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大氣的光象與幻象

大氣的光象與幻象 . 光線在大氣中 . 反射( Reflection ) . 反射時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的。 . 折射( Refraction ) . 由於光線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傳播速度較慢,在密度較小的介質中速度較快,所以當光線由密度較小的介質射入密度較大的介質時,就會如圖那樣產生方向上的偏折,稱為折射。 . 散射( Scattering ) . 當光線射到微小的粒子時,光會由粒子向四面八方漫射出來,稱為散射。光的散射和粒子的大小有關,請繼續看下頁。 .

anni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氣的光象與幻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氣的光象與幻象

  2. 光線在大氣中 反射(Reflection) 反射時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的。

  3. 折射(Refraction) 由於光線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傳播速度較慢,在密度較小的介質中速度較快,所以當光線由密度較小的介質射入密度較大的介質時,就會如圖那樣產生方向上的偏折,稱為折射。

  4. 散射(Scattering) 當光線射到微小的粒子時,光會由粒子向四面八方漫射出來,稱為散射。光的散射和粒子的大小有關,請繼續看下頁。

  5. 散射和光的波長及粒子的大小有關:同樣的波長的光,粒子小的時候,粒子會選擇性的散射某個光譜的光(瑞立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例如空氣分子的大小(0.001微米)對可見光主要散射紫、藍色系的光譜,而灰塵(0.1微米)對可見光則主要散射紅、黃色系的光譜。粒子大的時候,粒子會均勻的散射各種光譜,也就是白色(米式散射--Mie Scattering)。

  6. 吸收(Absorption)

  7. 太陽的輻射很接近絕對溫度是六千度的黑體輻射,所以輻射強度最強的光譜是在可見光的範圍,也就是在0.4 微米到0.7 微米的範圍。又由於在這個光譜範圍內強度差不多相同,合成的結果在我們肉眼的感覺裡就是白色的,但其實它是由許多種顏色所組成的,基本的顏色由短波到長波的順序有紫色、藍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如下圖,欲知可見光部分的詳細色譜可按一下這裡。

  8. 由於光的傳播速率(光速)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比較慢,且波長越長,被減速得越輕微,波長越短,被減速得越嚴重,故當光是傾斜的射入一介質介面時,除了產生折射以外,也產生色散。三稜鏡是最常被用來展示這個物理現象的東西。上圖是一個動畫的展示,白色光照射在三稜鏡上,經兩次折射後,色散的效果變得更明顯,白色光的組成顏色就明顯的顯現出來。由圖中可以看出來紅色在最外面,紫色在最裡面,這是因為紅色光波長較長,折射較不嚴重,而紫色光則相反的緣故。(取材自伊立諾大學網頁教材,並經過動畫處理)   同理,如果我們讓各種波長(顏色)的光反其道由左邊射入三稜鏡,則由右邊出去當然就是白色的光。所以當各種顏色的光的強度都一樣時,其合成為白色的。

  9. 為什麼白晝天是藍的 光在傳播中如果遭遇微小的粒子,就會產生散射。粒子越小,散射的光譜越在短波的範圍。空氣中充滿了氧和氮的分子,它們的大小甚至於比短波的波長還短,散射出來的光都在紫、藍、綠的範圍。在白晝時,陽光經過比較薄的大氣層,散射的結果就呈現到處都是藍色的情景,而且因為大氣中到處都散射出藍色的光譜,所以我們無法依照肉眼的感覺判斷天有多高。

  10. 為什麼黃昏天是紅的 但在黃昏或日出時分,因為陽光必須穿過比較厚的大氣層,藍色的色素已經在前面被散射殆盡了,只剩下紅、橙、黃等比較偏紅的顏色,所以天色看起來是橘紅色的。

  11. 不過並不是所有地方看到的夕陽都像藝術照片那樣的飽滿色彩,只有當大氣中有比分子稍大的粒子(例如鹽粒、小小水滴、灰塵、煙灰、細火山灰,越大的粒子越能散射紅光;但如果大太多散射就中止,而變成反射了,更大的粒子則造成吸收)時,光譜才會比較在紅色的範圍。所以許多絢爛的夕陽景色都是在海邊拍攝的,因為那裡充滿了比較會散射紅光的鹽粒。下面兩張照片是完全在同一個地方拍照的,左圖是平常的黃昏天色,右圖是在遠方有火山爆發後拍攝的。右圖才有美麗的暮色,是明顯可見的。(取材自Weatherwise , 1997)

  12. 這也是在空氣中充滿了火山灰時的黃昏情景。(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 1994)

  13. 這張照片拍的時候,在西方在一個甘蔗園正在燃燒,燒出來的煙灰在低層明顯可見(比較紅的地方,左邊箭頭指的那個平面)。(取材自"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WMO, 1987)

  14. 燦爛的晚霞最常在有對流系統出現在西方的時候(在對流系統出現在東方時,朝陽也是一樣的絢爛),這是因為在對流系統及其週邊都帶有充沛的水滴,水滴可以有效的散射紅色光的緣故。下面的照片是颱風在台灣西南方海面時,在中央大學科學二館屋頂上拍攝的(洪秀雄拍攝)。在中、高緯度地區,氣象系統都由西方向東方移動,所以當晚霞出現這樣絢爛的情景時,即預示天氣將變壞了。但在台灣氣象系統由東西南北過來都有可能,這個法則常常是行不通的

  15. 所以在有霧又有煙的時候,大氣並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黃橙色的。取材自 "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WMO, 1987。

  16. 不下雨的雲主要由雲滴(小水滴)所組成,雲滴比分子大許多,大致為20微米大小的雲滴可以散射出各種光譜,但因為雲是一團紊亂的對流體,雲滴的分佈也是非常雜亂的,向四面八方散射的各種顏色的光,加在一起就成了白色。而再大一點的雲滴或水滴已經足夠構成反射的條件,白色的陽光被反射出去後當然是白色的。(左圖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 1994; 右圖為洪秀雄所拍攝。) 為什麼雲的外觀是白的

  17. 當陽光射入雲裡面時,如果雲裡面都是比較細小的雲滴或雨滴的話,就會產生散射或反射,使穿透的陽光減少,所以越到雲的底部,光線越弱。據了解,只要雲層厚度超過一千公尺,就幾乎沒有光線可以穿透了。發展比較旺盛的雲,裡面的水滴比較大,這時水滴扮演的是反射及吸收陽光的角色,光線的穿透力就更弱。所以會下雨的雲都是烏黑的,而且雲越黑表示對流越強,雲裡面的水滴越多、越大。發展強盛的雲,通常其上層一定有許多冰晶,光在冰晶中的穿透力比在水滴中還弱許多。下圖只是小小的烏雲,其底部就已經是烏黑的了;其邊緣比較薄陽光的散射使雲看起來像是鑲了銀邊一樣。(拍攝者:洪秀雄) 為什麼厚的雲是灰黑色的

  18. 為什麼霾是灰濛濛的 霾是由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散射可見光而造成的現象。懸浮粒子有灰塵、鹽粒、水滴甚至於有火山灰等,在乾燥的大氣中它們大致是在0.1 微米左右,會散射黃、紅色光,使得天空不再是湛藍的顏色。下圖是瑞典鄉下拍的系列照片,時間由上至下,最上面一張是早晨09:44, 最下面一張是14:07的;狀況。在09:44 時,空氣中有薄薄的霾,遠方的山林及低層天空有點灰灰的(乳白色的--Milky white)不透明感,遠處的山甚至於都不見了。隨著時間的發展,霾逐漸消失,到了14:07 天空恢復成湛藍色,而且遠處的山也清楚的顯現出來,並恢復其本色。(取材自"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Vol. II" WMO, 1987)

  19. 當空氣中濕度比較大時,水汽會附著在懸浮粒子上,而使粒子變大,而使散射落入米氏散射的範疇,於是散射的結果是灰濛濛的一片。下圖取材自「地球的奧秘」,讀者文摘社出版,左圖顯示紐約空氣比較清朗的情形,而右圖則顯示城市被籠罩在霾之下的情景。

  20. 為什麼霧是白茫茫的 當空氣呈飽和狀態時,水汽凝結成小水滴,這和雲滴的成因大致是類似的。霧裡的水滴大約是在1 微米左右,對可見光而言是構成米氏散射的條件,故散射的是白色的光,而顯得白茫茫一片。也由於光在霧中散射掉了,因此相隔較遠的物體的光線隨著距離而減弱,所以變得模糊。霧越濃衰減越嚴重,物體發射的光還沒到達人的眼睛就被散射殆盡,而看不見了。在霧或霾中,肉眼可以辨識物體的距離稱為「能見度」。下圖由左向右及由上向下顯示霧由濃轉淡的過程(取材自"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Vol.II", WMO, 1987)

  21. 為什麼會有雲隙的萬箭光芒 在早晨或傍晚時分,陽光由雲的裂縫裡洩漏出來,看起來像是萬箭齊發的情景(下面左圖),特別是在夕陽的配合下,金黃色的光「線」自雲底傾洩下來,煞是美麗(下面右圖)(攝影者:洪秀雄)。這種光芒稱為曙暮光(crepuscular ray),是由於陽光被懸浮在空氣中的粒子散射所致,又由於通常只有在清晨和黃昏時才可以看到,故名。清晨在樹林中也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光象

  22. 這是清晨在樹林中,陽光被尚未消散的霧所散射的結果。

  23. 由於大氣的密度下面比上面大,當星星由與地平線有一個傾向角射入大氣層時會發生折射,當眼睛看到它時,它看起來的位置比原來的位置高(見下圖,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s, 1994)。如果這時大氣的密度因為空氣在移動(風)的緣故而發生變化,折射的結果就會有異,而使得星星看起來的位置也改變了。當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的話,就會發生星星看起來是在閃爍的樣子。當星星在我們上空時,折射的效果不明顯,它的位置和原來位置相差不多,不是我們察覺得出來的,即使空氣在移動,我們也察覺不出它位置的變化,所以就不會閃爍了。 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

  24. 折射使得星星顯現的位置和原來位置有異的情形,同樣也發生在日出及日落時, 由於大氣的密度下面比上面大,日光在進入大氣層時會發生折射,使得太陽在清晨還在地平線之下時就被看見了,而在黃昏時則實際太陽已經在地平線下面了,我們還看到無限好的夕陽。(下圖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s, 1994)

  25. 彩虹是大氣裡特別美麗的光學現象,通常早晨出現在西方,下午出現在東方,一定發生在和太陽相反的方位。彩虹通常會同時出現兩道七彩的半圓弧,比較亮的在下面,稱為虹(primary rainbow),比較暗淡在上面,稱為霓(secondary rainbow),兩者在顏色的排序上正好相反。虹的顏色是上紅下紫,而霓則是上紫下紅。下面的照片取材佳能公司的月曆,是蒙古大草原上所拍攝到的完美的虹霓。

  26. 彩虹是由於日光射入水滴,在水滴內經一次反射及二次折射以後形成的色散現象,如下圖(取材自美國伊立諾大學網頁)。紅色的和入射日光成42度夾角,紫色的和入射日光成40度夾角。請特別注意,這時紫色在上面,紅色在下面,和我們看到的虹的顏色排序是相反的,所以書上或有人用一粒水滴的折、反射來說明虹的成因是錯的!這裡水滴的下降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樣在低位的水滴將紫色送達眼睛,而在上位的水滴則將紅光送達眼睛,才會形成我們看到的紅色在上面、紫色在下面的主虹的顏色排序。

  27. 而霓則是日光在水滴中經二次反射及二次折射而形成的色散現象,如下圖(取材自美國伊立諾大學網頁)。因為日光在水滴中的路途較長,所以比較暗淡。同樣的也請特別注意,二次反射及二次反射後,紫色在下面,紅色在上面,和我們看到的虹的顏色排序也是相反的。所以水滴的下降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樣在低位的水滴將紅色送達眼睛,而在上位的水滴則將紫光送達眼睛,才會形成我們看到的紫色在上面、紅色在下面的霓的顏色排序。

  28. 當太陽接近地平線時,有時可以發現在真正太陽的兩側還各有一個太陽,多出來的假的太陽稱為幻日(sundogs)。

  29. 幻日是因為大氣裡六面體形狀的冰晶,當它們是水平橫躺著時,折射日光,使之偏折22度,以至於在太陽兩側各22度的地方出現太陽的幻影。這種現象通常在緯度比較高的地方才看得到。

  30. 當光線(日光、月光或任何光線)射過含小水滴的薄雲層時,光波在小水滴上產生繞射,就好像小水滴兩邊各為光源一樣,兩個新光源的電磁波在小水滴後面相互干涉,而形成明暗相間的光環。當許多小水滴產生繞射時,在雲層的後面就形成多彩的光環,其顏色的排序為內藍外紅。這種光環稱為「華」(corona),由日光所引起的稱為日華,由月光所引起的稱為月華。當光線(日光、月光或任何光線)射過含小水滴的薄雲層時,光波在小水滴上產生繞射,就好像小水滴兩邊各為光源一樣,兩個新光源的電磁波在小水滴後面相互干涉,而形成明暗相間的光環。當許多小水滴產生繞射時,在雲層的後面就形成多彩的光環,其顏色的排序為內藍外紅。這種光環稱為「華」(corona),由日光所引起的稱為日華,由月光所引起的稱為月華。

  31. 月光引起的華稱為月華,其成因和日華是完全相同的。在台灣,月華是常見的光象,特別是在月圓的夜晚,日華則比較少見,日華也比較難觀賞,因為在薄雲的情況下陽光太過強烈,而在厚雲的情況下卻不可能看到日華。

  32. 圍繞太陽或月亮的光暈(環)稱為暈(halo),與中心成22度夾角的稱為二十二度暈,成46度的稱為四十六度暈。沒注意時會以為暈是白色的,其實是有顏色的,只是在窄窄的暈環上排列了內紅外藍的色環,不太容易察覺,不像華那樣顏色排列清晰可辨。

  33. 暈是日、月光射進柱狀冰晶折射後形成的,當日、月光是垂直於冰晶長的一邊時,就形成二十二度暈。暈通常是由卷層雲造成的。(下圖取材自University of Illinois電子教材。)

  34. 當日、月光是順著冰晶長的一邊射入時,由於折射就形成四十六度暈。(下圖取材自University of Illinois電子教材。)

  35. 在晴朗的清晨,地面上的草佈滿了露珠,當你站在陽光下,望向你的陰影時,會發現你的陰影被一片光芒所包圍,這稱為寶光(heiligenschein),有峨嵋寶光的說法。基本上因為露珠是相當大的水滴,陽光照射下會反方向回射陽光來的方向,但因為露珠是圓球形狀的,所以多多少少反射的光會散開來,進入你眼睛的部分讓你以為這些光是包圍你的陰影而發的。在晴朗的清晨,地面上的草佈滿了露珠,當你站在陽光下,望向你的陰影時,會發現你的陰影被一片光芒所包圍,這稱為寶光(heiligenschein),有峨嵋寶光的說法。基本上因為露珠是相當大的水滴,陽光照射下會反方向回射陽光來的方向,但因為露珠是圓球形狀的,所以多多少少反射的光會散開來,進入你眼睛的部分讓你以為這些光是包圍你的陰影而發的。

  36. 蜃景(俗稱海市蜃樓)(mirage)是由於大氣密度不均,光在傳播時產生折射後造成的。有上蜃景(inferior mirage)、下蜃景(superior mirage)及側蜃景(lateral mirage)之分。   在視野很遠的公路上開車時,常常以為遠處有一大灘水似的(如圖),那是因為藍天被折射到地面以下所致,這是下蜃景的一個例子。

  37. 當地面溫度遠比上層氣溫為高時,大氣的密度在下層較小,上層較大。由於光的行進速率在密度較大的介質較慢,所以光線在下層同一時間比上層跑比較長的距離,而產生向上偏折的結果,肉眼看起來光源是來自地面以下,故為下蜃景。

  38. 當氣溫在上層較下層溫暖時,大氣的密度在上層遠比下層為小。所以光線在上層同一時間比上層跑比較長的距離,而產生向下偏折的結果,肉眼看起來光源是來自高處,故為上蜃景

  39. 這張照片中遠處較高的山是假的,是蜃景,較矮的山才是真的。

  40. 來自北極的故事   1818年一個晴朗而嚴寒的日子,在加拿大巴芬島附近,一艘張滿帆船正在進入充滿了未知的海洋上。在船上的是 James 及 John Ross 兩個兄弟,他們希望找到據信可以連結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北通道」。但這一天早晨,他們的希望幻滅了,因為就在他們的正前方橫亙著一座高聳而巨大的山脈,正好阻擋住水道。失望之餘,他們打道回府,並且告訴世人,所謂西北通道是不存在的。大約七十五年後,Perry 將軍也遭遇到相同的障礙,並且稱之為Crocker Land。   傳言因此而起:是否有金、銀甚至於寶石隱藏在山背後?好奇心充斥著世界各地探險者的心,但都沒有答案。一直到191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委託Donald MacMillan 帶領一個探險隊深入北極,要解開Crocker Land 的神秘面紗。旅途的初期令人很是失望,因為在Perry報告說有大山脈的地方,他們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開擴水域。後來他們終於看到Crocker Land,但是在Perry遭遇點以西二百多英里的地方。他們儘可能的向西繼續航行,然後下錨,改由一小隊人用步行的方式繼續探險。   當他們向著山走過去時,山好像也在向後退。如果他們站定不動,山也不動。如果他們再向前走,山又開始後退。雖然每個人都很困惑,但大家還是在發亮的雪原上奮勇前進,一直到三座高山包圍著他們為止。他們心想,Crocker Land的寶藏終於是屬於他們的了。但下一瞬間,太陽消逝在地平線以下,同時在身旁的山就像變魔術般溶解在冰冷的北極暮色之中。大家目瞪口呆的望著四周無涯的冰,那有山的蹤跡!   (洪秀雄譯自Ahrens' "Meteorology Today")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