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4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鄞州区教科室 徐卫东 Email:xwdjksh@sina.com Xwd@nbyzedu.cn QQ:331776454. 关于教科书 ——世界银行曾对世界各国教材与其作用情况做过全球调查 教科书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 教科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给儿童和青年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决定着未来一代将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教科书上所进行的投资,对教育质量产生的效果比其他任何方面都要明显. 三年级科学探究发展目标 —— 培养探究过程对物体的系统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下《科学》教材分析 鄞州区教科室 徐卫东 Email:xwdjksh@sina.com Xwd@nbyzedu.cn QQ:331776454

  2. 关于教科书 • ——世界银行曾对世界各国教材与其作用情况做过全球调查 • 教科书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 • 教科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给儿童和青年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决定着未来一代将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 在教科书上所进行的投资,对教育质量产生的效果比其他任何方面都要明显

  3. 三年级科学探究发展目标—— • 培养探究过程对物体的系统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 •学习对特定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重点放在对观察的理解和体验上,能发现观察对象更多的观察内容和采取多种观察方法; •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放大镜、量筒)进行观察,懂得工具提供的信息比感官更丰富; • •学习在目标集中的环境下,对物质的特征和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一段时间内的持续观察; • •尝试对被观察物体的性质进行推测和验证; •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信息和收集的证据,对某些现象进行简单解释。

  4. 为什么要设“混合”单元? • 混合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点 • 混合是一种操作上的概念: “掺合” ——学生认识混合的程度 • 混合是一种描述性的概念 不生成新的物质 • 物质混合后 ——学生学习混合的目的 生成新的物质

  5. 为什么要修改“混合”单元? • 2002版 观察土壤 形成“混合”概念 混合后的变化 身边的混合物 制作混合物 分离混合物 • 2003版 混合——建立一个操作性的概念 分离——物质的成分是否发生了变化 物质混合后的两种情况——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研究一种混合物——土壤的探究活动 制作混合物——阅读与拓展(我们的饮料)

  6. 第一课时 主体活动——沙和豆子的混合与分离 附加活动(延伸)——油和水的混合 第二课时 主体活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 附加活动(延伸)——泻盐(MgSO4•7H2O)和洗衣粉的混合 第三课时 主体活动——分离粳米和面粉(至少用三种方法分离) 附加活动——分离木屑和铁钉(至少用三种方法分离) ——纸上层析 第四课时 主体活动——研究土壤 阅读与拓展 我们的饮料 本单元的典型活动

  7. 1 混 合 提示本单元要研究的内容: • 混合是一种需要 • 混合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 物质混合后没有发生变化——土壤(一般的混合现象) • 物质混合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混合

  8. 第一课时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 沙和豆子的混合 观察——沙和豆子 猜测——沙和豆子混合会怎 样? 混合——沙发生变化了吗? 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 分离沙和豆子 目的——检验物质的各个成 分是否发生了变化。

  9. 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 用合适的材料做一个 筛子 ——材料的性质、沙粒的 大小 • 分离物(沙和豆子)的比较 ——沙和豆子是否发生变 化

  10. 其他物质的混合 • 油和水的混合 —— 液体与液体的混合 观察到“没有变化”同观察到“发生变化”同样重要。 ——关注物质混合的 过程 ——关注学生真实的学 习过程

  11. 第二课时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 小苏打和醋的混合 观察与描述——小苏打、醋 实验—— 醋 + 小苏打 现象—— 大量气体溢出(CO2) 检验—— 燃烧的火柴 小苏打与醋混合后 生成了新的物质。

  12. 另外一些物质的混合 ——这是混合后生成新 物质的实验; ——这是一个延伸实验 (硬水实验); ——这不是一个非做不 可的实验。 肥皂水(洗衣粉)+ 泻盐 (石灰水) 絮状物质

  13. 生活中的混合物

  14. 第三课时 分离混合物 • 分离粳米和面粉 —— 用多种方法 —— 记录方法和过程 分离方法的引导: • 合理 • 实用 记录的引导: • 关键词语 • 真实准确

  15. 分离混合物 的其他方法 • 这是一堆木屑和细铁钉得混合物,我们能用多少种方法,把铁钉和木屑分开?

  16. 第四课时 研究土壤 这是本单元中典型的 探究活动 • 探究对象——土壤 • 探究方式——小组合作 • 各组讨论——充分 • 制定研究计划——细致 取样、观察、分离、记录…… • 实施计划 • 发现问题 • 做出判断

  17.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王康小组 土壤的组成

  18. 我们组—— 研究土壤中的成分 • 是否有水? • 是否有空气? • …… 研究的方法 • 含水实验 • 验证空气实验 • …… 做出判断

  19. 单元特点 • 围绕物质混合前后的变化与否建立概念 —— 观察到“没有变化”同观察到“发生了变化”同样重要 • 理解《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内容的基础 —— 混合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 贯穿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物质的属性和认识物质的方法 —— 真实的科学过程和科学品质

  20. “空气”单元教材分析

  21. 单元教学目标 • 过程与方法: • *学习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 • *能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有依据的推测。 • *能根据假设,设计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证实假设。

  22. *能运用借助 水、烟雾等可见物质的实验方法间接观察认识不可见的空气。 • *观察、测量、想象、联想、描述、交流、记录有关空气性质及其应用的探究与成果。 • *通过调查和实验,搜集证据。

  23. 知识与技能: • *能用一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 *知道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等性质; • 了解风的形成及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 *知道空气与生命息息相关。

  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 引领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25. 二、单元结构与课时安排

  26. 感觉空气 纸的奇遇 谁赶 走了 杯中 的水 瓶里的空气 称称空气 了解空气 打足气的足球 流动的空气 谁闻到了香味 烟带来的消息 注射器里的空气 我们也能制造风 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离不开的空气 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 被 压 缩 的 空 气 空 气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27. 1、了解空气 • 感觉空气 • 用薄塑料袋装空气  • 用感官感觉空气  • 说说对空气的感觉 • 纸的奇遇 • 组装实验器材 • 对纸是否会湿做出假设 • 进行实验  • 验证假设并解释纸为什么不会湿 • 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 准备实验 • 对可能发生的现象做出假设 • 实验验证假设并解释原因

  28. 瓶里的空气 • 准备实验 • 对瓶内打入和抽出一些空气是否仍为一瓶做出假设 • 对瓶内打入和抽出一些水出现的现象做出假设 • 分别进行打入和抽出空气、水的实验 • 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 称称空气 • 称吹了气的气球,使其平衡 • 放掉一个气球的空气后再称 • 发现了什么并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 与石头、水比较,空气有什么不 同的地方 • 填写科学文件夹 • 整理文件夹获得对三者区别的认识 • 初步建立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29. 2、被压缩的空气 • 打足气的足球 • 准备几个足球,有的气足有的 气不足 • 猜测它们是否都能跳得很高 • 实际拍打,观察现象 • 对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做出假设 • 打入空气后再拍打,验证假设 • 注射器里的空气 • 准备注射器 • 做压缩空气的实验并观察现象 • 在科学文件夹里做记录 • 整理记录获得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的结论

  30. 3、流动的空气 • 谁闻到了香味 • 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闻气味的实验 • 解释香味的传播并画路线 • 烟带来的消息 • 点燃香观察轻烟 • 观察门口的香烟飘动方向及教室各处的风向 • 画教室里的风流动图 • 讨论大自然里的风 • 我们也能制造风 • 用书或扇子制造风 • 用其他方法制造风 • 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

  31. 4、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 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 做平静和运动呼吸次数的测量并记录 • 分析数据获得结论 • 离不开的空气 • 屏住呼吸的实验 • 想像人离开空气能活下去吗 • 推想潜水员为什么带上氧气瓶 • 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 • 生活在陆地上、土壤和水中的动物怎样呼吸 • 植物怎样呼吸 •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利用压缩空气 • 整理调查记录

  32.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 • 1、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 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实验”这个名词,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中的“实验”也还不是十分严格的实验,但这些活动的的确确已经是实验范畴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当注意到教材的这一变化,研究如何引领学生从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活动,顺利地过渡到在控制状态下的实验观察活动上来,并使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初步理解什么样的活动是实验活动。

  33. 2、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2、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 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这些活动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理解收集资料和讨论的意义。

  34. 3、有些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 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 在教学组织时要细心指导,有的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去做,如往足球中充气,有的可以做演示实验,如往瓶里打气、抽气,称空气重量。

  35. 4、在空气中也很难称出空气的重量。 • 但有质量(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表现为有重量)是空气物质性的重要证明,实验又很有兴趣, • 教材安排了称空气的内容。气球中的空气是被橡皮压缩了的,它比同体积的空气重一点点,是可以称量的。 • 教材选用了杠杆通过比较来揭示空气有重量,是简单而直观的方法。实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36. a、作杠杆使用的竹条或木条越轻、越长,效果越明显。 • b、实验程序是: • 在两个气球内打满气; • 把它们分别拴在杠杆两边,调节平衡; • 保持一会儿,放一个气球的气,观察杠杆的平衡状况。

  37. 5、注射器反复按压、用力较大、按压时间较长都可能漏一些气。5、注射器反复按压、用力较大、按压时间较长都可能漏一些气。 • 做压缩空气实验时,可以用水浸湿针筒和活塞,以增加气密性。

  38. 6、空气流动形成风的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难点。6、空气流动形成风的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难点。 学生凭借香味和烟来想像空气的流动有较大的难度。 在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尽量设计更直观的方法。 如斜对着手背吹气,用皮肤来感觉气流;吹排成一条直线的几支蜡烛的火焰,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倾斜的情况或熄灭的先后顺序来推断空气的流动等等。

  39. 7、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 如观察和实验中的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 在讨论人类、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中,进行珍爱生命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教育等。

  40. 8、强调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8、强调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通过教学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提升,抓住教材中活动设计的理念与目标,灵活生动地开展切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活动,不提倡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

  41. 三个可以借鉴的活动例子 • 1、在认识空气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开展一系列“吹泡泡”活动,达到对空气的更多了解。 • *吹出的泡泡可以使无色透明的空气更加具体直观,吹的气多,泡就大些;吹的气少,泡就小些。 • *纸团卡在杯底扣入水槽而不湿,也可以变为泡泡吹入杯底扣入水槽而不破。 • *通过泡泡的飞舞、扩散,看空气的流动,在扇动、驱赶泡泡中,加深对风的认识。

  42. 2、空气的压缩程度 与弹力大小的连续观测研究 (1)、充满气的排球举起后放手,观测排球跳几下,跳多高; (2)、用导气管通过排水集气法排出一瓶气后,先预测,再测量记录; (3)、连续三次; (4)、分析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43. 做个竹管枪(取材方便) • 研究问题 • 怎样使竹管枪的“子弹”射得远? • *“子弹”的厚薄、材料、干湿; • *用力的快慢; • *管的粗细等。

  44. 植物的一生

  45. 观察、实验、操作 搜集整理信息 制定计划 思考与结论 猜想与假设 过程与方法 表达与交流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 认识科学探究

  46. 科学探究的具体发展目标: • 猜想与预测: • 播下的种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 预测以后几周凤仙花生长变化。 • …

  47. 观察:  用感官直接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用简单工具(放大镜)观察(花的构造);  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尺子)测量花苗的高度;

  48. 搜集整理信息:    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表格、凤仙花苗的高度变化表格等)、图形(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统计(一粒凤仙花的种子能产生多少粒种子)等方法整理有关凤仙花的一生资料。

  49. 表达与交流: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等)表达、交流观察到的凤仙花的特点(如观察描述凤仙花茎的特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