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9

第十一章 面颈颅部局部解剖

第十一章 面颈颅部局部解剖. 第一节 面部局部解剖 (颜)面部:上至发际 下至下颌骨下缘 两侧为下颌支后缘 颌面部:面部眉间点以下的部分 多学科交叉部位 外形美 向面上 1 / 3 及颅部拓宽和加深. 一、 面部表面解剖. 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和测量点. 1 、睑裂 2 、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 3、内眦和外眦 4鼻根: 外鼻上端连于额部者 ;鼻尖: 外鼻前下端隆起 鼻背: 前二者之间 5 、鼻底: 锥形外鼻之底 ;鼻前孔: 鼻底上的左右卵圆形孔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面颈颅部局部解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面颈颅部局部解剖 • 第一节 面部局部解剖 • (颜)面部:上至发际 下至下颌骨下缘 • 两侧为下颌支后缘 • 颌面部:面部眉间点以下的部分 • 多学科交叉部位 外形美 • 向面上1/3及颅部拓宽和加深

  2. 一、面部表面解剖

  3. 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和测量点 • 1、睑裂 2 、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 3、内眦和外眦 4鼻根:外鼻上端连于额部者;鼻尖:外鼻前下端隆起 鼻背:前二者之间 5 、鼻底:锥形外鼻之底;鼻前孔:鼻底上的左右卵圆形孔 6 、鼻小柱: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鼻翼:鼻前孔外侧的隆起 7 、 鼻面沟:鼻外侧的长形凹陷

  4. 8、唇面沟:上唇与颊部间的斜行凹陷 9、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合称为之 10 、口裂:上、下唇之间的横行裂隙 11 、口角:口裂的两端,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 12、唇红 13、唇红缘 14、人中 15、人中嵴 16、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行凹陷 17、耳屏:外耳道前方的结节状突起。

  5. 常用测量点及体表投影 1、眉间点 2、鼻根点 3、鼻尖点 4、鼻下点 5、鼻翼点 6、頦上点 7、颏前点:颏部最前点 8、颏下点:颏部最低点

  6. 9、眶下孔 10、颏孔的体表投影: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上方,距正中点约2-3cm 11、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其体表投影为自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7. (三)面部比例及关系 1、面部水平比例 (1)面部大三停:发迹、 眉间点、 鼻下点、 颏下点 (2)面下小三停:鼻下点、 口裂点、 颏上点(颏唇沟正中点)、 颏下点 (3)侧三停:三个夹角小于10°

  8. 2、面部垂直比例: • 沿内外眦垂线:五眼,均3.5cm • 3、面部黄金比 • 黄金分割 • 4、其他关系 • 5、对称和协调 • 面部与其局部之间、面部的局部与局 • 部之间的和谐关系。

  9. (四)美容角 1、鼻额角(125-1350):由鼻根点分别与眉间点和鼻尖做连线,决定于额部形态和鼻尖突度 2 、鼻唇角(90-1000):鼻小柱与上唇构成的角 3 、鼻颏角(120-1320):鼻尖分别至鼻根点和颏前点连线 4 、鼻面角(36-400):分别沿眉间点至颏前点、鼻尖至鼻根点画线 5、颏颈角(850):分别由颈点(颏下区与舌骨下区的移行处)至颏下点、眉间点至颏前点做连线)

  10. (五)面部皮肤皱纹线和面部langer皮肤裂线 • 一、面部皮肤皱纹线 • 1、动力性皱纹线:Dynamic wrinkles • 2、重力性皱纹线:Gravitation wrinkles • 二、langer皮肤裂线 • 皮肤裂线与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 三 、区别 • 四、手术切口选择

  11. 二、面部皮肤、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及支持韧带 1、血管密集,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出血多 2、有大量弹性及胶原纤维,富于韧性和弹性,保持皮肤紧张,维持颜面美。 3、皮肤富于皮脂腺、毛囊、汗腺 • 4 表情肌止点,注意功能,免伤害 • 5、皮下疏松, 易于伸展静脉与颅内窦的关系密切,皮下层有血管面神经腮腺管穿行

  12. 三、眶区 • 眼眶 • 眼睑

  13. 四、腮腺咬肌区 前:咬肌前缘 后: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 肌后腹的前缘 • (一)境界 上:颧弓及外耳道 下:下颌骨下缘 • (二)层次: • 1、皮肤 • 2、皮下组织:颈阔肌上部、腮腺浅淋巴结、耳大神经、面神经、腮腺导管 • 3、腮腺咬肌筋膜: • 4 腮腺 • 5 咬肌

  14. 3、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腮腺鞘和咬肌筋膜3、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腮腺鞘和咬肌筋膜 (1)浅层特别致密,深层薄弱 (2)与腺体紧密结合,形成间隔、小叶 (3)与外耳道:Santorini fissure:A、V、N、L

  15. 4、腮腺:呈不规则楔形,底向外、尖向内突向咽旁4、腮腺:呈不规则楔形,底向外、尖向内突向咽旁 上:外耳道、关节后面 外:浅筋膜(耳大N、颈阔肌) • (1)位置 前内: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部 后内: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 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 第Ⅸ-Ⅻ对脑神经 • 由下颌支后缘和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把腮腺分为浅叶(面突)和深叶(咽突),中间由峡部相连

  16. 5 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血管 • 1 与面神经的关系:三段 • 2 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血管: • 面神经 • 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上颌静脉合成后在腮 • 腺内分支, • 前支加面静脉成面总静脉, • 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 • 颈外动脉:甲状软骨上缘分支。 • 下颌支中下1/3交界处进入前内面。 • 分三支:耳后A、上颌A、颞浅A • 炎症 肿瘤 肿大 压迫症状

  17. 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面后静脉、颈外动脉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面后静脉、颈外动脉 横行组:面神经及其分支、颌内动静脉、面横动脉 浅叶上缘(后-前):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 经颞支及颧支 浅叶前缘(上-下):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上颊支、腮腺 导管、下颊支、下颌缘支 浅叶下缘(前-后):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面后静脉,颈 外静脉的交通支 深叶深面:茎突诸肌、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第Ⅸ-Ⅻ对 脑神经)

  18. 6、腮腺深叶深面的神经血管 • 腮腺床 • 7、咬肌:腮腺咬肌筋膜深面

  19. 三、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的标志 • 顺行解剖法 • 先显露主干:乳突标志 • 鼓乳裂标志 • 外耳道标志 • 茎突标志 • 二腹肌后腹标志 • 逆行解剖法 • 先面神经分支:五支

  20. 五、面侧深区(颞下间隙、翼颌间隙) 前:上颌骨后面 后:腮腺鞘 • (一)境界 内:翼外板 外:下颌支 • (二)层次 1、翼丛:下颌支深面、颞肌与翼外肌之间、翼内外二肌之间 2、上颌动脉:伴颌内静脉(下方)、贴邻下颌骨髁状突颈部的深面向前走行,越过翼外肌浅面(少数深面),经两头间进翼腭窝

  21. 3、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上缘:颞深前后神经、咬肌神经 翼外肌 两头之间:颊神经 下缘: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耳颞神经: 髁状突颈部深面、后方 腮腺 翼外肌可视为面侧深区的钥匙

  22. 六、面部及口腔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 口腔颌面颈部蜂窝组织间隙系指位于筋膜间、筋膜与肌肉间、肌肉与骨膜间、以及骨膜与骨膜之间的潜在间隙。 • 各间隙多有蜂窝组织充满并有血管神经穿行,有时有唾液腺和淋巴结。 • 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充填,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 感染累及潜在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在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则可形成脓肿。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组织炎或脓肿;甚或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