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2

臺灣通史序

臺灣通史序.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 連雅堂. 圖片來源 http://www.tonyhuang.idv.tw/. 教 學 導 覽. 題解探求 作者尚友 範文教學 內容欣賞. 問題討論 基礎測驗 進階練習 一元復史. 題 解 探 求. 本文選自 《 臺灣通史 》 。連橫著臺灣通史的動機,是基於愛鄉愛國的真誠,不忍國土淪喪,文化斷絕,民族精神蕩然無存。本文說明了臺灣無史的缺憾,以及撰修 《 臺灣通史 》 的緣由。. 臺灣通史的體例與內容.

ali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臺灣通史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臺灣通史序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 連雅堂 圖片來源 http://www.tonyhuang.idv.tw/

  2. 教 學 導 覽 • 題解探求 • 作者尚友 • 範文教學 • 內容欣賞 • 問題討論 • 基礎測驗 • 進階練習 • 一元復史

  3. 題 解 探 求 本文選自《臺灣通史》。連橫著臺灣通史的動機,是基於愛鄉愛國的真誠,不忍國土淪喪,文化斷絕,民族精神蕩然無存。本文說明了臺灣無史的缺憾,以及撰修《臺灣通史》的緣由。

  4. 臺灣通史的體例與內容 連橫以傳統史書方式,仿紀傳體分為四紀、二十四志、八列傳〈六十傳〉,共三十六卷,並附有圖、表。。 (一)體例及內容 通史記載,始於隋朝大業元年(西元六○五年),終於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上下一千二百九十年。 按此按紐暫時略過臺灣通史內容,繼續題解進度

  5. 連橫於〈臺灣通史刊成自題〉卷末說:「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又說:「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他博采舊籍遺聞,又注重實地考察,故有關臺灣發展歷程的延續及變化,可說是鉅細靡遺,是研究臺灣歷史不可或缺的依據。連橫於〈臺灣通史刊成自題〉卷末說:「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又說:「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他博采舊籍遺聞,又注重實地考察,故有關臺灣發展歷程的延續及變化,可說是鉅細靡遺,是研究臺灣歷史不可或缺的依據。 全書中連橫堅持他對歷史的認識和信仰與強烈的種族主義思想,展現了傳統史學的撰述精神。

  6. 史書的體例與分類 連橫記臺灣史事,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日本,歷時一千二百九十年,故稱通史。 史書

  7. 序的體例與分類 因蘇洵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改為「引」或「說」,此為「贈序」稱「引」或「說」之始。

  8. (一)書 序 書序是為書籍、文章所寫的介紹,內容可包括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寫作動機、寫作經過的說明,著作內容、體例的闡述和評價。請別人作序起於左思,據說左思〈三都賦〉完稿之後,自認為名氣不夠大,於是謂求當時著名的學者皇甫謐為他寫序,皇甫謐便寫了〈三都賦序〉,〈三都賦〉因增加序文而得世人重視,造成洛陽紙貴的盛況。從此以後,請人作序遂成風氣。

  9. 因撰文者身分不同,可分為為自己著作所寫的「自序」和為他人著作所寫的「他序」。原本置於書後,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文解字敘〉等;後來亦有置於書前,如〈臺灣通史序〉。現今書序一般置於書、文之前,又稱「前言」、「卷頭語」。若置於書、文之後,則稱「跋」、「後記」。因撰文者身分不同,可分為為自己著作所寫的「自序」和為他人著作所寫的「他序」。原本置於書後,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文解字敘〉等;後來亦有置於書前,如〈臺灣通史序〉。現今書序一般置於書、文之前,又稱「前言」、「卷頭語」。若置於書、文之後,則稱「跋」、「後記」。

  10. (二)贈 序 「贈序」是由「書序」發展而來的一種文體。它發端於晉代(晉傅玄作有〈贈扶風馬鈞序〉、潘尼作有〈贈二李郎詩序〉),而形成並盛行於唐、宋。唐初文壇,親朋故舊在臨別之際,常設宴餞別,飲酒賦詩。積成卷帙後,由某人為這些詩作「序」,說明其作者、由來等,這種序叫「詩序」。後來寫一篇文章贈人也叫做「序」,就是「贈序」。贈序的內容多為對對方的期勉和祝福,但也有借題發揮、抒發己見者。如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等,都是議論精湛而具思想價值之文。

  11. 作 者 尚 友 連橫,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臺灣近世大儒、傳統舊詩人和歷史學家。他是連戰的祖父,林文月的外公。臺灣府(治所在今臺南)人。生於清德宗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卒於民國二十五年,年五十九。

  12. 連橫十三歲時,父親交給他一部《續修臺灣府志》,並期勉:「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對他後來立志為臺灣撰史,有極大的影響。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次年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年僅十八的連橫目睹鄉土淪喪,更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意識。連橫十三歲時,父親交給他一部《續修臺灣府志》,並期勉:「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對他後來立志為臺灣撰史,有極大的影響。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次年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年僅十八的連橫目睹鄉土淪喪,更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意識。 《臺灣府志》經蔣毓英、高拱乾、宋永清、周元文、劉良璧、范咸、余文儀等人,前後共修七次。當時臺灣所易得之府志,乃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余文儀所修之《續修臺灣府志》,即世稱余志者是也。

  13. 光緒二十五年,主持《臺澎日報》漢文部,大力提倡中國文化。後攜眷至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並加入同盟會,鼓吹革命。不久,報館被清廷查封,於是返臺任職《臺南新報》漢文部。民國建立,自日本轉赴上海,主編《華僑雜誌》。光緒二十五年,主持《臺澎日報》漢文部,大力提倡中國文化。後攜眷至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並加入同盟會,鼓吹革命。不久,報館被清廷查封,於是返臺任職《臺南新報》漢文部。民國建立,自日本轉赴上海,主編《華僑雜誌》。

  14. 民國三年,到北平國史館任職,得以盡閱館中所藏臺灣檔案和資料。是年冬返抵臺灣,開始整理所蒐集的史料,積極撰寫《臺灣通史》。至民國七年完稿,二年後印行,奠定日後他在臺灣乃至中國史學界的地位。。民國三年,到北平國史館任職,得以盡閱館中所藏臺灣檔案和資料。是年冬返抵臺灣,開始整理所蒐集的史料,積極撰寫《臺灣通史》。至民國七年完稿,二年後印行,奠定日後他在臺灣乃至中國史學界的地位。。 照片來源http://big5.huaxia.com/tw/sdbd/rw/2005/00322257.html

  15. 連橫詩文兼擅,詩篇多批評時事得失,文風則平易曉暢。畢生致力於保存臺灣文獻,貢獻深遠。除《臺灣通史》,尚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ㄕㄥˋ)》、《劍花室詩集》、《劍花室文集》等。又校訂有關臺灣著作三十八種為《雅堂叢刊》。 著作簡述 《臺灣語典》 連橫開始編寫,四年而成,凡四卷。全書共收一千一百餘條,舉凡臺灣方言,無不旁徵博引,窮其源流。

  16. 《臺灣詩乘》 連橫選古今二百多位詩人有關臺灣史事及山川風物的詩篇,編而次之。初連載於《臺灣詩薈》,三十九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首次刊行,全書六卷。《臺灣詩乘》 連橫選古今二百多位詩人有關臺灣史事及山川風物的詩篇,編而次之。初連載於《臺灣詩薈》,三十九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首次刊行,全書六卷。 《雅堂叢刊》 連橫曾就先賢有關臺灣的載籍,加以輯校刊行,以整理並保存臺灣文獻。收錄黃宗羲〈賞姓始末〉、鄭亦鄒〈鄭成功傳〉、藍鼎元〈平臺紀略〉等計三十八種,其中即包括郁永河《裨海紀遊》一書。

  17. 範 文 教 學【一】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

  18. 荷人啟之 荷蘭人開啟臺灣歷史的序幕。 鄭氏作之 鄭成功父子創立臺灣制度。作,創造。 照片來源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363/1124255404_8e5af03c2e.jpg

  19. 清代營之 清廷經營建設臺灣。 開物成務 開發物資,建立制度。 丕基 宏大的基業。丕ㄆㄧ,大。 舊志誤謬 舊有的方志內容錯誤。志,指方志。詳記一地沿革、地理、風物等的史書。 文采不彰 文辭不優美。彰,明顯。 隸有清 屬於清朝。隸,屬於;附屬。有,助詞。無義。

  20. 闕而弗錄 缺漏而沒有記載。闕ㄑㄩㄝ,通「缺」。 島夷海寇 島上的野蠻人和海上的強盜。前者指荷蘭人,後者指鄭氏。

  21. 課文語譯 臺灣本來是沒有史書的。自從荷蘭人開啟了臺灣的近代歷史,鄭成功父子創立臺灣制度,清朝繼續經營,開發物資、建立制度,奠定了本島宏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三百多年了。可是舊有的方志內容錯誤,文辭不優美,所記載的只有清朝一代;荷蘭人和鄭氏的史實,都缺漏而沒有記錄,竟然把他們看做島上的野蠻人和海上的強盜。唉!這不是舊時史官的罪過嗎?

  22. 範 文 教 學【一】 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茍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23. 府志 指覺羅四明總裁,余文儀主修之《續修臺灣府志》。府志 指覺羅四明總裁,余文儀主修之《續修臺灣府志》。 臺、鳳、彰、淡諸志 指《臺灣縣志》、《鳳山縣志》、《彰化縣志》和《淡水廳志》等初修、重修、新修的地方志。 侷促一隅  拘限在局部地區。《臺》、《鳳》、《彰》、《淡》諸志皆是地方志,故云。隅ㄩˊ,角落。此指局部地域。 陳編 舊書。指舊有的方志。編,穿聯簡冊的細繩。後用以借指書籍。

  24.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用竹管觀看天空,用葫蘆瓢測量海水。比喻所見狹小淺陋。蠡ㄌㄧˊ ,葫蘆瓢。 囿ㄧㄡˋ 限制。

  25. 課文語譯 並且續修《臺灣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灣縣志》、《鳳山縣志》、《彰化縣志》、《淡水廳志》等,雖然有人繼續修纂,但僅限局部地區,和整個局勢無關,如今又都已經舊了。如果想憑兩三部陳舊的方志去了解臺灣大略情形,這就好像用竹管觀看天空,以葫蘆瓢測量海水,所受的限制也就太大了。

  26. 範 文 教 學【二】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 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27.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乘柴車,穿破衣,以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難。篳路,用荊竹編成的柴車。篳ㄅㄧˋ,荊條竹木之類。路,通「輅ㄌㄨˋ 」,車子。藍縷,破爛的衣服。 《左傳》宣公十二年:「欒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語譯:晉欒武子說:「楚國自戰勝庸國以來,楚國之君每天都教訓他的人民,要知道生計的不容易;禍亂將突然來臨,必須戒懼不可懈怠;……以他們的祖先若敖、蚡冒乘坐破舊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裳去開闢山林的創業精神教訓他們。」)後用「篳路藍縷」一語,形容創業艱辛的情景。 至於今是賴 即「至於今賴是」。賴,倚靠。是,此。指先人所創的基業。 顧 但是。 西力東漸 西方勢力侵入東方。漸,流入。

  28. 運會 時運際會。即時勢。 阻遏ㄜˋ  阻止。 英人之役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西元一八四一年),英艦侵襲雞籠(今基隆),次年又進犯大安港(在今臺中大安),均被守軍擊退。役,事件。 美船之役 清穆宗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美國商船挪威號遇風在臺灣南部海岸觸礁沉沒,船長馬西德率所部乘小船至瑯王喬(今恆春)上岸,被當地土著殺死,引起美兵與土著的戰爭;不久和解。

  29. 法軍之役 清德宗光緒十年中、法之戰,法國派兵攻打基隆、滬尾(今臺北淡水),並占據澎湖;清廷派劉銘傳為臺灣防務大臣,率軍抵禦。後法將孤拔病死,中、法講和,失地收復。法軍之役 清德宗光緒十年中、法之戰,法國派兵攻打基隆、滬尾(今臺北淡水),並占據澎湖;清廷派劉銘傳為臺灣防務大臣,率軍抵禦。後法將孤拔病死,中、法講和,失地收復。 法將孤拔

  30. 草澤群雄 指民間的英雄人物。草澤,草莽水澤。借指民間。草澤群雄 指民間的英雄人物。草澤,草莽水澤。借指民間。 朱、林 指朱一貴與林爽文。清聖祖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起義於岡山;高宗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起義於彰化。 朱一貴起義,康熙諭臺灣文

  31. 朱一貴(西元一六八九一七二二年)朱一貴是從福建漳州來臺的移民,曾經當過小吏,後來因故被革職,以養鴨為業,人稱「鴨母王」。康熙六十年由於臺灣知府王珍的苛政引起民怨,朱一貴遂趁機冒稱明代後裔起兵,其部眾攻陷全臺灣的一府三縣,臺灣鎮總兵、副將也都戰死。朱一貴進入府城之後,自稱中興王。滿清政府以事態嚴重,除由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坐鎮廈門指揮外,南澳總兵藍廷珍、水師提督施世驃,率領戰船五百多艘,水師一萬七千多人來臺平亂,旋逮捕朱一貴和杜君英,使此一民變告一段落,直到雍正元年餘黨被肅清後才正式結束。朱一貴(西元一六八九一七二二年)朱一貴是從福建漳州來臺的移民,曾經當過小吏,後來因故被革職,以養鴨為業,人稱「鴨母王」。康熙六十年由於臺灣知府王珍的苛政引起民怨,朱一貴遂趁機冒稱明代後裔起兵,其部眾攻陷全臺灣的一府三縣,臺灣鎮總兵、副將也都戰死。朱一貴進入府城之後,自稱中興王。滿清政府以事態嚴重,除由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坐鎮廈門指揮外,南澳總兵藍廷珍、水師提督施世驃,率領戰船五百多艘,水師一萬七千多人來臺平亂,旋逮捕朱一貴和杜君英,使此一民變告一段落,直到雍正元年餘黨被肅清後才正式結束。

  32. 林爽文(西元一七五七一七八八年) 林爽文是當時彰化縣大里杙ㄧˋ庄(臺中大雅)人,從事農業,是地方有力人士,大里杙附近天地會會黨首領。乾隆五十一年,由於發生會黨楊光勛事件,官府遂至彰化縣積極查辦會黨問題,牽連到林爽文等人,因而林爽文號召天地會的成員,在茄荖山(南投草屯)起事,進攻彰化城,建元順天。林爽文起事後,南部的莊大田也在鳳山響應,一時之間驚動全臺。清朝三次派兵增援臺灣,甚至欽調精練大軍鎮壓。乾隆五十三年初,林爽文、莊大田先後被福康安所擒。

  33. 輒啟兵戎 時常引發戰爭。輒ㄓㄜˊ ,時常。兵戎,借指戰爭。 喋血 踏血而行。形容殺人眾多。喋ㄉㄧㄝˊ ,通「蹀」。踐踏。 藉言恢復 以恢復明朝為藉口。藉言,藉口。

  34. 劉銘傳 沈葆楨 建省之議 將臺灣建置為一省的奏議。 開山撫番 開發山地,安撫番族。 劉銘傳照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9%8A%98%E5%82%B3

  35. 析疆增吏 劃分行政區域,增加官吏。 正經界 釐正田地的界域。經界,田地的分界。 興土宜 即發展農業。土宜,土地之所宜。不同性質的土壤各有適宜成長的作物。 綱舉目張 提舉大綱,張列細目。喻大小事務皆順利進行,條理分明。綱,網的大繩。目,網的孔目。

  36. 課文語譯 臺灣原本是海上的荒島而已。前人乘柴車、穿破衣,來開闢山林,到今天我們都還倚賴著這份基業。但是,自從海運開通以後,西方勢力侵入東方,時勢所趨,無法阻止。於是就有了英人的事件,有美船的事件,有法軍的事件,外交和戰爭相繼逼來,而舊方志卻沒有記載。民間群雄,先後起事,從朱一貴、林爽文以下,時常引發戰事,血染山河,以恢復明朝為藉口,舊方志也沒有完整的記載。

  37. 接著有設省的主張,於是開發山地、安撫原住民,劃分行政區,增加官吏,詳細丈量田地的分界,籌劃防務,發展農業,推廣教育,大小事務條理分明,一一興辦,臺灣的氣象煥然一新。接著有設省的主張,於是開發山地、安撫原住民,劃分行政區,增加官吏,詳細丈量田地的分界,籌劃防務,發展農業,推廣教育,大小事務條理分明,一一興辦,臺灣的氣象煥然一新。

  38. 範 文 教 學【三】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39. 龜鑑 借鏡。龜,龜甲。以占卜吉凶。鑑,銅鏡。可辨照美醜。龜鑑 借鏡。龜,龜甲。以占卜吉凶。鑑,銅鏡。可辨照美醜。 文野 文明或野蠻。 均於是乎在 都保存在史書裡。是,此。指史書。乎,助詞。無義。 婦好娩照片攝于中研院史語所

  40. 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縱然國土淪喪,但歷史絕不容消滅。語見元歐陽玄〈進金史表〉。原指可以滅他人之國,而不可以滅他國之史。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縱然國土淪喪,但歷史絕不容消滅。語見元歐陽玄〈進金史表〉。原指可以滅他人之國,而不可以滅他國之史。 郢ㄧㄥˇ燕ㄧㄢ說 指穿鑿附會之說。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晉乘ㄕㄥˋ楚杌ㄨˋ 晉國的史書乘、楚國的史書檮ㄊㄠˊ杌。 照片來源http://www.moroo.com/uzokusou/gokyozui

  41.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語譯:楚國有個人在夜間給燕國宰相寫信,燈火不亮。因而對僕人說:「把燭火舉高一些。」他一邊說,一邊便把「舉燭」二字也誤寫到信上。「舉燭」二字,本來不是信上要說的意思。燕國宰相收到信,很是高興。說:「舉燭,是崇尚光明的意思。崇尚光明,就是希望我舉薦賢能之才並且任用他們。」燕國宰相把自己對信的理解報告了國王,國王聽了也很高興。按照信上的話去治理國家,國家很快便治理得很好。國家是治理好了,但並不是原信的意思。現在做學問的人,也很像這樣一些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語譯:楚國有個人在夜間給燕國宰相寫信,燈火不亮。因而對僕人說:「把燭火舉高一些。」他一邊說,一邊便把「舉燭」二字也誤寫到信上。「舉燭」二字,本來不是信上要說的意思。燕國宰相收到信,很是高興。說:「舉燭,是崇尚光明的意思。崇尚光明,就是希望我舉薦賢能之才並且任用他們。」燕國宰相把自己對信的理解報告了國王,國王聽了也很高興。按照信上的話去治理國家,國家很快便治理得很好。國家是治理好了,但並不是原信的意思。現在做學問的人,也很像這樣一些人。)

  42. 課文語譯 歷史,是民族精神的寄託,也是人們行事的借鏡。時代的盛或衰,風俗的文明或野蠻,政治的得與失,物產的豐盛或貧乏,都保存在史書裡。因此凡是文化發達的國家,沒有不重視自己的歷史的。古人說過:「國家可以滅亡,而歷史不可以消滅。」因此即使是穿鑿附會的說法,還是保留下來;更何況晉國和楚國的史書,也有很多可採用的資料。那麼,臺灣沒有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的悲痛嗎?

  43. 範 文 教 學【四】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而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