状(花色和花粉的形状)的遗传。

  6. 实验1 P 紫花、长花粉粒╳ 红花、圆花粉粒 (PPLL) ↓ (ppll) F1紫花、长花粉粒(PpLl) ↓ F2实计数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预计数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4种表型的比率不符合9:3:3:1,其中紫长和红圆的比率远远超出9/16和1/16.而相应的紫圆和红长却大大少于3/16。

  7. 实验2 P 紫花、圆花粉粒 ╳ 红花、长花粉粒 (PPll)↓(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PpLl) ↓ F2实计数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 226 95 97 1 419 自由组合预计数235.8 78.5 78.5 26.2 419 从这两个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一种共同的倾向: 即与自由组合定律所预期结果相比较,亲组合比例比预期的大,而重组合的比预期的小。 也就是说,在F1杂种形成配子时两对基因可能发生的4种类型中,有更多保持亲代原来组合的倾向。

  8. “相引和相斥”理论 • 相引:把实验1杂合子中两个显性基因一起进入配子的倾大于随机比例的这种情况称为“相引”。 • 相斥:实验2杂合子中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一起进入配子占较大比例的倾向称为”相斥”。

  9. 他们没有和Sutton和Bovei在1903年就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做进一步的联系,没有真正地揭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连锁和互换的规律。 • 但1910年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研究,把连锁和互换现象与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相结合,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基本定律“连锁互换定律”,从而揭开了遗传学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10. 二、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 1910年,Morgan和他的同事首次证实了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现象。 • 实验材料

  11. 果蝇的优点 • 个体小、易培养、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 25℃下,10天可完成一个世代)。 • 体细胞只有4对染色体 • 突变型多 • 翅:长翅、小翅、残翅; • 体色:灰、黑、檀黑、黄体等; • 眼色:红眼、白眼等。

  12. 实验:灰身长翅×黑身残翅 ×

  13. 测交实验1--完全连锁 × F1♂ ♀ : 1 1

  14. 测交实验1的解释 ♂ ♀ 1 1

  15. 象上述测交结果只产生两种表型后代的连锁方式称为完全连锁。象上述测交结果只产生两种表型后代的连锁方式称为完全连锁。 • 完全连锁的例子是不多见的,如上述的雄性果蝇、家蚕中的雌家蚕为完全连锁的,而雌果蝇、雄家蚕则表现为不完全连锁。

  16. 测交实验2--不完全连锁 × F1 ♀ ♂ 415 92 88 405

  17. F1雌性果蝇配子的形成

  18. 测交实验2的解释

  19. 二、连锁与互换的本质 • 连锁与互换的本质体现为F1杂种在减数分裂时的行为。 • 在粗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毕,非姊妹染色单体的对应区段间发生交换。 • 当减数分裂进入到双线期时在细胞学上才看见二价双中非姊妹染色单体对应区段间之间的交叉,可见,先有遗传学上的交换后有细胞学上的交叉,交叉是发生过交换后的有形结果。

  20. P53.图3.3 • 完全连锁可以理解为,杂交中灰长F1雄蝇(BbVv)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姊妹染色体单体基因间不发生交换,所以只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测交后只产生两种后代。

  21. 不完全连锁

  22. 交换 • 指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时,染色体常常交叉,因而使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互相调换相应或同源的片段,这一过程叫交换。

  23. 交换值与重组值 • 交换率/交换值:是指发生交换的染色单体数占总染色单体数目的百分率。 • 重组率/重组值: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 重组值=(重组型配子数数/总配子数)100%

  24. 重组值与交换值的关系 B与C之间只交换1次,则重组值等于交换值

  25. 若多于两次交换,则重组值小于交换值

  26. 交换值与基因间的距离以及基因间连锁程度的关系交换值与基因间的距离以及基因间连锁程度的关系

  27. 三、交换及其细胞学证据 • 摩尔根的连锁互换定律是通过假设在减数时相应基因之间发生了交换而导致遗传重组而确定的。 • 由于作为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十分相似,不容易辨认,很难直接证明基因重组的确是通过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而发生的。 • 直到1931年克莱顿与她的老师著名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用玉米为材料,证明了这一结果。

  28. a.染色体畸变的玉米9号染色体;b,c,d.正常玉米9号染色体a.染色体畸变的玉米9号染色体;b,c,d.正常玉米9号染色体

  29. 同样是1931年,Stern通过研究,在果蝇中发现了两种有异常的X染色体特殊品系,通过杂交获得含有两种异常X染色体的雌果蝇。同样是1931年,Stern通过研究,在果蝇中发现了两种有异常的X染色体特殊品系,通过杂交获得含有两种异常X染色体的雌果蝇。 • 这二条X染色体,一条为附加有Y染色体,带有野生Car+红眼基因(C)和野生b+正常眼基因(b+),另一条为有部分缺失的带有car粉红眼隐性基因(c)和B棒眼显性基因(B)。

  30. ♀果蝇:有2条带特殊标记的X-染色体

  31. 第二节连锁互换与基因作图 • 一、两点测交与三点测交 • 二、真菌的遗传分析 • 三、连锁群

  32. 一、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 • (一)重组与交换 重组值等于F1杂种测交后的重组合除以亲组合和重组合之和。 重组值=重组合 /( 亲组合+重组合) • 同源染色体两个基因间的重组是染色体间基因交换的结果,染色体中两个基因距离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多,两个基因之间的重组值也越大,也就是说重组值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基因之间的距离。

  33. 通过重组值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对位置而绘制的线性示意图,称为基因作图。通过重组值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对位置而绘制的线性示意图,称为基因作图。 • 两个基因间的距离用图距来表示,1%的重组值等于一个图距单位(map unit,mu),图距单位用厘摩(ceorti Morgan cM)表示,1cM即为1%重组值去值百分比的数值。 • 雌蝇灰身与长翅基因位点的重组值: (8%+8%)/(42%+42%+8%+8%)=16% 表示灰身基因与长翅基因的距离为16 cM。

  34. (二) 三点测交 • 二点测交是通过两对基因的杂合体与双隐性个体的测交。如ab/++与ab/ab测交以确a与b之间的重组值与图距。 •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史特蒂文特(Sturtevant,A.H.)创立了一种新的测交方法即三点测交。 • 三点测交就是把3个基因包括在同一次交配中,如利用三杂体abc/+++与三隐性纯合体abc/abc测交,相当于一次交配试验就等于a与b,b与c,a与c三次两点测交。

  35. P56 表 • 在具体解题分析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 1、首先要确定亲组合和双交换。实得数最多的①、②二种表型为亲组合,实得数最少的⑦、⑧为双交换。 • 2、比较双交换与亲组合,确定三个基因的顺序。把双交换ec ct cv、+ + +分别与亲组合ec ct+、++ cv比较,可以发现只有cv这个基因位置发生了改变,说明cv在中间(只有cv在中间),亲组合通过双交换才能到上述结果。

  36. 只有cv基因在中间,亲组合通过双交换才能产生ec ct cv、+ + +双交换个体

  37. 3、计算基因间的重组值 • a、 计算相邻ec-cv的重组值,就应该忽视表中的中间一行ct/+,只对ec-cv考虑。

  38. 重组合 RFec-cv =(273+265+3+5) /5318 ×100%=10.2%

  39. b. 计算相邻基因cv-ct的重组值,同理忽视表中第一行(ec/+) 重组值RFcv-ct=8.4% c. 同理计算ec-ct的重组值 重组值RFec-ct为18.4%。

  40. 4. 染色体连锁图的绘制 在计算RFec-cv 、RFcv-ct时都把ec、ct、cv 与+ + +这8个果蝇算进去了,也就是它们在ec-cv间和cv-ct间各进行了一次交换。虽然这8个果蝇在ec-ct间进行了两次交换,即双交换。但我们在计算RFec-ct时,并没有把这8个果蝇算进去。 所以在计算ec-ct间的图距、交换值时,一定要在ec-ct的重组值18.4%基础上加上两倍的双交换值,即18.4%+2×0.1%=18.6%。

  41. 5、干涉和并发系数 • 从理论上讲:双交换值=单交换值I单交换值II。 • 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 • 一个区段的交换抑制和干扰了邻近区段的交换,这种现象叫干涉。 • 以并发系数/符合系数表示干扰的程度。 • 并发系数C = 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

  42. 干涉与并发系数的关系 • I=1-C • C=1,I=0时,不存在干涉 • C=0,I=1时,存在完全干涉 • 1 > C>0时,存在正干涉 • C>0,I<0时,存在负干涉

  43. 二、真菌类的遗传分析(顺序四分子) • 估算标记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距离及基因之间距离。 • 子囊中子囊孢子的正确对称性质,证明减数分裂是一个交互的过程。 • 是遗传学分析的好材料,可以直接看出分离比和计算重组率。 • 可检验染色单体的交换有否干涉现象。 • 四线分析证明每一交换只包括4线中的两线,但多重交换可以包括一个二价体的两线、三线或四线。

  44. (一)着丝粒作图 以着丝粒作为一个位点来计算相对于着丝粒的基因位置就称为着丝粒作图。 野生型链孢霉(记为lys+或+)与赖氨酸缺陷型(记为lys-或-)杂交,得到的8个子囊孢子中,4个黑色、4个灰色(为赖氨酸缺陷型,成熟较晚,故为灰色。)。根据黑色孢子和灰色孢子在子囊中排列次序,将有6种子囊孢子。

  45. 6种子囊孢子 非交换型:①+ + - - ②- - + + 交换型:③+ - + - ④- + - + ⑤+ - - + ⑥- + + - 第一次分裂分离 第二次分裂分离

  46. 非交换型,第一次分裂分离(MⅠ)

  47. 交换型,第二次分裂分离(MⅡ)

  48. 基因与着丝粒重组率的计算 交换型子囊数1/2 交换型子囊数+非交换型子囊数 重组率 (R) 100% =

  49. (二) 连锁作图 两个连锁基因的作图,用两种不同类型链孢霉的杂交为例,即AbaB。 形成四分孢子类型可能有三种: • 亲二型(parental ditype,简写PD) • 非亲二型(noparental ditype,简写NPD) • 四型(tetratype,简写T)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