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二 则. 张浦中学 江澜. 沈括 (1031 ~ 1095), 字存中,杭州钱塘人,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 《 梦溪笔谈 》 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 梦溪笔谈 》 写作背景.

Download Presentation

梦溪笔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梦溪笔谈 二 则 张浦中学 江澜

  2.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人,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人,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3. 《梦溪笔谈》写作背景 • 沈括是王安石新法运动的忠实执行者,王安石被罢免,新法失败后,沈括也受到了排斥和打击,直至罢职退居,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他在润州(镇江)梦溪园写作《笔谈》的时期,正是新法被彻底废除的日子,沈括为了保护自己,避免猜忌,不得不作“莫谈国事”状,在自序里宣称“率意谈噱”、“无意之言”。 • 当然,《梦溪笔谈》的全部内容,绝不是如作者所讲的率意之作,而是具有十分深刻的见解,流露了真实的感情。书中多次提到当时的朝政措施,回忆王安石的轶事遗闻,以及许多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记述,反映他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对于一些当代人物的言行,也在客观记述中暗示了褒贬。至于书中所涉及的各门科学知识,其价值早为后世所公认。沈括还注意到“闾巷之言”,这正是他肯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优点。

  4. 《梦溪笔谈》 • 沈括晚年以笔记文学体裁所著的《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宽广丰富,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李约瑟 (英)

  5. 《梦溪笔谈》成就 •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当时的农民起义、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翔实的记载。

  6.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7. 大 四 发

  8. 以虫治虫 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

  9. 朗读《以虫治虫》 •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0.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2、事情的大致内容? 3、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以虫治虫》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11.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今甘肃庆阳一带 界:地域,范围 •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害:危害 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方:正当,正要

  12. 子方虫

  13. 子方虫(黏虫) 傍不肯(步行虫) 狗蝎(蠼螋)

  14. 狗蝎:即蠼螋(qu二声sou一声),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动物。狗蝎:即蠼螋(qu二声sou一声),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动物。

  15.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其:它的 蔽:遮盖; 蔽地:遍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则:就 以:用 为:成为 悉:都,全

  16. 5、用文中语言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数量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此年的收成如何? “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 千万蔽地 说明为数众多 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极为迅速, 干净彻底,威力无比。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17.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岁:年成 尽:消灭 旬日:十天 •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大穰:庄稼大丰收 以(之):省略句,因(消灭子方虫)

  18.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 土人:本地的人 旧:过去,先前 傍:即旁 •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之:助词,无实义 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19. “傍不肯”——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傍不肯”——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20. 文章言简意赅,理解用字之妙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严峻形势,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21. 2、“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忽”字表现出“傍不肯”出现的突然,反映出作者惊奇的心理。也说明害虫天敌的出现是应运而生。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2. 3、“岁以大穰”“以”字的妙处。 这其实是个省略句,即“岁以(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不肯)而获得大丰收。由此可见,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23. 文章言简意赅,结构巧妙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4. 本文的启示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发展绿色农业,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 比如,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

  25. 绿色农业 • 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避食叶类害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实可以驱避甲虫 。 •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亮就会飞过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害虫上千只。 • 施放天敌杀虫 ——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星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

  26.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 青蛙吃害虫 • 猫头鹰吃田鼠 • 啄木鸟吃害虫 • 金龟子吃蚜虫

  27. 生物防治

  28. 蟾蜍捕虫

  29. 树林医生

  30. 现代人普遍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治理虫害? DDT的危害 1938年,瑞士化学家米勒试制成功一种化合物,取名DDT。作为一种杀虫剂,DDT确实发挥过神奇的作用,米勒因此荣获1948年诺贝尔奖。但谁知这是一个灾难,不少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这些地区的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之中,都有了DDT,人吃了这些食物,体内也就有了DDT。

  31. 医学家发现,现代人的血液、大脑、肝和脂肪里都有DDT的残留物。虽然许多国家已在70年代停止使用DDT,我国也在在1983年停止使用DDT,但DDT的影响远未终结。前几年,美国一些医学家测试到,美国一些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较高的DDT毒物,美国医生在死婴儿的脑部也发现了DDT,这些可都是透过胎盘从母亲那里接受的。医学家发现,现代人的血液、大脑、肝和脂肪里都有DDT的残留物。虽然许多国家已在70年代停止使用DDT,我国也在在1983年停止使用DDT,但DDT的影响远未终结。前几年,美国一些医学家测试到,美国一些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较高的DDT毒物,美国医生在死婴儿的脑部也发现了DDT,这些可都是透过胎盘从母亲那里接受的。

  32. 梵 天 寺 木 塔

  33. 文峰塔 白塔

  34. 小雁塔 大雁塔

  35. 白寺塔

  36. 长城

  37. 苏州虎丘塔

  38. 梵天寺木塔 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指重建时的木塔。

  39. 一、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fàn 梵天寺 喻皓 hào 贻以金钗 yí chāi 讫 qì 胠箧 履 qūqiè lǚ 便实钉之 dìng 钉板 dīng

  40.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qì),便实钉(dìng)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dīng)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lǚ)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41. 疏通课文,研究课文内容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匠师提出的解决“塔动”的办法是什么?成功了吗? 无奈之际,匠师想到什么办法?他们为什么要找喻皓? 喻皓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够稳定塔身? 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的方法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42. 掌握加点的字,翻译课文 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 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统治 介词,在 代词 正在建造的木塔 担忧 层 才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43.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铺排 所以 说 但是 当初 木塔 用 翻译: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在塔上,但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44.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他的, 匠师的 暗中,秘密地 派 赠给 把 询问,打听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5. 容易 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终了,完毕 只 指木板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就 用钉子钉 使坚实, 语气词,不译 翻译: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46. 4、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语气词,不译 只 终了,完毕 指木板 使坚实 动词, 用钉子钉 于是,就 如:遵照 言:话, 言论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 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47. 5、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 人皆伏其精练。 连词,因为 弥束;紧密约束 连接 其,那 持,支撑 自然,当然 伏,同“服” ,佩服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48. 结构巧妙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49.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匠师对解决“塔动”这一“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匠师对解决“塔动”这一 难题无计可施,反衬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侧面突出喻皓技术高超。 “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突出喻皓技术高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