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8

如何利用 HPM 來推動數學史之研究

如何利用 HPM 來推動數學史之研究. 洪萬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 (TAME) 副理事長 《HPM 通訊 》 發行人 Email : horng@math.ntnu.edu.tw 個人網頁: http://math.ntnu.edu.tw/~horng.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1985 年以前:文化史 (cultural history) 進路 / 數學史與科普寫作志業 / 數學史與通識教 育

afric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如何利用 HPM 來推動數學史之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如何利用HPM來推動數學史之研究 洪萬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 (TAME) 副理事長 《HPM通訊》發行人 Email : horng@math.ntnu.edu.tw 個人網頁:http://math.ntnu.edu.tw/~horng

  2.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 1985年以前:文化史 (cultural history) 進路 / 數學史與科普寫作志業 / 數學史與通識教育 • 1985-1988:榮獲科教處獎學金,赴美專攻HPM。進入CUNY就學科學史博士班課程,學習社會史 (social history) 進路。同年赴美有王道還與徐光台。抵美之後,在哥大認識傅大為。後來,又在新澤西認識洪裕宏。 • 1988-1991:在清大歷史研究所以『兼任專家』名義兼課(當時只有『講師證書』,清大之『彈性』可見一斑),採取社會史進路,研究『談天三友』,撰寫『李善蘭』(博士論文)。

  3.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 1992 年:在遠流出版社之贊助下,與洪裕宏,傅大為,林正弘與戴華等創辦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 Taiwanese Journal,推動學術國際化。 • 1993 年:參加西班牙舉辦的第19屆國際科學史大會。 • 1994 年:入選為國際科學史學院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之通訊會員 (corresponding member)。 • 1994 年: Historia Mathematica(國際數學史委員會之官方刊物)編輯委員。 • 2004 年:應邀擔任 HPM 國際研究群諮詢委員 • 2005 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2006年出刊):編輯委員。

  4.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 1995 年:申請第一個數學教育研究計畫『數學史與數學學習』。 • 1996 年:參加 在葡萄牙舉辦的 HPM 96 Braga,並接受委託承辦 HPM 2000 Taipei。首次參與 HPM 國際學術活動。 • 1998 年10月:《HPM 通訊》創刊,邀請蘇惠玉老師擔任主編迄今!

  5.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 1999年8月-2001年7月:特別研究計畫(『文本計畫』),配合 HPM 2000 Taipei 之承辦,鼓勵研究生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曝光! • 2002年8月-2004年7月:『HPM與教師專業發展』特別研究計畫。 • 2001-2004:國科會科學教育處『數學教育學門』召集人。

  6. HPM 之 DEMO! • 1994:〈數學史上三個公式積圓面〉 • 1996:〈數學史與代數學習〉 • 2000 (與林倉億合撰):〈數學史教學與數學觀的改變〉 • 2000: “Euclid versus Liu Hui: A Pedagogical Reflection” • 2001:〈貼近《幾何原本》與HPM的啟示:以驢橋定理為例〉 • 2002: “Teaching Experiment with Proposition IX.20 of the Elements” • 2002: “Cognitive Dimension of the HPM: Text vs. Context”

  7. HPM 之 DEMO! • 2003:〈建構主義 vs. 柏拉圖主義:親愛的老師你站在哪裡?〉 • 2003: “Power of Innovation: A Historical View” • 2004:〈教改爭議聲中,證明所為何事?〉 • 2004:〈數學史如何呈現?〉 • 2005:〈從古今翻譯看數學文化交流〉 • 2005:〈PCK vs. HPM: 以兩位高中數學教師為例〉 • 2005:〈從程序性知識看《算數書》〉

  8. 國一學生的一則學習札記 (1996) • 我每天都幾乎有一節數學,我每天都在看黑板,老師寫的,自己慢慢的看,算法怎麼算,所以每天幾乎都可以理解了幾題。 • 假如我有一個題目不懂,就去問□ □ □(略去同學名字)怎麼作,他糾正我的寫法,我也慢慢的懂了。 • 我對數學有困難的是,不能容忍x, y, z是個數字,並算出一個答案,這是自己面臨(林)到的一個困難,無法突(途)破!

  9. 宋金元的天元術:列方程式的方法 • 金元數學家李冶(或李治)《測圓海鏡》卷七第二題: 今有圓城一所,不知周徑。或問丙出南門直行一百三十五步而立,甲出東門直行一十六步見之,問徑幾何? 草曰:立天元一為半城徑。…… ⊙立天元一為半城徑,就相當於今日之設x為圓城之半徑。

  10. 明代唐順之、顧應祥之『反應』 • 唐順之:『藝士著書,往往以秘其機為奇。所謂立天元一云爾,如積求之云爾,慢不省其為何語。』 • 顧應祥:『細考《測圓海鏡》,如求城徑即以二百四十為天元,半徑則以一百二十為天元。既知其數,何用算為?』

  11. 晚清華蘅芳的《學算筆談》 • 初學天元之人,每不知天元為何物,則心中存一意見,以為所求之數尚未知,何以能立一天元,遽謂即是此數! • 立天元之術,其意謂所求之數尚未知,而必有此數則可知,故以所立之天元一即為一個所求之數,亦即以所求之數為一個天元。是天元者,乃是記其所求之數之倍數也。

  12. 晚清華蘅芳的《學算筆談》 • 所求之數,既能以天元代之,則可視之如已知,而將此數入算耳。故能將所立之天元與題中已知之各數相加減乘除,此天元之術所由立也。 • 天元則視未知之數無異於已知,故可將已知、未知之各數,依題中曲折以相證。則其所注意者,不在未知之數,而專在相等之兩積。

  13. 『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怎麼編寫?怎麼教學?『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怎麼編寫?怎麼教學? • 數學知識的『認知』 vs. 『邏輯』兩個面向如何折衷? • 你(妳)認為老師怎麼教學而導致學生形成此一『迷思』(或『另類』)概念? • 有很多老師『照本宣科』!你(妳)認為教材的編寫者強調了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的哪一個面向?

  14. 一位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室日誌(2005年3月) • 教學單元:一元一次方程式 • (3月2日) 如果是平時上課,學生就會吵著要做練習題,但是今天卻沒有,可見大多數的學生對於這個單元都不太了解,我絕得依原一次方程式對這個年紀的學生真的很難!當年我學到未知數也是花了許久才理解,所以想要趕快學會就必須下苦工夫才行!

  15. 一位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室日誌(2005年3月) • (3月9日) 有些數學問題是我在學習過程中不曾遇到的,所以我比較不知道學生是如何思考的?例如:化簡 9x+5-8x 會得到 17x+5 的答案,這當然是錯的啦!正確答案是9x-8x+5 = (9-8)x+5 = x+5,但是學生卻是這樣子看的︰9x+8x+5 = 17x+5,原本我說正負號要跟好,意思是8x前的負號要一起看成-8x,但是學生卻是看成9x+後面的東西,難怪怎麼算都錯!但是我平常事〔示〕範例題的時候都有用不同的顏色的粉筆圈起來一再強調,學生卻還是沒有感覺,問題出在哪裡呢?專心度不夠?學生程度不好?

  16. 一位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室日誌(2005年3月) • 本週 (3/7-3/11) 與指導老師討論重點︰ • 一、103這個班級學生學習這一個單元的表 現太差、許多學生都需要個別指導才行!我和○ ○老師安排時間加強指導學生,希望能讓更多人跟上學習進度。 • 二、要求學生徹底了解以符號代表數的真意〔義〕很困難,目前我們的目標是期望學生依照規則將題目做對,例如… … • 三、課本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用等量公理教學,但是補充的部分是用移項法則,學生的反應普遍都不懂!雖然只不過是省略幾個步驟,就可以更快地解出未知數,可惜學生剛接觸這個單元,就是想讓學生用移項法則〔,這〕似乎太快了,所以教學還是要是〔視〕班級學生程度而定。

  17. 一位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室日誌(2005年4月) • 4月4日:利用摺紙來看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線和中垂線,教師在台上示範教學,學生也有附件可以自己動手做,有學生私下反應這樣子的課程比較有趣,因為可以親自參與,並不是只有聽老師說。 • 4月22日:雖然數學教了圓形,但並非將每一個有官員行的概念都介紹過(國一的學習目標不需要這麼難的程度),學生做題目的時候就會先遇到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例如:只教了圓心角,卻未交圓周角,更別提是否知道其中的角度關係了!可是試卷或是講義(訂購的)就會出現這樣的題目,如果要讓學生明白原因,就必須花很多時間完整教學(將會耽誤到原本的進度),但是讓學生只記得結果或公式又非數學教師的本意,想要兼顧兩方面還真是難!

  18. 阿基米德的動手做『功夫』: Eureka!(取自小天下《圖形的探險》,陳昭蓉翻譯)

  19. 希臘史家 Plutarch 評論阿基米德的動手做『功夫』 • 阿基米德的一些動手做發明,只不過是『研究幾何之餘供消遣的玩意』!他的『志氣如此之高,心靈如此之幽深,科學知識如此之豐富,以致於雖然她的這些發明使人們把他看得神乎其技,他卻不削把這些東西寫成書流傳於世,把所有直接為了使用和謀利的機械和技巧都看做是鄙賤之事,而一心一意追求那美妙的,不夾雜俗世需求的學問。』 • 不過,丹麥考據學家 Heiberg 1905 年在伊斯坦堡發現阿基米德的一本十世紀的羊皮手抄稿《方法》(The Method),推翻了 Plutarch的說法。可見阿基米德也很喜歡『勞作幾何』!

  20. 教師努力設計或布置教學活動,教學時數夠嗎?教師努力設計或布置教學活動,教學時數夠嗎? • 帶領學生利用摺紙來領會幾何概念,是不是一個恰當的教學活動?曾有國內明星大學數學家評論說這是一種『勞作幾何』! • 從『勞作(或直觀)幾何』到『論理幾何』!從一般學生到資優學生! • 『卓越追求』與『社會正義』如何兩全?

  21. 劉徽注 (263 AD) 的價值與意義 • 根據高樹藩編纂《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在甲骨文、金文中缺『注』字。小篆注:從水、主聲,其本義根據許慎《說文解字》作『灌』解,乃自彼輸水適此之意,故從水。又以主在古代為元首之略稱,乃臣屬殊途同趨以朝者;諸細流之注湖澤江海,亦係殊途而同歸之,故注從主聲。 • 漢唐宋時,解釋經史子集曰注,明人始改『注』為『註』!

  22. 劉徽如何說明『約分術』 • 約分術曰:副置分、母子之數,以少減多,更相減損,求其等也。故以等數約之。 • 劉徽注:其所以相減者,等數之重疊也,故以等數約之。 • 更相減損 vs. 輾轉相除法 • 《幾何原本》中的輾轉相除法:『設有不相等的二數,從大數中連續減去小數直到餘數小於小數,再從小數中連續減去餘數直到小於餘數,這樣一直作下去,若餘數總是量不盡其前一個數,直到最後的餘數為一個單位,則該二數互素。』

  23. 數學教育家 Keith Weber『如何』看待證明? (1) 用以說服的證明 (proofs that convince) – Heine-Borel定理之證明,可以說服但無法說明。 (2) 用以說明的證明 (proofs that explain) – 『中間值定理』(intermediate value theorem)之證明,可以說明但無法說服。 (3) 用以核證定義或公設結構的證明 (proofs that justify the use of a definition or axiomatic structure) – 利用 Peano公設來證明 2+2=4。 (4) 用以解釋技巧的證明 (proofs that illustrate technique) – 證明函數 f(x) 為連續函數,則被認為是解釋技巧用的證明(譬如如何熟練 epsilon-delta 的極限定義與技巧)。

  24. 劉徽注 vs. 數學證明 • 劉徽對『約分術』中的『更相減損』之說明手法,就是利用一個命題『分子、分母之等數重疊』(分子、分母有最大公因數),來解說『更相減損』這個算則 (algorithm)。 • 歐幾里得的證法當然不是如此,因為他所運用的邏輯推論都是運用在命題之間。 • 如果說劉徽與歐幾里得在分別解說『更相減損』與『輾轉相除法』時,都各自運用了『概念性知識』來進行連結,那麼,劉徽的版本由於出自中算脈絡,在風格上比較接近 David Tall 所謂的『程序成概念』 (procept)。 • 劉徽這個注的論證形式可以『翻譯改寫』如下: 因為分子、分母都是等數的重疊,所以,我們可以運用輾轉相減求出等數,從而可以利用等數來约簡它們。

  25. 劉徽注 vs. 數學證明 • 在此,我們補上了『求出等數』這個運算結果。『分子、分母都是等數的重疊』固然是一個命題,後兩者卻是算法而非命題,因此,劉徽在此一脈絡中的註解目的,大概就是利用『分子、分母都是等數的重疊』,來提供『輾轉相減』此一算法的理由。在此一『論證』中,『理由』與『歸結』(conclusion) 之間,沒有所謂的邏輯必然 (logical necessity) 。 • 如果『所以』之後的第一個命題改成『分子、分母一定存在有最大等數』,那麼,「因為分子、分母都是等數的重疊,所以,分子、分母一定有最大等數」,無疑就是邏輯之必然了。

  26. 劉徽注 vs. 數學證明 • 有別於歐幾里得論證的『推演關係』(derivation relationship),劉徽的論證頗像是掌握了『核證關係』(justification relationship)。 • 前者是命題 (譬如 A 與 B 之間) 的演繹關係,後者則是在比如『論述句』(argument) A 被宣稱成立的情況下,『論述句』B 是用以支持 A 或反駁 A。前者之 A 是當作前提 (premise) 或假設 (hypothesis) 用的,至於後者的A 則是一個論題 (thesis)。日常語言中的所謂『推論』(reasoning) ,大都指後者而言。 • 數學史上一些『數值核證』 (numerical justification) 或『幾何圖形重構』(geometrical reconfiguration)(譬如劉徽的『出入相補』),嚴格說來都無法構成數學證明,然而,它們卻是不折不扣的『論述句』,可以在引出相關命題之為真時,為我們加強信心。

  27. 劉徽注的意義 • 『注』是甚麼意思? • 給定 (已知)『方田』面積:『廣從步數相乘為積步』 • 說明『圭田』面積︰『半廣以乘正從』 • 方法︰以盈補虛

  28. 劉徽注圓田術 • 圓面積公式:『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 劉徽注首句︰『按半周為從、半徑為廣,故廣從相乘為積步也。』 • 劉徽的『割圓術』︰『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 劉徽先證明圓面積公式,再據以求圓周率近似值。此一進路與古希臘阿基米德類似。

  29. 阿基米德證明圓面積公式的朝鮮版 • 本圖取自朝鮮兩班南秉吉的《九章術解》(約1860年代) • 南秉吉修訂了傳到中國的《數理精蘊》(清康熙皇帝主編)中的圖形與證法。

  30. 劉徽 vs. 阿基米德 • 劉徽『直接』進路:割到不可割! • 阿基米德『間接』迂迴,運用了所謂的『窮盡法』(the method of exhaustion)。固然『嚴密』,可惜,失之『直觀』! • 刻卜勒 (Kepler)的『直觀』解讀 – 說明為甚麼圓面積長成那個樣子! • 刻卜勒的能力,稱作『數學洞察力』(mathematical insight) !

  31. 美國加州公立數學課程綱要『幾何』(8-12年級)美國加州公立數學課程綱要『幾何』(8-12年級) • 此一課程綱要的『論理嚴密』,廣受國內很多數學家推崇: 『數學的最重要目標,是教授學生邏輯推論。隱含在數學學習中的邏輯推理,允許我們將數學應用到很大範圍的情境上,其中有關實際問題的解答可以達到精確的程度。 上了八年級以後,學生的數學敏銳度應該強化。他(她)們需要開始理解邏輯的奧妙,並體會到下結論之前實質有效的論證之需求。 數學推理與概念理解不應與內容分離;它們是內稟 (intrinsic) 於學生在更高層次精通的數學分科之中。』 (CDSMS, 2000, pp. 72-73)

  32. 美國加州公立數學課程綱要『幾何』(8-12年級)美國加州公立數學課程綱要『幾何』(8-12年級) • 『三角形或多邊形與外接圓的關係,應該及早安排教授: 在幾何課程中,似乎沒有人好好考慮將有關圓形的定理趁早引進。譬如說吧,有關在圓形中等弧對等角的一些相當特出的定理,必須在介紹完幾何公理之後三週內就呈現給學生。而這,主要的目的是證明下列兩個定理: 1.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2. 一個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遠內角的和。』

  33. 《幾何原本》的邏輯順序 • 在《幾何原本》(The Elements) 中,等弧對等角之相關定理,卻是安排在第III冊命題27、28與29: III. 27. 在等圓中,等弧上的圓心角或圓周角是彼此相等的。 III. 28. 在等圓中等弦截出相等的弧,優弧等於優弧,劣弧等於劣弧。 III. 29. 在等圓中,等弧所對的弦也相等 (歐幾里得,1992,頁81-83;Heath, 1956, vol. 2, pp. 58-60)。

  34. 《幾何原本》 • 證明III. 27,就依賴了I. 23、III. 20與III. 26。但是,III. 20的證明依賴了I. 5。III. 26依賴了III. 24,從而 III. 10,乃至於 I. 8,後者最後還是依賴了 I. 5。至於I. 23 則是基於 I. 8,於是,最終還是仰賴了I. 5。 • I. 5的(完整)內容為: 『在等腰三角形中,兩底角彼此相等;並且若向下延長兩腰,則在底以下的兩角也彼此相等。』

  35. 《幾何原本》 • 若想利用III. 27來引進『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之命題,而又不想離開歐幾里得的脈絡,那麼,我們勢必無法迴避邏輯推論上的循環謬誤 (circular fallacy)。 • 再以III. 28與III. 29的證明為例,前者至少依賴了I. 8,因而一定逆推回I. 5,於是,循環謬誤仍然無法避免。同理,證明III. 29必須依賴III. 27,於是,循環謬誤依然。

More Related