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土力学 4

土力学 4. 课程负责人 : 谢康和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2008. Warming-up. 变形 deformation 变形模量 modulus of deformation 泊松比 Poisson’s ratio 残余变形 residual deformation 布西涅斯克解 Boussinnesq’s solution 超静孔隙水压力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沉降 settlement 次固结系数 coefficient of secondary consolidati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土力学 4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土力学 4 课程负责人: 谢康和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2008

  2. Warming-up 变形deformation 变形模量modulus of deformation 泊松比Poisson’s ratio 残余变形residual deformation 布西涅斯克解Boussinnesq’s solution 超静孔隙水压力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沉降settlement 次固结系数coefficient of secondary consolidation 地基沉降的弹性力学公式elastic formula for settlement calculation 分层总和法layerwise summation method 附加应力superimposed stress 割线模量secant modulus 固结沉降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规范沉降计算法settlement calculation by specification 回弹变形rebound deformation 回弹模量modulus of resilience 回弹系数coefficient of resilience 回弹指数swelling index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ettlement of building 角点法corner-points method 明德林解Mindlin’s solution 纽马克感应图Newmark chart 切线模量tangent modulus

  3. 第4章 地基中应力计算 • 4.1 概述 • 4.2 地基中自重应力 • 4.3 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4. 4.1 概述 建筑物建造 → 地基应力改变 → 地基变形 → 基础沉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时必须计算地基变形,且必须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为此,首先要计算地基应力。 地基应力包括: 1、自重应力——土本身自重引起。在建筑物建造前即存在,故又称为初始应力。 2、附加应力——建筑物荷载引起。一般采用弹性理论计算。 地基应力改变是引起建筑物基础沉降的主要原因,地基的稳定也与应力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应力的计算。

  5. 4.2 地基中自重应力计算 假设天然地面为一无限大的水平面,地基土质均匀,则由对称性(任一竖直面均为对称面)可知,在任一竖直面和水平面上,均无剪应力存在,且在地面下任意深度 z 处a-a水平面上的竖向自重应力 即为该水平面上任一单位面积的土柱体自重,即: 理由:由于侧面无剪应力,则任一底面积为 s的土柱在 a—a 面上产生的竖向应力为: 这表明 沿水平面均匀分布,沿深度直线分布。

  6. 均质地基自重应力 除竖向自重应力外,地基中还有侧向自重应力。由于 在任一水平面上都均匀地无限分布,故地基土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只能产生竖向变形,而不能发生侧向变形和剪切变形,即有 , 。则由弹性力学中的广义虎克定律有: 式中,E0为土的变形模量; 为土的泊松比。 因此,均质地基中的任意一点自重应力为: 其中 ,称为土的侧压力系数或静止土压力系数 。

  7. 成层地基自重应力 只有有效应力,才能使土粒彼此挤紧,从而引起土体变形。而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土体变形一般均已完成(欠固结土除外),故自重应力通常均指自重有效应力,计算自重有效应力时对地下水位以下土层必须以有效重度 代替天然重度 。出于简化和习惯,除非特别说明,以后将最常用的竖向自重有效应力简称为自重应力。 对于成层地基(具有成层土的地基),自重应力计算式为: n — 从地面到深度 z 处的土层总数; — 深度 处的自重应力,kPa; — 第i层土的天然重度,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 ,kN/m3; hi — 第 i 层土的厚度,m。

  8. 注意点 (1)地下水位面应作为分界面; (2)地下水位以下如有不透水层(岩层或硬粘土层),由于不存在水的浮力,故层面及层面以下的自重应力按上覆土层和水总重计算。 自重 (有效) 应力也可由有效应力原理计算。例如,先计算自重总应力 (此时对地下水位以下土层必须采用饱和重度 ),然后计算静止水压力u, 则自重(有效)应力 。

  9. 【例题4.1】 地基土层分布如下图示,土层1厚度为3.0m,土体重度 kN/m3,饱和重度 kN/m3,土层2厚度为4.0m,土体重度 ,饱和重度 ,地下水位离地面2.0m。计算土中自重总应力和有效应力沿深度分别情况。 图4-2 [例题4.1]图示

  10. 解答 【解】 先计算图中A、B、C 和D四点处的总应力和有效应力,然后画出分布图。 A点:z = 0.0m, kPa, u = 0 kPa, = 0 kPa B点:z = 2.0m, kPa, u = 0 , =37.0 kPa C点:z = 3.0m, kPa, u = 10.0  1 = 10 kPa, 55.8 10 = 45.8 kPa D点:z = 7.0m, kPa, u = 10.0  5 = 50 kPa, 130.2 50 = 80.2 kPa 地基中自重总应力、自重(有效)应力和静止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分布如上图所示。

  11. 地下水位的影响 地基土形成至今一般已很长时间,故如前所述,自重应力所引起的地基变形早已发生并已稳定,可不再考虑。但对于新近沉积土,应考虑它在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变形。 此外,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引起土中自重应力的变化, 并导致地基变形: (1)水位下降(抽地下水),将使自重应力增大,从而引起大面积地面下沉。 (2)水位上升(下雨,筑坝蓄水),将使自重应力减少。对湿陷性土应注意由此引起的地面下沉。

  12. 补充: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压力:建筑物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的接触应力。它既是基础作用于基底地基土的压力,同时又是地基土反作用于基底的反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要计算地基中由建筑物荷载产生的应力,首先须知道基底压力。   基底压力与基础大小、刚度、荷载大小和分布有关,这些因素使得基底压力的分布非常复杂, 精确计算也十分困难。出于简化和实用的目的,一般将基底压力近似为直线分布,并按材料力学中的公式计算。

  13. 一、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一)中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 (kPa) 式中: F = 作用于基础上的竖向力设计值(kN); G = 基础及其上回填土总重(kN), 即 ,其中 kN/m3 ,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 d = 基础埋深 (m),从室内外平均设计地面 (即±0.00标高) 算起; A = 基底面积 (m2),对矩形:A = lb (长×宽);对于条形基础:沿长度方向取1单位长度计算 (即取 l = 1),故A = b×1= b。

  14. (二)偏心荷载下矩形基础的基底压力 1、单向偏心荷载下 一般取基底长边方向与偏心一致。短边边缘最大和最小压力设计值:(材料力学中的短柱偏心受压公式) 式中: M = (F+G)e,作用于 基底的力矩设计值;e = 偏心距; ,基础底面的抵抗矩。 将M = (F+G)e代入有:

  15. 讨论 单向偏心荷载下矩形 基础的基底压力分布 (a)当e < l/6,pmin>0,基底压力呈梯形分布 (b)当e = l/6,pmin=0,基底压力呈三角形分布 (c)当e > l/6,pmin<0,局部压力为负,如虚线所示。但由于地基土不能承受拉力(即负压力,此时,地基土将与基础脱开),基底压力将重新分 布。根据偏心荷载应与基底反力相平衡的条件,荷载 (F+G) 应通过三角形反力分布的形心(实线,k = l/2 – e),由此有:

  16. 2.双向偏心荷载下 基础四个角点处压力: 式中,Mx,My = 荷载合力分别对 x 和 y 轴的力矩设计值,即: Mx= ey(F+G),My= ex(F+G); ; 。

  17. 二、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附加压力:基础及上部结构在基底平面处产生的新(净)压力。 因为地基土中存在自重应力。因此,基底平面处的土体在建筑物建造前即已经受了该处自重应力(或即该平面以上上覆土重)的作用,而前面所述的基底压力显然包含着这部分应力。因此,在基底压力中扣除基底平面处原有的自重应力,才是新增加于基底平面处的附加压力(即净压力)。此即基底附加压力 p0,故有: 其中 p = 基底的平均压力设计值; = 基底处的自重应力; = 基础底面以上天然土层的厚度加权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d =基础埋深,一般从天然地面算起(当 d = 0,p0 = p),但对新填土场地则应从老天然地面算起。

  18. 4.3 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已知基底附加应力,利用弹性半空间理论计算表面局部荷载作用下地基的附加应力。这虽然是近似的,但误差可略(对一般浅基础而言)。 地基附加应力:建筑物荷重在土体中引起的附加于原有应力之上的应力。即基底附加压力在地基土中引起的应力。 计算方法:假定地基为均质的线弹性半空间体、不考虑基础刚度(即将基底压力视为柔性荷载)、直接利用弹性力学中的弹性半空间理论解。 实际问题按弹性力学可分为三类:

  19. 弹性半空间理论解 1、三维问题(集中力、矩形荷载、圆形荷载作用下) 变形:u、v、w(沿 x、y、z方向的位移) 空间问题 应力: 2、二维问题(线荷载、条形荷载、梯形荷载作用下) 变形:u、v = 0、w(设 y 轴为荷载长度方向) 平面问题 应力: 墙基、路堤下地基的应力和变形计算问题即属于平面问题。 3、一维问题(荷载均布于无限大面积上,变形仅发生在一个方向) 变形:u= v = 0、w(设荷载分布于 x、y 平面) 一维问题 应力: x= y =K0z、 z、  xy = yz =  zx = 0 地基中自重应力的计算问题即属于一维问题。 下面介绍地基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已知

  20. 4.3.1 地表集中力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虽然理论上的集中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集中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地基理论解(即布辛涅斯克解)是求解其他形式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的基础。 (一)布辛涅斯克解(法国Boussinesq,1885) 图4-3 集中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应力

  21. 解答(应力) 集中力P作用下半空间内任一点M(x,y,z)处的应力分量(6个)和位移分量(3个)解答: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22. 解答(位移) 式中: , 土体剪切模量;E = 土体弹性模量(即变形模量);μ=土体泊松比; ,M点距荷载作用点(坐标原点)距离; 。 从式(4.3.3)可见, 与土的参数E、μ无关,因此应用很方便,在地基应力与变形计算中应用最广。 注意:当 R = 0,所有应力和位移分量均为∞,故不合理,因此选择计算点不应过于接近集中力作用点。 (4.3.7) (4.3.8) (4.3.9)

  23. 4.3.2 地面均布荷载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本节介绍线均布荷载、条形均布荷载、矩形均布荷载和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线荷载和条形荷载:荷载长度 l→∞且沿 l 方向(即y方向)不变的荷载。 属平面问题:位移:u,v=0,w;应力: , , 。例如:墙基、挡土墙基础、路基、坝基等对地基施加的荷载。 计算表明: ,即当 l 10b,矩形荷载就可视为条形荷载。

  24. 1、线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弗拉曼(Flamant)解 线均布荷载(kN/m)即为半空间平面上均布于无限长直线上的荷载,图4-4。 沿 y 轴某微段dy上的分布荷载以集中力P = pdy代替,利用布氏解式(4.3.3)可得P在任一点M引起的应力: 则 (4.3.10) 式中, 。 同理利用布氏解有: 可见解与 y 无关,即在与 y 轴垂直的任意平面上的应力状态均相同。 图4-4 均布线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应力

  25. R1 2、条形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条形均布荷载(kPa)如图4-5所示。沿 x轴某微分段 上的荷载可用线荷载代之,则由式(4.3.10)可得该线荷载在M点产生的应力即: 整个条形荷载在M点产生的附加应力由积分法得: 图4-5 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26. 附加应力计算(续) 类似可得: 为便于工程设计时应用,常将地基中附加应力分量采用应力系数与 p 的乘积表示,即 式中Kz,Kx,Kxz = 应力系数,由 和 值(B = 2b)查表4-1确定。 (4.3.17) (4.3.18) (4.3.19)

  27. 表4-1 条形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系数

  28. 【例题4.2】 地基上作用有宽度为1.0m的条形均布荷载,荷载密度为200kPa,求(1)条形荷载中心下竖向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2)深度为1.0m和2.0m处土层中竖向附加应力分布;(3)距条形荷载中心线1.5m处土层中竖向附加应力分布。 【解】先求图4-6中0~17点的x/B和z/B值,然后查条形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系数表4-1可得应力系数Kz值,再由p = 200 kPa及式(4.3.11), 即 计算附加应力值,计算结果如表4-2和图4-6所示。 图4-6 [例题4.2] 图示

  29. 表4-2 [例题4.2] 计算结果表

  30. 小结 从该例题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 以基础中轴线为对称轴沿水平方向对称分布、扩散,分布、扩散范围远超出荷载宽度 。 (2)在水平方向上, 附加应力在基础中轴线上最大,向外逐渐减小。 (3)在荷载范围内任一垂线上, 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z = 0处 。 (4)在荷载范围外任一垂线上, 先随深度增大而后随深度减小。z = 0处 。 (5)在荷载边缘点(z =0,x = ±B/2), 不连续。

  31. 应力泡  地基附加应力等值线图 即附加应力相等的点的连线,可清楚表达荷载的影响范围。 从图4-7所示的应力泡可见,若认为 可不计,则条形均布荷载的影响宽度为荷载宽度的4倍、影响深度为荷载宽度的6倍。 此外计算还表明: 的影响范围较浅; 的最大值出现于荷载边缘,表明基础边缘最易发生破坏。 图4-7 条形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等值线

  32. 3、矩形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1)荷载角点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在荷载面内取微元 dxdy,微元上的分布荷载以集中力P = pdxdy来代替,则由布辛涅斯克解可得角点 O(图4-8)下深度为 z 的M点处由该集中力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由式(4.3.3)可得: 整个矩形荷载在M点产生的 由积分法得,即: 其中 角点附加应力系数,由 m = l /b, n = z/b查表4-4得。 图4-8 均布矩形荷载作用下 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

  33. 表4-4 矩形均布荷载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系数Kz1

  34. 表4-4 矩形均布荷载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系数Kz1 (续)

  35. O Ⅳ Ⅲ Ⅰ O Ⅰ Ⅱ 2)其他点下地基附加应力 采用角点法计算:即通过计算点o将原矩形荷载分成若干个新矩形荷载,从而使O 成为划分出的各个新矩形的公共角点,然后再根据迭加原理计算。共有以下四种情况: (a) O点在荷载面的边缘: 其中KzI、KzII为相应于面积Ⅰ和Ⅱ的角点附加应力系数。 (b) O点在荷载面内: 当 O 位于荷载中心,则有: (故表4-3可有可无)。 其中KzI、KzII、KzIII、KzIV为相应于面积 I、II、III、IV 的角点附加应力系数。

  36. 2)其他点下地基附加应力(续) (c) O点在荷载面的边缘外侧: 荷载面(abcd)= 面积Ⅰ(ofbg)- 面积Ⅱ(ofah) + 面积Ⅲ(oecg)- 面积Ⅳ(oedh) 则: (d) O点在荷载面的角点外侧 荷载面(abcd)= 面积Ⅰ(ohce)- 面积Ⅱ(ohbf) - 面积Ⅲ(ogde)+ 面积Ⅳ(ogaf) 则: 必须注意: 在角点法中,查附加应力系数时所用的 l 和 b 均指划分后的新矩形(如ofbg、ohce等)的长和宽。 c e d o g h a f b c e d f b a g h o

  37. 4.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设圆形均布荷载作用面半径为R,荷载密度为p,采用圆柱坐标,如图4-11所示。地基中任意点M(θ,r,z)处的应力分量表达式如下: 式中 Kz = 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系数,由r/R和z/R值查表4-5确定。 特别当r = 0 (即在圆形荷载作用面中心点以下),地基中竖向应力可表为: 图4-11 均布圆形荷载作用 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38. 表4-5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系数

  39. 4.3.3 地面上作用有三角形和梯形分布荷载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1、地面上作用有三角形分布荷载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三角形分布(矩形)荷载(kPa)如图4-12所示,荷载密度 p 沿 x 方向线性变化,即 ,则微面积 dxdy 上的微集中荷载 。它在角点1(即x = 0, p = 0 处)引起的附加应力为: 图4-12 三角形分布矩形荷载 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

  40. 附加应力表达式 整个三角形分布荷载在角点 1 引起的附加应力为 : 同理可得,角点 2(即x = B, p = p0处)附加应力: 式中Kz1和Kz2为三角形分布荷载角点 1 和 2 下的附加应力系数,由L/B和 z/B 查表4-6得到。 注意:B = 沿三角形荷载分布方向的边长,而不一定是矩形的短边。 对于三角形分布条形荷载,附加应力系数Kz1和Kz2可查表4-6中L/B = 10所对应的值。

  41. 表4-6 三角形分布的矩形荷载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Kz1和Kz2

  42. 表4-6 三角形分布的矩形荷载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Kz1和Kz2 (续1)

  43. 表4-6 三角形分布的矩形荷载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Kz1和Kz2 (续2)

  44. 2、梯形分布荷载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对于梯形分布的矩形荷载(kPa),可运用迭加原理求附加应力,如图4-13所示。 图4-13 梯形分布荷载转化为三角形分布荷载

  45. 4.3.4 地基中作用一集中力时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当一集中力作用于地基内时,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可采用弹性理论中半无限弹性体内作用一竖向集中应力时的明德林(R.D. Mindlin,1936)解。如图4-14设置坐标系,距表面距离 c 处作用一个集中力P。 图4-14 地基内作用一竖向集中力时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

  46. 地基中附加应力表达式 (4.3.29) (4.3.30)

  47. 地基中附加应力表达式(续1) (4.3.31) (4.3.32) (4.3.33)

  48. 地基中附加应力表达式(续2) (4.3.34) 式中 ; ; c = 集中力作用点的深度,m;μ = 土的泊松比。 比较可见,当 c =0 时,明德林解即蜕化为布辛涅斯克解,因此也可以认为布辛涅斯克解是明德林解的一个特例。

  49. 4.3.5 关于地基中附加应力计算的简要讨论 弹性理论解:地基均质、各向同性、半空间体。 地基实际情况:非均质、各向异性、成层且厚度有限。 计算表明: 采用弹性理论解计算附加应力对大多数天然地基来说基本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但误差也是实际存在的。讨论如下。 1. 双层地基 双层地基如图4-16所示,其中曲线1为均质地基的竖向附加应力分布曲线。 上硬下软:应力扩散,h1越大越显著,上下土层模量相差越多越显著(曲线2)。 上软下硬:应力集中,h1越小越显著(曲线3)。 图4-16 双层地基中竖向附加 应力分布的比较

  50. 讨论(续) 2. 非均质地基 当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大, 将发生应力集中现象。 3.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 当水平向变形模量Eh > 竖向变形模量Ev,将发生应力扩散现象。 当Eh< Ev,将发生应力集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