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第三章 史記

第三章 史記. 第一節 司馬遷生平及史記的創作. 一 司馬遷家世. 1 世守史官的司馬氏. 韓城司馬遷祠. 司馬遷的生平,見于史記最後一卷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 在顓頊氏時,命重以司天,命黎以司地。唐虞時至夏商,重黎氏一直世序天地。周宣王時,黎氏就變為司馬氏。司馬氏一直是周的史官。周惠襄之時,司馬氏離周適晉。以後又分散至秦衛趙中山等國,在秦的居于少梁地方,以後叫夏陽。這一支 里有 叫司馬錯的是司馬遷的遠祖 。.

alaric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史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史記 第一節 司馬遷生平及史記的創作 一 司馬遷家世 1 世守史官的司馬氏

  2. 韓城司馬遷祠

  3. 司馬遷的生平,見于史記最後一卷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司馬遷的生平,見于史記最後一卷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 在顓頊氏時,命重以司天,命黎以司地。唐虞時至夏商,重黎氏一直世序天地。周宣王時,黎氏就變為司馬氏。司馬氏一直是周的史官。周惠襄之時,司馬氏離周適晉。以後又分散至秦衛趙中山等國,在秦的居于少梁地方,以後叫夏陽。這一支里有叫司馬錯的是司馬遷的遠祖。

  4. 司馬昌(始皇時,主鐵之官) ----------司馬無澤(漢,市長)-----司馬喜(漢)----司馬談(武帝時,太史令)-----司馬遷

  5. 2司馬談 司馬談即為太史令,是很淵博的學者,他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仕于建元元封之間,曾著《論六家要指》,司馬遷在自序里,引用了其中的文字。這也是我國學術史上著名的史料,討論了陰陽儒墨法名道六家的優闕點。其中對前五家都有否定之詞,唯對于道家全是積極的評價。

  6. 二司馬遷作史記的經過 1 緣起 司馬遷二十歳那年,天子封泰山,太史公留滯在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司馬談向遷訴說了他的愿望不能實現的痛苦,希望司馬遷繼承家族的使命,大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史官,不能在你手里斷絕了。孝最大的是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你應該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周公之所以偉大,因為他能顯揚祖先太王王季公劉的功德,孔子著春秋書,為後人所學習。而“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其懼焉,汝其念哉”。而司馬遷記自己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這就是馬馬遷作史記的緣起。

  7. 2 創作經過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自序) 司馬談去世之後三年,司馬遷任為太史令。據索隱所引博物志,時年二十八歲。官俸是六百石。 李陵之禍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裏透露出,他的史記尚未完成。司馬遷卒年不可考,但估計在武帝末期或昭帝時。漢書司馬遷傳裏說,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8. 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天漢。其言秦漢,詳矣。(漢書本傳)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天漢。其言秦漢,詳矣。(漢書本傳) 史記本文中還出現了尚書、山海經、世本等書名。應該是司馬遷所依據的史料。而有些文字,顯然來自左傳、戰國策等書。而秦漢的史料,則可能是根據國史或得之于傳聞。

  9. 太史公曰:余讀世家言,至於宣公之太子以婦見誅…(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太史公曰:余讀世家言,至於宣公之太子以婦見誅…(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

  10. 司馬遷史記所依據的史料有些不可考,但據司馬遷的嚴謹態度看,應該總是有依據的。司馬遷史記所依據的史料有些不可考,但據司馬遷的嚴謹態度看,應該總是有依據的。 初,惠公適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魯周公世家) 這一段文字與左傳不同,無法知道史遷的依據。

  11.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桓公) 。(左傳•隱公元年)

  12. 第二節 史記的體例和思想內容 一 史記概況 據漢書本傳,司馬遷史記的篇幅是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自稱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公百三十篇。約于漢桓靈之時,乃稱《史記》。所述年代自上古三皇五帝至漢武帝時。

  13. 二 史記體例 史記的本紀敘述帝王的事跡,有些按現在的觀點是傳說中人物,如五帝本紀。世家敘述的是諸侯國的君主事跡,主要是春秋戰國各諸侯國事跡,也有漢初功臣分封建國的事跡,孔子雖不是諸侯,但也入世家。列傳講述將相名人事跡,少數民族也入列傳,如西南夷列傳,匈奴列傳。表是用表格形式扼要敘述史實,如六國年表,書是按專題形式敘歷史沿革,如禮書,封禪書,河渠書等。

  14. 三 史記的思想性 1 史記的思想傾向 A史記揭示出的歷史規律是權勢、利益在左右人們行為中的有重要作用。漢書本傳說: 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

  15. 比如論經濟,他認為農工商的分工,是經濟活動的自然產物,是必須的:比如論經濟,他認為農工商的分工,是經濟活動的自然產物,是必須的: 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貨殖列傳) 他還認為,商業的原則是賺取差價,必須加快資本的周轉速度: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如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同上) 他認為,求富人的本性,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同上)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智者有采焉。(貨殖列傳) 凡編戶之民,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僕,物之理也。(同上)

  16. B在對人性的看法上,司馬遷是持很冷峻的觀點的,比如他寫到漢高祖劉邦怎樣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兒子,以及陳涉對待故友,嫂嫂對待弟弟等:B在對人性的看法上,司馬遷是持很冷峻的觀點的,比如他寫到漢高祖劉邦怎樣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兒子,以及陳涉對待故友,嫂嫂對待弟弟等: 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漢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則幸分我一羹。

  17.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蕭相國世家)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蕭相國世家) 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曰:亦食穅覈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陳相國世家)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楚元王世家)

  18. 他還寫到主臣之間的關係: 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常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蕭相國世家) 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拙,道固委蛇,蓋謂是乎?(劉敬叔孫通傳,叔孫通對二世問陳涉,變儒服為楚制,專進群盜壯士,為漢制禮)

  19. C司馬遷不相信天道 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其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伯夷列傳)

  20. 2史遷思想的時代及個人背景 漢初,縱橫家功利思想,老子的自然主義,法家的功利傾向都有一定的地位。 史遷世守世官,史官文化即要求溝通天人,司馬談的功名觀念,司馬遷個人遭遇都使他對社會多一些清醒冷靜的認識。

  21. 第三節 史記的藝術成就 一 敘事時緊扣線索,顯示作者的史識 高祖本紀敘述劉邦發迹,選取事件都圍繞劉邦仁愛,善納諫,能變通等特點。以說明劉邦能取天下,由于天下苦秦久矣,而能戰勝項羽,也在于他善用人才。劉邦闕點很多,但這些闕點都放在其他人的傳記裏敘述,以使本紀的主題突出。 請課後閱讀高祖本紀 及留侯世家

  22. 二.敘事中飽含深情 況發憤著書,意旨自激,…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讀游俠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鬥,讀石建傳則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也。(漢文學史綱要•司馬相如與司馬遷)

  23.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管晏列傳)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管晏列傳)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4.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張湯)治陳皇后蠱獄,深竟黨與,於是上以為能。(史記•酷吏列傳)

  25. 三 史記人物語言自然活潑,符合人物性格 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黟,故天下傳之。(索隱曰,應劭以為沈沈宮室深邃貌,故音長含反,而劉伯莊以沈沈猶談談,謂故人呼為沈沈者,猶俗云談談漢,是。陳涉世家)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

  26.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 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 复入言沛公,吾(一作而公)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酈生陸賈列傳)

  27. 四 史記敘述語言形象生動 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廉頗藺相如列傳)

  28. 五,史記中人物立體豐滿,不僅塑造個性而且聯係社會環境五,史記中人物立體豐滿,不僅塑造個性而且聯係社會環境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獘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 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柰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 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陳相國世家)

  29. 四 史記的影響 1史記曾遭貶低和裚斥 東平思王後年來朝,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上以問大將軍王鳳,對曰,臣聞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禮不言。今東平王幸得來朝,不思制節謹度,以防危失,而求諸書,非朝聘之義也。諸子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權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對奏,天子如鳳言,遂不與。(漢書•宣元六王傳) 時難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范)升又上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及左氏春氏春秋不可錄三十一事。(後漢書•范升列傳) (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後漢書•楊終列傳) 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後世。(後書•蔡邕列傳引王允言)

  30. 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班固典引載漢明帝語)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班固典引載漢明帝語) (司馬遷)是非頗繆于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差賤貧,此其所蔽也。(漢書司馬遷傳)

  31. 2 史記的體例成為後世正史的基礎 3 史記的敘事成為後世史傳文學的標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